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高复习总复习总复习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
图形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把握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涉及内容点多,覆盖知识面广,而“图形的认识”的复习一共需要3个课时,本节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图形之间的关系”即书中1、2两个问题,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反思。教师要思考复习课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复习课要对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而又不应该是简单的'回忆知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交给学生方法。
教学时课前活动让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所有图形的特点,上课后先让学生罗列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用具有“包含关系”的集合图来表示。然后让学生自己给四边形分类,再次体会用集合图表示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完成对所有平面图形知识的整理。
接下来通过学案和课件引导学生通过“面在体上”“面动成体”“立体图形展开图”“截面”等不同的角度研究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反思》。
就这一节课而言,学生的整体表现刚开始不是很好,可能是换了教学环境不太适应,也可能是课前没有让学生先复习图形的特点,学生对图形的知识不太熟悉,刚开始气氛也不是很好。后面部分学生能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项数学活动,且最后突破难点方面表现优秀,很好地完成了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基本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口语表达欠严密,欠斟酌;内容欠条理,欠系统。
反思自己整个教学过程,感觉孩子们对重难点把握还是很不错,在高段孩子中启用“你问我答”的形式对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很有效果,但是应该课前让孩子们先复习图形的特点,这样孩子们才能对图形的特点“即问即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为提升课更合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显现素质。我觉得自己对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把握和处理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另外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亲和,要给孩子们留够思考问题的时间,孩子的作品让孩子自己解释给大家更好,这样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为前面展示汇报浪费了时间,所以本节课原定教学设计没有完成,留下了遗憾。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3
《认识图形》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页的内容。本课在设计和教学中,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具有较浓的“数学氛围”。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面对可爱的物体小精灵、有趣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棱角学具时所流露出的是满心的愉悦,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①通过老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几个活动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特点,能够正确辨认。
②在我提出了“你能想办法将这些平平的面表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吗?”的问题后,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别想到了用“看一看”、“摸一摸”的办法。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
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其他的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4、加强对学生
学习方法
的指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我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5、突出了数学基本模型的建构。
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平面图形”的特点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揭示平面形象的本质—在物体上感受“平平的面”。
6、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者利用激励性和富有变化的语言,不断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习信心,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7、尊重教学规律,创造性处理教材内容。
教材的最后一项练习是让学生用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放手让学生回家动手先剪后拼,再到班上交流,第二天当学生拿出亲手做的作品时,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心中非常高兴,有的是按照书中的图案拼得、有的是自己动脑筋想的,于是我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看,再评出最好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开心。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二:
1、“玩中学,乐中悟”是这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新知。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尝到了由于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的喜悦。我注重从感知入手,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想一想,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印一印、画一画”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的最直接的体验。课堂上学生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在实践中获得了平面图形。这些活动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手段,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学生展示。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通过“你们这么聪明他们很不服气,现在他们藏到我们身边了,快去找找!”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各种交通标志牌,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图形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发挥了数学的社会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3、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课堂密度较大,新在回想当时课堂上需要很好的掌控各项活动的时间,才能使整节课显得更为流畅。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图形,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四:
本单元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几何题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
总结
出四种立体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内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简单介绍三棱柱);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难点具体表现为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并能正确辨认。〈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告诉我们,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尝试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
1、面向全体、有效合作
在整个教学环节,我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数一数、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四种物体的特征,合作交流意识得到提高,同时也突破教学重点。
﹝片段1:分一分﹞
师: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
学生兴趣盎然,迫不急待的分组操作分类物体。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它们的形状是怎样呢?
生: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长长方方的;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方方正正;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圆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从各小组汇报的情况来看,每个小组都会把大小不一样的“球”放在一块儿,也知道把所有的“正方体”物品放在一块儿。但是,各组在形状分别为“圆柱”和“长方体”的.物品的分法上不尽相同,有的小组把圆柱形的物体分为细长的和粗短的两类;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也分为两类:即把像牙膏盒那样两头是正方形的作为一类,把两头是扁扁的长方体作为一类。那么,这样分对不对呢?老师先不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桌子上的所有物品,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片段2: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
师:从刚才分类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些物体是最容易辨认出来的?
生:球和圆柱
师马上板书(球和圆柱)。
师:为什么?
