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

时间:2024-05-16 14:16:53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音乐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音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1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略

  七、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应内容 。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高中音乐教案2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让学生体会和欣赏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高中音乐课、欣赏课教案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2、首先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可能同学们对最后一项的感觉比较明显,是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比如在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情绪会比较激昂,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些都是音乐在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祖国颂》,听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后由女高音、男高音和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色。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现的A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歌颂。

  三、课堂练习

  在我们欣赏和了解《祖国颂》之后,同学们也一定喜欢上了这支气势宏伟的颂歌,下面我们就来练习《祖国颂》的合唱片段。

  带领同学联系主旋律声部,然后逐步加入其他声部。

  四、总结

  音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提高素质与修养的必修课。今天同学们与老师配合的很好,出色的完成了今天的教学内容,请大家再课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节课共同回答,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钢琴

  高中音乐课、欣赏课教案目录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

  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2、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授新课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三、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高中音乐教案3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通过几种民族乐器,了解民族器乐的四大分类及其特点;

  2、通过欣赏古筝曲《梅花三弄》,掌握分析民族器乐曲的步骤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器乐曲的能力;

  3、 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能力发展目标

  1、在欣赏中引导学生看、听、想、议、表现,全方位体验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及表现能力;

  2、通过对器乐曲的欣赏、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2、通过课件的展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对乐曲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引导;从对民族乐器之一古筝的欣赏方法引申到对所有民族乐曲的欣赏方法;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体验音乐片断,通过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分析能力;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教学难点:

  1、掌握《梅花三弄》的寓意、意境及结构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2、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羞涩、敏感,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表演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

  2、古筝;

  3、教学音响CD;

  4、书籍资料。

  中 国 民 族 乐 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

  VCD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现场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思考问题:

  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

  初步感受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民族乐器的发展及分类

  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发现击掌、跺脚、运用劳动中的生产工具可以敲打节奏,发出声音,于是人们便用自制的乐器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情绪,这便是最初的民族器乐。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不同的时代各种材料制作的乐器也先后产生了。到今天,我国所记载的乐器就有一千多种,真可算是“吹、拉、弹、打”样样具备。

  向学生展示收集到各种民族乐器;

  重点介绍古筝的构造及发展史

  请学生在课前查找到的民族乐器的知识与全班同学分享

  分别到讲台上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分辨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

  通过教师讲解民族乐器的发展和分类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再通过直观感受、听辩来感受和了解民族器乐的风格。

  欣赏《梅花三弄》

  1.简介乐曲

  2.活动与探究:

  分三组展开活动:一组通过乐曲处理节奏速度的快慢来感受整首乐曲不同的速度所展现的梅花形象;二组对乐曲名字《梅花三弄》展开联想,通过旋律来相信整首乐曲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组通过提供的曲式结构图思考乐曲为什么取名为《梅花三弄》?

  3、分析乐曲

  播放《梅花三弄》的FLASH动画

  分析乐曲时教师试奏

  学生分成三大组讨论

  请学生演奏泛音

  通过FLASH动画效果,学生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演奏,学生直观感受乐曲,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演奏泛音,感受古筝的音乐及古筝演奏手法

  创作与活动

  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梅花坚忍不拔的品质

  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画画、写作、唱歌等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音乐的表现力。

  小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师生交流感受

  教案说明:

  一、教学内容设计说明

  《中国民族乐器》是湖南省《艺术欣赏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了解多种民族乐器、欣赏民族器乐曲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风格,培养学生对多样化音乐风格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人的欢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二、教学策略

  “在动中学,乐中学”

  教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视频,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在创作与活动中,安排了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一系列对梅花的歌颂,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梅花的品质,不仅拓展延伸了课的内容,而且升华了乐曲的`意义。

  “以情感为主线”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才能较好的实施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审美教育。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基本是音乐欣赏课,因此,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状态比较消极。在欣赏古筝曲《梅花三弄》中,教师通过示奏,以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学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现歌曲,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双向情感沟通的渠道。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古筝的泛音,并到讲台上演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以活动促求知”

  中学教师是以基础教育为目标,要求学生向广博与精深方向努力,却永远满足不了学生中多种多样的要求。在本课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从网上查找民族乐器知识,到课堂上同学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学会了如何收集、整理信息,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实践能力,另外,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了“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这样不仅能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

高中音乐教案4

  【教学目标】

  (1)欣赏《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联系本册所学过的所有作品,懂得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社会功能。

  (2)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合唱艺术的相关资料(文字、音响)在课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感受合唱音乐风格、特点,并了解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行歌唱,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技能,让学生知道,知识技能永远是为表现音乐情感服务的。

  【教学内容】

  1、《走进新时代》

  2、《你是这样的人》

  3、《祖国颂》

  【教学理念】

  本课围绕着合唱形式表现之一——“合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教师不再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收集有关合唱相关的文化资料、信息、音响资料,并分成小组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通过多种形式整理出不同时期合唱代表作品,并总结此时的代表作在这个时期的意义与作用,并以合唱曲《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为例进行现场艺术实践,进一步感受合唱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课前教师对每个声部长进行培训,然后由声部长再教会各自声部同学,培养学生对理论艺术实践的自主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本课是学生交流展示的环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相关理论与合唱的音响资料,从合唱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以及当时的音乐风格特点、作用意义等,认识用歌声记录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补充,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高中的音乐教学角度看,采用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增大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率,使众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并通过艺术实践,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更多地发挥其引导、启发、促进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渠道收集有关合唱艺术的相关资料(互联网、报刊、传播媒体、音响等),用文字和音响配合说明——什么是合唱艺术。

  ②教师需准备一些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便于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

