《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精选3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感受颇多。最令人感动的是李老师那一腔投身教育的满腔热情,以及学生们纯洁美好的心灵,着实让我佩服和羡慕。诚然,在李老师的世界里也有不愉快,也有不完美。但是,他甘愿竭尽所能,来做那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特别是他常说的.那一句”我这是在还债啊“,可谓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我知道,我可能不会像李老师那么的优秀,但是,我愿意以李老师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为之而奋进。
看了李老师在教育中的点滴小故事,真是让人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例如将汪斌父亲送他的鸡蛋每天煮给汪斌吃;送钱给家境困难的宁玮,让她改善伙食,增加营养。特别是读到李老师给学生过生日,送上生日的祝福时,我内心由衷地佩服、由衷地震撼。李老师居然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送出不同的礼物。例如书籍、生日蛋糕、精美的书签等等。特别是生日礼物上的祝辞,更是让人读来倍感亲切。那些收到礼物的学生内心又怎会不开心呢?李老师真是做到了和学生亦师亦友,真正的”把心灵献给了孩子“,能够做李老师的学生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李老师正是用他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阐述了何为崇高的教育,也教给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给学生们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帮助、多一点安慰,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
“关注后进学生,转化后进学生”是个永久的话题。
对于后进生们,不少的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处理方法。我们总是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使“后进学生”改变,这无疑是想得太简单了。李镇西老师说的好:“‘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而不是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
是啊,难就难在我们是否能够容忍,是否能够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其实是很痛苦的,上课无法听懂却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明明心里很自卑却表现地满不在乎……
所以“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这段话: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李镇西老师和万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师追求给予孩子“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才有后来的《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3
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4
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会找学生进行谈话,内容从家庭环境到内心症结,从人际关系到成绩起落。教师们总是在竭尽所能地靠近学生,但却常常不得其法。究其原因,教师们总以为自己的阅历丰富,学识渊博,虽不至于高高在上,却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较高的位置上,俯身倾听学生的内心。
学生却不愿仰着头敞开自己的内心,于是这种隔阂便横亘在师生之间,渐渐变得难以跨越了。然而李老师总有办法走近学生的心——面对内心封闭的洪菁,他选择与她进行朋友般的书信往来借以了解她的'内心;班上孩子们情窦初开,懵懂又躁动,李老师又跟万同一起商量着回复了司婷婷的“情书”。他不刻意要求学生敞开心扉,也不强行压制孩子们懵懂的心思,循循善诱,不过如此。
李镇西老师最高明的地方便在这里了,他总是能够和学生并肩前行,他所给予的尊重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与朋友相近的以心交心,他们平等地进行沟通,商量对策,不存在主导与被动的地位之分。这种平等相待的行为看似简单,实际实施起来却又发现其中困难,与学生交友,平等双方地位可能会对老师,尤其班主任树立威信造成不利影响,这对班级管理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我想应该结合各方面因素(包括学生性格,班级氛围等)进行考虑,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项考验,一旦通过,未来无论是在督促学生学习还是解决班内学生各方面问题上都将事半功倍。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5
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每每读之,便会感动,不由得钦佩,仰之。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我,甚至潸然泪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所描述的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比如,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启发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心田的甘露。我以后也将会用接纳的姿态面对自己的缺憾学生的不完美,一点点的让自己和学生变得更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6
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7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经历。读完使我感到一种震撼,使我更加深入的反思自己。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李镇西老师的爱是一种博爱、恒爱,是无私的,是不折不扣的爱,同时这种爱是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不假,然而我们必须审视这种爱或者是假以爱的名义。我不断的反思我的'班主任工作,书中记录的李镇西老师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事例我都做过,那他为什么能成为名师?而我还只是一个平庸的老师。原因在哪呢?不能说我没有爱,只能说这种爱带有功利性或者是一种偏爱,是一种通过伤害一部分学生自尊赢得另一部分学生的爱,这是爱吗?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8
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本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书中提到,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那便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不论是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灵献给孩子”,都说明了教育要充满爱,充满感情。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写道: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那我要反思自己,我爱学生,我是否能把她们当作我的朋友?我有没有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想,爱学生也需要换位思考。对学生的爱不能仅仅是我的主观感受,更应该是学生对我的肯定及感情依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是否接受到我真挚的情感了呢。正如书中所说的,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微不至的',而又不由自主的。如果将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渗透在一点一滴中,那无疑会使学生亲近并接受我们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9
假期里一日在街头地摊上看见《爱心与教育》一书,作者李镇西,书和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每年一篇有关教育方面书籍的读后感使我不禁拿起了它。随手翻了翻感觉是他在教师生涯中教育教学中的故事,我想在这讲经济的时代像这样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故事能出书,一定不是热门并且销售量不会好的书必定有它特别之处吧,于是一番讨价还价后用二元钱买走了。
