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时间:2023-10-25 12:20:50 宜欢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2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理的实践》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20篇)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

  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如何管理好团队是每一位领导所面对的问题。SAGW质保的领导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如何打造一个不断进取、主动、协同、创新、高效的质保团队,为使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提供驱动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保驾护航。

  今天,丁吉哲科与大家分享,他在读到《管理的实践》关于“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时的感悟。后续还将继续分享其他人的研读心得,请大家持续关注。

  “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这是彼得德鲁克在书中阐述的重要观点。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质量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实践中才有真知,钻研中才有真相。

  现阶段我们公司新能源总成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便是传统总成中不常见的缺陷,例如高振福,阶次噪音,啮合异响等。往往这类缺陷在齿轴类零件的精测报告上并无法直观的显示,但为了探求真相,我们组建了专题攻关小组,针对相关缺陷进行了装配互换试验。攻关团队在实践的拆装配对过程中慢慢理出了头绪,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遏制住了缺陷的蔓延。

  分析质量问题犹如探案,侦探(管理者)必须带着自己的团队如法医(精测室)、技侦(台架工程师)、刑侦(现场质量工程师)等人员,在一线钻研探索,才能找到线索侦破案件。所以质量的管理必须务实,实践中才能真正找到质量缺陷的真相。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2

  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如何管理好团队是每一位领导所面对的问题。SAGW质保的领导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如何打造一个不断进取、主动、协同、创新、高效的质保团队,为使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提供驱动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保驾护航。

  今天,宣广顺科与大家分享他在读到《管理的实践》关于“责任”时的感悟。后续还将继续分享其他人的研读心得,请大家持续关注。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先生将管理诠释为“管理使命、承担责任、勇于实践”。贯穿全书德鲁克先生都在谈“责任”这一德鲁克管理学的核心,包括企业的责任、管理者的责任以及员工的责任,德鲁克先生认为,管理者只有清楚并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的管理才是有效的;德鲁克先生同时认为,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提升满意度。

  联想到我们的质量管理,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质量、工程、制造、采购等各个部门都清楚并主动履行自己的质量职责,如果我们的各级员工都清楚岗位职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工作中来,那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愁上不去。但我们做到了吗?我看不尽然,而且差距明显。

  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于质量责任和质量责任感,希望我们每个部门、我们每位员工都主动担起质量工作的重担!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3

  近日,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半个世纪以前写的管理书籍还能有什么新意和深奥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我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决定力,构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资料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思考,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状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积极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思考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陈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务必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4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达300页的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在一长堆枯燥乏味的论述里寻章摘句,有不少句子凝聚着智慧的光辉。现分享如下:

  1、创新缺乏衡量的标准

  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自己,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前阵子,刘总也提出“创业、创新、创造价值”的三创精神。说到底,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必须注意的是,创新是要有激励机制的。人是充满惰性的,没有合适的创新激励机制,愿意创新并坚持不懈去实践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既然要考核,必须就得有能够衡量创新的标准。既然公司想营造创新的氛围,首先从制度上必须有创新的衡量标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正确使用报告和程序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报告程序,但如果这些报告和程序已经成为僵化的`、呆板的制度,要么改变它,要么抛弃它。我思考的是,统计组每天报送的报表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若是不必要的,是否应该丢掉这样的报表。若是必要的,是否有可能去更加优化。这一点在片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分公司办事处经年累月、日复一日的报送大量的表格、文档到片区,我们的片区管理人员、主管领导有没有抽时间去分析下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哪些东西是应付了事的,哪些东西又是可以改进的。对于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报告和程序,是不是到了该和他们说再见的时候了。难道我们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们报送报告的行为本身吗?

  3、薪资制度不可太过僵化

  我们公司也制定了不少薪资制度。但基本上制度一制定,似乎就到了故纸堆,不仅僵化,而且不按规定执行。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应假定人都是想工作的。生产力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基于这样的论断,大家都明白人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和米卢的“态度决定一切”有着相似之处。一个公司里,薪资制度自然会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果我们的薪资制度老是僵化,没有变化,甚至有令不行。那么要想员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怕也很难。

  4、四种方式造就负责任的员工

  德鲁克提出了四种方法来培养有责任心的员工:

  1)慎重安排员工的职务;

  2)设定高绩效标准;

  3)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

  4)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这的愿景。

  我们在这4点方面都做得很薄弱。我们的责任心,大多来自于员工自己的约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5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仅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企业透过不断的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专业和科学,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一句目标业绩和职责进行的管理。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是业绩和成就。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仅有职责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于所承担的职责。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维度在于时间。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用心,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理解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透过职位建立地位,期望公平做事有好处;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我目标的工具。”所以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此刻和未来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一本优秀的著作哇不尽的宝藏,能够陪伴人的终生。有所得在于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于发现自我的误解与错误,在于能够明确自我未来道路的方向!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6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和实务。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力,贡献而非升迁。

  我想就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管理者提出我的一点看法。德鲁克说:“许多人极力强调喜欢人、乐于助人和能够和别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但是单靠这些条件绝对不够。”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领导赢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物,“不适合担任管理者”。真正的好的管理者有一种无法学会的品质,一种管理者无法获取、却必备的条件。它不是人的天才,而是人的品格。中国人常说:“学做事,先做人。”我想,德鲁克应该会很赞同这句话。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7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这本书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典的问句以及组织的精神丰富其内涵。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2005年11月11日,被誉为“当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走过95年的岁月后与世长辞。作为“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德鲁克对当代管理学研究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德鲁克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旁观者,以冷静、深邃的目光来洞察管理之道。除了留给世人近40部著作和100多篇论文以外,德鲁克还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警醒所有从事管理工作和管理研究的`人。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8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内容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能力和才华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通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能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该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意义,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意义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己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己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9

  日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开展浙江电大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月活。新建的数字图书馆里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为了体验一下这个崭新的数字图书馆,找了一本经典著作——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温习一遍。

  作为一种实践和一个思考与研究的领域,管理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其根源几乎可以追溯到20XX年以前。但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其开创之源来自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出版的《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

  《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著作,也就是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在现代管理学学术史上的奠基人地位,现在还有人把它作为至宝来阅读。《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该书具有思想一脉相承、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优点。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无论是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还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我们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更重要的是,《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更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企业是什么?是盈利能力?还是利润最大化?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利润是对企业活动的检验。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们习惯上将管理者和员工看成根据指示行事、没有责任、不作出决策的人,这只能消除企业的精神和创新。如何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那种试图向管理人员颁发许可证,没有专门学历的人员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同时,《管理的实践》也强调了责任。有个故事我们所有人耳熟能详了。故事说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为天使的小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上帝给每一个想成为天使的小孩一个灯,要求就是这些人必须每天擦拭这个灯,确保这个灯处于清洁状态。之后,上帝离开了这群小孩。开始时,大伙很是热情地对待这个灯。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上帝总是没有再次出现。大多数小孩逐渐放弃了,而且不断地嘲弄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还坚持每天擦拭他的灯。终于有一天,上帝出现了。除了小男孩的灯,所有其它的灯全是厚厚的灰尘。于是这个小男孩成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还是在那里唉声叹气:说早知道这个结果,我们也天天擦试自己的灯了。试问:如果上帝再给这些小孩一次同样的机会,他们会怎样?可能会有人坚持到底,但还会有人放弃。责任,是一个很简单的词汇。但是要能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实践下来,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有多人人可以有小男孩的责任心呢?如何管理一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呢?

  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思想的清风,他说:“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正确地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为组织和个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个人与组织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德鲁克用清晰和简单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我们要重新审视曼德维尔的那句“私利邪恶成了公共利益”的格言。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这里同时包含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我想,“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0

  道法自然。道是自然之道,是大道。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必大笑,不笑不足以言道。

  道可道,非常道。

  一切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不断的碰撞和迭代过程中趋于同一,归于道,顺于自然。

  不知道为何,读完《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竟然和多年前读的《道德经》,多年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产生了某种冥冥中的联系。

  彼得德鲁克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中,对各种问题、现象的分析鞭辟入里,总结分析总能从最根本、最浅显的角度出发,形成理论。同时,又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从中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理论和实践在这本书中完美的进行了统一。

  物质和意识是二元世界的根本,自古至今,人们都在从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中寻求结果,延伸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各种各样的理论。所有的理论层面的活动均是意识层面的活动,但是这些理论最终要体现在实践,即作用于物质之上。

  管理,主要是一种意识活动,而实践,主要是物质活动。《管理的实践》是两种体系的矛盾统一。管理的作用对象主要是人,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和自然有意识的活动。将管理应用于实践,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将无序变为有序的作用和活动。将实践结果再反馈至管理行为,是对管理效用的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是螺旋式发展的,它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管理也一样,需要不断的迭代,感悟,将其应用于实践时要跟据实际情况不断的作出判断。现实的管理需要通过决策者对所有实际环境加以分析后作出最有利的判断。但是,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判断的有利性。因此,很难说哪种决策一定是最好,或者一定不好。所以决策需要被检验。

  然而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如何检验决策的好坏。目标的达成情况就成了最简单粗暴的检验方式。通过对初始目标的检验,来判断管理能力的强弱,这是所有管理者的共识。但是当目标设定不合理时,就会让管理从根源上犯错,因为方向错了。

  通过上述对管理行为的分析,以及管理目标的`分析,到底有没有一种共性的、根源性的原则来指导正确的管理?