  ③学生以声部分单位围坐,便于随时进行讨论、交流和艺术实践。

  【教学过程】

  1.听辨导入

  (1)对比聆听:①独唱《走进新时代》②合唱《走进新时代》

  师:请大家分辨同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而产生效果上的差别。

  (2)对比欣赏美声(戴玉强)和通俗(刘欢)两种唱法演唱《你是这样的人》(注:整曲结构“AAB ABA”)。

  师:该歌曲是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主题歌,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而作,歌颂伟人——我们敬爱周总理的颂歌,歌曲情感含蓄、深沉,令人荡气回肠。请同学们说出同一首歌曲采取不同唱法的效果有何不同,简单谈谈感受。

  (3)对合唱曲《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进行介绍:

  ①说出聆听的感受

  ②学唱主题音乐,进一步体验歌曲的结构、内涵及风格特点

  ③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作品的历史意义

  师:引出课题: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什么是合唱艺术”,“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课件及音响资料)并互相进行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关于合唱艺术的起源、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以及它们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以及相应的音乐文化知识。

  3.艺术实践(重点作品的艺术实践)

  (1)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课前各声部组长已做辅导,学生共同体验感受合唱特殊的艺术魅力。

  [师]重点作品的分析:

  《走进新时代》作于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前,歌曲以抒情而优美的旋律,动听而婉转的音调,抒发了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迈地走进新时代的情怀。

  歌曲为二段体结构,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完整,歌曲曲调采用民族五声宫调式歌词,以第一人称——我(我们)展开,倍感亲切。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学唱歌曲。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边领会边演唱)

  在演唱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迈地走进新时代的激情。

  第一乐段是叙述性的直白——“总想对你表白……让我告诉世界……”表达我们豪迈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曲调婉转起伏娓娓动听,演唱中若将装饰音唱出来,更为曲调增添明快的色彩。

  第二乐段旋律基本上在高声区流动,情绪更为激动,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歌词中先后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唱喻我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的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继往开来,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歌词中“向”字、“迈”字、“界”字、“宰”字、“诉”字、“事”字,在唱的时候适度抬起软腭,注意整句的力度变化,渐强渐弱要处理得明显,尤其是第二段高潮部分,把豪迈的激情充分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的问题,灵活、及时地给予指导,同时,应允许学生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演唱风格(民歌加通俗)去表达他们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倡学生学习的过程。

  欣赏:播放“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演唱片段。

  师:在鉴赏中让学生认识个性化声音的价值,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嗓音条件按其不同的音色及演唱能力,组合成多种演唱形式,如:独唱、重唱、小组唱等,这不仅是对高中生个性表现能力与合作表现能力的培养,也是合唱所达不到的另一种艺术效果。

  (3)让学生体验、感受合唱作品的同时,教师着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提示,在音乐的社会功能上进行引导、点拨,适当进行研讨。

  4.研讨问题(组长主持)

  专题1: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1)第一组组长引导同学阐述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音乐可以作健身、广告背景等。(若时间充沛可播放他们课前准备好的音像资料片段。)

  (2)教师点评:音乐来源于生活,又能反作用于人类生活。

  专题2:音乐是怎样为人类生活服务的?

  (1)第二组组长引导同学讨论音乐能点缀人类生活,如音乐可以伴舞、烘托影视剧的气氛等。(若时间充沛可播放他们课前准备好的音像资料片段。)

  (2)教师点评:当音乐的情绪与生活场景的气氛吻合时,音乐就能烘托这个场景。

  专题3:列举与生活有关的音乐。

  (1)第三组组长引导同学列举生活中的音乐,如队列、迎送、婚丧、商场、汽车、公园等。(可播放他们准备好的音像资料)

  (2)教师判断其准确性。

  专题4:生活中的音乐有那些类别与社会功能?

  (1)第四组组长引导同学讨论实用性音乐类别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

  [如:①礼仪音乐:进场、升旗、生日②影视音乐:电影、电视、戏剧③背景音乐:午餐、公园、商场④伴奏音乐:健身、舞蹈等。]

  5.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到音乐是有着深远意义和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高度的发展,还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起了多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学习了合唱的相关文化知识,认识到实用性的音乐类别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并进行了艺术实践的体验与感受。

  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在无伴奏的前提下,能够把握好节奏、音准,而且善于总结,并实际运用。同时,我们学习音乐不仅是学会唱歌,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也可以发掘歌曲内在的审美内涵,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艺术体验。在课外拓展与探究性研究学习中,大家可以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把本学期自己喜欢的所有歌曲组合起来,合作策划一场综合性声乐专场音乐会,展示个人特长,让自己的音乐学习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中音乐教案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之《戏曲篇》第一课时。我国的戏曲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本课将以南音作为主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南音欣赏、老师传唱学唱、并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尝试南音小乐器演奏,让学生开心的了解身边的戏曲,进而了解我国更多的戏曲文化,弘扬民族音乐、乡土文化,传承戏曲、曲艺文化。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受流行歌曲的影响较深,对教材上的歌曲不是很感兴趣,特别是戏曲部分更难接受。大部分学生对戏曲了解很少,有的甚至很难接受,所以学习难度很大。希望通过身边熟悉的戏曲引导学生喜爱戏曲音乐,把南音引进课堂降低学习欣赏戏曲音乐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设计思想:

  我对南音了解较多,擅长南音演唱、演奏,多次获得南音比赛金奖,而且我校以南音为办学特色,大家对南音也相对比较不会陌生,所以对本课我将以南音为主,通过学校南音教学成果展示,老师参加演出、比赛视频,亲身体验有趣的南音演唱、小乐器演奏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戏曲、曲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戏曲,弘扬乡土文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了解南音基本知识:流传地、伴奏乐器、构成等。能够用方言(闽南语)演唱简单的南曲《直入花园》片段,并能亲身体验用南音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加深对南音的了解并感受和体验。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欣赏学生南音获奖比赛照片,及电视台报道,配上音乐(南音《三千两金》)及文字资料切入主题,吸引学生了解南音的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B初步认识南音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欣赏老师参加演出、比赛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南音的魅力。