第二天有空翻阅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说句老实话,看了前面几页的时候我真的不想再看下去了,感觉得是在说道,看到的全都是什么理论的`东西,而我最讨厌说什么道讲什么理论的书,对纯理论的书从来不感什么兴趣,所以直接翻过去十几页来看,看着看着发现我感觉错了,这本书写得还真不错,书里讲的全是他和他多年来教的学生们的感人故事,这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虽然我不像书中介绍的那样好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但《爱心与教育》中的许许多多的“爱心”故事确确实实地在感动着我。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0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这是李镇西教育手记里的一句话,说的是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什么是民主、科学与个性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阅读了李镇西关于这方面的手记。
我感觉教育学生要有爱,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尤其是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该是为了追求某种教学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应该是教师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用爱赢得心灵,当爱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他们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亮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用的人”的自信。
另外教师的爱不应该是一种教育技巧,而应该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当“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批评,把学生那种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熄灭,还应该多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1
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2
一晃《爱心与手记二》也看完了,良久无言,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手记二给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顽童”们心贴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万同的故事,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了解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是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阅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或多或少也会碰到类似的顽童,他们总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反复的考验我们的耐心,可能一开始我们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也许就会把他们抛之脑外,心里从未感到一丝愧疚。
故事更让我们反省自己,获得启迪。了解学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谓的顽童都是有成因的,他们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体原因等,要尊重学生使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把差生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把学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反复抓,反复抓“的工作,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指导方针,今后我会不断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让后进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爱心与教育》仿佛一盏灯,用心阅读,或许它能照亮我前进的路。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3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老师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挂在嘴上的爱。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请学生去家里做客,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走;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爱。当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些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吧我们当做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4
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记得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5
为师者,绝非泛泛。而论为何为师者,图各有所。因无爱者众多,又因世事所困,情亦不可抑,往往迁怒于学生。再论为师者,欲教之,无爱,难学,教学恐无相长。李君为教师范,可谓良师也。
吾观其书岁余,心中感慨。曰:爱学当先爱师。焉系者爱也。古人云:仁者无敌。为事战场,为学兵法,不出一兵一卒,攻心为上。兵卒,惩罚也。故曰:为教战场。而小小儿不宜,其年玩劣,无纪无心,攻心不攻,其攻,岂不悲哉!故大小分界,小则哄骗,大则攻心防线。教与学,不亦说乎?
一日,陶公见小儿欺于一人。唤之,不罚,以三糖与之。曰:尔先吾,奖。尔听师言当奖。错而改之再奖。人泪悔之。行知之言三句,于斯动容如此,三句三百杖。此为爱人之一:不责罚,奖为先。李君,曰:吾常与玩闹,渐其心,友之。然,可因材施教。友有尊者之位,友有同辈之德。共言论,共相学,共相知。有其,圆心向。此为其二:无尊卑,友其心。又曰:感之。情,多倍于他。爱,多倍于他。李君言语常自责。欠生难还,其实不然。因其先用情,生感之,报而已。此因其心之由。如此师生情,教无学,学无进,无人可信。此为三:无所取,苟利已。师之重大,不在于人,在于事,育人之才,教人之德,授人之爱,无所不能。其间,岁几方可见?责之大,非同小可。爱人其意见,无责,再爱,犹如纸上谈兵。倘若无心教学,因错言错。无心向学,亦不尊师重教。乃荒学业,毁人亦害己,何言有爱人之心?此为四:有职责,育人才。
爱心有,爱人否。为教乃百年之效,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6
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虽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打开这本书,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映入眼帘,让人感动。默默的'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彩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7
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厚,可以跟随书中的人物去体验不同事情,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我在这场精神上的旅行越走越远,于是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从中获得许多的启迪,这也使我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更从容。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以及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故事所震撼。就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要耐心地和学生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命令着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所有的故事都渗透着李镇西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受打击,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么,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用心去爱孩子吧!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8
寒假期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仿佛跟随李镇西老师从入职那一刻重新来过,去感受一个个难忘的师生故事、体会那一份份真挚的师生之情。敬佩李老师对教育的追求与探索、欣赏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投入,反思自己,唯有汗颜!