  答案是有的,即“道”。道即自然,即本真。所有的事物,只要沿着其本源,其自然之道,即可做对。

  《管理的实践》全书一共讲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做人,一方面是如何设定目标,一方面是如何达成目标。做人方面,全书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要从“善”出发,来做人,来理解人,来管理人。书中说,管理者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即诚实正直。设定目标方面,全书的出发点是: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即符合自然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事业,是正道,是大道。达成目标方面,全书的出发点为:大道至简。从最简单,最根源的角度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以品格为动力,沿着至简的路达到目标。

  全书深入浅出,格局虽大但又通俗易懂,从4月到现在,啃了将近10个月,才把这本书啃完。每句话都值得思考和品味。本不想写这样一篇不知所云的东西来显示对大师的不敬以及个人的轻率。但是思维稍纵即逝,如不及时记录,多日之后将不再会深入思考。谨以此文记录个人所思,以期共鸣。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1

  很久以前陆陆续续看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些关于管理的一些阐述和论断,因为一直在基层从事基层财务管理工作,以专业做指导,身体力行,也未感到管理有何高深莫测,一切按规则行事,视法条为规矩,在基层也深耕十几有年,未有大绩亦未有大过,也算是本着平平淡淡就是真本性来工作和生活。但自从认认真真看过《管理的实践》,改变了对管理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所谓无知者无谓,不系统地读一本专业的管理论述,真是连管理的精髓门道都摸不着。

  德鲁克从管理的本质、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的结构、管理员工和工作及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五个部份系统详细对把理的作为一门“博雅技艺”一一道来,管理他所关切的不仅是知识和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也更关注践行和应用。大师不仅在论述中从对人的关注、对绩效的关注、对自我管理的关注、对基于实践的、跨学科的、终身的学习观念,从对条条框框的论述中提练社会实践案例,让人在枯燥中有一种思考的冲动。

  特别是德鲁克对明日管理者之三课所述:

  1、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

  2、要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

  3、必须修习基本素养;

  让人无法不感慨,穿越了30多年的时间,管理者应关注的仍是一个不变的以人为本的主题,特别是管理者一定要向上看,每日应反思自己:“我应该为组织贡献什么?“真的是每日三省,作为一个长期耕身于基层的管理者,长长看见有多少牢骚满腹者,他们从不每日三省,总是从客观条件来挑理由,按现在的管理理念,这是非常致命的向下看的逻辑;组织的强大、企业的发展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是需要绩效维持其发展和提供组织发展的各项资源消耗,一个不向上看的管理者又如何能带好一个快速发展的团队呢?从此后我看分享德鲁克关于向上看、每日三省的观点将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任何人真的不要有负面情绪,一定要从客观自我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对于管理,我们不应仅仅是看作一个管理下属的过程,其实管理涉及的内容太全面的,他更要求每个管理者都要修习自己的素养,这个素养不但是业务专业的,还包括心理的、沟通的、哲学的、历史的,总之是能提升自己的,以前总觉得公司给员工提了太多的学习要求,在工作忙忙碌碌之外还要完成额外作业确实有点吃力,但之从看了最最佩的德鲁克之后,我将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他总是有的,而终身不断在提升自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多大的奖赏,一个专业的、受人尊重的、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不是我们每日表扬的吗?让自己也成为这个模范应该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完成的职业任务和技能。看完了管理的实践还真觉得有些收获,虽说是在压力下完成的,但真的看完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本好的管理学概述,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固有的一些看法,如果你要问我,收获何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积极向上的、不断完善自己的基层管理者,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2

  拿起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一种压力感直上心头,心里暗暗在想:如此厚的一本书,何时才能读完啊。可是一开始读,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想象一下五十年代的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改造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在百年的战争中日益萧条。此时的大洋彼岸,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管理的实践》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影响了一批批西方经济管理学家,也影响了中国一代代企业家,彼得德鲁克不愧为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营销和创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深深认同这一点。一家企业,市场营销不仅仅应用于产品的销售阶段,而是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始终。市场营销是价值的交换,创造顾客,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价值是营销人乃至整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如今,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的瓶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如何提升品牌美誉度,提高品牌忠诚度都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创新也不只是产品的创新,更是生产经营观念的创新,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顾客服务态度的创新。认真研读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思维,这不是像我这样仅读一遍就能获得的。

  德鲁克先生更能感染我的一点是他更具人情味。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三鹿的奶粉事件,这是当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世人面前维护中国制造形象的永远的痛。它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体,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现如今试问有谁还敢挺直腰板在世人面前说:中国制造没问题!就在三鹿事件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则新闻:美国苹果公司警告iphone手机用户先不要使用手机充电器——因为在使用充电器时“可能”出现漏电反应。仅仅是一句可能,apple公司立刻作出反应,可见该公司对顾客高度负责,这一事件让我心中一暖,可惜这温暖不是中国企业给我的.。种种事件更加印证了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证,更说明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对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更是有着重要作用。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德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那就是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却有着非常精辟的总结,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依我之见,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优秀文化,建立与员工自身价值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体系,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企业大家庭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打工者。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而企业对员工也要抱着一个负责的态度,企业和员工也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用市场营销的理论来说,也是一种价值的交换。员工用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用来和员工交换的也不仅仅应该是物质: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工作氛围等都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双向互动。这我想起了今年上半年参观海尔时感受到的海尔集团的感受到的海尔浓郁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激情与活力,海尔集团张瑞敏张首席曾精心拜读过德鲁克的作品,也把他的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海尔现实情况相结合推动了海尔的发展。这也说明了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可以为人类造福的伟大思想,就叫经典。可以创造这种经典的人就叫大师中的大师!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可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无知如何行?没有逻辑何来结果?德鲁克的著作就是可以开拓我们视野,增加我们知识的最好的途径,我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营销没有标准答案。是的,管理虽然是一门科学,却和传统科学有着明显不同——管理没有标准答案。大师给我们的,也不是一份标准答案,而是一个知识系统,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大师身上学到的也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成为自己的东西。

  坦白地说,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其中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慢慢的研读,品味其中的奥妙,吸取里面的精华。经典能给我们多少,不在经典本身,而在拜读经典的人。德鲁克不会给我们什么,我们自己想要的,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3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内容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考虑,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积极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考虑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孝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

  企业是社会的公民,服务于并丰富了社会的各种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以前经常听到推销员上非洲卖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个看到当地居民光脚行走而大呼鞋可卖的'才具有经营企业的战略眼光)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通过他们产生经济成果,而企业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在成本的范畴内。

  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成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必须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总之,《管理的实践》从企业的一个目的、两种职能、三个内容、四个阶段、八大领域向我们展示了企业运作的全部,也阐明了企业管理的真涵义,诠释了作为管理者要具备的品格及要锻炼的各个方面,是一本“读则新、又读更新、多读益新”的著作。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4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我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资料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景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职责,也是企业对自我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可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资料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所以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本事和才华供给的发挥空间,给予他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所以,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我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职责,所以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经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经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我主观本事的机会,并且让员工能够看得到自我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我的工作中能够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当有意识的为自我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我的工作进程,并以自我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我的本事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意义,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我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我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意义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我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我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5

  作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贡献,奉献价值的人,就必须有目标。有了目标,是不是就等于能有所成就了?不。需要他和他的朋友团队一起奋斗,才可能实现。

  怎么有这个团队?只有靠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去吸引凝聚人,才能拥有团队。但是品德和能力怎么来?靠的是实践,靠的是学习。所以只有不断的劳动,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到经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只有多学习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广泛的吸收先进的经验,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而不是光靠自己在不断的摸索或者是瞎摸,那样用的时间很长。最终是靠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的快速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发展团队,发展社会,达成自己的目标。

  所以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的过程,分三步。先学后悟,悟后能行。才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我有个习惯,读完每本书之后,有一个读后感,这就是学了之后,开悟。不断的悟,就能提高自己的悟性,人就能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但是悟了之后对不对,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对,就能出好的成果,不对,就出不了或者出差的成果。这样一检验,我们就能检验我们悟到的`理论,行,就发展;不行,就修正。我在悟后用行来证明这一块,还是很欠缺的,要加强。就是怎么的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际成果,这对我是一个考验。只有理论变成了实际成果,才发生了作用,才真正的能评价你是不是真的悟对了,你真正的有真才实学了。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6

  《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着作,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今天读来依然感到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该书自问世50余年来,一直颇受众多读者的追捧,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经理人和管理学者,不愧为一部"管理的圣经",难怪有人说"如果只读一个管理作者,那就读德鲁克;如果只读一本管理着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

