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范文(精选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的一些简单特点。
2、认识对称轴,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利用对称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
能力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5、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彩纸;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多媒体播放故事)
2、小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认识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2、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看出来的。)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3、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可以将它们对折)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形,请打开老师给你们的信封,拿出这些图片,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蜻蜓、树叶左右形状一样)你们对折过后,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课题: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多媒体展示对称图形)欣赏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你觉得这些图形怎么样呀?
三、认识对称轴,找、画对称轴。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作品,打开,你发现了什么?(纸的中间的`一条折痕)你们知道数学家们给这条线取个什么名字吗?这条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请你摸一摸你的图形的对称轴,看一看,再用虚线把它画出来。
3、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4、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可真多呀,你能用剪刀剪一个对称图形吗?请同方的同学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5、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你想剪什么?说一说吧。试一试吧,比一比谁剪的对称图形最美。剪好后把对称轴画出来,再展示在黑板上。
四、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是对称图形的找出它的对称轴。(多媒体出示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都是对称图形,请你们折一折,找一找,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4、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朋友,想认识它们吗?它们还不好意思,把脸藏起来了一半,你们能猜出它们吗?
五、小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把对称图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做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小朋友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只要我们善动脑,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用对称图形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实验、推算、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强其探究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难点:列表有序探究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以学生认识和掌握多位数和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用法的基础上学习,由三个活动“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组成,来感受一亿这个数的大小。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但由于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安排这个综合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积少成多的思想,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视频、课件、电子秤、1元硬币、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在开始课前,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大家熟悉的广告,但是今天有些不同,要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播放香飘飘奶茶广告,学生观察)
提问:你在广告里,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表达完整。
总结:大家观察得真不错。重复学生所观察到的数学信息: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3亿多杯,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
提问:那么谁能来说说三亿是几个亿呢?(3个)
根据我们之前学习的多位数的知识,一亿有多大呢?(学生汇报)
根据交流结果,引导学生一起按顺序说一说,并补充PPT内容。
PPT出示:1亿相当于(1)个亿,(10)个千万,(100)百万,(1000)个十万,(10000)个万,(100000)个千,(1000000)个百,(1000000)个十,(10000000)个一。
谈话:可是光光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一亿究竟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熟悉的事来研究它。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亿有多大》。
二、活动感知一亿的大小
活动一.数一数
1.探究验证方法
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非常宝贵的,那就是时间,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一分一秒的消失。那数一亿本本子需要多少时间,自己猜一猜。
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测。
提问:大家的意见都不同,想不想来验证下数一亿本本子到底有多久呢?那怎样去验证它呢?和同桌讨论下。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说明:(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从部分推算整体。)可以先根据数一部分本子要花多久时间,再推算数一亿本本子要花多久时间。
提问:你觉得先数多少本子比较合适呢?
学生交流。
提问:发现很多同学都选择数其中的一部分,但不约而同都用了10、100这样的数,为什么不先数1本?(数据太小,不够精确)那干嘛不先数30、70这样多的本子呢?
学生交流并汇报原因。
2.填表推算
谈话:那在课堂上,我们先数出100本本子要花多长时间。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老师事先请一个同学数了下一百本本子,大家看好要花多久时间。
(播放视频,其他学生观察秒表。)
提问:这位同学用了多久数完100本?(87秒)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把它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也就是90秒。填入表格中。
提问:那大家现在知道了,原来啊,数100本本子要90秒,那数1000本本子呢?10000本呢?(学生汇报先填入相应的表格)那你能继续填完这张表格吗?请那同学们把这张表格填完整。填完之后和同桌说一说。
数量/本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时间/秒
3.感知数一亿本本子所用的'时间
提问:数一亿本要九千万秒,那你看到这个数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九千万秒是多长的时间,我们就把它换成比较大的时间单位,九千万秒多少年呢?
提问:怎么把这个时间变成多少年?(先把秒转化成分,再转化成时,再转化成天,最后转化成年)那如何转化呢?
学生汇报如何计算。
谈话:请大家利用计算器完成表格下的算式,来算一算九千万秒到底是多少年。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计算结果。指名板演。
小结:原来数一亿本本子要不吃不睡数三年,现在我们同学假如是11岁,我们每天都用8个小时来数本子,可要数上大约9年,等数完要到20岁呢。
活动二.量一量
1.讨论研究方案: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本子,来感受了一亿有多大,你们还想通过其它方法来感受下吗?那我们就来一起通过量一量的方式来感受下。
(出示活动探究话题:一亿枚1元硬币摞成一摞会有多高?)