  C通过南音演唱(片段)学习,用闽南语演唱,练习咬字、吐字有趣的学习,感受体验南音唱腔艺术。理解方言在戏曲音乐中的独特表现力

  D通过南音小乐器亲身体验,自主、合作表演,让学生喜欢上戏曲艺术。在快乐的'学习中期待下一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方言演唱了解南音的咬字、吐字等发生方法的特别之处、演奏南音小乐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戏曲文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喜爱戏曲艺术,喜欢民族音乐,并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做出评价,进一步继承弘扬、传承民族音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愿意并喜欢聆听和观看、学习戏曲音乐,并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能用闽南方言南音演唱、并能用南音小乐器演奏《直入花园》,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唱奏中感悟南音魅力、戏曲艺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南音是我比较擅长熟悉的戏曲剧种,我曾开过市级南音公开课,反思本课,我觉得本课是较为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戏曲本来是比较难上的一个课题,我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教唱南音,并通过快乐、趣味学唱南音反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的最后会让学生舍不得离开教室,他们还会想要学习更多的演唱、演奏等,让学生不但喜欢音乐鉴赏课,还喜欢戏曲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快乐自主的学习,热爱民族音乐。

  本课为高中音乐鉴赏课,我突破常规教学,选用了教材之外的内容,把身边的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把鉴赏课与演唱演奏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产生学习了解戏曲的欲望,改变了原本较为枯燥的单一鉴赏课。让学生有了继续聆听和关注戏曲音乐的愿望。结合课外预习使本单元《音乐与民族》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回归主题。

  不足之处的设计主要是在时间控制上,南音演唱、演奏学习是难点,时间不好控制,可多设计一课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南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喜爱戏曲艺术,喜欢民族音乐,下节课能愿意参与戏曲鉴赏中的评论与评价活动。能对不同地方特色的戏曲做出评价,进一步继承弘扬、传承民族音乐,那这节课就是成功的一堂好课了。

高中音乐教案6

  课题:走向新世纪

  课时:一课时

  类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班级:高 一

  教学内容:

  1、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表演并歌唱《友谊地久天长》,欣赏并歌唱《欢乐颂》。

  2、通过聆听以上曲子,认识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功能,并结合曲子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通过音乐作品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激发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情感态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用音乐搭起一座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相通的桥,引导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并建立起同学之间纯洁而深厚的友谊,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3、价值观: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音乐功能探究: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结合曲子初步掌握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功能,探究音乐的: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探究能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1、《友谊地久天长》的表演与歌唱,在表演中感受同学情,掌握音乐的教育功能

  2、全体学生演唱《欢乐颂》,在音乐表现中感受向命运不低头不服输以及对生活热爱的态度,并掌握音乐的审美功能。

  教学难点: 音乐功能的掌握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DVD机、CD碟

  教学方法:欣赏法、体验法、表演法、歌唱法、讲解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上课礼仪

  二、 情景导入

  1、听音乐看图片思考问题

  师:在上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者什么样场合中会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义勇军进行曲?

  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来听一听义勇军进行曲,在聆听的过程当中,结合老师所提供的图片,思考:

  (1) 为什么在这些场合里要使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

  师播放曲子并结合音乐打开图片。

  (图片有学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天安门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奥运冠军在领奖台上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响起的情景等)

  2、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师:歌我们听完了,同学们想下为什么在这些场合

  里要使用《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

  (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具有节奏铿锵有力坚定清晰,旋律刚健豪迈雄壮有力的音乐特点,是其他歌曲所无法代替的。乐句中突出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休止巧妙使用,对音乐的强劲气质和紧迫感的创造,有着很好的效果。)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的国歌,那么,在这些场合中,国歌传

  递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音乐家聂耳的作品,那么他创作这个作品是在抗战时期,是根据当时的状况而创作的。在当时,《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表达出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全中国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思想,这首曲子,是当时苦难的中国人走向胜利和光明的呐喊和呼唤,而在现在和平的年代,《义勇军进行曲》已成为祖国的化身和象征,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了,奥运冠军为国争光,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听到奏响自己祖国的象征——国歌时,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或灿烂自豪的笑容的场景,那么,在那样情况下,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代表了一个中国人民族的自豪感。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有些音乐作品由于政治原因或其他社会原因,在固定场合、固定情况下反复使用,那么,这些歌具有了一定社会意义的信号,具有某种特定的象征的意义。就像我们的国歌,它所造成的那种代表一个国家尊严及情感象征,是很明确的。那么,这就是音乐的认识功能——信号象征作用)

  3、师拓展延伸

  师:2008奥运会就要来了,同学们,那么,在那时候世界最高领奖台上,你们最想听到的是哪首歌奏响着唱响着?

  (奥运会就要在我们的北京举行了,我知道我们所有的同学们都满心希望在奥运会上,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我们能够可以频繁的听到《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在蓝天飘荡,那么我想那时《义勇军进行曲》一定是最美丽最动人最悦耳的音乐,因为,那是一个信号,一个象征,那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神圣的尊严,一个民族自豪感的体现,那么,同学们,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为奥运做一点应有的贡献,讲文明,树新风,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因为2008世界在关注北京,在关注中国人,世界和我们在一起聆听《义勇军进行曲》)

  三、 表演并演唱《友谊地久天长》

  师:音乐的认识功能我们刚刚掌握了,音乐还有着其他的功能,

  在探究其他功能之前,先请同学们看一个音乐情景剧《友谊地久天长》。那么,本音乐剧由贽超同学创作,由小东、培彦、世同三位同学表演,下面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小东、培彦、世同三位同学。