  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半个世纪以前写的管理书籍还能有什么新意和深奥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的确,在今天看来它的内容并不深奥,但在50多年前,能够对管理有如此深刻理解和认知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一般的管理"大师",大多专注于管理的某一领域,比如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而只有德鲁克先生视社会和企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系统、全面的来看待管理,可以说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真不愧为"管理的教父"、"大师中的大师"。正是《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使管理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当代仍在流行的许多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比如: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等等,即使近些年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也可以在该书中的论述中找到源头。

  因篇幅所限,简单罗列一下自己感受较深的几点主要体会,与大家共享。

  1、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和检验管理的唯一权威是绩效和成果。"企业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2、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管理者除了完成其责任所必须拥有的职权外,没有任何别的权力。"如果一个企业未能取得应有的绩效,我们完全有理由去更换一名新的总裁,而不是去辞退员工。"

  3、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因此我们必须以顾客为尊,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我们的顾客(包括潜在顾客)?"、 "这些顾客在哪里?"、"他们如何购买产品和服务?"、"如何才能接触到这些顾客?"其次,要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顾客购买的是什么?"、"顾客心目中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4、企业的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营销不仅仅是销售部和市场部的事情,所有部门甚至每一个员工都对营销负有责任。企业要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不断的创新。同样,创新发生在企业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和所有活动中。

  5、目标管理: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在关键领域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应达到的可衡量的绩效,这些目标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还要在经营成果与实现信念之间求取平衡、在当前与未来之间求取平衡。

  6、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必须为企业的最终成果负责并有所贡献,因此他们的工作范围和职权应尽可能宽泛,凡是不能明确排除在外的事务都应该视为管理者的职责。

  7、培养管理者:无论是培养管理者还是选拔人才,不应事先把目标盯在少数人身上,而应面向所有的人,也就是要"赛马"而不是"相马"。要尽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只有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另外,培养人是一个动态的工作,必须面向未来,为了达到企业明天的目标。

  8、企业规模:企业不一定需要壮大,但必须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变得更好。规模太小肯定不行,但规模太大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9、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一般的资源只能被利用,而且不可再生;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只有"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惟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因此,管理者不要试图去"管"人,而是要设法鼓励、激励和引导人,使员工有成就感。当然,员工也必须有责任感,必须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方向。

  10、员工激励: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激励员工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11、领导力:领导力需要看个人资质,也需要看态度和品质。因为"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员工,同时也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12、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好的文化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企业文化的目的,不在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13、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一个健康的企业不可能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7

  作者为了更好的说明什么是企业,企业如何被管理,用西尔斯公司做了一个例子。说。大家可以了解下这个公司,虽然现在不怎么行了哈,但是他们之前是通过邮购工厂和邮购目的给广大农民提供售卖服务。我猜测,可能是美国地广人稀,老百姓买一次东西很麻烦,但是呢交通又不是很方便(还没有人手一个小汽车),所以通过看一些传单、广告进行购买,然后快递送到家里。

  西尔斯的改革从五个方面。首先,有系统的销售规划。西尔斯做的是首先考虑客户群体接受的价格、质量和数量,接着考虑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定期出版,而非拍卖商品公告);第三就是保证质量,否则退款(类似京东,用户用着舒心);第四,能够满足大批量订货;第五;组建人力组织。同时,还提到了“渠道革命”的概念,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了解下。

  在西尔斯的第二个阶段,农民已经拥有充足的财富去消费,并且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西尔斯的侧重点转向零售商店。第一:扶持厂商,使得这些厂商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广大的消费者(感觉有点像小米哎),同时还要处理好和供应商的关系。感觉第二个阶段,之前是弄个大邮递工厂进行分发,现在要开零售店了,所以对每个店面的管理制度和形式做了创新。“最后,西尔斯公司必须将创新引入商店的选址、建筑和外观布置等方面。传统的零售商店不适宜西尔斯公司的市场。这不仅仅是将西尔斯公司的商店搬到城市郊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商店提供足够的停车场的问题,整个零售商店的观念必须改变。事实上,即使在西尔斯公司也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创新是多么深刻,它对美国人的购物和城镇市容有多大的影响。今日被吹捧为零售业重大创新的'郊区购物中心,实际上只不过是西尔斯公司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观念和方法的翻版而已。”

  第三个阶段,西尔斯面临最重要的顾客,已婚的少妇和家庭主妇,需要更加的考虑如何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所以整个第四章其实就是介绍了一个公司的简单发展历程,我感觉他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在随着时代和时间进行改变,不断的探索客户究竟是谁,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8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经过改编完全可以应用于现在的我们: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将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的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终于读完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仿佛自己游荡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企业中。这本书构筑了完整的“对人的管理”思想。

  如:1、人是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潜力的资源。德鲁克认为“人的资源——整个的人,是自然赋予的`所有资源中最丰富、最有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这是因为在企业可以得到的所有资源中,认识“唯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亦即“人要贡献出什么必须由他自己决定”,只要他们愿意进行“有目标的、集中和联合的努力”,就可以“产生出真正完整的东西来”。

  2、必须对人进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潜力。德鲁克明确的提出“利润并不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利润不应该成为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据,他只是对企业是否起作用的一种测验”,他说道:“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因此,“经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资源——首先是人的资源中蕴含的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那么我认为,真正诠释管理的意义就要将人的机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员工的绩效,那就死定了!那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方式已经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员工的感受。同样的工作,在行政的约束下与在自动自发的工作结果虽然是都完成任务了,但完成的综合效果完全不同。只注重绩效的话,那会留不住优秀人才。因此,要想将公司管理的有声有色,必须关注职工的感受,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专业和科学,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一句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是业绩和成就。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于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维度在于时间。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一本优秀的著作哇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有所得在于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于发现自己的误解与错误,在于能够明确自己未来道路的方向!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9

  我最初对管理的理解十分片面,我所能联想到的生活中有关“管理”的画面就是图书馆里管理员对书籍的整理、管理;超市经理给员工们分配任务,对他们的管理等等。在我看来,我所能联想到的生活中的“管理”不过是一些挑战性低,虽然琐碎复杂但是并不难解决的事情。

  选课时,我看见了“中外管理经典案例解析”这门课。“管理”有哪些经典案例?中外“管理”有何异同?……我的好奇心使我选择了这门课,课上老师推荐给我们一本书,它书名是《管理的实践》。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不禁觉得自己简直是只“井底之蛙”,之前对“管理”的错误看法实在是肤浅甚至幼稚可笑。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这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开启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新时代。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使读者们受益匪浅,许多名人对德鲁克的书籍都爱不释手。有人说“如果只读一个管理作者,那就读德鲁克;如果只读一本管理著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南京大学商学院赵曙明教授认为: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粗略列举一下,就可以包括: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自我管理团队等,彼得·德鲁克对管理学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初读这本书,我对德鲁克的第一印象便是——他是一个脚踏实地、朴实的人。尽管德鲁克的思想具有无穷魅力,以及在文字上具有特有的天赋,但是他并不往这个“华丽”的方向发展,不打算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把概念、原理和方法结构化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认为,思想和观念合乎社会的需要,合乎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直觉就够了。他不喜欢咬文嚼字、华丽浮夸的文字,不喜欢“作秀”地写文章。他追求思想的完整性,讲究表达上的准确性。想要深入解读德鲁克的著作,必须理解并运用他把握问题的方式,否则,我们很难跟上他的步伐,很难真正理解他的思想,很容易迷失在他那“随心所欲”的语言“迷宫”之中。

  德鲁克主要强调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脚踏实地。路是人踩出来,而对于管理的解读,也是需要实践证明的。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始终把各个学科当作一种专业知识的来源,或当作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工具,为自己“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而不是以一种麻木的、应付了事的态度去对待各个学科。德鲁克习惯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借用他的概念就是“使现实变得具有未来意义”。加上他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于从实践中提炼概念,终其一生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规模,不断演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谓与时俱进。

  德鲁克说过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管理者的价值在于贡献和承诺”。这让我想起了我爸爸的故事。

  我爸爸经营着一家物流公司,而这家公司在十几年前险些“倒闭”,会议上,几位曾经忠心耿耿的老职员集体拿出辞呈,坚决表示要离开公司。而在他们离开的那段时间,公司可谓是“鸡飞狗跳”“杂乱无章”。公司内部频频出现问题,客户的投诉越来越多,有的客户甚至不再与爸爸的公司合作。那时候我才小学三年级,在房间里隐约听见爸爸和妈妈的谈话中有“公司倒闭”这四个字。我找了个机会偷偷问妈妈这件事,从妈妈的话中,我粗略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那几个老职员其实是当初和爸爸一起开公司的老朋友,爸爸投资公司的钱最多,所以爸爸便成了他们的上级。然而,爸爸并没有起到领导带头的作用,在公司整天无所事事,公司里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是那几个老朋友在处理。爸爸还多次承诺过他们,公司年底会给他们高金额的分红,然而爸爸没有兑现过他的承诺,分红的金额并不是当初所承诺的.那个金额,有时候甚至没有给他们分红。