提问:你觉得可以怎么研究?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给出合理方案。
预设:从10枚硬币摞成一摞的高度进行推算,我们可以先推算出100枚、1000枚、……100000000枚硬币的高度。
2.出示表格
硬币/枚
10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高度/cm
3.小组活动,完成表格。
提示:可以像刚才一样取整厘米数,方便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表格。
4.感受一亿枚硬币的高度。
谈话:30层楼的高度大约是1000米,一亿枚一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大约是30层楼高度的多少倍?你用计算器算一算吗?怎么算?
引导:将厘米数除以进率100,转化成米,再除以100米,算一算有多少个100米。(大约是20xx倍)
说一说,你对“一亿有多大”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活动三:称一称
1.填表推算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感受了一亿有多大。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工具,(出示天平秤),瞧瞧这是什么?用来干嘛?
那么我们就来称日常生活最常见到的一件东西,是吃的,你们猜到是什么了吗?(出示大米)
那我想称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可以怎么办?(称出100粒大米,再以此类推)
谈话:那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称一称。
(出示100粒大米中2.5克。)
提问:你能自己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吗?同学们,请自己独立完成这张表格。
大米/粒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质量/克
汇报表格。
2.感知一亿粒大米的重量
提问: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约多少克粮食?
指名列出算式。
指导已经知道了一亿粒大米是多重,计算13亿粒大米的重量是乘13,而不是乘13亿。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相当于13个人每人每天节约一亿粒米。
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请同学们算一算,取近似数,保留整数。
学生自主计算,完成表格下的算式。
指名汇报结果。
小结:原来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可以够一个人吃两百多年呢!
提问:看到这些结果,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平时应该珍惜粮食节约资源,如果每天我们都能节约一点资源,日积月累,那就能节省出非常可观的数量。
三、感受生活中的1亿
1.谈话:一亿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能节约出1亿,就能帮助很多有困难的人。(依次出示ppt)
(1)一亿滴水大约有3333千克,可以装这样的水车4辆,可以供缺水地区一个人用上3年。
(2)这是一亿张纸,这是珠穆拉玛峰,猜猜他们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出示一亿张纸高大约10000米,珠穆拉玛峰高8844.4米.
那比较下,哪个更高些?
(3)这是一亿双一次性筷子,和25000棵20年树龄的大树。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关系啊?
揭示:造一亿双一次性筷子要用25000棵20年树龄的树,所以啊,为了明天,请别用一次性筷子。
(4)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关于一亿的知识呢?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
2.提问:知道了这么多生活中一亿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谈话:生活中很多的东西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如果累计起来,就是一笔庞大的财富,节约这些资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大自然是需要我们保护的,从每一个人,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做起。
四、小结
1.提问:那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布置作业:那么在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一亿有多大,自己选一个你感兴趣研究项目尝试感受一下。(出示研究项目)
(1)口算一亿道口算要多久时间。
(2)步行一亿步要绕学校操场多少圈(学校操场每圈400米)。
(3)打一亿个字要花多久时间。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从部分推算到整体
数一亿本本子需要()年。
一亿枚一元硬币摞在一起是30层大楼的()倍。
13亿粒米可以让一个人吃()年。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例1、练一练,第76页练习十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做练习十二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75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5×18+3/5×18 (2/5+3/5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共同评议。
提问: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认为要注决些什么?
指出: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先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例如第一小题,分数乘除法连在一起,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一次约分,同时计算;再如第二小题,分数连加时可以同时通分。
四、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哪里用了简便算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小结:简便运算主要应观察算式的特点,看能不能运用运算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有些题目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计算,要先算一步或几步才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简便计算,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能不能用简便计算。
五、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道题是哪里用了简便计算,依据是什么?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4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5
教学内容:
P102~10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围绕自身的生活与生活空间,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调查、统计身边的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方法与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及其在生活里的应用。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影响生存空间的一些因素,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取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难点:搜集数据需要一段时间,搜集的数据是否准确。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上网收集等)了解环境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谈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
1.谈话导人:同学们,还记得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的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吗?杨利伟成功地在太空遨游了一番,并在太空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这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惟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电脑展现图片)
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又是怎么对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生存空间。(板书课题)
2.交流认识:课前,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你对环境问题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充分交流收集的材料(图片、文字、数据等),说说是怎么收集的。
小结:是的,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却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大量的采伐和大量的垃圾……在人类对大自然不断索取的同时,大自然也对我们作出了无情的报复,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糟糕。
其中,人口和环境就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着手,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二、阅读相关资料——体验统计作用:
1.读图:阅读书上第102页的两张统计图(我国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统计图和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畅谈感想:看了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话想说?
