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主持人季老师的一句话:张化万老师是中国小语界泰斗级的人物。事实也确实如此,我曾经聆听过张老师的精彩报告,曾被他那朴实的语言,深刻地解剖所吸引。而多年以后再次有机会聆听张老师的报告,真是三生有幸,所以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舍不得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作了详细的记录,现整理如下:(可能穿插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完善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质量
张老师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改变重视敏捷应答的零碎认识,无暇培养深刻全面的思维品质;
在这个问题中张老师谈到了当前的课堂提问及学生的回答,他说现在的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假如学生不能在3秒钟之内回答的话,老师往往会很急,就有冷场的可能性。所以往往是老师刚问完,有时话音还未落,学生中马上就有人举起了手。其实,学生只是一刹那间的思维闪现,这样就会缺乏对问题全面的思考。
改变重视个体多元的过程认识,忽视聚焦文本的主流核心价值;
改变重视群体的文本价值认识,忽视落实每个学生核心价值获取。
在此张老师说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一齐把答案说出来,这样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比较散。而群体说话的过程,不是一个个体之间的获取过程,学生个体并未得到提升。
另外,张老师还讲到为什么有些学生课堂上是个活跃分子,他也经常为你的课堂带来许多的精彩,但是在检测中对于阅读题的解答,他的扣分又是非常多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缺乏全面的意识,在平时的课中只抓住了零碎的要点,而老师又对这个零碎的要点大肆渲染,让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零碎的、个性的、多元的、浅层次的认识上,而学生也是浅尝即止。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1、关注认识过程,获取有效价值
案例:贾平凹的《一只贝》
张老师讲到曾经有位老师教学贾平凹的《一只贝》,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问学生: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学生说到了:美丽的贝、可怜的贝……老师都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却只是停留在学生的自我认识上,并没有加以整理,也没有揭示出真正的答案。张老师说假如教研室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调研的话,在这个问题上学生肯定是把课堂上的感悟写了上去,但这些最初的认识肯定是不完全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人文关注适度,加强语言学习
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移到学生课堂的语言学习,特别是本课语言特点的书面练习,来做到人文挖掘深度,语言学习落实。
张老师说:“过度的人文挖掘是对学生认识水平的无知;过度的人文挖掘是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伤害;过度的人文挖掘是对听课教师认识的误判。”
案例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是本次活动中崇文的鲁哲清老师所执教的一课)
张老师说,往往有很多上这篇课文的老师,会把该文的最后一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提升到思想的高度,而今天的鲁老师却淡化了它的思想境界,这很好。因为这篇文章是季羡林老先生有着十年的留学德国的经历,他写下此文意在呼吁国内的人们在做事时能多想着别人,不需要我们去强化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
案例2:《检阅》
张老师出示了《检阅》中的5个问句:“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这是一组既矛盾又棘手的问题。张老师说有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很好,由于时间来不及我大致记录下这些:首先老师让学生读读这5个问句,问读后有什么感觉?接着要求学生用朗读来读出作者的心情。然后,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博莱克的邻居,是博莱克的好朋友,博莱克又曾经帮助过你,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写写或说说)从张老师记录的学生反馈来看,学生还是写出了疑惑,难以解决这个难题的想法,到底是让博莱克去还是不去?
案例3:《秋天的雨》
在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在教学这句话的时候,学生都会问:脚怎么会被香味勾住呢?那么,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呢?
张老师认为要设计三步走:一是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小朋友们在哪里?(果园里)这里都有些什么?(满树成熟的水果)他们被什么勾住了?(水果发出的香味)这一步让学生理解勾住脚步是水果散发出来的香味。二是移情入境,勾起孩子的记忆。你的脚被什么勾住过?这里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提示学生,比如你经过肯德基店时,经过烤番薯的炉子时,经过比萨店时……这时,学生的记忆被唤醒,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那些香味。三是学会运用。那么假如这时有位老师走过我们的教室,我们用什么来勾住这位老师的脚呢?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用朗读,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勾住这位老师的脚步。通过这样层层地学习,学生也就真正掌握什么叫“勾住”,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语言文字。
3、发挥教师责任,纠正过程差异
教师当然可以说是学生平等的伙伴,还可以说是学生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是学生合作的首席。但是教师首先是教师,这是教师最本质的定位,是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所规定的。教师要担当训导、教导、辅导、引导和激活点拨的责任。
案例:金明东老师执教的《小鸟》一课
张老师向我们阐述了金老师在教学《小鸟》的展示课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意外:当孩子们学到小鸟清脆、动听的叫声吸引了那个孩子,他想去抓这只小鸟。金老师问大家:他想抓来干什么呢?有个学生大声地说:“他抓小鸟想烤着吃。”这时下面听课的老师们哄堂大笑。张老师问我们:假如是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有的老师说先把这个问题搁一搁,等学完课文再来解决,有的老师认为不予理睬。再让我们看金老师当时的处理,他说:“是这样吗?小朋友,我们回答问题都要找到根据……”金老师的话还没落地,刚才那个学生马上接着说:“书上的小朋友因为听到鸟儿的叫声很动听,想抓回去给大家听。”多么完美的解决之道啊,我想这就是张老师想要我们记住:不要一味地迁就学生,而应该担当起“训导、教导、辅导、引导和激活点拨的责任”。
二、重视学法点拨,提高阅读能力
1、整体——局部——整体
张老师说从“整体——局部——整体”,这是语文学习中几十年被实践经验所证明的好的方法。
案例:《伯牙绝弦》
张老师说这篇古文越来越被人看好,所以上这篇文章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他也曾经听过一个青年教师上过这篇课文,从他本人来说认为这名教师上得非常好,但结果却没有得奖。在他与学员的研究中发现,有个环节该教师没有处理好。那就是对“善哉,蛾蛾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教学。