  久而久之,他们对爸爸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不抱有希望,才造成了当初的局面。那时候我还小,只是片面地觉得,爸爸是因为说话不算数才气走那几个老职员的。如今看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这不仅仅是管理者承诺的问题,还是管理者贡献的问题。虽然那几位老职员的日常工资已经算是中高水平的了,足够让家里人过得非常滋润,这些年底分红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也并没有特别在意。但是问题在于我爸爸屡次没有兑现他的承诺,这使得他们建立在我爸爸身上的信任坍塌。再来,我爸爸对于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连最基础的参与度都没有,更何况是书中所提到的管理者的参与度要高于被管理者了。管理者有失败的,有成功的。但不得不说,那时候的我爸爸根本没有资格当一个管理者,也不配称为一个管理者。真正的管理者,不管结果成功与否,这个管理者都是要有所贡献的,而且这贡献一定是巨大的。

  然而,无私贡献就是好的管理者了吗?不是的,这里说的贡献是有度的而不是无限的。德鲁克在书里告诉我们:“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正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如果管理者能够贡献自己的作用,让下属和上司发挥绩效,那么管理者自身的绩效也将得以实现;如果管理者自己发挥绩效并替代所有的下属或者上司,那么这个管理者就不能够称之为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的贡献不能越界,不能让下属因为你的贡献而无法贡献,不能让下属没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德鲁克对管理的另一个描述——管理就是承诺:承诺目标,承诺措施,承诺合作。承诺目标:对于结果目标的承诺,可以回答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管理者并没有这样去做,并没有切实地认为结果目标是一种承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公司的目标是一种形式,而因为管理者对于目标的反应,决定了员工承诺的水平,从而使得为实现目标所投放的所有资源的成效并不理想。所以如果想要实现目标,管理者就需要对结果目标有明确的承诺,员工才会达成绩效结果目标,以支持总目标的实现。承诺措施:对于执行措施的承诺是回答如何做这个问题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出的努力就是找到实现目标的措施,并使得措施能够贴近员工的实际。如果管理者不研究措施,不能够在方法上和工具上给予员工帮助,管理的结果也不会实现,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为达成绩效目标,员工与管理者需要对完成目标的方法措施达成共识,并将执行措施作为工作的内容,以确保结果目标的最终达成,这至关重要。承诺合作:对于合作的承诺可以回答与谁做这个问题,管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分工问题,没有分工合作,其实是没有管理的。为提高团队绩效,高效推进关键措施和目标达成,管理者就要与员工交流,确保员工愿意参与和支持承诺。

  这是一本值得我读上百遍的书,这本书让管理进入了真实的境界——解决问题,贡献价值。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者成效的解析,体现了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这些“肤浅”的旁观者心中对“管理”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他的存在,整个管理的课题得以被解释,这是管理的精髓,也是企业生命的精髓。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20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既管理企业,又管理管理者,同时也管理员工和工作的企业行为。在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我对管理管理者这一部分中被视为“管理哲学”的“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感受最深。德鲁克指出:“企业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唯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原则,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他还认为:“由于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可将企业的客观需求转变为个人的目标,所以能确保经营绩效。”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向组织目标。

  目标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强制式的管理,管理者的工作动机不再是因为别人的命令或说服,而是因为他自身的任务必须到达这样的目标,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职责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及内驱力。管理者不再只是听命行事,而是自我决定必须这么做。我们在实际管理中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压力”和“危机”进行管理,短期内也许会收到必须的'效果,但压力消失后往往又会回到原先的状态,压力不是完成目标的根本方法。在迎接集团的各类检查中,酒店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如若没有从根本上认同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和品牌文化,没有建立起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未能领悟到作为集团下属企业,各级管理者的工作任务理应到达集团标准要求等核心理念,那么迫于压力和危机的被动检查之后,必定又是老方一帖,工作无法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笔者认为在实现从目标管理到自我控制的转变中,构建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及共同愿景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宣贯力度。大家必须听过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显然,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第一个石匠“以一天的劳力换取合理的报酬”,但他不是管理者,也永远不会成为管理者;第二个石匠只关心自我的专业,强调和追求专业水准并把职能性工作本身当成目的,只关心自我的专业领域,没有根据部门对企业的贡献来评估自我的绩效,没有将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必然导致每个部门各自为政,致力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不能建立公司的事业。所以,我们必须教导我们的员工,让每个人在做“砌砖”工作时都认识到自我是在为共同的愿景——“建造一座大教堂”而努力。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的工作是要为整体绩效负责,每个人都应坚持不懈地将共同目标作为自我努力的方向。每位管理者都应当根据企业的整体目标来制定自我明确的目标,并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所管辖单位应当到达的绩效、贡献。德鲁克说道:“管理者的目标

  是为整体绩效负责。”即使领导者也概莫能外。正如柳传志所言:“领导者是一条线,团队成员是珍珠,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要想成为线,你就要坚韧、耐磨、承压、因势而变,将荣光献给团队”。

  我认为做好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有鉴于目前集团连锁化的快速发展现状,为了确保集团品牌文化的一致性,提议每年可在集团层面举办多期集团品牌文化推广资格认证班,下属企业选派培训经理参训,取得专项培训资格证书,并根据集团制定的品牌文化,推广统一教案和辅助音像图片资料进行常年性的培训宣传,确保集团的品牌文化和核心理念不走样,以此强化集团每位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对集团品牌文化及共同目标的认同,直至自动自发地贯彻执行;其次,每位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上级单位的目标需求有所贡献,以达成上级的目标,并据此计划和发展出自我的工作目标;其三,管理者对企业的职责。我们必须分析自我单位的任务,清楚界定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才能到达目标,结合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上下通力合作;其四,对于下属管理者应负的职责。帮忙下属了解上级的要求并明确工作目标,最终达成目标。这就涉及到上对下的关系,我想“协助”将是最贴切的字眼,成为下属的“助手”。上级的职责是尽一切力量,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思维,信任下属,帮忙他们达成目标。管理者要善于授权,充分信任下属,让他自动自主地开展工作,并勇于承担职责,管理者担当支持者、辅导员的主角。管理者的愿景不仅仅应

  当向上看,视企业为整体,同样也应当向下负责,向他所领导的团队中的管理者负责;最终,管理者自我控制。从自我控制的角度来说,德鲁克提出了可经过测评工具、正确使用报告、程序和表格等方式,并坚持在最低简化限度,以此提高工作成效。自我控制除了应掌握一种有效的方法外,还必须紧紧围绕目标管理,培育自我强有力的执行本事。

  2012年,上海浦西开元大酒店作为一家开业1年多的连锁酒店,为实行“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管理实践,全年度持续开展了“微笑礼仪,真情问候”活动。如何持续提高员工的服务热情度,让他们脸上始终能洋溢着热情笑的容,满怀工作活力,使客人能随时随地感受到全体员工“迎面而来”的真诚与热情,从而提高酒店核心竞争优势,是我对服务品质时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员工的微笑礼仪关乎客人的感受、评价及对酒店的第一印象,这些对一家新开的酒店尤为重要。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要求全体员工长期坚持实为不易。作为集团的一家连锁酒店,还必须让员工内心领悟“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的故事内涵,意识到自我是在为集团的共同愿景“建造一座大教堂”——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型连锁酒店集团,为弘扬开元集团“人性品质,真挚关爱”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开元优质服务品牌而努力。在具体操作上,首先,有鉴于“品牌有形,文化是魂”,我们重视各类培训,尤其在新员工培训中加强有关开元集团品牌文化的培训宣传力度,要求人人掌握;其次,酒店中高层人员深入各部门、各班组进行此次活动的目标管理、岗位现场情景再现培训;再次,开展宾客参与的“微笑大使”评选,营造共同参与的互动氛围;最终,我们还开展“笑脸迎宾”

  活动,经过全员佩戴“笑脸牌”,加强员工现场工作服务时的自我心理暗示作用,进行服务气氛的宣染与营造。胸前佩戴的笑脸牌,时时提示员工要加强自我控制与管理,遇见客人应像笑脸牌展示的那样,嘴角上扬,微笑迎宾,令客愉悦;同时,同事间触目可视的笑脸牌也给大家带来欢乐工作的好心境,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此项活动举措得到了宾客们的一致好评,为打造浦西开元大酒店“亲情贴心”的服务特色,体现集团“开元关怀”的服务精神而增光添彩。2012年,酒店相继成为上海星空卫视台、浙江卫视台及东方卫台倾力打造的“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重大娱乐节目活动的指定接待酒店;近日,酒店在第五届中国会议经济与会议酒店发展大会上荣获“2012年度最贴心服务会议酒店“称号。我想这也许正是对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推动企业绩效提升这一管理实践的最好诠释。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的艺术”,拜读他的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我受益良多。我相信,行永远比知重要。如果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经过不断纠偏的管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地做,不断领悟,身体力行,我们必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相关文章: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02-19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04-26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02-23

管理实践读后感03-17

关于知识管理实践的文章05-04

工商管理实践总结06-19

物业管理实践报告09-15

探究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实践05-02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6篇04-27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6篇02-27

在线咨询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2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理的实践》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精选20篇)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

  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如何管理好团队是每一位领导所面对的问题。SAGW质保的领导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如何打造一个不断进取、主动、协同、创新、高效的质保团队,为使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提供驱动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保驾护航。