  1、学生表演本剧情

  (1)2007年9月他们一起来到格致中学,在高一(11)班这个集体里互相认识并成为了很要好的同学。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回家,一起上学,一起讨论学习,一起听同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他们对这份友谊非常的珍惜,他们也相信伴着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他们的友谊也一定会地久天长的。

  (2)然而,时间长了,他们的差异出来了。甲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他成天只想着打篮球,就算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他也是只想着抄别人来应付,而乙却是一个热爱学习认真对待生活的学生,他对待同学朋友都很真诚,而且他特别珍惜与甲的深厚的友谊。于是,两个人这样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友谊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他们谁也不理谁,一首两个人唱的《友谊地久天长》现在只剩一个人孤零零的唱了,昔日的好友变成了陌生人。

  (3)高一生活即将结束了,甲要念理科,乙要念文科,在一次音乐课上,《友谊地久天长》响起,在那时,两个人都被这首曲子所感动,他们紧紧的抱在了一块,他们从陌生人又开始变成了好朋友,他们又一起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

  >

  (4)甲乙两个人真情告白——珍藏友谊。并告诉11班全体同学们:高一就要结束了,文理分科决定了大家要走向不同的班级,无论走到哪里,高一(11)班永远是一个大家庭,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11班的同学友谊地久天长;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情况,听听音乐吧,让音乐来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2、演唱《友谊地久天长》

  师引导学生演唱

  (1)带动学生跟随音频演唱或者哼唱

  (2)师加入笛子演奏来带动学生演唱

  3、师引入音乐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师:感谢刚才3位同学非常精彩的表演,让老师不禁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我的好朋友,我的友情,建议再一次给三位掌声鼓励。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刚才的音乐短片在你心中涌现出什么样情感?是否勾起了你曾经的一些事,一些画面?勾起了与老师与同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有谁可以说说,可以让我们一起分享?

  师:那么这首曲子应该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进行的?

  师引导学生讨论

  师: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是社会交往的一个范例,当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后这是歌曲已经同人民进行精神的交际和思想相沟通了。在刚才很多同学讲的那些故事那些场合朋友饯行告别会,不论是小学毕业还是初中毕业时,这个旋律总会一直播放着,总会牵引出人们内心久违的感动。人与人之间在那样场合下的精神交流,沟通,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强化作用。那么,这就是

  (1)音乐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人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

  (2)音乐又教会了人掌握和运用这种最广泛最普遍的交流手段;

  (3)音乐使人的交际活动艺术化和美感化。

  伟大音乐家李斯特曾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并被一切人所理解。”

  那么,这就是音乐的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四、 欣赏并歌唱《欢乐颂》

  师:接下来,我们来聆听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欢乐颂》。这段音乐是《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贝多芬于1809 至1822年创作的。这个时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一个反动时期,而在1820年时他自身也遭受到了一个巨大的打击——两耳失聪,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号角,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聆听《欢乐颂》。

  1、聆听《欢乐颂》

  2、探究

  思考:

  (1)《欢乐颂》的音乐情绪是什么?

  (全人类欢乐、团结、友爱)

  (2)音乐表达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九交响曲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这部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集中的体现了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也体现了贝多芬积极、乐观和坚强的内心世界。)

  (3) 那么,在当时消极的社会情况下,这首曲子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首演那天,贝多芬坐在乐队中间,因为他的耳朵已经聋的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了,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人们欢呼雀跃着,唱着,不断的打着欢乐颂的节拍,但贝多芬却什么都没有听

  到。据参加首演的女中音歌唱家说: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坐在丰富的音乐声中,但他什么也听不见。甚至,在这部伟大的作品结束时,对观众的掌声都无动于衷,还是站在那里,背着听众打拍子。直到我把他转过身来,他才看到人们还在拍手,表示出最大的欢乐。在座的每一个人猛然意识到,他刚才之所以转身是因为没有听见。人们无不像触电似的感到震惊。接着,同情和仰慕的心情像火山一样的爆发出来,首演非常成功,因为这样的音乐,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感染了当时全世界的人为了自由、解放、平等而团结友爱,走向革命的胜利。)

  (4)那么,对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启发?对情感有什么样的认识?

  贝多芬与我们隔了近两个世纪,但他的音乐却早就引起全世界人的共鸣,《欢乐颂》不仅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情,也表达了全人类人民的感情,社会稳定和谐,人类自由平等团结友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希望都能够象贝多芬一样,都能够乐观勇敢的去面对,都能够顽强坚强的积极的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用这些积极性的情感(乐观、坚强、团结)去战胜内心消极性情感(如悲观、阴暗、灰尘),那么,这个就是音乐的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

  3、师引入音乐的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

  (音乐的审美功能表现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如喜爱、快乐、兴趣),使消极性情感(如悲痛、厌恶、愤怒等)得到宣泄。音乐使对立两级的感情相互转化,如通过积极性感情内涵作用与人的感情,逐步取代人们原有的消极感情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感情。优美的音乐中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使人的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好的音乐,可以使人们处在积极性情感状况下,更为强化、丰富、充实,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4、演唱《欢乐颂》

  师引导学生演唱

  (1)钢琴伴奏:哼唱谱,

  (2)演唱形式: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女声大合唱

  (3)情感: 团结与欢乐

  五、总结

  音乐的三个功能

  认识功能——信号象征的作用

  教育功能——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

  审美功能——调节情感的作用文 章

高中音乐教案7

  教学理念:

  音乐是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文化,本课围绕“非洲的灵感”这一单元,选择了具有浓郁的非洲风俗的鼓乐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非洲鼓乐的特点及其对相关文化的了解与接纳,进而产生兴趣,以此来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了解喜爱非洲鼓乐。

  2、感受、体验非洲鼓乐、并为歌曲配上鼓乐伴奏

  教学内容:

  《非洲鼓乐》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中《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四册第二单元内容——《非洲的灵感》,整合重组拓展延伸成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非洲鼓乐节奏

  2、运用非洲鼓乐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对象:

  初一学生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材、非洲康加鼓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1、师击鼓、学生进教室

  2、出示图片

  3、揭示课题、非洲鼓乐

  二、情境导入

  用直观感性的设问,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好奇心

  三、新课教学

  1、图中文鼓的特点?