4.小结:是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大家可以阅读第103页的统计图。(我国造林面积增长情况统计图和我国自然保护区增长情况统计图)
5.交流想法: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6.小结:我们国家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两张统计图就足以见证。然而,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从前两张统计图来看,我们的人口、污水排放还在逐年增长,环境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断努力。
7.拓展: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等,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除了这些,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吗?把你所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三、讨论统计内容——提出现实问题:
1.选择研究主题。
⑴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同样能了解到有关我们生存空间的一些资料。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可能选择的项目:气温变化情况;空气质量情况;缺水情况;最近的天气情况……
⑵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课题。
2.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各人选择的小课题,成立相应小组,每组推选组长,展开研究。
3.确定研究方法。
⑴小组讨论怎样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适时指导。
⑵交流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分析图表。
四、指导收集数据——加强统计策略:
1.谈话:收集数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统计工作,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收集到这些数据?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学生的方法可能有:每天测量,在报纸或网上查资料,走访有关单位……
4.技术指导:在收集数据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又如何克服?
学生交流。
说明:要按时收集数据,及时记录下数据,防止资料的流失。如果了解空气质量或气温变化情况,至少要积累十天的数据。
五、经历统计过程——提升统计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下的统计活动(预留两周的活动时间):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数据信息;
3.分析、描述数据,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预测。
六、分析、交流想法——获得统计结论:
1.展示与交流:组织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与汇报研究成果。学生积极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建议。
2.发起倡议:在交流的基础上,建议写一封给全校学生的关于“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的倡议书。
七、家庭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P63的“数学乐园(四)”。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6
教学目标:
1、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等知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
为体现活动的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主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需作如下的准备工作:
1、(上网或阅读书刊)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状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2、调查本地水价,了解家庭及学校每月用水情况。
3、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龙头的滴水(或流水)速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段:学生听到雷声急忙挤出教室盼天下雨。
2、师:地球表面上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这么严重呢?
3、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地球亡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继出示有关淡水资源的统计图。
1)从网上查,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出现了水荒,现在全世界约有10亿人得不到充足的饮水供应,每天约有6000名至35000名儿童因缺乏饮用水而死亡。
2)从网上查,1995年,西安缺水,大学只好停止期末考试,提前放假。
3)从书上知道,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4)从电视上看过,有的山区长年没有水,人的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亡。
5、说说看到刚才的画面,听了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6、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二、观察实验,汇报交流
1、出示统计图:宁波市近几年日均生活用水情况统计图
①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1)宁波市的用水量增长很快。
2) 20xx年至20xx年用水增长速度最快。
3) 20xx年的用水量是1996年的4倍,每两年就增加1倍。
②估一估:我们全市有20万常住人口,全年人均用水量约是多少?
2、师:从统计图中我们发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水量也迅速增长,但是这些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浪费掉的,请你说说你观察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1)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察所得。
(2)指名各组代表交流。
3、师: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真是不少,在淡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认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4、小结:我们要用具体的数据唤醒人们。
5、出示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
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流水)的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滴水量,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然后求出所测量的滴水龙头的滴水(流水)速度。
①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实验的内容、方法以及实验结果,投影展示本组完成的实验记录统计表、统计图(校内和校外实验的兼顾)。
②小组合作计算水龙头滴水的速度:每小时 ()毫升
6、反馈调查情况:全校水龙头( )个,宁波市每立方米水价( )元。
7、算一算,如果学校里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学校每年多支付( )元水费。
三、总结明理,合理建议
1、议一议:有的同学认为,我们这里又不缺水,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你认为对吗?(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
2、介绍: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水会议,向全世界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他们认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把水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把水当成宝贵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
3、指名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节水的措施。
(1)“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2)滴水灌溉的方法。
4.课外延伸:
(1)你准备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先说说,再写下来,(2)课后以“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为主题自办一份手抄小报,择优张贴展览。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7
课题:轴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法制教育:
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生:这张人脸的两只眼睛都在左侧。)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你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生:两只眼睛都画在了一侧。)
4、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生:漂亮。)
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生:2对。)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大;一边一个……)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师:它们漂亮、美观吗?(生:漂亮,美观。)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3、做一做