  今天,丁吉哲科与大家分享,他在读到《管理的实践》关于“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时的感悟。后续还将继续分享其他人的研读心得,请大家持续关注。

  “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这是彼得德鲁克在书中阐述的重要观点。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质量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实践中才有真知,钻研中才有真相。

  现阶段我们公司新能源总成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便是传统总成中不常见的缺陷,例如高振福,阶次噪音,啮合异响等。往往这类缺陷在齿轴类零件的精测报告上并无法直观的显示,但为了探求真相,我们组建了专题攻关小组,针对相关缺陷进行了装配互换试验。攻关团队在实践的拆装配对过程中慢慢理出了头绪,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遏制住了缺陷的蔓延。

  分析质量问题犹如探案,侦探(管理者)必须带着自己的团队如法医(精测室)、技侦(台架工程师)、刑侦(现场质量工程师)等人员,在一线钻研探索,才能找到线索侦破案件。所以质量的管理必须务实,实践中才能真正找到质量缺陷的真相。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2

  管理,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学问,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如何管理好团队是每一位领导所面对的问题。SAGW质保的领导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如何打造一个不断进取、主动、协同、创新、高效的质保团队,为使公司发展成为行业领先,提供驱动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保驾护航。

  今天,宣广顺科与大家分享他在读到《管理的实践》关于“责任”时的感悟。后续还将继续分享其他人的研读心得,请大家持续关注。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先生将管理诠释为“管理使命、承担责任、勇于实践”。贯穿全书德鲁克先生都在谈“责任”这一德鲁克管理学的核心,包括企业的责任、管理者的责任以及员工的责任,德鲁克先生认为,管理者只有清楚并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的管理才是有效的;德鲁克先生同时认为,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提升满意度。

  联想到我们的质量管理,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质量、工程、制造、采购等各个部门都清楚并主动履行自己的质量职责,如果我们的各级员工都清楚岗位职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工作中来,那我们的产品质量不愁上不去。但我们做到了吗?我看不尽然,而且差距明显。

  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于质量责任和质量责任感,希望我们每个部门、我们每位员工都主动担起质量工作的重担!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3

  近日,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我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半个世纪以前写的管理书籍还能有什么新意和深奥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我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决定力,构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资料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思考,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状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积极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思考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陈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务必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4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达300页的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在一长堆枯燥乏味的论述里寻章摘句,有不少句子凝聚着智慧的光辉。现分享如下:

  1、创新缺乏衡量的标准

  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自己,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前阵子,刘总也提出“创业、创新、创造价值”的三创精神。说到底,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必须注意的是,创新是要有激励机制的。人是充满惰性的,没有合适的创新激励机制,愿意创新并坚持不懈去实践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既然要考核,必须就得有能够衡量创新的标准。既然公司想营造创新的氛围,首先从制度上必须有创新的衡量标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正确使用报告和程序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报告程序,但如果这些报告和程序已经成为僵化的`、呆板的制度,要么改变它,要么抛弃它。我思考的是,统计组每天报送的报表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若是不必要的,是否应该丢掉这样的报表。若是必要的,是否有可能去更加优化。这一点在片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分公司办事处经年累月、日复一日的报送大量的表格、文档到片区,我们的片区管理人员、主管领导有没有抽时间去分析下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哪些东西是应付了事的,哪些东西又是可以改进的。对于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报告和程序,是不是到了该和他们说再见的时候了。难道我们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们报送报告的行为本身吗?

  3、薪资制度不可太过僵化

  我们公司也制定了不少薪资制度。但基本上制度一制定,似乎就到了故纸堆,不仅僵化,而且不按规定执行。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应假定人都是想工作的。生产力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基于这样的论断,大家都明白人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和米卢的“态度决定一切”有着相似之处。一个公司里,薪资制度自然会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果我们的薪资制度老是僵化,没有变化,甚至有令不行。那么要想员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怕也很难。

  4、四种方式造就负责任的员工

  德鲁克提出了四种方法来培养有责任心的员工:

  1)慎重安排员工的职务;

  2)设定高绩效标准;

  3)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

  4)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这的愿景。

  我们在这4点方面都做得很薄弱。我们的责任心,大多来自于员工自己的约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5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仅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企业透过不断的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专业和科学,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一句目标业绩和职责进行的管理。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是业绩和成就。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仅有职责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于所承担的职责。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维度在于时间。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用心,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理解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透过职位建立地位,期望公平做事有好处;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我目标的工具。”所以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此刻和未来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一本优秀的著作哇不尽的宝藏,能够陪伴人的终生。有所得在于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于发现自我的误解与错误,在于能够明确自我未来道路的方向!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6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和实务。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力,贡献而非升迁。

  我想就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管理者提出我的一点看法。德鲁克说:“许多人极力强调喜欢人、乐于助人和能够和别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但是单靠这些条件绝对不够。”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领导赢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物,“不适合担任管理者”。真正的好的管理者有一种无法学会的品质,一种管理者无法获取、却必备的条件。它不是人的天才,而是人的品格。中国人常说:“学做事,先做人。”我想,德鲁克应该会很赞同这句话。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7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这本书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典的问句以及组织的精神丰富其内涵。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2005年11月11日,被誉为“当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走过95年的岁月后与世长辞。作为“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德鲁克对当代管理学研究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德鲁克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旁观者,以冷静、深邃的目光来洞察管理之道。除了留给世人近40部著作和100多篇论文以外,德鲁克还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警醒所有从事管理工作和管理研究的`人。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8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内容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能力和才华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通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能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该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意义,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意义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己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己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9

  日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开展浙江电大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月活。新建的数字图书馆里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为了体验一下这个崭新的数字图书馆,找了一本经典著作——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温习一遍。

  作为一种实践和一个思考与研究的领域,管理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其根源几乎可以追溯到20XX年以前。但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其开创之源来自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出版的《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

  《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著作,也就是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在现代管理学学术史上的奠基人地位,现在还有人把它作为至宝来阅读。《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该书具有思想一脉相承、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优点。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无论是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还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我们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更重要的是,《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更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企业是什么?是盈利能力?还是利润最大化?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利润是对企业活动的检验。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们习惯上将管理者和员工看成根据指示行事、没有责任、不作出决策的人,这只能消除企业的精神和创新。如何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那种试图向管理人员颁发许可证,没有专门学历的人员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同时,《管理的实践》也强调了责任。有个故事我们所有人耳熟能详了。故事说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为天使的小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上帝给每一个想成为天使的小孩一个灯,要求就是这些人必须每天擦拭这个灯,确保这个灯处于清洁状态。之后,上帝离开了这群小孩。开始时,大伙很是热情地对待这个灯。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上帝总是没有再次出现。大多数小孩逐渐放弃了,而且不断地嘲弄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还坚持每天擦拭他的灯。终于有一天,上帝出现了。除了小男孩的灯,所有其它的灯全是厚厚的灰尘。于是这个小男孩成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还是在那里唉声叹气:说早知道这个结果,我们也天天擦试自己的灯了。试问:如果上帝再给这些小孩一次同样的机会,他们会怎样?可能会有人坚持到底,但还会有人放弃。责任,是一个很简单的词汇。但是要能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实践下来,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有多人人可以有小男孩的责任心呢?如何管理一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呢?

  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思想的清风,他说:“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正确地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为组织和个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个人与组织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德鲁克用清晰和简单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我们要重新审视曼德维尔的那句“私利邪恶成了公共利益”的格言。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这里同时包含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我想,“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0

  道法自然。道是自然之道,是大道。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必大笑,不笑不足以言道。

  道可道,非常道。

  一切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不断的碰撞和迭代过程中趋于同一,归于道,顺于自然。

  不知道为何,读完《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竟然和多年前读的《道德经》,多年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产生了某种冥冥中的联系。

  彼得德鲁克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中,对各种问题、现象的分析鞭辟入里,总结分析总能从最根本、最浅显的角度出发,形成理论。同时,又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从中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理论和实践在这本书中完美的进行了统一。

  物质和意识是二元世界的根本,自古至今,人们都在从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中寻求结果,延伸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各种各样的理论。所有的理论层面的活动均是意识层面的活动,但是这些理论最终要体现在实践,即作用于物质之上。

  管理,主要是一种意识活动,而实践,主要是物质活动。《管理的实践》是两种体系的矛盾统一。管理的作用对象主要是人,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和自然有意识的活动。将管理应用于实践,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将无序变为有序的作用和活动。将实践结果再反馈至管理行为,是对管理效用的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物是螺旋式发展的,它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管理也一样,需要不断的迭代,感悟,将其应用于实践时要跟据实际情况不断的作出判断。现实的管理需要通过决策者对所有实际环境加以分析后作出最有利的判断。但是,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判断的有利性。因此,很难说哪种决策一定是最好,或者一定不好。所以决策需要被检验。

  然而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如何检验决策的好坏。目标的达成情况就成了最简单粗暴的检验方式。通过对初始目标的检验,来判断管理能力的强弱,这是所有管理者的共识。但是当目标设定不合理时,就会让管理从根源上犯错,因为方向错了。

  通过上述对管理行为的分析,以及管理目标的`分析,到底有没有一种共性的、根源性的原则来指导正确的管理?