  2、感受鼓乐。

  3、师总结引出非洲鼓语。

  4、学生创设自己的鼓语。

  5、找出图中的`组成部分。

  6、引出鼓在非洲的又一象征。

  7、感受鼓乐,学生对非洲鼓乐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突出本课的重点,对非洲鼓乐加深一层了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加深了对非洲鼓乐节奏的了解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曾在市直中学的新课程展示课中上过。以下是本人的教学反思与听课老师的课后的评价。这堂课中,我突破以往旧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课题,始终以“玩鼓”为主线,巧设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要每位老师,巧设教学环节,就会使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学生就会喜欢上音乐课。

高中音乐教案8

  教学目的:

  1、通过介绍民乐二胡,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

  2、通过几首二胡曲的欣赏,体会乐曲所表现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通过介绍几位音乐家,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二胡音乐欣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引导想象感受的方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愉快与启发式

  教具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二胡

  教学过程

  一、老师激情表演导入(师奏3分钟的二胡曲《光明行》)

  提问:

  1、这是什么?

  2、这是西洋乐器还是我国的民族乐器?

  3、它有几根弦?

  二、介绍二胡:

  因为它只有两根弦,所以取名为二胡,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南胡、胡琴、等, 二胡看上去是一个物体,没有什么感情可以表达,但是它一但经过不同的演奏人员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加工。就会变成一个很懂感情的东西,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二胡的魅力所在。

  三、欣赏音乐《赛马》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音乐的名字吗?你们听了着段音乐能讲述一下你们的感受吗?(师生共同讨论,发挥自己的联想)

  2、乐曲简析:(略)

  四、欣赏音乐《空山鸟语》

  1、播放《空山鸟语》引子部分,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想象画面;

  2、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感受到的画面;

  3、教师根据引子画出一幅简单的.群山图;

  4、继续放音乐,完成画面;

  5、作者写作主要意图;

  6、作者 生平简介(略)突出作者勤奋好学;

  7、乐曲简析:(略)

  五、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

  1、导入:

  2、介绍女子十二乐坊。

  3、欣赏音乐《自由》。

  4、里面的音乐和以上的音乐有什么并不同。

  5、里面二胡的演奏形式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6、音乐分析:(略)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的了解了一下二胡,介绍了这么多不同形式的二胡曲和一些音乐名人,希望大家象音乐名人那样勤奋努力学习,能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学习我们民族乐器,并能够更好的把我国的民族音乐开拓创新。让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中国以及全世界发扬光大,永保青春魅力。

高中音乐教案9

 课型:校本的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的研讨课

  教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辅助学案材料、视听材料进行分析、欣赏的综合课;学生主体参与、交流、感悟、欣赏等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探讨课。

  教学目的:

  1、通过引入《傅雷家书》中涵盖广博的音乐修身及高度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初步欣赏音乐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通过教师介绍50年代青年钢琴家傅聪的钢琴学习之路,让学生了解家书中的古典乐派的莫扎特、浪漫乐派的肖邦音乐风格的特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欣赏傅聪弹奏的中国作品《牧童短笛》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与书信内容的相呼应。

  教学难点:体会傅雷对傅聪音乐艺术修养的影响。

  教学资源:

  1、《傅雷家书》、傅聪的相关资料、学生阅读材料。

  2、课件、演示文稿、钢琴。

  教学详案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一、情景导入

  教师朗诵余光中的诗《乡愁》,让学生体会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寄托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1、学生听后交流感想

  问;大家听完这首诗有何感想和联想?

  2、归结:有的书信不仅仅是表达相思和依恋之情,它还传达一些别的东西,譬如(课件1;板书课题)

  创设浓郁的人文氛围。

  二、介绍背景(铺垫)

  概括介绍背景。《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旨、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这本书信集是他写给远在欧洲钢琴求学的儿子傅聪的。

  1、看阅读材料1

  2、让学生交流傅雷父子的有关材料

  3、教师补充:家书一共采用了185封信,其中涵盖了,英、意、法等国音乐术语,知识面极宽。

  承接: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傅雷家书》其中的一封信(读信件1)

  了解《傅雷家书》的内容,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三、感悟欣赏(展开)

  朗读书信1(见《傅雷家书》P126页),引出音乐家莫扎特,并初步感受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风格;

  结合感受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欣赏莫扎特的奏鸣曲。

  通过书信1,教师强调:弹奏钢琴要注意感情投入,要有爱,不能囿于弹奏技巧。

  1、听音乐作品和老师的朗读(看课件2)。

  2、师生互动:

  莫扎特是什么时期的音乐家,你还知道他的其他作品吗?(阅读材料3)

  3、听曲子、读第一封信、学生谈感想后,教师总结:音乐要用心灵去听,傅雷是如何诠释这句话的呢?请看大屏幕。(看课件3)

  4、归结:(看课件4)古典时期钢琴音乐的特点。

  具体感悟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体味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

  四、主题探究(高潮)

  1、介绍傅聪1955年3月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情况,引出浪漫派时期音乐家肖邦。(见学案材料----《傅聪》。

  2、教师弹奏肖邦的.作品-----《离别》(主题)引出书信2(见《傅雷家书》P204页)。

  3、书信2------傅雷论音乐素养。

  过渡:在傅雷的悉心教诲下,傅聪在钢琴演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材料2),于1955年3月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课件5、6)

  1、看大屏幕,赛事介绍。(课件7、8)

  在书信中傅雷是如何引导傅聪,分析肖邦的呢?下面我们一起伴随肖邦的夜曲(课件9),聆听傅雷的教诲:

  问题1:音乐像诗吗?

