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背景条件下,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进行美术教育活动的革新是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我们积极挖掘乡土教材和重视园本课程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去探讨适合我们农村孩子的美术活动的指导方法,只有我们的活动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世界,方法适合当前的孩子,我们教育的内在发展力才能不断提升,孩子在发展,教师也应该发展,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也应该发展,我们以前那种灌输的,被动的,纯技巧训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新纲要》的理念,现在我们提倡的教学活动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在当今社会强调个性,而美术作品也应具有我们农村幼儿园自己的特色,具有乡土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发展潜力。而美术能力的培养小班是个关键期《课程指导》中要求小班幼儿能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材料、工具进行美术活动,学习用画、折、搭、剪、粘、撕、揉、捏等技能,自然大胆地表现所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我就以这点为切入口开展了《利用农村环境优势培养小班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的研究,通过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使我对利用乡土资源和小班幼儿进行有特色的美术创作活动很有感想!
一、农村有丰富的美术创作资源。
幼儿的生活就是学习,幼儿的美术创作当然也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在幼儿的美术创作中教师应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孩子们才会有表现的欲望和能力。农村孩子的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跟着哥哥姐姐抓鱼,钓龙虾,切西瓜,还有看着大人们忙着一年四季的农活,这一切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那样有趣,我觉得像我们田野里的胡萝卜、野菜、野花、黄瓜、西瓜…….岸边的野芝麻、竹子、芦苇……..池塘里的小蝌蚪、小鱼………我们乡镇的特色产业:箱包、桑园鸡、西瓜、甜瓜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美术创作的对象和原材料,而且有的不但可以实地观察,还可以就地取材,十分廉价和环保。
二、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幼儿美术创作活动。
1、挖掘田野里的自然资源,丰富美术活动。
自然景色时时变化处处不同,是孩子们用来创作的最好的艺术表现对象,也是引发孩子们创作激情和热爱自然的好途径!
每当春夏秋冬田野里有不同的景色变化时我常带孩子们一起去观赏,如春天我带他们去春游,孩子们会发现野草变绿了,野花盛开了,田野里的油菜花金灿灿的……..孩子们春游回来把摘回的野花野草随意插在牛奶瓶里,看到孩子们兴致很浓,我让他们讨论“怎样把这些花、草、叶子插得漂亮呢?”于是我组织了一个插花活动,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在活动中我发现他们从乱插到有目的地插,一开始有的孩子把一把绿色的青草往瓶中一插就完事了,后来通过观察同伴的,他发现加一朵花更漂亮,接着他又发现插许多花还要美丽,加的东西多了他们自然而然想到了怎样配色,怎样布局。我又在墙饰上为孩子们展示了一些插花作品,有几个孩子甚至插得不仅色彩搭配好还很有层次感。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插花,而且学会了从同伴那里获取知识变为自己的经验。 2、把农村孩子富有乡土气息的生活融入到美术活动中。
在自然角创设活动中有几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小鸡,孩子们常常围在一旁看小鸡吃米,学小鸡“叽叽叽”地叫,我就让孩子观察小鸡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大家说圆圆的,胖乎乎的,头是一个小圆,身体是一个大圆,于是我想到了让孩子们用手指来印画小鸡,并在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表现小鸡的不同形态。
画了小鸡大家想到了母鸡和鸡蛋,我让孩子们在煮熟的鸡蛋上用彩笔画上图案和不同线条,用棉签沾上颜料画图案或用彩纸撕贴花朵装饰蛋壳,有的孩子给蛋壳画上斑点,有的孩子画上脸谱,有的孩子画上各种线条,我还把蛋壳用线穿起来挂在门口做成风铃,后来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看到大人把蛋壳扔掉时马上捡起来洗干净,在家里也这样玩装饰蛋壳宝宝的游戏。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需要有艺术的灵动!让孩子在生活里有艺术般的热情,在艺术创作中有生活中的实在。
3、利用好家长资源,共同支撑孩子们的乡土创作空间。
我发现农村孩子的家庭资源十分丰富,他们那种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创作可以利用到我们的艺术活动中,许多家长经常搓草绳,编竹篱笆,做麦杆篮等等。我请家长把搓好的草绳拿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给草绳染上颜色然后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手工创作,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彩绳编成了草盘,有的编成了草鞋,有的做了稻草秋千,有的编成了“蜗牛”,有的编成了“蝴蝶”,孩子们跟着家长一起进行这样的创作学会了“选”、“搓”、“编”、“绕”、、、、、、同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美术活动这样充满乐趣,形式这样多而且好玩,还可以和家长一起进行活动由此对美术活动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想法。
4、让地方性的特色产业走入我们的美术活动。
地方性,特色性能让艺术创作富有独特性,个性美充满着艺术的张扬力!因此引导幼儿艺术创作时应把这样的理念传达给他们!