  答案是有的,即“道”。道即自然,即本真。所有的事物,只要沿着其本源,其自然之道,即可做对。

  《管理的实践》全书一共讲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做人,一方面是如何设定目标,一方面是如何达成目标。做人方面,全书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要从“善”出发,来做人,来理解人,来管理人。书中说,管理者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即诚实正直。设定目标方面,全书的出发点是: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即符合自然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事业,是正道,是大道。达成目标方面,全书的出发点为:大道至简。从最简单,最根源的角度出发,以目标为导向,以品格为动力,沿着至简的路达到目标。

  全书深入浅出,格局虽大但又通俗易懂,从4月到现在,啃了将近10个月,才把这本书啃完。每句话都值得思考和品味。本不想写这样一篇不知所云的东西来显示对大师的不敬以及个人的轻率。但是思维稍纵即逝,如不及时记录,多日之后将不再会深入思考。谨以此文记录个人所思,以期共鸣。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1

  很久以前陆陆续续看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些关于管理的一些阐述和论断,因为一直在基层从事基层财务管理工作,以专业做指导,身体力行,也未感到管理有何高深莫测,一切按规则行事,视法条为规矩,在基层也深耕十几有年,未有大绩亦未有大过,也算是本着平平淡淡就是真本性来工作和生活。但自从认认真真看过《管理的实践》,改变了对管理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所谓无知者无谓,不系统地读一本专业的管理论述,真是连管理的精髓门道都摸不着。

  德鲁克从管理的本质、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的结构、管理员工和工作及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五个部份系统详细对把理的作为一门“博雅技艺”一一道来,管理他所关切的不仅是知识和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也更关注践行和应用。大师不仅在论述中从对人的关注、对绩效的关注、对自我管理的关注、对基于实践的、跨学科的、终身的学习观念,从对条条框框的论述中提练社会实践案例,让人在枯燥中有一种思考的冲动。

  特别是德鲁克对明日管理者之三课所述:

  1、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

  2、要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

  3、必须修习基本素养;

  让人无法不感慨,穿越了30多年的时间,管理者应关注的仍是一个不变的以人为本的主题,特别是管理者一定要向上看,每日应反思自己:“我应该为组织贡献什么?“真的是每日三省,作为一个长期耕身于基层的管理者,长长看见有多少牢骚满腹者,他们从不每日三省,总是从客观条件来挑理由,按现在的管理理念,这是非常致命的向下看的逻辑;组织的强大、企业的发展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是需要绩效维持其发展和提供组织发展的各项资源消耗,一个不向上看的管理者又如何能带好一个快速发展的团队呢?从此后我看分享德鲁克关于向上看、每日三省的观点将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任何人真的不要有负面情绪,一定要从客观自我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

  对于管理,我们不应仅仅是看作一个管理下属的过程,其实管理涉及的内容太全面的,他更要求每个管理者都要修习自己的素养,这个素养不但是业务专业的,还包括心理的、沟通的、哲学的、历史的,总之是能提升自己的,以前总觉得公司给员工提了太多的学习要求,在工作忙忙碌碌之外还要完成额外作业确实有点吃力,但之从看了最最佩的德鲁克之后,我将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他总是有的,而终身不断在提升自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多大的奖赏,一个专业的、受人尊重的、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不是我们每日表扬的吗?让自己也成为这个模范应该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完成的职业任务和技能。看完了管理的实践还真觉得有些收获,虽说是在压力下完成的,但真的看完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本好的管理学概述,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固有的一些看法,如果你要问我,收获何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积极向上的、不断完善自己的基层管理者,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2

  拿起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一种压力感直上心头,心里暗暗在想:如此厚的一本书,何时才能读完啊。可是一开始读,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想象一下五十年代的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改造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在百年的战争中日益萧条。此时的大洋彼岸,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管理的实践》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影响了一批批西方经济管理学家,也影响了中国一代代企业家,彼得德鲁克不愧为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营销和创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深深认同这一点。一家企业,市场营销不仅仅应用于产品的销售阶段,而是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始终。市场营销是价值的交换,创造顾客,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价值是营销人乃至整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如今,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的瓶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如何提升品牌美誉度,提高品牌忠诚度都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创新也不只是产品的创新,更是生产经营观念的创新,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顾客服务态度的创新。认真研读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思维,这不是像我这样仅读一遍就能获得的。

  德鲁克先生更能感染我的一点是他更具人情味。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三鹿的奶粉事件,这是当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世人面前维护中国制造形象的永远的痛。它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体,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现如今试问有谁还敢挺直腰板在世人面前说:中国制造没问题!就在三鹿事件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则新闻:美国苹果公司警告iphone手机用户先不要使用手机充电器——因为在使用充电器时“可能”出现漏电反应。仅仅是一句可能,apple公司立刻作出反应,可见该公司对顾客高度负责,这一事件让我心中一暖,可惜这温暖不是中国企业给我的.。种种事件更加印证了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证,更说明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对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更是有着重要作用。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德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那就是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却有着非常精辟的总结,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依我之见,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优秀文化,建立与员工自身价值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体系,让员工认识到他们是企业大家庭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打工者。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而企业对员工也要抱着一个负责的态度,企业和员工也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用市场营销的理论来说,也是一种价值的交换。员工用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用来和员工交换的也不仅仅应该是物质: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工作氛围等都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双向互动。这我想起了今年上半年参观海尔时感受到的海尔集团的感受到的海尔浓郁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激情与活力,海尔集团张瑞敏张首席曾精心拜读过德鲁克的作品,也把他的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海尔现实情况相结合推动了海尔的发展。这也说明了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可以为人类造福的伟大思想,就叫经典。可以创造这种经典的人就叫大师中的大师!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可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无知如何行?没有逻辑何来结果?德鲁克的著作就是可以开拓我们视野,增加我们知识的最好的途径,我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营销没有标准答案。是的,管理虽然是一门科学,却和传统科学有着明显不同——管理没有标准答案。大师给我们的,也不是一份标准答案,而是一个知识系统,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大师身上学到的也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成为自己的东西。

  坦白地说,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其中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慢慢的研读,品味其中的奥妙,吸取里面的精华。经典能给我们多少,不在经典本身,而在拜读经典的人。德鲁克不会给我们什么,我们自己想要的,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3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内容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考虑,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积极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考虑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孝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

  企业是社会的公民,服务于并丰富了社会的各种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以前经常听到推销员上非洲卖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个看到当地居民光脚行走而大呼鞋可卖的'才具有经营企业的战略眼光)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通过他们产生经济成果,而企业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在成本的范畴内。

  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成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必须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总之,《管理的实践》从企业的一个目的、两种职能、三个内容、四个阶段、八大领域向我们展示了企业运作的全部,也阐明了企业管理的真涵义,诠释了作为管理者要具备的品格及要锻炼的各个方面,是一本“读则新、又读更新、多读益新”的著作。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4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我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职责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资料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景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职责,也是企业对自我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可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关的资料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所以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本事和才华供给的发挥空间,给予他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所以,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我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职责,所以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经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经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我主观本事的机会,并且让员工能够看得到自我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我的工作中能够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当有意识的为自我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我的工作进程,并以自我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员工在企业中感觉到自我的本事提高、地位实现,做完成的工作对企业具有意义,也就是实现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这本《管理的实践》,对于我这样对企业管理实践不深入的人来说稍显枯燥和晦涩,但他朴实的语言以及书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确让我对自我日常工作中所见到的、所感受到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片段产生思考并有所启发,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论让我对自我日复一日重复工作背后的意义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思索的角度,并把自我以前无意识的管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管理实践,在带领团队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和我自我的自我实现做出具体的努力。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5

  作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贡献,奉献价值的人,就必须有目标。有了目标,是不是就等于能有所成就了?不。需要他和他的朋友团队一起奋斗,才可能实现。

  怎么有这个团队?只有靠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去吸引凝聚人,才能拥有团队。但是品德和能力怎么来?靠的是实践,靠的是学习。所以只有不断的劳动,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到经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只有多学习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广泛的吸收先进的经验,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而不是光靠自己在不断的摸索或者是瞎摸,那样用的时间很长。最终是靠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的快速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发展团队,发展社会,达成自己的目标。

  所以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的过程,分三步。先学后悟,悟后能行。才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我有个习惯,读完每本书之后,有一个读后感,这就是学了之后,开悟。不断的悟,就能提高自己的悟性,人就能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但是悟了之后对不对,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对,就能出好的成果,不对,就出不了或者出差的成果。这样一检验,我们就能检验我们悟到的`理论,行,就发展;不行,就修正。我在悟后用行来证明这一块,还是很欠缺的,要加强。就是怎么的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际成果,这对我是一个考验。只有理论变成了实际成果,才发生了作用,才真正的能评价你是不是真的悟对了,你真正的有真才实学了。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6