  问题2:听了信你对钢琴演奏有何新的认识?

  听肖邦的夜曲 ,谈感受并分析作品特点(课件10)。

  (阅读材料4)

  承接:肖邦作为浪漫派代表人物不仅仅限于他诗般风格的夜曲,更有他爱国主义情怀的其他类型的作品,如《离别》(教师弹奏肖邦的作品-----《离别》)

  教师概括:我们在感受一个音乐作品时不要有局限性,要能够懂得作曲家的根基,以及作曲家的情怀。作品《离别》不仅仅是一首真的离别之曲,而是肖邦抒发自己思乡情、为祖国担忧的英雄性作品。

  让学生了解傅聪的学琴之路,对他产生敬仰之情,诱发学生学习激情。

  理解:修身对于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五、内容拓展(回归)

  介绍傅聪音乐会保留作品----《牧童短笛》,了解傅聪的民族心,爱国情。

  在傅雷给予傅聪进行艺术修身、钢琴演奏的影响之外,从未忘记叮嘱傅聪:“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都离不开他的根”,因此,傅聪时刻铭记他的教诲,在举办个人音乐会时,不忘弹奏一首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傅聪弹奏的《牧童短笛》。

  听《牧童短笛》(课件11),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并能做简单的曲式分析。(阅读材料5)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

  再听肖邦的《夜曲》,感受傅氏父子情深。

  教师小结,从内容、方法上小结。

  教师归结(课件12)

  傅雷对傅聪的影响。

高中音乐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分析歌曲,感受其辽阔的曲调,人物真挚的情感,领略音乐与戏剧结合的艺术魅力,进而喜欢中国的歌剧艺术。

  2、通过分段聆听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之美,掌握合作意识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学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感受“江姐”的性格特点,并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说出歌曲的音乐风格。

  难点:

  掌握歌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感受“江姐”的性格特点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歌剧艺术?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歌剧作品。

  学生自由进行介绍。

  教师总结:16世纪初,在意大利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歌剧。并出现了一大批经典的优秀的歌剧作品。在20世纪初,我们国家也出现了自己的民族歌剧,《江姐》就是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作品。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播放多媒体,并提出问题:歌曲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2、再请同学们进行分享查阅关于歌剧《江姐》与歌曲《红梅赞》的一些相关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重要的任务,奔赴川北,途中闻听丈夫被害的消息,忍着悲痛,拖入战斗,期间备叛徒陷害入狱,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这首歌在全剧中多次出现,为江姐的音乐基调做了全面的概括,是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江姐的唱腔大都由此发展而来。

  3、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与学生共同欣赏。

  (三)探究学习

  1、教师范唱,请学生看着歌词,进行小声跟唱。

  跟唱之前,提出问题:仔细看一看歌曲的歌谱,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跟唱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二段曲体,A、B两段的结构相同,都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前三个乐句都是两小节,两个乐段的最后一句都扩充为三小节。A段主要是对红梅性格的具体描绘,B段是对红梅品格的赞美。

  2、教师播放A段音乐,请学生聆听。

  在听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说出歌曲中的拖腔和装饰音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拖腔手法、装饰音的使用,使歌曲既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乡土气息又使得歌曲旋律更加细腻朴实,深情而又乐观,韵味十足。更能体现主人公“江姐”柔美的形象与坚韧品质。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歌曲中的拖腔与装饰音。

  3、教师播放B段音乐,请学生聆听。

  提问学生:B段的曲调与第一段有什么异同?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第二乐段是从第一乐段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上在平缓中升调,第二段音调上更加高昂,节奏上更加明快,对未来充满希望,情感也随着曲调上扬而得到升华,不仅赞颂了梅花的品格,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坚忍不拔的品质。

  4、完整的聆听歌曲,品味歌词。

  (1)完整的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四川民歌的基础为主,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加以创作,作曲技巧上多用七度、八度大跳音程,二者完美结合,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更显歌曲的磅礴的气势。

  (2)品味《红梅赞》歌词。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老师进行讲解,以红梅来象征我们的同志。红梅的生长环境十分凶险,用它来象征着我们革命的艰难与不易。当时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就设在重庆,也就是在敌人的心脏。红梅生长在最险恶的地方,这就寓意着我们的同志像红梅一样也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敌人展开斗争工作的。红梅开在最危险的地方,但同时也象征着是凝聚了党的巨大革命精神的地方。正是因为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下才使红梅具有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傲雪凌霜的品质。

  5、再次完整的聆听歌曲,能够哼唱歌曲的旋律。

  (四)拓展延伸

  歌曲《红梅赞》在整部歌剧中出现了四次,分别通过视频观看欣赏这四次出现的情景,简单的谈谈歌曲出现的场景,感受这一经典佳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欣赏、分析歌曲,我们感受到了曲调的辽阔清新、明朗刚健,通过歌词的品味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全曲情绪在激情之余又不失抒情。感受这一经典之作。同时也要感受歌剧艺术之美,进而喜欢我国的歌剧艺术。

高中音乐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欣赏《四岁的红鬃马》、《欢迎》和《星星索》等几首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亚洲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

  2、学生学唱《星星索》,认识蒙古的呼麦、印度的萨朗吉和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亚洲音乐,特别是东南亚---印尼和南亚——印度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分四个声部视唱《星星索》并用肢体语言,感受克隆宗歌曲的特点;用手划出划旋律线,体现印度音乐旋律特点的线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来看这幅地图,图上画的是哪个洲呢?(亚洲)我国和邻国所构成的亚洲就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亚洲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亚洲音乐神秘的面纱!

