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案

时间:2025-01-16 15:04:56 晓凤 教案 我要投稿

《过零丁洋》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零丁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过零丁洋》教案(通用12篇)

  《过零丁洋》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读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教案 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 寥liáo 哀āi

  戍shù 戮lù 衷zhōng

  戊wù 戳chuō 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

  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教案 4

  教学目的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过零丁洋》教案 5

  教学目标 :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诗意思。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诗,以生命殉国,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五、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课后反思: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过零丁洋》教案 6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前后联系及所处的地位

  《过零丁洋》是中国历史中壮怀激烈的诗篇。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这首诗将自己的家国恨、哀怨情展现到了极致。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整首诗惊风泣雨,感天地泣鬼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诗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因此,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能力情感水平,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燃烧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老师要善于点拨,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发言,让学生在努力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不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应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三、教法学法构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领先、分组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情境创设法。

  教师导入,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朗读领先、带动全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学生可以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自然的领悟胜过老师分析讲解。于是我将通过学生试读,听名家的`范读,学生集体的诵读,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诗句的精妙、意蕴的幽深,为深入赏析创设情境氛围。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

  3.分组讨论法。

  在教学中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由此引导他们在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情感时积极思考,分组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分析研读:《过零丁洋》

  1.学生阅读作者简介与背景知识、并作介绍,教师补充。

  2.诵读感知: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试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整堂课以自读、齐读、录音范读、集体展示为形式朗读,把握诗歌的情感。

  3.读译知内容:师生共同翻译首联后,小组合作后三联,并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4.吟诵悟情感:以问题导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5.品味鉴赏美: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为例,总结赏析诗句的突破口,之后任选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其中一联。

  6.学生诵读展示。

  (三)、 能力迁移:

  让学生搜集整理中国历史上具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以及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过零丁洋》这首诗的语言和情感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回味经典,全体吟诵,结束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和这节课。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书面作业:写一篇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六、说板书

  为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将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配以线条符号,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回顾一生── 凄苦

  国破孤零── 沉痛

  惶恐零丁── 悲愤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慷慨激昂

  《过零丁洋》教案 7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特点及运用的写法

  3、 激发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

  按照古诗的内容、情感、写法三个方面来学习古诗,这次的学习要为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明确一个方向。同时古诗要加强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情感的激发,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 教学重点:

  感知诗的内容、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特点及运用的写法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古诗知多少。

  王师北定中原日,————。

  夜阑卧听风雨声,—————。

  死去元知万事空,————。

  黄沙百战穿金甲,————。

  刚才我们上下衔接的诗句,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就是爱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国诗,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初读:读节奏、读韵律

  过渡: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在品味诗歌韵律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最终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那朗读古代诗歌的要求是什么呢?

  (1) 读准字音 ;

  (2)读清节奏 ;

  (3)读出感情 。

  1、读准字音,找一位同学试读一下。(给予评价)

  2、读出节奏。

  (1)这是一篇七言律诗。在划分节奏的时候通常是四三,二二三。请两名同学分别按照这两种划分节奏的方式,试读一下这首诗。

  (2)比较特殊的是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零丁洋是地名,是一个整体,不能用二二三的方式。

  (3)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3、读出古诗的韵律。

  (1)我们看看这首诗押了什么韵?ing。

  (2)韵脚分别是“星”、“萍”、“丁”、“青”。 (3)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要将这些字,重读。

  4、现在我们结合节奏和韵律再来读一遍这首诗。通过大家的朗读,这首诗更有古诗的韵味了。

  (三)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过渡语: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要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抗元英雄和诗人。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下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之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四)译读:明内容,悟情感

  过渡:那么作者文天祥面对国家危难有着怎样的心情呢?身陷敌手,面对敌人的逼迫,心底又会有怎样的呐喊呢?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诗歌。体会每句诗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完成这样的句式。