李老师初为人师,也是空有远大理想,但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面对这种现状他却能够一边实践、一边大量的阅读教育专著,使自己在专业之路上迅速的成长起来,这种对事业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是让我敬佩的地方。
李老师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进,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他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亲切的称他为“老李”“镇西将军”。无论是在校就读的学生,还是早已毕业的学生,学生永远记挂着李老师,李老师也永远牵挂着这些学生。一次活动、一份礼物,一篇日记——时间让这份师生情更加深厚绵长,这是让我羡慕的地方。
面对繁杂忙乱的`工作,李老师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对工作的一些所得、所思及时的记录在案,分享给大家。这种良好的习惯,让他能够带给我们那么多的精彩著作,李老师这种勤耕不缀的精神,让我为之赞叹。
纵观全文内容,里面有生动的教育故事、有感人的书信、有精彩的活动、有宝贵的经验、有难忘的课堂、还有感谢李老师的人、也有李老师要感谢的人。学生的一封书信,一份礼物,李老师会收藏至今;别人对李老师的一份关怀,一次帮助,李老师会铭记于心,李老师的这份真挚的待人之心让我倍感可贵。
一本书会很快读完,但李老师的教育精神却让我永远也学不完!看李老师的书,去学习李老师的闪光之处,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9
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0
假期,怀着虔诚的心读了李老师的素质教育手记《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无一不感动着我。
他说: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自信心。
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实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令我震撼,更让我从中领悟了一个成功教育家的教育魅力和高深的教育艺术。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教育是一种感动。这种感动又是一个艰辛、幸福、美丽的过程。要想享受幸福,拥有美丽,就必须付出艰辛。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好比池溏里没有水,如果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溏,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一个清醒的教育者,要想真正实现这种感动,就得以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创造性地践行。带着激情,带着感动,带着责任,带着幸福,与困难为伴,携忙碌同行,和辉煌签约。哪怕是阴天,心中也要晴朗,那怕是坎坷,心中也要创造坦途。那怕有陷阱,也要智慧地迈过。多换位思考,多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自然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教育是人的教育,给每个孩子以尊严,给每个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台,“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幸福”,为孩子幸福的人生奠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李老师为榜样,真正地走进学生,在与学生爱的交流中,诠释教育的真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出自己的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1
读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他的爱心,他的思想,他的教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爱赢得心灵,用爱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发现闪亮之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我值得学习的是他的爱,他的爱不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当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需要做的不止是批评,把学生那种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熄灭,还应该多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李镇西老师不仅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他的爱无不渗透其中。后进生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最头疼的地方,通过读此书,我感到很羞愧,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怎样和学生相处,学习他怎样爱学生。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回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言语上,关怀上都很缺乏,语言表达上,有时候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不能产生心灵共鸣,总是不能留有充足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没有把学生当作朋友,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呀,在读的过程中,我时时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怎么样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对于我这个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今后,我打算这样做起:真正爱自己的学生。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从而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读完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很震撼,他的案例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励我暗暗立志:一定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天。让我们用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2
上教育类网站时,第一次看到《爱心与教育》,没看内容时,我想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强的教育类书籍。处于喜好,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上网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在这份长达几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于漪老师说:“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李老师就属于这样的人。李老师每带一个班,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为他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这样的老师能不让人敬佩吗?
李老师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教育与文学,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半,生命与使命同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带着自己的心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梦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爱心与教育》。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让我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爱心与耐心。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3
之前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书很值得一看,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利用假期拜读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之后觉得深深地佩服他。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非常认同用爱心去教育孩子的学生,也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去感化学生,去教育学生。对于品行端正、成绩优异的学生,我想每个老师都是爱的,但是对于一些总是惹祸、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们也都是头疼的。对于后进生,我总觉得是个巨大的麻烦,有时会想他要是不在我们班该多好啊,但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不对,正因为有了后进生,才有我们教师存在的意义,如果每个孩子都是聪明伶俐的,那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
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用真诚的爱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当做朋友,去了解他们,或许你把他们当朋友时,他们也愿意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告诉你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你对学生的关爱,学生是能感觉到的,只要真心付出,学生也一定会真心喜欢你的,利用你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这也是一个好办法。李镇西老师有关后进生的每天“自省”的习惯,我觉得非常好,也想以后用到自己班级中去: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小事,学生也会经常打小报告,那通过学生的每天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自己改正问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4
空闲之余,我细读了朱良才先生《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刻的阐述,读过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受益无穷。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写到这样一位母亲,女儿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小学教书。结果,上课不到一个周,被同学轰下讲台,灰头丧气的脸色回家了,母亲为她擦干泪水,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能倒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一直干了好多年,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能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是一事无成全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失败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说过抱怨的话。
30多岁的时候,女儿凭着一点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一位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一所自己的残障学校,后又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向已经年迈的母亲问道:“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也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之后,女儿落泪了。
如果所有育工作者,所有的父母家长都具有这种教育智慧,而少说一些抱怨的话,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将会少多少厌学的孩子,少多少学生自杀的悲剧。我们的孩子会有很多很多童年的快乐。
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定将“大爱无疆”作为我的施教方法,把“爱心”化作春风细雨,去滋润每位幼儿的心田,使每位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5
这些日子深知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匮乏,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的修养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闲暇之余,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进一步提高。当我走过喧哗热闹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书店虽是春节期间,人们很多都去走亲访友,但是这里也不乏有许多学习之人,有很多人来这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为自己的孩子来挑选等等之类。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书店街来寻找我心目中的导师——教育中书籍。面对着许多压力更感觉着自身学习的必要的必要性。问了这里的人员,来到教育书籍的书架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教育书籍。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顿时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挑选哪一本书较好,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有关爱的教育书籍《爱心与教育》深深所吸引,《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转变差生的经典案例,有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班里面听话的学生。对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对他们的行为也是束手无策,差生在许多老师眼中也基本上变成无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经常在班级里是比较份子,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还带头给老师搞一个对抗活动。
但是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镇西对“逆境”学生的关怀,那些缺少关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改变他们的缺点,让那些调皮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迎头赶上,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李镇西老师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阐述。
同时他更注重对“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拥有爱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同样李镇西老师要求教师的教育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归宿提高全民素质。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6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7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李镇西 老师正是将自己的爱给了学生,给了教育事业,让教室,让校园变成了爱的海洋,铸就了师生的“爱情海”!