  《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着作,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今天读来依然感到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该书自问世50余年来,一直颇受众多读者的追捧,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经理人和管理学者,不愧为一部"管理的圣经",难怪有人说"如果只读一个管理作者,那就读德鲁克;如果只读一本管理着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

  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半个世纪以前写的管理书籍还能有什么新意和深奥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的确,在今天看来它的内容并不深奥,但在50多年前,能够对管理有如此深刻理解和认知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一般的管理"大师",大多专注于管理的某一领域,比如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而只有德鲁克先生视社会和企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系统、全面的来看待管理,可以说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真不愧为"管理的教父"、"大师中的大师"。正是《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使管理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当代仍在流行的许多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比如: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等等,即使近些年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也可以在该书中的论述中找到源头。

  因篇幅所限,简单罗列一下自己感受较深的几点主要体会,与大家共享。

  1、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和检验管理的唯一权威是绩效和成果。"企业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2、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管理者除了完成其责任所必须拥有的职权外,没有任何别的权力。"如果一个企业未能取得应有的绩效,我们完全有理由去更换一名新的总裁,而不是去辞退员工。"

  3、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因此我们必须以顾客为尊,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我们的顾客(包括潜在顾客)?"、 "这些顾客在哪里?"、"他们如何购买产品和服务?"、"如何才能接触到这些顾客?"其次,要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顾客购买的是什么?"、"顾客心目中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4、企业的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营销不仅仅是销售部和市场部的事情,所有部门甚至每一个员工都对营销负有责任。企业要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不断的创新。同样,创新发生在企业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和所有活动中。

  5、目标管理: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在关键领域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应达到的可衡量的绩效,这些目标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还要在经营成果与实现信念之间求取平衡、在当前与未来之间求取平衡。

  6、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必须为企业的最终成果负责并有所贡献,因此他们的工作范围和职权应尽可能宽泛,凡是不能明确排除在外的事务都应该视为管理者的职责。

  7、培养管理者:无论是培养管理者还是选拔人才,不应事先把目标盯在少数人身上,而应面向所有的人,也就是要"赛马"而不是"相马"。要尽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只有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另外,培养人是一个动态的工作,必须面向未来,为了达到企业明天的目标。

  8、企业规模:企业不一定需要壮大,但必须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变得更好。规模太小肯定不行,但规模太大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9、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一般的资源只能被利用,而且不可再生;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只有"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惟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因此,管理者不要试图去"管"人,而是要设法鼓励、激励和引导人,使员工有成就感。当然,员工也必须有责任感,必须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方向。

  10、员工激励: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激励员工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11、领导力:领导力需要看个人资质,也需要看态度和品质。因为"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员工,同时也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12、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好的文化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企业文化的目的,不在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13、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一个健康的企业不可能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7

  作者为了更好的说明什么是企业,企业如何被管理,用西尔斯公司做了一个例子。说。大家可以了解下这个公司,虽然现在不怎么行了哈,但是他们之前是通过邮购工厂和邮购目的给广大农民提供售卖服务。我猜测,可能是美国地广人稀,老百姓买一次东西很麻烦,但是呢交通又不是很方便(还没有人手一个小汽车),所以通过看一些传单、广告进行购买,然后快递送到家里。

  西尔斯的改革从五个方面。首先,有系统的销售规划。西尔斯做的是首先考虑客户群体接受的价格、质量和数量,接着考虑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定期出版,而非拍卖商品公告);第三就是保证质量,否则退款(类似京东,用户用着舒心);第四,能够满足大批量订货;第五;组建人力组织。同时,还提到了“渠道革命”的概念,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了解下。

  在西尔斯的第二个阶段,农民已经拥有充足的财富去消费,并且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西尔斯的侧重点转向零售商店。第一:扶持厂商,使得这些厂商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广大的消费者(感觉有点像小米哎),同时还要处理好和供应商的关系。感觉第二个阶段,之前是弄个大邮递工厂进行分发,现在要开零售店了,所以对每个店面的管理制度和形式做了创新。“最后,西尔斯公司必须将创新引入商店的选址、建筑和外观布置等方面。传统的零售商店不适宜西尔斯公司的市场。这不仅仅是将西尔斯公司的商店搬到城市郊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商店提供足够的停车场的问题,整个零售商店的观念必须改变。事实上,即使在西尔斯公司也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创新是多么深刻,它对美国人的购物和城镇市容有多大的影响。今日被吹捧为零售业重大创新的'郊区购物中心,实际上只不过是西尔斯公司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观念和方法的翻版而已。”

  第三个阶段,西尔斯面临最重要的顾客,已婚的少妇和家庭主妇,需要更加的考虑如何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所以整个第四章其实就是介绍了一个公司的简单发展历程,我感觉他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在随着时代和时间进行改变,不断的探索客户究竟是谁,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8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经过改编完全可以应用于现在的我们: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将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的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终于读完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仿佛自己游荡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企业中。这本书构筑了完整的“对人的管理”思想。

  如:1、人是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潜力的资源。德鲁克认为“人的资源——整个的人,是自然赋予的`所有资源中最丰富、最有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这是因为在企业可以得到的所有资源中,认识“唯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亦即“人要贡献出什么必须由他自己决定”,只要他们愿意进行“有目标的、集中和联合的努力”,就可以“产生出真正完整的东西来”。

  2、必须对人进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潜力。德鲁克明确的提出“利润并不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利润不应该成为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据,他只是对企业是否起作用的一种测验”,他说道:“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因此,“经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资源——首先是人的资源中蕴含的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那么我认为,真正诠释管理的意义就要将人的机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员工的绩效,那就死定了!那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方式已经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员工的感受。同样的工作,在行政的约束下与在自动自发的工作结果虽然是都完成任务了,但完成的综合效果完全不同。只注重绩效的话,那会留不住优秀人才。因此,要想将公司管理的有声有色,必须关注职工的感受,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专业和科学,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一句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是业绩和成就。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于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维度在于时间。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一本优秀的著作哇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有所得在于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于发现自己的误解与错误,在于能够明确自己未来道路的方向!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19

  我最初对管理的理解十分片面,我所能联想到的生活中有关“管理”的画面就是图书馆里管理员对书籍的整理、管理;超市经理给员工们分配任务,对他们的管理等等。在我看来,我所能联想到的生活中的“管理”不过是一些挑战性低,虽然琐碎复杂但是并不难解决的事情。

  选课时,我看见了“中外管理经典案例解析”这门课。“管理”有哪些经典案例?中外“管理”有何异同?……我的好奇心使我选择了这门课,课上老师推荐给我们一本书,它书名是《管理的实践》。当我看完这本书后,不禁觉得自己简直是只“井底之蛙”,之前对“管理”的错误看法实在是肤浅甚至幼稚可笑。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这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开启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新时代。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使读者们受益匪浅,许多名人对德鲁克的书籍都爱不释手。有人说“如果只读一个管理作者,那就读德鲁克;如果只读一本管理著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南京大学商学院赵曙明教授认为: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粗略列举一下,就可以包括: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自我管理团队等,彼得·德鲁克对管理学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初读这本书,我对德鲁克的第一印象便是——他是一个脚踏实地、朴实的人。尽管德鲁克的思想具有无穷魅力,以及在文字上具有特有的天赋,但是他并不往这个“华丽”的方向发展,不打算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把概念、原理和方法结构化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认为,思想和观念合乎社会的需要,合乎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直觉就够了。他不喜欢咬文嚼字、华丽浮夸的文字,不喜欢“作秀”地写文章。他追求思想的完整性,讲究表达上的准确性。想要深入解读德鲁克的著作,必须理解并运用他把握问题的方式,否则,我们很难跟上他的步伐,很难真正理解他的思想,很容易迷失在他那“随心所欲”的语言“迷宫”之中。

  德鲁克主要强调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脚踏实地。路是人踩出来,而对于管理的解读,也是需要实践证明的。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始终把各个学科当作一种专业知识的来源,或当作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工具,为自己“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而不是以一种麻木的、应付了事的态度去对待各个学科。德鲁克习惯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借用他的概念就是“使现实变得具有未来意义”。加上他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于从实践中提炼概念,终其一生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规模,不断演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谓与时俱进。

  德鲁克说过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管理者的价值在于贡献和承诺”。这让我想起了我爸爸的故事。

  我爸爸经营着一家物流公司,而这家公司在十几年前险些“倒闭”,会议上,几位曾经忠心耿耿的老职员集体拿出辞呈,坚决表示要离开公司。而在他们离开的那段时间,公司可谓是“鸡飞狗跳”“杂乱无章”。公司内部频频出现问题,客户的投诉越来越多,有的客户甚至不再与爸爸的公司合作。那时候我才小学三年级,在房间里隐约听见爸爸和妈妈的谈话中有“公司倒闭”这四个字。我找了个机会偷偷问妈妈这件事,从妈妈的话中,我粗略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那几个老职员其实是当初和爸爸一起开公司的老朋友,爸爸投资公司的钱最多,所以爸爸便成了他们的上级。然而,爸爸并没有起到领导带头的作用,在公司整天无所事事,公司里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是那几个老朋友在处理。爸爸还多次承诺过他们,公司年底会给他们高金额的分红,然而爸爸没有兑现过他的承诺,分红的金额并不是当初所承诺的.那个金额,有时候甚至没有给他们分红。

