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着上略读课文,说是尝试,确切的说是仅此一课,别无选择。上就上吧!打开书本,反反复复读文本,不下十遍,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这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阿德的梦》,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阿德所梦见的一些未来世界中发生的趣事,里面包含着很多的科普知识,就是这些科普知识,让我茫然无措。介绍的多了,我怕上的像品社课,没有语文味;不讲,这篇课文就缺少了最大的乐趣,孩子会觉得没劲……在讲与不讲之间,我思前想后,最后决定要讲,就是尽量少牵涉到。
也许是我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上(因为让我觉得无法射击,无从取舍),因此在今天的执教中,出现了偏差。在朗读时,孩子们竟然出现了拖调、拉腔、甚至于类似在唱儿歌……我很清楚的感受到这一现象,可是一时间,我却忘却了该怎样及时地去进行调控和指导。结果,整堂课下来,让人在听觉上造成了很大的疲劳,这是一大败笔。
我知道,朗读的指导并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事,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指导。孩子朗读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本堂语文课的成败,因此,朗读在语文课上占有很大的位置。
“把教师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学生的优势,这才能看出教师的本事。教师自己行,那不是行,要学生行才行……”王爱民老师的一席话,点醒了我,让我彻底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别的,只是认识。认识上的偏差,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指导。
说起朗读,这可以说是我一直在思索,同时也在尝试的问题。除了上课的时间外,我也利用一些其他的时间对于《每日一诵》这本书中的二哥进行指导朗读,我发现,在朗读儿歌、儿童诗、一些古文诗词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比较大,因此也朗读得比较好。但是在文本中,孩子们往往读不出这个味道来。因此,我觉得兴趣很重要,要让孩子自己想念,喜欢朗读,这样,我想会更事半功倍。
再者,我的心中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疑问,科普类的文章,在朗读上的要求是课文读通、读顺、读准,至于怎么有感情,也没有必要去强调。在前前后后朗读本篇文章后,我实在无从找到一个语言点,一句精彩的话语来进行反复推敲、着磨,因此我放弃了常规的教法,以寻找未来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之处为主线来展开教学,结果还是重了科普味,少了语文味,因此,我还要尝试着再备一稿来试着减少科普味,增加语文味,也请博友们出谋划策。谢谢!
上一篇:小学诗歌教学经验:诗歌重在“悟”
下一篇:浅议“学·思·测”教学模式
最新文章
- 1《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 2呐喊读书笔记
- 3护理学护士优秀的读书笔记
- 4《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 5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 6《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
- 7二年级读书笔记
- 8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 9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 10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
- 11《小王子》读书笔记
- 12西游记读书笔记通用
- 13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 14同桌冤家读书笔记
- 15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 16《感动中国》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
- 17《詹天佑》读书笔记
- 18《培根随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