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导语: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
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尊重教师学生,走民主管理之路
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新课程改革各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新课程改革基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突出伦理政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因此,要求我们在管理中要体现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尊重,在学校管理中尊重儿童的经验,把儿童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在关注尊重学生的同时,更不能忽略教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之一――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
学校管理者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尊重教师。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
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实践表明,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即学校除了要求教职工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需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民主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在具体实施新课程的工作过程中,学校管理必须坚持民主和科学决策的原则。在新课程实施活动中,学校主要管理者应善于组织学校的其他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
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管理原有一些旧框框,而新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决策行为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新课程的作用者――学生,同时还受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学校新课程的管理、实施和开发,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制度的建立,继而充分发挥学校个体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体现“尊重师生”“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创建学习型组织,走智慧管理之路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学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师带入“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通过学习活动,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未来,采用全新的、前瞻的、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景。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重新学习已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学校教育再也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合格教师的定义不再以学历为标准,而定义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合作技能的教师”。
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刻地反映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上。教师如果不重新学习,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教育。因此,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通过团体学习来发挥团体智慧,从而提升教师素质,来积极应对教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校在这一方面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我们首先从教研组建设入手,开展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的活动,发挥教研组功能。主要举措是:
1、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系统学理论:要求每位教师制定学习规划,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进行摘抄或者写出读书感悟;实践中相互学:采用“集体备课――上课――同行评课――再备课――再上课――小结回顾”的教研策略,强化评课后的再上课,教研过程中“角色互换”,注重反思,共同提高;提供自学条件:学校为每个教研组提供适当的图书经费,为每个教研组订阅一些教学杂志,好的书籍做到人手一本;开设各种培训,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风气。
2、制定教研组任务。明确教研组的任务,有助于唤醒和激发各成员的参与意识,促使各成员主动投入研究活动。
3、“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提倡教研组“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激发了团体的智慧,改进了学校的管理工作,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整合教育资源,走开放管理之路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开放的教育教学平台,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形成大教育观念,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互动。随着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展开,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时代正在结束,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的视野应该从学校扩展到社会。
学校管理不应仅仅是教育圈内的事。开放性的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确立了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教育目标就能顺利地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去实施。在新课程中,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架起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家长迅速、便捷、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情况及学生在校的表现,并参与学校的管理。由家长对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教育思想必须走向开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走个性管理之路
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对课程自主进行规划和革新。校本课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发多样化、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将使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凸显。鉴于此,我校把“以美育为核心的中学教学过程模式研究”为核心,以体验性学习为特点,开展了以“综合化内容、研究性学习、活动化过程、个性化体验”为特点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实施了“人文类、自然类、艺术类”三大类校本课程,围绕“开发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能力、展现教学特色”的主题,突出学校美育教育特色,以美育化管理的突破口,尝试走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之路。
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一、组织架构创新
1. 扁平化管理
减少学校管理层级,拉近领导与师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将传统的校长 - 副校长 - 教导主任 - 年级组长 - 教师的多层级结构进行简化。校长可以直接与年级团队或学科团队沟通,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决策的速度。这样,基层教师的意见能够更快速地反馈到决策层,也便于管理层直接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
2. 建立跨部门团队
针对特定的项目或问题,组建跨部门的团队。比如,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成立由教学部门、德育部门、后勤部门人员组成的学生发展指导团队。教学部门负责学术指导,德育部门关注品德培养,后勤部门保障活动所需的物资和场地,通过这种方式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提升学校整体的运行效率。
二、教学管理创新
1. 个性化学习计划
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通过学习管理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学习兴趣点等。根据这些数据,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内容、学习进度和评价方式。例如,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强但英语稍弱的学生,可以为其安排更具挑战性的数学拓展课程,同时加强英语的个性化辅导和练习。
2. 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
构建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学科知识融入到实际的项目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比如,在科学课程中,可以设置“设计一个环保型校园”的项目,学生需要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从规划到模型制作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师管理创新
1. 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打破学科和年级界限。教师们可以在共同体内分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例如,定期组织跨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语文教师可以从历史教师那里获取更多背景知识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数学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合作探索数学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
2. 教师评价多元化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仅关注教学成绩,还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师德师风、学生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引入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同行评价,全面客观地衡量教师的工作表现。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同时结合教师的教学成果、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等,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激励教师全面发展。
四、学生管理创新
1. 学生自主管理机制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设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如纪律检查、活动组织等。在学校层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部分管理决策,如校服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策划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
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创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除了学业成绩外,还包括学生的品德表现、社会实践、艺术素养、体育健康等多个方面。通过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表现,如参加志愿者活动、艺术比赛获奖、体育比赛成绩等,形成全面的学生画像。这种评价系统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
五、家校合作创新
1. 家校共育平台
搭建数字化的家校共育平台,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信息共享。家长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课程表、作业布置、考试成绩、在校表现等。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向家长推送教育资讯、家庭教育指导建议等。家长也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2. 家长志愿者项目
开展家长志愿者项目,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参与学校的图书馆管理、课外兴趣小组指导、安全巡逻等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校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还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05-23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讲座心得06-18
员工压力管理方法创新11-22
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方法03-07
企业管理的创新方法01-21
企业安全管理的创新方法12-16
幼儿园管理的创新方法02-13
学校管理方法01-20
加强学校管理的方法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