  久而久之,他们对爸爸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不抱有希望,才造成了当初的局面。那时候我还小,只是片面地觉得,爸爸是因为说话不算数才气走那几个老职员的。如今看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这不仅仅是管理者承诺的问题,还是管理者贡献的问题。虽然那几位老职员的日常工资已经算是中高水平的了,足够让家里人过得非常滋润,这些年底分红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也并没有特别在意。但是问题在于我爸爸屡次没有兑现他的承诺,这使得他们建立在我爸爸身上的信任坍塌。再来,我爸爸对于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连最基础的参与度都没有,更何况是书中所提到的管理者的参与度要高于被管理者了。管理者有失败的,有成功的。但不得不说,那时候的我爸爸根本没有资格当一个管理者,也不配称为一个管理者。真正的管理者,不管结果成功与否,这个管理者都是要有所贡献的,而且这贡献一定是巨大的。

  然而,无私贡献就是好的管理者了吗?不是的,这里说的贡献是有度的而不是无限的。德鲁克在书里告诉我们:“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正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如果管理者能够贡献自己的作用,让下属和上司发挥绩效,那么管理者自身的绩效也将得以实现;如果管理者自己发挥绩效并替代所有的下属或者上司,那么这个管理者就不能够称之为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的贡献不能越界,不能让下属因为你的贡献而无法贡献,不能让下属没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德鲁克对管理的另一个描述——管理就是承诺:承诺目标,承诺措施,承诺合作。承诺目标:对于结果目标的承诺,可以回答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管理者并没有这样去做,并没有切实地认为结果目标是一种承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公司的目标是一种形式,而因为管理者对于目标的反应,决定了员工承诺的水平,从而使得为实现目标所投放的所有资源的成效并不理想。所以如果想要实现目标,管理者就需要对结果目标有明确的承诺,员工才会达成绩效结果目标,以支持总目标的实现。承诺措施:对于执行措施的承诺是回答如何做这个问题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出的努力就是找到实现目标的措施,并使得措施能够贴近员工的实际。如果管理者不研究措施,不能够在方法上和工具上给予员工帮助,管理的结果也不会实现,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为达成绩效目标,员工与管理者需要对完成目标的方法措施达成共识,并将执行措施作为工作的内容,以确保结果目标的最终达成,这至关重要。承诺合作:对于合作的承诺可以回答与谁做这个问题,管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分工问题,没有分工合作,其实是没有管理的。为提高团队绩效,高效推进关键措施和目标达成,管理者就要与员工交流,确保员工愿意参与和支持承诺。

  这是一本值得我读上百遍的书,这本书让管理进入了真实的境界——解决问题,贡献价值。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者成效的解析,体现了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这些“肤浅”的旁观者心中对“管理”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他的存在,整个管理的课题得以被解释,这是管理的精髓,也是企业生命的精髓。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20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既管理企业,又管理管理者,同时也管理员工和工作的企业行为。在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我对管理管理者这一部分中被视为“管理哲学”的“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感受最深。德鲁克指出:“企业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唯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原则,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他还认为:“由于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可将企业的客观需求转变为个人的目标,所以能确保经营绩效。”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向组织目标。

  目标管理的主要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强制式的管理,管理者的工作动机不再是因为别人的命令或说服,而是因为他自身的任务必须到达这样的目标,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职责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及内驱力。管理者不再只是听命行事,而是自我决定必须这么做。我们在实际管理中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压力”和“危机”进行管理,短期内也许会收到必须的'效果,但压力消失后往往又会回到原先的状态,压力不是完成目标的根本方法。在迎接集团的各类检查中,酒店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如若没有从根本上认同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和品牌文化,没有建立起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未能领悟到作为集团下属企业,各级管理者的工作任务理应到达集团标准要求等核心理念,那么迫于压力和危机的被动检查之后,必定又是老方一帖,工作无法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笔者认为在实现从目标管理到自我控制的转变中,构建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及共同愿景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宣贯力度。大家必须听过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显然,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第一个石匠“以一天的劳力换取合理的报酬”,但他不是管理者,也永远不会成为管理者;第二个石匠只关心自我的专业,强调和追求专业水准并把职能性工作本身当成目的,只关心自我的专业领域,没有根据部门对企业的贡献来评估自我的绩效,没有将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必然导致每个部门各自为政,致力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不能建立公司的事业。所以,我们必须教导我们的员工,让每个人在做“砌砖”工作时都认识到自我是在为共同的愿景——“建造一座大教堂”而努力。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的工作是要为整体绩效负责,每个人都应坚持不懈地将共同目标作为自我努力的方向。每位管理者都应当根据企业的整体目标来制定自我明确的目标,并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所管辖单位应当到达的绩效、贡献。德鲁克说道:“管理者的目标

  是为整体绩效负责。”即使领导者也概莫能外。正如柳传志所言:“领导者是一条线,团队成员是珍珠,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要想成为线,你就要坚韧、耐磨、承压、因势而变,将荣光献给团队”。

  我认为做好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有鉴于目前集团连锁化的快速发展现状,为了确保集团品牌文化的一致性,提议每年可在集团层面举办多期集团品牌文化推广资格认证班,下属企业选派培训经理参训,取得专项培训资格证书,并根据集团制定的品牌文化,推广统一教案和辅助音像图片资料进行常年性的培训宣传,确保集团的品牌文化和核心理念不走样,以此强化集团每位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对集团品牌文化及共同目标的认同,直至自动自发地贯彻执行;其次,每位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上级单位的目标需求有所贡献,以达成上级的目标,并据此计划和发展出自我的工作目标;其三,管理者对企业的职责。我们必须分析自我单位的任务,清楚界定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才能到达目标,结合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上下通力合作;其四,对于下属管理者应负的职责。帮忙下属了解上级的要求并明确工作目标,最终达成目标。这就涉及到上对下的关系,我想“协助”将是最贴切的字眼,成为下属的“助手”。上级的职责是尽一切力量,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思维,信任下属,帮忙他们达成目标。管理者要善于授权,充分信任下属,让他自动自主地开展工作,并勇于承担职责,管理者担当支持者、辅导员的主角。管理者的愿景不仅仅应

  当向上看,视企业为整体,同样也应当向下负责,向他所领导的团队中的管理者负责;最终,管理者自我控制。从自我控制的角度来说,德鲁克提出了可经过测评工具、正确使用报告、程序和表格等方式,并坚持在最低简化限度,以此提高工作成效。自我控制除了应掌握一种有效的方法外,还必须紧紧围绕目标管理,培育自我强有力的执行本事。

  2012年,上海浦西开元大酒店作为一家开业1年多的连锁酒店,为实行“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管理实践,全年度持续开展了“微笑礼仪,真情问候”活动。如何持续提高员工的服务热情度,让他们脸上始终能洋溢着热情笑的容,满怀工作活力,使客人能随时随地感受到全体员工“迎面而来”的真诚与热情,从而提高酒店核心竞争优势,是我对服务品质时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员工的微笑礼仪关乎客人的感受、评价及对酒店的第一印象,这些对一家新开的酒店尤为重要。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要求全体员工长期坚持实为不易。作为集团的一家连锁酒店,还必须让员工内心领悟“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的故事内涵,意识到自我是在为集团的共同愿景“建造一座大教堂”——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型连锁酒店集团,为弘扬开元集团“人性品质,真挚关爱”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开元优质服务品牌而努力。在具体操作上,首先,有鉴于“品牌有形,文化是魂”,我们重视各类培训,尤其在新员工培训中加强有关开元集团品牌文化的培训宣传力度,要求人人掌握;其次,酒店中高层人员深入各部门、各班组进行此次活动的目标管理、岗位现场情景再现培训;再次,开展宾客参与的“微笑大使”评选,营造共同参与的互动氛围;最终,我们还开展“笑脸迎宾”

  活动,经过全员佩戴“笑脸牌”,加强员工现场工作服务时的自我心理暗示作用,进行服务气氛的宣染与营造。胸前佩戴的笑脸牌,时时提示员工要加强自我控制与管理,遇见客人应像笑脸牌展示的那样,嘴角上扬,微笑迎宾,令客愉悦;同时,同事间触目可视的笑脸牌也给大家带来欢乐工作的好心境,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此项活动举措得到了宾客们的一致好评,为打造浦西开元大酒店“亲情贴心”的服务特色,体现集团“开元关怀”的服务精神而增光添彩。2012年,酒店相继成为上海星空卫视台、浙江卫视台及东方卫台倾力打造的“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重大娱乐节目活动的指定接待酒店;近日,酒店在第五届中国会议经济与会议酒店发展大会上荣获“2012年度最贴心服务会议酒店“称号。我想这也许正是对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推动企业绩效提升这一管理实践的最好诠释。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的艺术”,拜读他的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我受益良多。我相信,行永远比知重要。如果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经过不断纠偏的管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地做,不断领悟,身体力行,我们必将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