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

时间:2017-09-13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今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政策措施的稳步推行,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同时,校企合作,“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引入,是的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和一线教师对中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所谓课程,可以分开来理解:课,指的是教学内容,是教学科目的综合;程,即教学过程的顺序与进程。整体来讲,课程即是指:“教学内容和进程的体系”。对课程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显性课程,即日常学生在学校所学,是进过组织的教学内容,另一个是隐形课程,授课计划之外,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积极关系等各方面获取的知识、情感和态度等。从显性课程到隐形课程,是教育的一个跨越,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设置跟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方式,现在常说的课程结构优化,是指课程体系在整体联系上达到最适宜的有序状态,并能在整体上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课程内容的更新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推进的过程,与课程结构的优化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什么是课程模式,翻阅一些资料和网络资源,很多地方简单的理解为课程类型,其实这一种理解是不太恰当的。要弄清楚课程模式,得要先弄清楚是什么是模式,模式除了“模”的还以外,还有“式” 的含义,即样式、形式。因此,模式强调对象的典型性、概括性和代表性,同时也应该是简约的,根据这一理解,课程模式就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这种课程范式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课程模式既是一种结构模式,也是一种功能模式,它一方面要规定课程的内部构成并设定其相互关系,同时这种结构的建立又是以特定的功能假设为指向的。

课程结构是形成课程模式的基础。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包含特定的课程结构,课程功能最终要靠特定的课程结构来实现。因此,一种课程模式必须规定课程的内部构成并设定其相互关系。

课程的基本结构需要转换,而这种转换以一定的课程模式为基本框架。换言之,一定的课程模式是一定课程的基本结构进行转换的组织形式。课程的基本结构要进一步具体化,才能表现为现实的一地、一校的课程。具体化的依据就是各地不同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各校不同的办学条件和生源条件。而课程模式就是在对各地的.经济、文化环境和办学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归类后构建起来的课程范式。凡与该模式所反映的教育环境相似的地区和学校,其课程基本模式的转换就可以根据该课程模式所设定的框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