生:球是圆圆的,可以滚动……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再摸一摸、滚一滚你手中的球和圆柱,把你的感觉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球和圆柱分别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到处地滚动。(学生先观察,然后用手摸一摸并滚一滚桌上的球,亲自感知球的特性。)
生: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大小一样。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学生用手摸一摸细长的圆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圆柱,发现它们也是上下一样粗,两头也是平平的圆面。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原来分成两类的圆柱摆放到一块儿了。)
师:粉笔是圆柱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粉笔是直直的,上下有两个圆是平平的,还可以滚动。
生2:不是,因为粉笔一头粗点,而另一头细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粉笔虽然直筒筒的,可以躺着滚动,但它的两头的圆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是圆柱。
师:你们觉得较难辨认的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手中的正方体、长方体,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长方体是长长的,我是看出来的。
生2:长方体有6个面,我是数出来的。
生3: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生4: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
生5: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
生6: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
生7: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像正方形……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展,并能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会初步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精心预设,驾驭生成
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辨认正方体和长方体,特别是学生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容易混淆。因此我对症下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片段3:比一比、想一想,猜想验证﹞
教师拿着一个正方体,它的六个面身穿不同颜色衣服,从不同方向转动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它的每个面,猜一猜有什么特点。
生:它的每个面大小是一样。
师:你的观察能力真强,思维能力很活沃,掌声鼓励。
验证结论:教师把拿着这个正方体,把的每件衣服(六个面面)剪下来重叠起来,学生就很明显发现它们是重合在一起的,让学生直观发现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并数一数共有多少个面,从而证明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一样,,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和验证长方体,发现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的面大小一样。
师生总结如下:
①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平平的6个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②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同正方体一样,它也有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教师手拿着一个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图形。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近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6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而平面图形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预设: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所需的立体图形,用于在课堂上画、印、剪,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联系起来,这样会更容易理解。
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于低年级孩子,融入动画和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形,找到平面图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既复习了上学期的`立体图形,又引入了新知---平面图形。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画、印、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猜一猜”“圈一圈”和“涂色”。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四、在欣赏图片拼组时,可以预设到孩子们会很兴奋,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制作一幅美丽的剪拼画,有趣图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本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7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支蝴蝶,却只画出它的一半,说“这只蝴蝶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谁能帮我们把它找出来?”让学生上来将它画完整。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观察挂图上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美的作品。并且让孩子总结你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制作才能保证你的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呢?进一步深化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部分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经过“操作一观察一概括一认识”的学习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最后读一读“你知道吗?”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等)课前布置他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一起共享,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的价值。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8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知识的化身,是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是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课堂上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高高在上唱独角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以自己的教为主,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包办代替多,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自议、尝试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开课时创设了活泼、有趣的“与老朋友打招呼”这一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旧知启新知。然后引导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上找到图形,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的物品,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提出问题:“你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用了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寻找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我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体”上找“面”。这种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和探究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在“体”上找“面”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尝试用“体”描“面”,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学生要描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必须懂得从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也就是多种信息)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的信息)。学生在剪图形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的活动中,就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就去观察发现,而是创设了给小汽车配上漂亮的车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自己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到快乐,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获得了这四种图形的特征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学的图形和以前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的认识,对平面图形的感知,使学生从具体事物操作发展到抽象的认识图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如让学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摸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并说一说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索、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创设请学生给小汽车配车轮这个环节,我只是用汽车的图片进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到了正方形的车轮和圆形的车轮。如果改为利用课件,给小汽车配上长方形、三角形的轮子,再利用课件的动画形式,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再用上大家讨论出来的最佳方案——圆形来做车轮,让学生更直观的获得对图形特征的体验。这样,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9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联系,《认识图形》教学反思。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本次教学活动我以“玩”着“乐”着认图形的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两点:一是从“体”切入到“面”。