(1)如下图,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学生动手操作。
(3)把你们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师:揭示概念:
象刚才剪下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边说师边板书:①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继续补充)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
4、动手操作
把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或报纸拿出来,在纸的一侧上滴上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师)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接下来,我们大家再来观察一下下图中的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这些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乙)不对,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而这三幅图每组都是两个图形,只能说这两个图形对称。
(师)乙同学说得很好,对于两个图形来说,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国徽图案,问:我国的“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国徽”是轴对称图形。)
(师此时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渗透《国徽》法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中国剪纸。
4、自由创作
师:看见这些美丽的剪纸,同学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剪一幅美丽的剪纸呢?(生:想。)那我们的剪纸大赛就正式开始!(小组活动,展示作品,分享成果。)
(活动评价)师:同学们,大自然创造的对称之美巧夺天工,人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对称之美更是充满了智慧,下课之后请你们继续去探寻美、创造美,好吗?(生:好的。)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板书设计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做一做
三、想一想
四、课时小结
五、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优化,从而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过程。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注重探究、淡化讲解,组织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自我探究轴对称图
形的特征和创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变老师的传授为学生的探究。3.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4.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书99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握一握、搭一搭等活动,感受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5、让学生了解握手的基本礼仪,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相关条例,让学生知道我们有尊老、爱老、敬老、养老、为老人服务的义务。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宝箱;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的头像;两套衣服和两条裤子的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个宝箱,宝箱里有几个宝物,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想要看看是什么吗?可是宝箱被锁上了,需要小朋友们动脑才能把它打开,你们敢试一试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
1、2组成的两位数。
板书:第一个锁,密码是由数字卡片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请同学们自己摆一摆,可以边摆边记,看谁摆的最完整。
(生板演:用数字卡片1,2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同学们,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秘密是这两数中最大的一个,那你们知道密码是多少吗?恭喜你们第一次打开了宝箱,(取出喜羊羊)你们还想要宝物吗?
(二)探索
3组成的两位数。师:板书:第二个锁:密码是由3这三个数字中的两个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你们能打开第二个锁吗?从3这三张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先商量一下谁摆数字卡片,谁记数,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
生1:我们摆了13,32,21
生2:我们摆了13,12,23,31,32
生3:我们摆了13,31,23,32,12,21
3、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再按你们的方法,摆一摆,找一个人把他记下来!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
4、汇报结果,说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5、评议方法。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那么第二个锁的密码是这六个数中最大的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这个数是谁了吗?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能一眼就看出哪一个数最大?为什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第二种方法最方便、最好。)
师:要想摆得不重复又不遗漏,我们应该按一定规律和一定的顺序去摆。
板书:规律顺序
6、用最好方法再摆一摆。(学生进行第三次操作)
7、教师小结:看来,这种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并且都按数的大小来排列的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师在黑板上演示组成过程并板书。取出第二个宝物美羊羊和慢羊羊。
(三)初步感知组合(衣服搭配和握手)
1、握手。
师:喜羊羊、美羊羊和村长慢羊羊说你们太聪明了,可为你们高兴呢,为了表示祝贺,慢羊羊、喜羊羊、美羊羊三个要互相握一次手。握手的一般顺序应该是老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在相迎握手;握手时伸出手的人要距离另一个人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掌心相对。握手时应伸出右手,不能用左手与人相握。带手套握手是失礼行为。师示范正确的握手礼仪。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三个人一共握了几次手呢?
2、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人,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在他们三个人中谁最大呢?(村长慢羊羊)。慢羊羊是老年人,针对老年人呢,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七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提倡义务为老年人服务。你们记住了吗?
师总结:像摆数字这种与位置有关的我们叫它排列,像与灰太狼喜羊羊握手与位置没有关系我们叫它组合
板书:排列、组合。
2、衣服搭配。
喜羊羊和美羊羊又一次为我们班爱动脑的小朋友感到高兴。他们送给我们班孩子们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那你们想一想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一共可以搭配成几套衣服呢?
师:打开书101页第一题,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来做一做。学生摆一摆、汇报。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生:固定上衣、固定裤子两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有4种。教师黑板演示搭配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99页第二题买一个拼音本可以怎么付款?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那些收获呢?
是的,咱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仔细动脑思考,一定能愉快地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9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例1及相关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
(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是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2)《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
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
(二)计算:
268÷ 4
224÷ 4
256÷ 6
345÷ 15
1、分组指定一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重点说一说224÷ 4怎样算。
3、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间,老师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在广场老师四天跑了22.4千米的路程。你能算一算老师每天跑多少远吗?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
(3)出示:《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
(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困难问题最多,要加油噢!