  我读___________,作者写出了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感情。

  先自主后合作,小组合作后展示成果,教师点拨朗读。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出了作者人生中两件大事:科举考试成功,入仕做官和参加抗元斗争。表达了作者经过了辛苦的奋斗,也没有改变国家命运的悲伤。) {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凄楚的味道,语调低沉,重读“辛苦”“寥落”,语速要慢。}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作者用风中的柳絮,雨打的浮萍,来说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和自己当前的处境。表达了悲伤和无奈的情感)文天祥,起兵抗元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屡次自杀而不得,部下牺牲殆尽,亲人也被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那雨打浮萍,无所依托。 {语调低沉,语速慢,重读“破碎”“浮沉”}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作者回忆当年兵败从惶恐滩撤退的情景,感叹现在在零丁洋的自己的孤苦无依。这一切都是由国家危亡引起的`,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 {重读“说惶恐”“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面对敌人的逼迫,宁死不屈,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感情。) {感情激昂,高亢,声音最大,重读谁无死,照,延长照汗}

  (五)品读:析方法,谈感受

  过渡: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两句慷慨之言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献身,全诗也正是因为这两句收尾而成为了千古壮歌。那么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达这颗赤子之心呢?

  同学们任选诗中的一句话,来赏析。抓字词、析方法,说好处,谈感受。分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写法两方面进行。

  首联:语言凝练,单句也押韵,对仗十分工整。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国运身世,我读出了作者与国家密切的关系,读出作者爱国的精神。

  颔联:运用的双关的写法,第一个惶恐,零丁,说的是地点,第二个说的心境,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自己的孤苦伶仃,我读出了作者一生坎坷,为国家操劳,他是一个爱国的英雄。

  尾联:运用了反问的修辞,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我读出了诗人的伟大和英雄气概。

  好,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再朗读一遍这首诗。配乐,老师读题目,一起朗读,随后全班齐读。同学们,这就是这首诗震撼人心的力量。

  《过零丁洋》教案 8

  《过零丁洋》课堂教学说课材料我执教的《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说教材《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

  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二、说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参加“春风语文”一年多来,自认为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今日郓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浅,能力有限,语言粗糙,距离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远矣!讲课回来,细细反思,悟到以下几点:

  课堂设计是关键。如果课堂设计失败或者不完整,不合逻辑,课堂组织再好,气氛再活跃,也只是散珠碎玉,残缺不全。课堂设计不仅仅是大局,更要关乎细枝末叶。比如在“品诗”这一环节,我做了很多设计,如:

  文天祥用_______________(句、词、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词、句)中,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词、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句、字词),因为它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过零丁洋》教案 9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

  2、名句的默写运用。

  3、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默写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引导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读’作者简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读。

  2、教师再进行归纳。

  文天祥,宋代爱国词人,注有《指南录》《指南后录》

  二、自读——注释。

  了解文意。

  三、诵读——诗歌

  1、反复诵读。

  2、有50以上的同学记住就停。

  四、研读——探究名句的运用。

  问题一: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关的句子是(比喻)(颔联)_____,______。

  问题二:运用谐音和双关,写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问题三:表明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小组探究。

  2、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做旁批。

  五、再次诵读诗歌。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

  1、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设计的理念。

  2、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过零丁洋》教案 10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哦。)

  二、课前热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精思的`你一定能理解此诗,掌握得很好。)

  1、诵读古诗,朗读展示(一定要有感情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2、走进作者(结合目标检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理解此诗至关重要。)

  《过零丁洋》作者是,(朝代)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号文山。本诗是一首言。

  3、理解重点词语(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掌握,然后默写在学案上。)

  《过零丁洋》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过零丁洋》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3.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4.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文学家刘劭在他的《人物志·英雄》中这样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正是因为这些英雄,才让我们悠久的历史有了激昂的乐章。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位民族英雄的诗歌,他就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文天祥,解释诗题)

  二、了解作者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以其崇高的民族气节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三、课前检测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师范读,生标注重读节奏,生齐读诗歌。

  四、合作探究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诗中写了诗人的哪些经历?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五分钟时间完成,抽小组汇报展示,师相机点评、补充,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明确:首联写了出仕做官、起兵抗元两件事。作者辛辛苦苦参加科举做官,一心报国,却不能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过零丁洋》教案(通用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过零丁洋》教案】相关文章:

《过零丁洋》教案11-03

《过零丁洋》教案01-23

《过零丁洋》阅读答案06-08

过零丁洋读后感11-09

零基础篮球教案12-19

过中秋大班教案10-10

过元宵中班教案02-10

海与洋教学反思03-03

白水洋导游词02-10

在线咨询

《过零丁洋》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零丁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过零丁洋》教案(通用12篇)

  《过零丁洋》教案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读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教案 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 寥liáo 哀āi

  戍shù 戮lù 衷zhōng

  戊wù 戳chuō 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

  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教案 4

  教学目的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过零丁洋》教案 5

  教学目标 :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三、把握全诗意思。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诗,以生命殉国,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译文: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五、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课后反思: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过零丁洋》教案 6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前后联系及所处的地位

  《过零丁洋》是中国历史中壮怀激烈的诗篇。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这首诗将自己的家国恨、哀怨情展现到了极致。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整首诗惊风泣雨,感天地泣鬼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诗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因此,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能力情感水平,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燃烧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老师要善于点拨,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发言,让学生在努力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不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应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三、教法学法构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领先、分组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情境创设法。

  教师导入,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朗读领先、带动全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学生可以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自然的领悟胜过老师分析讲解。于是我将通过学生试读,听名家的`范读,学生集体的诵读,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诗句的精妙、意蕴的幽深,为深入赏析创设情境氛围。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

  3.分组讨论法。

  在教学中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由此引导他们在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情感时积极思考,分组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分析研读:《过零丁洋》

  1.学生阅读作者简介与背景知识、并作介绍,教师补充。

  2.诵读感知: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试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整堂课以自读、齐读、录音范读、集体展示为形式朗读,把握诗歌的情感。

  3.读译知内容:师生共同翻译首联后,小组合作后三联,并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4.吟诵悟情感:以问题导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5.品味鉴赏美: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为例,总结赏析诗句的突破口,之后任选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其中一联。

  6.学生诵读展示。

  (三)、 能力迁移:

  让学生搜集整理中国历史上具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以及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过零丁洋》这首诗的语言和情感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回味经典,全体吟诵,结束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和这节课。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书面作业:写一篇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六、说板书

  为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将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配以线条符号,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回顾一生── 凄苦

  国破孤零── 沉痛

  惶恐零丁── 悲愤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慷慨激昂

  《过零丁洋》教案 7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特点及运用的写法

  3、 激发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

  按照古诗的内容、情感、写法三个方面来学习古诗,这次的学习要为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明确一个方向。同时古诗要加强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情感的激发,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 教学重点:

  感知诗的内容、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特点及运用的写法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古诗知多少。

  王师北定中原日,————。

  夜阑卧听风雨声,—————。

  死去元知万事空,————。

  黄沙百战穿金甲,————。

  刚才我们上下衔接的诗句,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就是爱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国诗,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初读:读节奏、读韵律

  过渡: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在品味诗歌韵律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最终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那朗读古代诗歌的要求是什么呢?

  (1) 读准字音 ;

  (2)读清节奏 ;

  (3)读出感情 。

  1、读准字音,找一位同学试读一下。(给予评价)

  2、读出节奏。

  (1)这是一篇七言律诗。在划分节奏的时候通常是四三,二二三。请两名同学分别按照这两种划分节奏的方式,试读一下这首诗。

  (2)比较特殊的是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零丁洋是地名,是一个整体,不能用二二三的方式。

  (3)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3、读出古诗的韵律。

  (1)我们看看这首诗押了什么韵?ing。

  (2)韵脚分别是“星”、“萍”、“丁”、“青”。 (3)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要将这些字,重读。

  4、现在我们结合节奏和韵律再来读一遍这首诗。通过大家的朗读,这首诗更有古诗的韵味了。

  (三)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过渡语: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要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抗元英雄和诗人。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下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之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四)译读:明内容,悟情感

  过渡:那么作者文天祥面对国家危难有着怎样的心情呢?身陷敌手,面对敌人的逼迫,心底又会有怎样的呐喊呢?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诗歌。体会每句诗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完成这样的句式。