从学生熟知的立体图形引入,通过在立体图形上找“平平的面”自然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二是针对六七岁孩子好动、爱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课堂上用“玩”的形式串起一节课,将知识点蕴含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性。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描一描、摆一摆,让学生乐学、愿学、玩中学,不知不觉地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从实物到模型,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直观--抽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反思《《认识图形》教学反思》。上课伊始,首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今天老师带来了上学期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一下子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你能想办法帮老师把立体图形上这个平平的面请下来吗?”一下子把关注点由“体”集中到“面”上。当学生拿着一个立体图形,通过在纸上描,一个个平面图形想小精灵一样从自己手中“跳”出来时,他们觉得自己像是小发明家,为自己的杰作欢呼。“面”由“体”得——这个结论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摆一摆”让学生把刚认识的图形重新从大脑中调出来,再次直观呈现,强化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记忆。“为什么没有人摆出圆形?”这样的追问把活动引向深入,唤起了学生再一次对这四种平面图形感悟和深入认识的机会。整节课,“思考”贯穿于有趣的活动中,以“玩”促思,以“做”促思,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好把握。如果太过于牵强的`控制学生的自主交流时间,那么交流学习的有效性就受到了质疑,如果放任自流,
那么有可能一节课的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2.对一些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差,不善于表达、不善于倾听的同学的关注与引导还不够。
改进措施:
1.课堂教学时注意把握孩子最佳的学习时机,在孩子注意力充沛的时候,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新知学习。
2.给孩子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学习,让孩子在交流中进行自主探究,自主领悟,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3.在孩子的自主交流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孩子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倾听学习,多关注一些不善交流,不善于倾听学习的同学。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0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习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
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平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
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1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 ”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思量之后,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2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描一描,画一画的基础上体会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并能够正确指出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什么图形。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从情景图中观察,找出认识的'立体图形。再要求学生拿出学具盒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一个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三棱柱,要求学生在纸上描出来,并给他们命名,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并指出是物体的面,而不是这个物体是,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让学生完整的描述,例如.数学书本的封面是正方形,时钟的表面是圆,黑板的面大致是长方形等等。接着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下新认识的几位朋友,并追问可以围出圆吗?为什么?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说出这几个图形和圆的区别。接着,让学生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在画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进一步明确这几个图形的特征。为之后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中,通过操作,探究,画一画,描一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中,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作业的练习没有分层,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3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 ”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 ”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思量之后,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4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会认会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上这趟课之前,虽然我是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上完后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上课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具体实物,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请学生上台来把这些物体分类,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个环节中,有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把一个长方体分到了圆柱体里,并且很多同学赞同他的分法。当时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后,我反思认为这个地方不应该直接否定,因为对分类来说,只要自己觉得整齐都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更好。所以这个地方我应该这样说“好,我们把分类结果先放在这里,等上完这节课,我们再分分看,还是不是这样分。”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前后呼应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与后面巩固练习的环节紧紧相扣,会使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巩固新知与小组合。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摸一摸,猜一猜”,请一个学生上台,然后蒙上眼睛,我给他一个形状让他摸,他说出名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参与度也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很想玩,然后我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玩这个游戏,每个小组都积极动手参与。这个环节让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不爱学习,而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爱上学习,所以我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爱上学习。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5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在小组展示、汇报的时候,就有了五彩缤纷的杰作:
有的小组采用描的方法,描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的小组用印的方法,印出了好多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就这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由的操作、探索、思考、创新,让孩子在操作中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创新思维
本册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非常注意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课堂练习则是学习巩固知识,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和智能转化的主要环节。如何在巩固环节精心设计,起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懂得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教师先以电脑演示展示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孩子们手中也都有一本交通安全读物),并请孩子们说出这些各是什么交通标志,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请孩子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因为有了教师先前的启发引导,孩子们的思路大开,纷纷举手抢着回答:书、药盒、香烟盒、食品包装盒、中秋月饼盒的面
下课以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围着老师,挥舞着沾满印泥的小手,晃动着花花绿绿的小脸蛋,兴奋的冲着老师叫到:老师,今天的课可真有意思;老师,什么时候还要让我们印图形;老师,我还想上下去;老师,我还能想出其他办法让这些图形搬家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考虑的不周,忽略了孩子们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从没有使用过印泥,在没有练习使用的前提下,一下子让孩子使用印泥,结果他们把桌面、手掌、甚至小脸蛋上都涂得一片狼籍,让人哭笑不得。
下一次的教学中应改用一次性印章或用有海绵的印泥,效果会更好。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2-05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4-12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4-22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04-12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09-22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1-28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模板02-23
《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反思09-14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