2、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2)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强调全组人员参与。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3)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的知识冲突,突出学习目标。
(四)算法展示
1、对每一道的算法进行展示生1: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生2:22.4÷4=5……2.4
生3:先把22.4扩大10倍,变成224,用224÷4=56,再把商缩小10倍,得出结果是5.6。
生4:直接算出22.4÷4=5.6
生5:列竖式计
师:分别介绍你是怎样想的?听明白了吗?生5的后面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
2、比较算法间的不同,择优。
问:会用竖式计算了吗?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3、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五)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
1、第一步用22除以4,商5余2。这里的24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又怎样算?
2、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
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 876.4÷7
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
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
58.23÷3=
5.823÷3=
582.3÷3=
四、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五、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含义。
2.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3.初步掌握去银行存钱的本领。
教学重点
1.储蓄知识相关概念的建立。
2.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利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年利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过年开心吗?过年时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教师:压岁钱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剩下的存入银行,这样做利国利民。
二、新授教学
(一)建立相关储蓄知识概念。
1.建立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概念。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2)教师板书: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出示一年期存单。
(1)仔细观察,从这张存单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2)我想知道到期后银行应付我多少利息?应如何计算?
3.出示二年期存单。
(1)这张存单和第一张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有什么疑问?(利率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存期越长,国家就可以利用它进行更长期的投资,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所以利息就高。
4.出示国家最新公布的定期存款年利率表。
(1)你发现表头写的是什么?
怎么理解什么是年利率呢?
你能结合表里的.数据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2)小组汇报。
(3)那什么是年利率呢?
(二)相关计算
张华把400元钱存入银行,存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是2.88%。到期时张华可得税后利息多少元?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1.帮助张华填写存单。
2.到期后,取钱时能都拿到吗?为什么?
教师介绍:自1999年11月1日起,为了平衡收入,帮助低收入者和下岗职工,国家开始征收利息税,利率为20%。(进行税收教育)
3.算一算应缴多少税?
4.实际,到期后可以取回多少钱?
(三)总结
请你说一说如何计算“利息”?
三、课堂练习
1.小华今年1月1日把积攒的零用钱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准备到期后把利息
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10.98%计算,到明年1月1日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赵华前年10月1日把8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如果年利率按11.7%计算,到今年10月1日取出时,他可以取出本金和税后利息共多少元钱?下列列式正确的是:
(1)800×11.7%
(2)800×11.7%×2
(3)800×(1+11.7%)
(4)800+800×11.7%×2×(1-20%)
3.王老师两年前把800元钱存入银行,到期后共取出987.2元。问两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四、巩固提高
(一)填写一张存款单。
1.预测你今年将得到多少压岁钱?你将如何处理?
2.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一张存单,并算一算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
(二)都存1000元,甲先存一年定期,到期后连本带息又存了一年定期;乙直接存了二年定期。到期后,甲、乙两人各说自己取回的本息多。你认为谁取回的本息多?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小华2001年1月1日把积攒的200元钱存入银行,存整存整取一年。准备到期后把税后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2.25%计算,到期时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六年级一班2002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280元,如果年利率是0.99%,存满半年时,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
3.王洪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他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七、板书设计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2/
9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2/
9+2/
9+2/
9=6/
9=2/
3(个);
(2)2/
9×3=6/
9=2/
3(个);
(3)3×2/
9=6/
9=2/
3(个);
(4)3个2/
9就是6个1/
9就是6/
9,再约分得到2/
3(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2/
9个,3个人就是3个2/
9相加。
生2:3个2/
9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2/
9×3。
提出质疑:3个2/
9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2/
9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2/
9×3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2/
9×3=2/
9+2/
9+2/
9=6/
9=2/
3(个)。
生2:2/
9×3=6/
9=2/
3(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1/9。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1/
2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1/
4表示求12 L的1/
4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3/
10,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3/
10是多少。”
2、比较两种意义
出示:一袋面包重3/
10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3/
16+3/
16+3/
16+3/
16可以列成_________× _________,表示;或者表示_________;
也可以列成_________ ×_________,表示。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2/
11,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2/
11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6/
7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a/
b×c=ac/
b,其中a,b,c均为整数且a≠0。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数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的教案10-16
生态文明建设教案02-18
生态文明教案03-31
生态文明建设教案06-21
生态教育教案02-15
生态文明班会教案03-15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总结03-02
生态环保教育教案11-11
生态环保教育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