在教参的翻阅中发现这句话有一个相应的句式训练:“ , 兮若 !”所以开课的老师就对学生进行了这一句式的训练,学生也说得非常好。如:“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但是,这些答案只是起到一个句式训练的作用,但对文本的解读却不相符合。因为张老师说《伯牙绝弦》意欲揭示出“高山”流水”的理解,而在古代“高山”指的是泰山,泰山犹如江山、社稷之念,而“流水”则是指老百姓,广大的人民,人民如“水”,有句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对“高山流水”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山水之间。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句式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局部为整体服务”的意识,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文中去。
2、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考
案例:《杨氏之子》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有位教师在教该文时,学生一开始在理解“聪惠”时认为是“聪明”的意思。老师不予指正,而是引领着学生继续学习课文。当理解到孔子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时,姓杨的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是如此的机智聪明。老师再出示“惠”的用法:(1)古代通假“慧”。(2)是一种敬词。先让学生进行选择,再讲解“惠”的妙处,以及不用“慧”的理由,延续反扣。其实对于这个案例的解读我还存在问题,但我想张老师的意图是想让我们有时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差错,而是让学生在上下文的解读中学会思考,从而解答疑问吧。
3、梳理要点用词语记忆表达
(1)写词句,做批注
这不但有我们熟悉的是依照文本的词语结构,句子修辞,样式的仿写;也包括凭借写词语、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乃至印象深刻的画面、瞬间,让写的词句作为阅读理解的注脚,表达叙述的支撑;还包括闪亮思维火花的记忆支点——关键词语;甚至指学生对文本的即问质疑,感悟批注。
案例1:《最大的“书》
张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寻找书中说明这是最大的“书“的理由的词语写下来,学生可能会写下”像书、有字、有画、有知识“等词语,这些词语为表达说理作好准备。
案例2:《七颗钻石》
教学中,在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时,教师可以出示一组词语,如“水罐、焦渴、干旱、清澈、喜出望外、绊倒、唾沫“等,一分钟后这些词语全部从大屏幕上消失,然后让学生凭借刚才的记忆写下五个词语,并根据写下的词语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另外还有对《山中访友》、《掌声》的解剖,因记录的速度关系,没有写下来。只记得在《掌声》的设计中,张老师讲到这么一点:假如是你听到掌声,你会怎么样?假如你是英子,英子听到掌声,英子会怎么样?
最后,张老师说:“教师的导语要重视,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
4、比较对照理清思路的方法
案例:虞大明老师的《刷子李》
张老师说,今天虞老师的课堂中很好的运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如(1)名号的比照:他称为“刷子李”,虞老师也当过粉刷匠,能叫“刷子虞”吗?(不能!)那么,凡是姓李的粉刷匠都能叫做“刷子李”吗(不能!)(2)升天的感觉比照:你们装修过新房子吗?住进新房子时你有升天的感觉吗?我也没有。(指老师自己)(3)对“刷子李”的评价:学生对他的评价是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再出示作者冯骥才对“刷子李”的评价,从而得出“你们的评价和作者很接近。”像这样的比照还有很多,这么做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就在张老师寻找虞老师课堂中的比照用法时,让我们见识了他的听课笔记,如此详实的记录使我这个自认为速记不错的人也惭愧不已,张老师真正做到了一字不拉,同时还在每个环节的前面写上了开始的时间,每个环节用时多少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精彩绝伦的听课笔记那才真的是难有人匹敌啊!)
三、留足学习时空,耐心培养习惯
方法影响效率,练习提升能力,
习惯左右结果,时空决定品质。
在这里张老师还出示了这四者优缺点:
奥运的游泳银牌(方法)——去澳大利亚培训
一把抓糖的技能(练习)——张秉贵
理发师的悲剧(习惯)——用冬瓜进行练习,理完后一刀插下去
野山参的品质(时空)——人工培植,凝聚精华,不会吃的话会吃死人的
1、留足学生语言学习的时空
确保时间——1/2;1/4 (这里的1/2是指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1/4是指学生课堂上做练习的时间。)
自主选择——量力;个别帮助 (今天鲁老师在让学生抄写并背诵句子、模仿写句子的条件下量力而行,这就是有层次性的作业,做得非常好!)
确保质量——多层次阶梯状
在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还穿插讲了现在教师朗读的流派——戏剧化和生活化。
2、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习惯
学习方法多次成功的运用就变成默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是多操作多运用。
重视培养好习惯:正确端正的书写习惯;预习提问的习惯;认真读题思考及时调整做题顺序的习惯;快速认真课堂作业的习惯;边听边记的习惯;整理梳理要点的习惯;刻录思维火花、修改和笔记的习惯。
张老师的报告到此结束,大家一定也注意到了在张老师的报告中有着很多的精彩案例,有成功的,有不足的,也有待改进的。我想这些案例的呈现更有助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尽量少走弯路。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朴实的报告,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虚张声势的嘘头,有的只是如何踏踏实实走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步,如何利用好“过程”“方法”“习惯”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最新文章
- 1《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 2呐喊读书笔记
- 3护理学护士优秀的读书笔记
- 4《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 5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 6《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
- 7二年级读书笔记
- 8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 9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 10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
- 11《小王子》读书笔记
- 12西游记读书笔记通用
- 13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 14同桌冤家读书笔记
- 15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 16《感动中国》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
- 17《詹天佑》读书笔记
- 18《培根随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