李镇西老师的笔尖没有豪情壮语,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直叙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番发自肺腑的声声唠叨与嘱咐!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聆听着李镇西老师与学生间的那番“甜言蜜语”,让我回忆起曾经学生时代,我的老师和我的每个瞬间。同时也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有时孩子的淘气,让我们动不动就烦躁;有时孩子的人性,让我们拿她们毫无办法;有时孩子会闯祸,我们是批评是职责;有时……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或大或小。我们处理了,但同时心理又是那样的不顺心,因为事情实在是多之又多。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爱情海”!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 李镇西 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8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书中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所描述的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后进生的转化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教育难题。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如果时常批评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相反,用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与孩子产生信任感,这样的教育才会慢慢接近成功。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让我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我们都要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9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是因为李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师的内心的教育思想对我启发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于教育的人。他的教育信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响了无数人。其次,从教以来,李老师能从学生的视角思考与解决问题,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他的学生有爱心,纯洁,努力向上。他深刻地印证了“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最后,李镇西老师真正参与学生的成长,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并总结自己经验,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首先,我们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教会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既要教他们学习真、善、美,也要告诉他们要有一个宽容的心,包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日常的小事中培养优良品德,发现感动,留住感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塑造学生健康的.灵魂。
其次,增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班里的管理干部能锻炼学生,让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标签,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班级强调奉献精神,建设和谐团结的班级。
最后,教育的对象是人。各种教育理论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与习惯,我们学习理论与借鉴经验,都要结合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的人。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
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30
这段时间里,我读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这本书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感人故事,书中故事都体现了李老师和学生那种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
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31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对学生充满了爱,他的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不同。老师对学生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此书中我引以为然的结论!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而且,是复一日,年复一年,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直至我那颗烦燥,迷失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成为画中和谐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也不会是大煞风景的涂鸦之作;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32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籍,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李镇西老师还谈到要多读书,多写作,尤其是读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如,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不好,有时候是想读书, 总是抱怨没时间,一直没付诸行动。李镇西老师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经常要外出讲学,每天还要看上万字的书籍,写上千字的教育日记。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的时间应该是相当充足,应该善于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写点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如此,李老师向后进生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献出了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多年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你只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再顽皮的学生也会和你真心相对,和你交朋友,我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33
当代教育界“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我对教育大咖们仰慕已久。假期里,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它不同于常见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说理,而用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记二》中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上课纪律差,学习成绩极差,考试作弊,欺侮同学,偷东西,和痞子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早恋……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可怜的、无可救药的孩子。李老师在《手记二》的前言里说到:“当我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李老师首先转化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有尊严,让他被爱,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了头。李老师还使用了自己的独门秘笈来对万同进行行为引导、规范及制约:如写《家校联系本》、填《喜报单》、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等等,这些效果非常明显,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育方法。
教师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话,有时还会回到原点。尽管有李老师的帮助,万同还是经历了偷东西再偷东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师书中有关万同的34页教育手记中,让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着也不断地反思:我们身边也有过类似的孩子,我们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孩子?面对学生的'反复时,多半是伤心、愤恨与无奈,或用“自己已经尽力了”的话来安慰自己。其实,我们稀缺的还是足够的恒心与耐心,只有爱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回顾自己的工作,还有许多地方需的要改进。在教育之路上还要坚持且行且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用爱心浸润童心,用恒心践行初心,做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心教育心得08-11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笔记05-17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5-15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2-0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1-10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24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11
[经典]《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1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7-21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