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时间:2017-09-28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学情与教材分析

“找规律”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例题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小白兔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试一试”让学生动手操作表示上述相关现象,深化一一间隔这一规律。“想一想”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类似数学规律的例子,进一步打开思路,使认识更加清晰 。“想想做做”继续呈现出了一些蕴涵同样规律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其中第3题还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现象的复杂多样,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 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

教具和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感知规律

(一)小棒游戏,初步感知规律

1、谈话:课前老师让小朋友玩了手指夹棒的游戏,谁来交流一下课前敏学部分。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提问:手指和小棒是怎么排列的呀,像这样的排列我们给它起个名字

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利用男女学生排列,深刻理解“--间隔排列”。

活动:教师请第几排同学起立,其他同学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

看着这“--间隔排列”的物体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有规律)

指出:像这样“--间隔排列”的物体又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学习,探索规律。

(一)发现规律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兔子乐园去看看。(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这个画面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

和同桌说一说

这三组都属于--间隔排列的物体,咱们先看第一组(课件出示:夹子与手帕图)问:最前与最后的物体是什么?(夹子),我们把它统称“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相同吗?(相同),也就是说“两端相同”(板书:两端相同)。谁在中间?(手帕),我们把它叫作:“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追问: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各是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_@我是分割线@_@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兔子( )只木桩( )个夹子( )个

蘑菇( )个篱笆( )块手帕( )块

( )比( )多,多( )。( )比( )多,多( )。( )比( )多,多( )。



(交流完后可让学生来提问题)

看着这张表格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

提问:为什么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

为什么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为什么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另一种物体多1个,反之中间另一种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个。

[学情预设:A、夹子和手帕是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

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B、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都是兔子,所以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C、木桩和篱笆是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都是木桩,所以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

(二)总结规律。

1、畅谈找到的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在观察主题图后,对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但可能带无法用语言进行完整的叙述,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及时地进行适当指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规律的三要素:A、间隔排列;B、两端相同;C、两端比中间多1。]

2、师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设计意图:全课设计图凸显“找”的味道,因此我转变学习方式,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施展自主发现学习的活动平台。]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

2、动手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记录,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棒的根数24

圆的个数13



讨论: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3、交流:发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推想:

5、揭示: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两端物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设计意图:体验既是教学活动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活动方式之一。我们常说: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因此我在学生"找"到规律后,让他们动手去摆一摆,验证规律,近而感悟和理解规律。]

四、联系实际,列举规律。

1、谈话:其实这种规律在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能说说生活中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自由说)

[学情预设:当学生畅谈时,要求学生说出有什么规律?

如:A.手有五个手指和四个空档;B.4排桌子有3个空档......]

2、欣赏一组照片,引导学生说说图片中蕴含的规律。

@_@我是分割线@_@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当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规律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3、画“规律”

(可以写字母、数字等)

五、解决问题,应用规律。

1、谈话: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题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马路一边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想一想: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交流。

重点交流:你怎么想到广告牌的个数比电线杆根数少1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图,指名口答。

(2)提问:锯的次数和锯成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3)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师:你们回答得这么快,用的是什么规律啊?

(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答案可能有74棵和75棵两种,引导学生争论,用自己的方法证明。

请三男三女上讲台手拉手围成圈,验证结果,使学生体会:沿圆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且富有思考的分层练习,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及其解题策略的理解,完善认知,形成灵活的解题策略,达到学以至用,提高数学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排队游戏和原有的球串,加深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接着提出要求,有意识地设置认知障碍,制造思维冲突。拓展认识“两种物件--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件的数量相等”,这一“封闭式一一间隔排列”的拓展性问题,前后呼应,趣味性强。]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1、师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机动练习:

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