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时间:2024-05-18 10:04:50 芊喜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欢迎参考~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渠道。从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进行幼儿行为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如:结合“阳光体育工作”开展“珍爱生命、全园健身”的主题活动,每天早晨师生一起晨练。几年来,师生养成了每天晨练的好习惯。

  2、利用值日生工作,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收拾整理室内环境,如擦桌椅、整理图书,整理玩具柜及其它活动角等。

  (2)更换日历牌,记载晴雨表、报告本班缺席的小朋友。

  (3)给自然角的动物喂食并进行卫生清洁工作,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并除草、施肥。大班的幼儿还要记观察日记。

  (4)早操前检查小朋友们的服装是否整洁,冬天要脱去大衣,不要戴围巾、手套,检查小朋友们的鞋带是否系好,以免走路、做操时踩着鞋带出现意外。

  (5)吃饭前向全班小朋友报告饭菜名称:值日生可先到厨房观察饭菜(包括向炊事员询问饭菜的名称及吃这种饭菜的好处等),回活动室后,用语言描述(可以用猜谜语、儿歌、故事等形式)饭菜的特征,或用图画在黑板上画出所要吃的饭菜,并说明为什么要吃这种饭菜,语言要生动,画面要形象逼真,使大家既获取知识,又引起食欲。

  (6)协助教师为小朋友摆放餐具、分餐、添饭菜,饭后收拾餐具、整理桌椅、清洁地面。在参加值日生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锻炼了幼儿才干,其能力也得到了小朋友们的认可,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幼儿会得到快乐、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3、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园中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可以利用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等培养幼儿良好工作习惯。如,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哨兵站岗”的实验,该实验设置了两种情境,一种是非游戏情境:其他小朋友在玩,让一个孩子在旁边做哨兵站岗的姿势;另一种是情境游戏:其他小朋友是糖果厂的“工人”,他们在包装糖果,选一名幼儿当“哨兵”,为保护工厂而站岗。结果在情境游戏下,孩子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非游戏情境下站立不动的时间。

  4、 利用环境熏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如:大班师生共同设计的“讲文明、懂礼貌、争做文明小标兵”墙饰,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中班主题:衣服叠整齐。我们把叠衣服的步骤图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讨论叠衣服的顺序,按图练习叠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讲一讲、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在楼梯口,我们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草地里,用一只机灵的小猴子提醒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等等。

  5、利用家园共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让家长成为幼儿行为教育的榜样。

  我们通过定期向每位家长发一些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文章、《家园共育手册》、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等,帮助家长端正与更新家教观念,帮助家长树立使孩子多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使幼儿在离园后的各种行为习惯也能得到持续性的培养和巩固。

  (2)让家长成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外教师。

  由于家庭是幼儿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幼教机构不可替代的。任何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为实现教育目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和教养态度、方法,学习掌握幼教规律,提高科学育儿的自觉性,较好的承担起家长的教育职责,改进家庭教育,发挥家教优势,给幼儿以积极良好的影响。

  (3)让家长成为孩子良好行为养成的监督者。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出现此类问题:幼儿在园很有礼貌,各方面行为习惯都很好,可是一回家,其表现与在幼儿园判若两人,这主要是家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我们培养幼儿,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也要有好的表现。为此,老师与家长经常交流与沟通,请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成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配合教师一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

  首先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卫生环境和条件,这是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基础。例如,家庭环境要整洁,备有常用的清洁与消毒用品、纸巾、垃圾桶等,为幼儿准备儿童口罩以及专用的小毛巾、水杯、碗筷勺等。其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起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所有的卫生习惯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行有关,家长的观念、意识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因此,家长若是能做到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正确方法、出门戴口罩等卫生行为,幼儿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若再加上家长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与帮助、以及及时的表扬和称赞,自然会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家长和教师可以从相关的书籍、科普读物和资讯中获得保健知识,也可利用电视宣传片、案例、家园互动平台、微信专题、以及幼儿图画书、故事、儿歌、游戏等,向幼儿讲解为什么要讲卫生,示范怎样做才正确等,使幼儿逐渐理解其中的简单道理,激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关心。若是能在洗手池旁张贴正确洗手的步骤图,明确且直观,可以起到较好的提醒和示范作用。提醒、提示与适时帮助,多给予练习和实践,也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和教师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加以引导、帮助和鼓励,也要有耐心和恒心,逐步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起卫生保健的意识,获得卫生保健的能力与习惯,从小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这既是一种生活教育,也是一种公民素质的教育,这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健康成长乃至全社会的健康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10-27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有哪些09-23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01-12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哪些重要性09-25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重要06-01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10-21