  二、教授新课

  (一)亚洲传统音乐整体概知

  (提问)亚洲可分为哪几个音乐文化区?影响各区音乐文化的国家或地区有哪些?

  (回答)完成图表

  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

  东亚(中国)、

  南亚(孟加拉、印度)、

  东南亚(中国、印度、伊斯兰、欧洲)、

  中亚和西亚(古希腊罗马古埃及、古波斯、伊斯兰(古阿拉伯音乐))。

  (二)东亚-----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带着问题听音乐)

  1、在东亚有一种神奇的唱法,一个人唱出两种声音?有谁听说过吗?

  (了解呼麦唱法,书71)

  2、聆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属于蒙古民歌中的长调还是短调?你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提示学生根据以前听过的蒙古歌曲谈谈蒙古音乐长短调的风格特点)

  乐曲开始,马头琴奏出徐缓悠扬的前奏。

  第一部分,响起呼麦的声音具有蒙古长调的特点,节拍自由,节奏徐缓、宽松,乐曲非常辽阔、奔放、抒情、恬静。

  第二部分具有短调特点,节奏密集,曲调欢快、跳跃,情绪热烈欢快。刻画了生气勃勃的红马的形象,像是按奈不住的激情迸发而出,表现出草原上欢快的情景。

  3、表达了人们什么情感呢?

  书71

  (三)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1、第二站我们去“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去听一听。

  2、感受音乐特点(带问题听音乐)

  问题导入:(1)歌曲曲调、节奏和唱法分别有什么特点?

高中音乐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竹笛的学习,感受竹笛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积极参与《沧海一声笑》齐奏的实践活动。

  2、学习并逐步掌握演奏笛子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吹奏D调音阶。

  2、能够流畅地演奏《沧海一声笑》,能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音乐《演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在乐器家族中寻找你的朋友》中的第二节课“笛子”,本单元的宗旨是由竹笛的欣赏和认识过渡到对中国民族乐队的认识,最后升华到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和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这节课属于演奏模块的内容,演奏模块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亲身参与演奏,直接地体验音乐,使学生能亲自去创作音乐的美,使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得提高。因为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的接触比较少,鉴于此原因,我选择把本堂课的欣赏和演奏相结合。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名家名曲欣赏导入、竹笛学习,学生分组练习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分组练习、模仿练习、音乐片段齐奏练习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学生吹奏比赛活动,如简单的《两只老虎》音乐片段模仿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学生分组练习部分,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竹笛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5分钟)

  1、播放笛子与乐队《梁祝》的音频片段,让同学们听赏音乐回答问题:

  a乐曲中主奏乐器是什么?(笛子)

  b笛子属于西洋乐器还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乐器)

  2、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3、看图连线。(民族乐器)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通过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我们知道了我国民族器乐的队伍是如此的庞大,他们共同协作演奏出来的乐曲又是如此的动听。

  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竹笛作为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它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以大量诗文对竹笛艺术作了神奇美妙的描摹。尤其在唐宋诗篇里,不难发现有赞颂竹笛艺术的生动咏述。今天,我们也来亲身感受一下这一美妙的乐器——笛子。

  (-)欣赏《陆春龄笛子与乐队演奏<喜报>》视频。

  (二)教师向同学们介绍笛子并简要介绍笛子的发展史

  笛子的形制,一般是竹制管身,管身上开吹孔、膜孔、两个(或四个)出音孔以及六个按音孔。文章http://www.dakao8.com/ 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一笛塞,横吹。笛子在全国流行的形制很多,但主要是曲笛(昆笛)和梆笛两种。曲笛演奏特点,音乐圆润甜美,悦耳动听,气息控制细腻,常于伴奏昆曲以及南方各种地方乐中的合奏;梆笛一般风格特点表现为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活泼跳动,乐曲情绪粗犷豪爽、热烈奔放,赋予戏剧性,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长,如顿音、花舌音、历音、垛音、抹音为多。用于梆子腔伴奏以及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正是这两种笛子的风格各异,造成了我国笛子演奏艺术风格产生了南北两派的区别。

  通过近年对河南贾湖舞阳骨笛、河姆渡骨哨的研究,证明笛子在我国至少已经有7000---8000年的历史。竹笛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记载了光辉的一页。

  竹笛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还是近50年的事情。冯子存,陆春龄、赵松庭等几位都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开拓者,他们使竹笛由一种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由民间走向专业,他们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引路人。

  (三)教师讲解笛子的基本演奏方法。

  1、教师示奏《姑苏行》片段。

  2、教师教学生怎样吹笛子。(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a、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b、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笔套一样。

  c、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d、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高中音乐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特色:京剧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可能用一节课讲完,本堂课从选材到组织,能简便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京剧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智取威虎山》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老师演唱两首京剧的歌曲,让学生猜歌名。介绍京剧的历史。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乐队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五、重点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欣赏《穆桂英挂帅》中《猛听得金鼓响》选段,和《红灯记》中《血债要用血来还》选段,分析花旦和老旦的音乐特色。花旦:细、娇柔。老旦:粗、厚实。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剧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剧的流派纷呈,它的唱以其绚烂多彩而独具魅力。

  2、念:欣赏《失街亭》中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很显然,京剧中的念白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对白,它在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谚“千斤话白四两唱”就正是为了强调念白的重要性。念白为“韵白”、“京白”两种,“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韵白”则讲究韵味。念白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除此之外,念白中的语气、语势、需要突出其节奏感,从而增强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总之,京剧的念白,无论是“韵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腔协调,相互衔接,使念白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

  3、做:欣赏《拾玉镯》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戏曲除了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中的“做”正是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而强调的一门功夫,所以称为“做功”也称“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体系。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4、打:欣赏《三岔口》,“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京剧的武打范围广,难度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刀枪满台飞,构成图案,有节奏、有层次,稳、准、美的体现着剧情。做为武戏的演员,需经过特别的训练,自觉地练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京剧在武戏剧目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武生行当,提高和发展了武打的技巧。那么,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两门功夫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传统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毯子功”包括翻、跃、腾、扑各种技艺,俗称“筋斗”,因为这些技艺的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要在毯子上进行,以免练功者受伤,所以又称“毯子功”。