  我读___________,作者写出了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感情。

  先自主后合作,小组合作后展示成果,教师点拨朗读。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出了作者人生中两件大事:科举考试成功,入仕做官和参加抗元斗争。表达了作者经过了辛苦的奋斗,也没有改变国家命运的悲伤。) {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凄楚的味道,语调低沉,重读“辛苦”“寥落”,语速要慢。}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作者用风中的柳絮,雨打的浮萍,来说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和自己当前的处境。表达了悲伤和无奈的情感)文天祥,起兵抗元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屡次自杀而不得,部下牺牲殆尽,亲人也被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那雨打浮萍,无所依托。 {语调低沉,语速慢,重读“破碎”“浮沉”}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作者回忆当年兵败从惶恐滩撤退的情景,感叹现在在零丁洋的自己的孤苦无依。这一切都是由国家危亡引起的`,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 {重读“说惶恐”“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面对敌人的逼迫,宁死不屈,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感情。) {感情激昂,高亢,声音最大,重读谁无死,照,延长照汗}

  (五)品读:析方法,谈感受

  过渡: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两句慷慨之言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献身,全诗也正是因为这两句收尾而成为了千古壮歌。那么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达这颗赤子之心呢?

  同学们任选诗中的一句话,来赏析。抓字词、析方法,说好处,谈感受。分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写法两方面进行。

  首联:语言凝练,单句也押韵,对仗十分工整。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国运身世,我读出了作者与国家密切的关系,读出作者爱国的精神。

  颔联:运用的双关的写法,第一个惶恐,零丁,说的是地点,第二个说的心境,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自己的孤苦伶仃,我读出了作者一生坎坷,为国家操劳,他是一个爱国的英雄。

  尾联:运用了反问的修辞,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我读出了诗人的伟大和英雄气概。

  好,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再朗读一遍这首诗。配乐,老师读题目,一起朗读,随后全班齐读。同学们,这就是这首诗震撼人心的力量。

  《过零丁洋》教案 8

  《过零丁洋》课堂教学说课材料我执教的《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说教材《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

  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二、说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参加“春风语文”一年多来,自认为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今日郓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浅,能力有限,语言粗糙,距离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远矣!讲课回来,细细反思,悟到以下几点:

  课堂设计是关键。如果课堂设计失败或者不完整,不合逻辑,课堂组织再好,气氛再活跃,也只是散珠碎玉,残缺不全。课堂设计不仅仅是大局,更要关乎细枝末叶。比如在“品诗”这一环节,我做了很多设计,如:

  文天祥用_______________(句、词、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词、句)中,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词、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句、字词),因为它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过零丁洋》教案 9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

  2、名句的默写运用。

  3、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默写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引导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读’作者简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读。

  2、教师再进行归纳。

  文天祥,宋代爱国词人,注有《指南录》《指南后录》

  二、自读——注释。

  了解文意。

  三、诵读——诗歌

  1、反复诵读。

  2、有50以上的同学记住就停。

  四、研读——探究名句的运用。

  问题一: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关的句子是(比喻)(颔联)_____,______。

  问题二:运用谐音和双关,写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问题三:表明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小组探究。

  2、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做旁批。

  五、再次诵读诗歌。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

  1、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设计的理念。

  2、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过零丁洋》教案 10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哦。)

  二、课前热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精思的`你一定能理解此诗,掌握得很好。)

  1、诵读古诗,朗读展示(一定要有感情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2、走进作者(结合目标检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理解此诗至关重要。)

  《过零丁洋》作者是,(朝代)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号文山。本诗是一首言。

  3、理解重点词语(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掌握,然后默写在学案上。)

  《过零丁洋》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过零丁洋》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3.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4.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文学家刘劭在他的《人物志·英雄》中这样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正是因为这些英雄,才让我们悠久的历史有了激昂的乐章。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位民族英雄的诗歌,他就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文天祥,解释诗题)

  二、了解作者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以其崇高的民族气节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三、课前检测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师范读,生标注重读节奏,生齐读诗歌。

  四、合作探究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诗中写了诗人的哪些经历?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五分钟时间完成,抽小组汇报展示,师相机点评、补充,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明确:首联写了出仕做官、起兵抗元两件事。作者辛辛苦苦参加科举做官,一心报国,却不能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