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用5篇)08-04

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10-20

学校如何培养初中新生良好行为习惯06-02

班主任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1-07

在线咨询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欢迎参考~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渠道。从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进行幼儿行为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如:结合“阳光体育工作”开展“珍爱生命、全园健身”的主题活动,每天早晨师生一起晨练。几年来,师生养成了每天晨练的好习惯。

  2、利用值日生工作,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收拾整理室内环境,如擦桌椅、整理图书,整理玩具柜及其它活动角等。

  (2)更换日历牌,记载晴雨表、报告本班缺席的小朋友。

  (3)给自然角的动物喂食并进行卫生清洁工作,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并除草、施肥。大班的幼儿还要记观察日记。

  (4)早操前检查小朋友们的服装是否整洁,冬天要脱去大衣,不要戴围巾、手套,检查小朋友们的鞋带是否系好,以免走路、做操时踩着鞋带出现意外。

  (5)吃饭前向全班小朋友报告饭菜名称:值日生可先到厨房观察饭菜(包括向炊事员询问饭菜的名称及吃这种饭菜的好处等),回活动室后,用语言描述(可以用猜谜语、儿歌、故事等形式)饭菜的特征,或用图画在黑板上画出所要吃的饭菜,并说明为什么要吃这种饭菜,语言要生动,画面要形象逼真,使大家既获取知识,又引起食欲。

  (6)协助教师为小朋友摆放餐具、分餐、添饭菜,饭后收拾餐具、整理桌椅、清洁地面。在参加值日生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锻炼了幼儿才干,其能力也得到了小朋友们的认可,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幼儿会得到快乐、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3、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园中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可以利用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等培养幼儿良好工作习惯。如,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哨兵站岗”的实验,该实验设置了两种情境,一种是非游戏情境:其他小朋友在玩,让一个孩子在旁边做哨兵站岗的姿势;另一种是情境游戏:其他小朋友是糖果厂的“工人”,他们在包装糖果,选一名幼儿当“哨兵”,为保护工厂而站岗。结果在情境游戏下,孩子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非游戏情境下站立不动的时间。

  4、 利用环境熏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如:大班师生共同设计的“讲文明、懂礼貌、争做文明小标兵”墙饰,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中班主题:衣服叠整齐。我们把叠衣服的步骤图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讨论叠衣服的顺序,按图练习叠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讲一讲、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在楼梯口,我们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草地里,用一只机灵的小猴子提醒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等等。

  5、利用家园共育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让家长成为幼儿行为教育的榜样。

  我们通过定期向每位家长发一些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文章、《家园共育手册》、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等,帮助家长端正与更新家教观念,帮助家长树立使孩子多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使幼儿在离园后的各种行为习惯也能得到持续性的培养和巩固。

  (2)让家长成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外教师。

  由于家庭是幼儿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幼教机构不可替代的。任何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为实现教育目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和教养态度、方法,学习掌握幼教规律,提高科学育儿的自觉性,较好的承担起家长的教育职责,改进家庭教育,发挥家教优势,给幼儿以积极良好的影响。

  (3)让家长成为孩子良好行为养成的监督者。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出现此类问题:幼儿在园很有礼貌,各方面行为习惯都很好,可是一回家,其表现与在幼儿园判若两人,这主要是家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我们培养幼儿,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在家庭里,在社会上也要有好的表现。为此,老师与家长经常交流与沟通,请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成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配合教师一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

  首先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卫生环境和条件,这是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基础。例如,家庭环境要整洁,备有常用的清洁与消毒用品、纸巾、垃圾桶等,为幼儿准备儿童口罩以及专用的小毛巾、水杯、碗筷勺等。其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起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所有的卫生习惯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行有关,家长的观念、意识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因此,家长若是能做到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正确方法、出门戴口罩等卫生行为,幼儿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若再加上家长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与帮助、以及及时的表扬和称赞,自然会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家长和教师可以从相关的书籍、科普读物和资讯中获得保健知识,也可利用电视宣传片、案例、家园互动平台、微信专题、以及幼儿图画书、故事、儿歌、游戏等,向幼儿讲解为什么要讲卫生,示范怎样做才正确等,使幼儿逐渐理解其中的简单道理,激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关心。若是能在洗手池旁张贴正确洗手的步骤图,明确且直观,可以起到较好的提醒和示范作用。提醒、提示与适时帮助,多给予练习和实践,也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和教师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加以引导、帮助和鼓励,也要有耐心和恒心,逐步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起卫生保健的意识,获得卫生保健的能力与习惯,从小逐步学习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这既是一种生活教育,也是一种公民素质的教育,这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健康成长乃至全社会的健康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