如平湖西瓜甲天下,我们镇的西瓜、甜瓜也十分有名,我们有许多园本课程,如“西瓜”这一主题,我先让孩子们看瓜,初步了解西瓜的形状、花纹、色彩,然后给孩子们切瓜,看瓜瓤及瓜籽的颜色,再请孩子们尝瓜,让孩子们对着镜子边吃边观察同伴的表情,让孩子们在纸上画瓜,有的孩子画圆圆的大西瓜,有的孩子画切开了的瓜瓤红艳艳的,有的孩子画大家吃瓜的样子,把嘴巴画得大大的,很有情趣。我还请孩子们看平湖的“瓜灯节”录像,学着在瓜皮上刻各样花纹。
三、合理、灵活地使用乡土材料,激活我们的美术活动。
1、一种材料通过不同的美术形式进行多种创作。有些材料在不同的美术形式中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我用芦苇花和孩子们印染花纹还可以用它来进行手工制作。
2、多种材料并用使作品风格更饱满。
例1)我们在蔬菜印画时为幼儿准备了胡萝卜、藕、黄瓜、丝瓜,每种蔬菜横切面的纹理都不一样,并在胡萝卜上刻上不同的花纹孩子们在活动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活动时孩子们对这些材料十分喜欢,这个试试,那个印印,而且他们选用了不同的颜色,从孩子们的作品看他们的画面很饱满艺术效果十分好。
例2) 手工活动《小小设计师》中给幼儿准备了彩纸、花朵、树叶等,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材料为自己设计头饰、胸饰、手链、、、、、、由于材料丰富给了他们许多选择机会和想象的空间。有的孩子将树叶贴成一排系在头上做成了头饰,有的幼儿将彩纸绕在手上做成了手链,有的幼儿将花朵贴在头上、胸前做成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四、适时适度地指导,让孩子们的作品更有创造性,使美术活动更具有发展性。
1、当需要时给予帮助,但尽可能少干扰。
创造力通常来自于一种直觉和灵感,幼儿的艺术思维更容易受他人暗示,如果老师不断问他在画什么、想什么,他很可能因此放弃自己正在创作的主题。所以,一般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去打扰他们,除非他们自己想要和你说什么。即使在有必要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们也要让幼儿知道这只是一种方法,鼓励他们想出更好的方法,或者提出建议,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接受。
2、容忍幼儿创作时的出格举动。
当幼儿具有强烈创造欲望时,他们的行为有时会有点手忙脚乱,兴奋的忘乎所以。这时,我们不应过于强调在所有时间里保持良好秩序,这实际上会干扰幼儿的创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幼儿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需要教师倍加呵护。要保护他们创造的天性,挖掘他们丰富的潜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要容忍他们恶作剧那样“可爱的错误”,甚至是一时的喋喋不休和违反常规的行为。教师要蹲下去,用孩子的视觉去细致观察,真正去了解孩子,倾听孩子,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保护他们稚嫩的创造天性。
3、鼓励孩子不断探求新发现。
我让孩子们用野菜来进行美术活动,小班的孩子们到了下半学期动手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他们也能进行一些构图思考,一般的孩子都是用笔和纸把野菜画下来,我发现有几个孩子把野菜放在白纸上摆弄,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孩子们通过粘贴野菜来构图,孩子们觉得这种方法很新颖很有趣,他们的作品也很生动。
4、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创作环境,有趣好玩的活动形式。
对于孩子们来说,生活、学习和玩是合为一体的,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对于有趣好玩的东西他们会乐此不疲,宽松愉悦的环境会让他们很有安全感,他们身上的艺术细胞也会随之而活跃,如《买菜》这一活动以扮演角色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情景,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美术活动犹如一次情节不断发展的情景表演,更具有游戏性,极受小班幼儿欢迎。
如《想开放的花》将水娃娃滑滑梯和思想开放的花这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情景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让孩子们的绘画活动在愉快且不断充满惊喜的游戏中进行。
五、蕴含情感教育于美术活动中。
我觉得美术活动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仅仅学会画一张画,而是让孩子懂得如何画,在绘画活动中体验快乐,品味生活,学会做人。只有有内涵的孩子才会创作出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所以我常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融入到我的绘画活动,如《切西瓜》这一活动再现了幼儿全家吃西瓜的经历,也有利于帮助小班幼儿克服独占心理。
以上就是我在《利用农村环境优势培养小班幼儿美术创作能力》这一课题研究方面的一些体会。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我想让我们农村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美术活动,让孩子们在我的美术活动中品味乡土,回归自然,学会创作,学会做人,让我们的美术活动生活化、情趣化、个性化、发展化!
参考文献:
1、《2~6岁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纲要》
2、《幼儿园教育》
最新文章
- 1《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 2呐喊读书笔记
- 3护理学护士优秀的读书笔记
- 4《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 5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 6《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
- 7二年级读书笔记
- 8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 9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 10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
- 11《小王子》读书笔记
- 12西游记读书笔记通用
- 13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 14同桌冤家读书笔记
- 15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 16《感动中国》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
- 17《詹天佑》读书笔记
- 18《培根随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