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合作探究的话题设计初探

时间:2017-10-22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一书,几度讨论研究,提出“3+1”的学导模式(即自主初学,探究合作,拓展延伸,加多元评价),拿什么去探究合作,是这种模式成败的关键,这些年我们一直注重合作探究话题设计的探索。

一、把三维目标融于话题之中

话题是学生合作探究做的事情,学习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不是记知识,而是做事情。通过做事情学习(即合作探究话题)可将价值观确立,能力培养,知识习得的三维目标融于不可分割的做事过程中,真正回归学习的本来面目,这个过程的有机性显而易见,它是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很难说清哪一步是在学习知识,哪一步是在锻炼能力。而只有在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有效深度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教师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参考现有教材,研究每个学科每个章节,设计话题,把三维目标融于话题中,学生根据话题开做展做事性探究合作,让学生在做一个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任务。

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一文的话题设计过程:

《观潮》一文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单元导读是: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从单元导读我们可以知道本组课文主要是描绘大自然神奇壮观之美,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理想,同时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从中学习作者特殊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从单元导读里,我们读出编者编排的三维意图。

又从文本的角度来研究。《观潮》一文开头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文章从三个时段: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描写钱塘江及其大潮的奇特壮观,同时作者在三个时段中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大潮之奇,在直接描写中作者抓住大潮的形、色、声,采用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把大潮的奇特展现得栩栩如生,在直接描写中体现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顺序,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向读者展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这篇文章的内容非常立体,有两条线上的内容,一是内容线:由字词句到文章内容的理解,到对画面的感悟和想象,进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品行。二是写作线:由抓住潮水的声形色进行描写到修辞手法,到观察顺序到间接直接相结合的描写手法,都该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两条线上的内容,都应设为教学目标。

又从教参的角度来研究。教参提出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教参制定的四个目标中,有基础知识词句的理解,有由读到背到想象画面的文本内容的把握,有由画面感悟到感受大自然美与神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品质。

综合前面的分析,《观潮》一文教学目标是1、由字词句的理解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到把握全文的内容,到感悟内容,想象画面,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品质;2、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感悟作者观察顺序,体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声,形,色)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的方法,理解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相结合的作用,从中领悟这些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根据教学目标,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话题是:“哪一组读得流利(即读音准确,读得流畅)。”要求学习伙伴相互学习,纠正读音,这个话题就解决字词的发音问题,解决了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的要求,同时也为想象画面,感悟壮观打下基础,这一课时本来可以放在自主初学里面完成,但由于农村家教条件差,这个环节落实较差,所以放在第一课时完成。

第二课时话题是:“请你们讨论钱塘江及其大潮的奇观表现在哪儿?”这话题促使学生结合文本抓住重点去体会大潮的壮观,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写潮来时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体会在描写中溶入修辞手法的作用,感受大潮的壮观,想象大潮的画面,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借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

第三课时的话题是:“请你们讨论文章中有哪些表现手法?”这个话题有些空,老师应相机提示,比如:作者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从哪儿看出,作者写潮来之时抓住了潮水什么在写,作者写观潮人的表现是为了什么?引导同学们讨论。

三课时三个话题,同学们围绕话题,积极做事情,让学生做中学,自然愉悦中实现教学目标,一篇课文没有固定的话题,这与教师、学生、地域,有紧密联系,教师最主要的智慧就是把教学目标融在话题中,就是把需要学生记的知识转化为需要学生做的事情。

二、一个单元的课文的话题设计要互相补充

一个单元的课文基本上都有一个魂贯串在其中,但又各有千秋,我们在研读文本参阅资料,设计话题时,紧扣文本的亮点,选择最亮的点进行话题设计,有的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有意思,设计话题时我们以此为重点,有的文章诗情画意很浓,我们设计话题,引导体会文中的画面,领悟其诗情画意。一单元里的几篇课文几个侧重点的话题设计,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

例: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七册第一单元有:《观潮》、《雅鲁藏布大峡>>、<<鸟的天堂>>、《火烧云》,其中《观潮》的内容有诗情画意,写作手法适宜学生学习,所以在设计话题时,就设计这两个方面的话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亮点是展示大自然地貌的奇特,设计话题时就以此为主;《鸟的天堂》主要是两个画面,第一次和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具有诗情画意,设计话题时也以此为主;《火烧云》主要亮点是展示火烧云的美,其美也有诗情画意,设计话题要围绕这个亮点。当然这些设计中都融入了三维目标,这个单元设计的话题的意图相互补充,共同实现学习目标..

同时设计的话题要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话题的表述要简洁,通俗,易懂,指向明确具体,适合讨论的群体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同时语言要富有激励性,挑战性,能激起儿童的兴趣.

总之,话题设计要紧扣文本,紧贴学生,紧贴三维目标,把知识融入话题中,让学生在兴奋愉悦做事之中增加知识,促使心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