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小音乐家扬科》反思

时间:2017-03-30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带着这个班级一起学习了浙江教育出版的5、6、7、8、9册的小学语文教材。可以毫不犹豫的说这次碰到的根据显克维支的小说《音乐迷扬科》改编的课文《小音乐家扬科》是最让我激动的一篇课文。不说别的,因为它是一篇小说。是的,一篇小说!5册的教材下来,再没有这篇课文可以给我以如此的激动。那些机械的关于结尾、开头、过渡、段落大意、总起分述等等的教学,似乎已经磨尽了教学的激情。

是的,它是一篇小说。尽管改编者的目的,水平和材料的取舍上是值得商榷的,但它的的确确是个小说。

高年级的生字教学,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不多写了。

然后是进入了课文的教学。说句实在的话,我没打算上这课文给来的领导听。我想以一个不同于参考书,各类可以看得到的教案来上它。因为条件的限制,我没有找到《二泉映月》之类的背景音乐作为气氛的渲染。我是从提问开始的,要求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读过的国外作家的作品和作者名字。虽然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学生知道的只有安徒生、高尔基两位。但我仍旧表扬了回答问题的两个学生。然后我开始介绍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家的作品,及至讲到表现儿童悲惨生活的作品,就引出了显克维支。这应该是导入阶段。

阅读开始了。学生很容易给课文分段,显然有人是看了参考书的。但至少前两段是容易分的。(该死,分段、写段意、写主要内容又是本册教材的重点!)第一段的的阅读是简单的,叙述扬科家境穷苦的比喻句里面,有学生还概括出了不少的成语,如居无定所等;然后是表现扬科喜爱音乐的第二段,几乎也是简单的,就一些概括和不很具体的举例描写。我的引导是学生能够说出“酷爱”就可以了。

第一课时就此结束。我的板书上出现了学生归纳的两段的段落大意,我甚至还要求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概括段意。

我自己的评价是,这是一节起铺垫作用的课。离原作者要表现的主题还很远。学生的发言率一般,我统计了一下,18人在课堂上举了手,并发了言。另有4人举了手但没有发言。18人中有4人发言超过了2次。



显克维支显然是个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末期的时候波兰的现实是农业社会,这个小说中是有所表现的。学生很容易就说扬科放的牧是为“地主”家放的,我默认了这个说法。

据说显克维支是“波兰的语言大师”。我记得可以称为大师的好象只有老舍先生,他是中国的语言大师。中国的国语是以北京方言为主的普通话,老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作品语言的丰富足冠之语言大师的头衔。相信鲁迅就没有这个资格了。显克维支的语言显然是经过翻译而来的,所以语言的特色在这里就没有必要重视。

需要重视的是:写作的手法和表现出来的主题——这是第二天进行教学前我的认识。

关于第二点,要求学生一起感悟小说的主题是不难的,难的是深刻的程度。

而第一点是我要挖掘的。我想我几乎、已经找到了这个小说的“命脉”。很抱歉,我暂时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表示我的意思。我分几点叙述:

1、关于“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的体验。设计好的提问是:这是一股什么力量?他怕,他为什么还要往前走?先是朗读,然后是学生的发言,然后是读,在总结时,最后再次体会读。我犯下的错误是在第1次朗读前忘记了先把问题先提出,最后一遍朗读也忘记了安排。

2、扬科走入食具间,长时间的凝望那把小提琴之后,终于碰响了琴弦后,发出的那个声音!!!显克维支用的是“轻微的”、“幽怨的”两个形容词,教材里则改成了“轻微的”“凄惨的”。当扬科没有碰到小提琴一下的时候是多么的向往它,它的音乐是“多么的美妙”“轻快柔和”,即使自己用树皮和马鬃做的所谓的“小提琴”他也一天到晚的拉着——而在这个真实的小提琴前面,扬科触碰到的小提琴发出的竟然是一声凄惨的声音。我记得跟学生说了,这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小说。要求学生把表现声音(音乐)的词语都找出来,有不少的学生找到了这个“凄惨”。就此我就想抓住这个“凄惨”大做文章了。设计的提问除了上面写到的还有:这凄惨的声音导致了扬科命运的怎样改变?这凄惨的声音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基调?最后的总结落实在写作手法上:从描写扬科的喜爱音乐和各类美妙音乐的描写,到音乐的变化(从美妙到凄惨),从而导致人物命运的变化,甚至悲惨的下场——这种巧妙的构思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3、小说略写的关于扬科挨打的段落,我让学生想象,让4位学生用不同的语句描述出来。安排看似很好,但我的反思是:自己在他们说了之后应该给予他们评价的语言没有充分的准备。

4、这个段落的结束,要求学生讲讲这一段写了什么?即概括大意。这是个错误的,没有必要的,作为上给领导听的课里面画蛇添足的环节。间接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并直接导致了板书的无序。

……

本课的教学,我总结出了如下反思:

1. 朗读的单一,缺少朗读的指导和在朗读中的体验感悟。

2. 板书的无序。

3. 学生主体性体现单薄,表面发言热烈,但事实火力集中在一些点上,没有扩大到面。

4. 老师,即我本人,激情有余,方法方式单一。

5. 对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考,但给人的感觉比较乱。课堂教学过程自信过头,设计不够精细。

6. 看似抓住了精髓,但给人印象依旧停留在皮毛的层次。

7. 在伟大的显克维支面前,我被自己盲目的激情冲昏了头脑。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