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积极的课堂“问答”环境

时间:2017-06-10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出精彩的回答,无疑为教学的成功增添一抹亮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流畅的相互应答状态似乎只是一种理想或美好的期待,更多时候,学生在应答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错误,这本是一种教学常态,学生走在探究新知的路途中,难免会出现思维的岔道及其它各种意外。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必须对课堂上学生的感悟、见解和思路进行敏锐准确的判断,并做出合理的评价和积极的回应。

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开始从教师的严密控制向学生自由开放发展,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新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话说。结果,教室里众声喧哗,大家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本顾不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学生的问题还没有回答完,就急于补充或答案就已经显示在屏幕上了,还有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么背对着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要么在准备下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教具。他们没有耐心听学生把话说完,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欣赏,久而久之发言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许多教师缺乏倾听能力,无法真正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教师的全身心尚未对每个学生敞开,不能够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呼应、相互应答。所以,在课堂上必须极力营造一种相互倾听的氛围,在个别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要摆出一副认真倾听的姿态,向其他同学传递这样的信息:发言同学就是全班聚焦的核心。唯有这样,师生才能够领会发言者的主要意思。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获取更多更完整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帮助有效生成。

现在,不少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观赏性”,多制造几个教学“亮点”,一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想出来的方法明明繁琐不现实,教师却不轻易否定,陷入了方法多样化的泥淖。有时,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过于模糊,根本无法抽象出正确结论,教师为了尊重学生自主发现,也不去点拨,各种思路和观点百花齐放,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而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师无意中放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深入讨论、梳理和优化课堂上的发言。教师主导作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其实有时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能怪学生,而是教师的问题本身存在表述模糊、指向不明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处于游离状态。二是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总是有一种心理期待,就是得到正确的回答。基于教学进程、尊重学生等因素的考虑,对于一些错误的回答,教师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极易衍变为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场演出,一些学困生大多保持沉默,不能够从老师和同伴那里得到帮助和扶持。因此,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

一般而言,学生从内心深处都希望教师能够宽容他们的错误,得到肯定、赏识和激励。要使孩子们愿意说,必须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环境。教师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想法、错误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同学的非议,甚至藐视,如果此时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会严重挫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这时,教师不可回避,而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误,明白“一切进步都是在错误中产生”的道理,理解错误存在的重大价值,同时把学生的差错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出错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多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帮助他自我反思,引导同伴争论,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与激励,这种氛围不仅有利于孩子对学习的信心的建立,而且有利于构建自由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文化。

很多著名的特级教师都非常注重运用富有启发、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营造积极的课堂“问答”环境,使得孩子有话说,让他们敢于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也正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学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包容,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体验到平等和谐的课堂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