  六、欣赏《唱脸谱》。

  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引起学生的骄傲和自豪——我是中国人。

  七、总结和拓展。

  作为当代的青年应该怎么样继承和发扬京剧音乐。

高中音乐教案14

  设计意图: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现代京剧,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初步认识京剧的艺术的特征。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听赏《雄心壮志冲云天》及《十七年》,使学生了解唱段内容,感受体验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以及懂得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有关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唱京剧。

  参考教具:

  多媒体、锣、鼓等。

  教法:

  讲解、引导欣赏、互动。学法:欣赏、记忆、听辨。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介绍剧情,提出问题:演唱者在京剧的行当中属哪个行当呢,与上节课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相同吗,(学生知道是旦角,但不一定清楚这两者的区别)

  2、京剧的行当(见书p64页)生:男性人物,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娃娃生等。(展示扮相图片及播放生行的唱段视频。)旦:女性人物,可细分为青衣、花旦、老旦等。(举例、展示扮相图片。)净:俗称“大花脸”,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可分为花脸、架子花脸等。丑;为反派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展示扮相图片。)

  3、介绍脸谱,播放《说唱脸谱》。(展示扮相图片。)

  4、播放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十七年》视频,让学生分辨角色属什么行当。复听《雄心壮志冲云天》,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变化。

  5、京剧的唱腔和伴奏(见书p64页)

  (1)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一般,二黄比较深沉,带有浑厚、凝重的特色;西皮明朗流畅,带有欢快兴奋的特色。(举例说明)

  (2)京剧的伴奏称做“场面”,场面中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伴奏乐器主要有京胡、京二胡、小三弦、月琴、唢呐、笛子等,武场主要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等。不同乐器演奏出不同的效果,描写不同的场面。

  (3)展示锣、鼓乐器。让学生通过敲击感受鼓、大锣、小锣、拨,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走男女台步,自创亮相动作。

  6、念白

  (1)念是指人物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吟诵诗句,音乐性较强。白是指人物之间的对话。白又分为“京白”和“韵白”。京白多使用北京生活用语,口语性强,生动活泼。韵白有声调,有节奏、无韵律的长短句。

  (2)《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与《十七年》唱段中都有念白,对塑造人物形象、情感有很大帮助。

  (3)节选《十七年》唱段中的白,让学生听、想、学、演。

  7、现代京剧

  今天欣赏的京剧是现代京剧。现代京剧在狭义上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与传统京剧相比,表现在“生不刮须,净不构脸,引进交响音乐”等。

  8、播放中西混合乐队演奏《雄心壮志冲云天》。(出示现代京剧乐队照片)

  9、学唱京剧,体会京剧的`唱腔、行当、伴奏、韵味以及表演艺术。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简单介绍剧情和人物。

  10、结束语

  京剧作为从清代光绪年间至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流行音乐”,在我国以及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它融合了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武打技艺、服装设计、化妆等多种艺术门类。然而,我国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频频提速,各种“快餐文化”应时而生,冲击着我国众多的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如何使京剧艺术吸引更多同学的眼球,让我们的“国粹”变为流淌的音符呢,请同学们听过《说唱脸谱》、《粉墨人生》、《苏三说》、《onenightinbeijing》、《刀马旦》、《折子戏》等通俗歌曲后,就京剧艺术的发展前景以文字形式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高中音乐教案15

  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简介中国民歌。

  2、欣赏一组民歌。

  3、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

  一、音乐知识:通过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增长知识,为欣赏各地民歌做好铺垫。

  二、通过欣赏一组不同地区风格与特点的民歌,感受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中国民歌的视听材料。

  课时安排:2节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三首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中国民歌的三大类的不同特点:

  劳动号子:音调铿锵有力、豪迈。

  山歌:节奏舒缓、旋律明朗。

  小调:结构规整、旋律优美。

  二、欣赏一组民歌。

  1、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对歌曲所起的作用。

  说说歌曲音调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类民歌?

  2、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延长音较多。

  说说山歌为什么用那么多长音

  3、河北民歌《放风筝》:想一想这首歌与刚才的有什么区别?你能根据歌词内容画一幅图吗?

  三、活动与练习:分组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民歌的知识。

  四、教师小结民歌种类及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音乐知识进行民歌欣赏,引导学生从民歌的不同特点进行

  区别、归纳。

  教学难点:说出号子、山歌与小调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赏陕北民歌《脚夫调》,想一想:歌曲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二、哼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感受山歌的曲调特点——节奏自由、衬词多。

  三、欣赏河北民歌《盼红军》,想一想:歌曲的曲调属于山歌类吗?为什么?

  四、随伴奏音乐哼唱《盼红军》,感受小调旋律优美、结构规整等特点。

  五、听辩练习:

  1、《黄河船夫曲》、《码头工人歌》属于哪种类型的号子?

  2、《牧歌》、《小白菜》、《茉莉花》属于哪种民歌类型?

  六、活动与练习

  1、你会唱哪些广东方言歌?

  2、创作民歌:

  应用1、2、3、5、6五个音创作一首有民歌风格的歌曲。

  3、教师示范再集体创作。

  七、集体评议。

  八、小结。

【高中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11-18

高中音乐范文教案12-02

高中音乐课教案(通用14篇)05-23

音乐喷泉大班音乐教案05-26

高中音乐教学反思01-25

高中音乐教学反思04-21

有关小班音乐教案 小班音乐优秀教案02-21

高中教案教案03-05

高中音乐课音乐教学计划11-20

音乐活动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