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变笨

时间:2017-08-25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假如用“璞玉”来形容一个孩子,那么孩子来学校之前都是一块急需精雕细琢的璞玉。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进入学校,期待着能够遇到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有趣的课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然而,学校却并不是他们心中所期盼的地方。正如约翰·霍特在《孩子为何失败》这本书中所做的一个判断:学校,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

这个判断会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颜面无存,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工作中,有时和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家长会这样说:“孩子在家其实很能干的,有些问题连我都解决不了,他却能迅速地解决。可成绩就是一塌糊涂,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样的疑惑让我感觉到孩子变笨的根源在于学校。

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是学习最为努力、成效也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复杂的语言系统、对自然界不同事物明晰的判断、协调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的体魄等,在这一阶段都是很明显的长进。但进入学校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约翰·霍特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首先,学校课程,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孩子在生活中学习,采取的是整体感知的学习思路,但学校给孩子设计的课程却是一个个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用通俗的话说,没一门课程,就像洋葱的一瓣,学校了解的只是一部分,却不能整体感知。这种学习思路让孩子有些无所适从,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困难和障碍。

其次,课堂教学,给孩子制造了很多学习上的麻烦。

在如今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很少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而仅仅是机械地鹦鹉学舌似的努力记住知识。原本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体验式学习少了,而抽象的、符号系统的记忆式学习铺天盖地。

第三,作业测验,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减负”这个词已经在教育领域提出很多年了,但是学生有没有真正地“减负”了?很多学生都没有,教师布置的作业仍然让学生难以完成。一方面,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期盼,让孩子多花时间做作业,以免在其他事情上花心思;另一方面,也为了缓释自己的不安。孩子做到的题目多了,考试成绩就高。因此,我们的孩子往往感到自己遨游在题海中,每天“游泳”。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让孩子变“笨”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探索能力,对生活的发现等等。那如何才能防止孩子变笨呢?

一、 学校课程应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为什么孩子在生活中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呢?因为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这种思维过程让他们对事物有了不同的认识,全新的体验。由此可见,学校课程也应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的编排。让孩子能轻松地面对学校的课程,从而更游刃有余地完成课程。

二、 课堂教学重体验,避免盲目学习。

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思维技巧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的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教授如何思考、如何解题、如何寻找思路。教师把自己长期探索的自认为有效的方法教授给孩子,殊不知思考是个体化的行为,只能自己建构思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行为思维模式,反而引起自身的混乱。

@_@我是分割线@_@

中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却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只有那些亲身体验的、具有现实性的知识才更能被学生认同与吸收。例如:学习英语亦如此,英语学习是生活化的过程。字母,单词,语法所构成的英语只能给哑巴使用,并不能解决最终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中体验,教师与学生分享所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学生才能真正地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建构知识体系,知识才真正地属于学生。

三、减少作业量,还孩子轻松的学习心理

艾尔菲·科恩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中指出:对中学以下,甚至高中以下的学生而言,家庭作业和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整体的正相关。但即使如此,我们的老师仍旧要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用作业来证明孩子掌握了知识。作业可以变换方式,书面作业对学生来说太过单一。我们可以改变形式,寻找更多的途径,如:对于背诵的内容可以有小组表演进行反馈;对于其他内容也可用师生问答或生生问答的方式进行等等。创造性作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也多角度地发展了孩子的能力。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很多办学的宗旨,这句话作为每一个学校工作者的座右铭。没人心中都应持着这份态度,把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创造适合时代需要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加“聪明”,而不是让他们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