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一次次地折叠过程中得到提高

作者:庭庭时间:2017-10-30
《纲要》指出,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艺术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随着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不断加入,在我们实施的《纸趣艺术教学研究与实施》活动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有孩子们精彩的瞬间,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实录一: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幼儿会唱、会跳,也要重视和加强对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根据小兔的长耳朵特征问答:“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幼儿对唱:“耳朵长是白兔,白兔耳朵最最长。”那这一张白纸能不能变成一只兔子呢?幼儿:能。我们在折兔子之前来认识几种折纸符号,出示图谱步骤:-----看见虚线折折(表示要折的线),→表示要折的方向,——直线表示用剪刀剪开。请小朋友先尝试按照折纸步骤折折,不会地方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会儿有孩子说:“老师我碰到问题了,老师请你帮帮我呀。”“好的看老师折一遍吧。”孩子们专注看着老师示范,有孩子轻声地说:“原来这里是这样折,现在我会了。”“小朋友再折折看吧!”不到五分钟孩子们把一只只小兔折好了,并画上二只红眼睛。我问:“你们的小兔是什么样的呀?”幼儿都争着说自己的小兔:“我的平稳站的,我的是躺着的,我的是耳朵往下的。”虽然,作品有精制的,有粗糙的……幼儿把自己的经验耳朵是长长的,尾巴是短短的,还有和心灵感觉相组合,创作出了一只只生动有趣的小兔形象,赋予了作品无穷的魅力。

实录二:

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制作的活动中他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及时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得察觉他们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如:有个能力较差的幼儿束手无策,我会说:“你到折到那里看看、学学,然后在做。”记得在《风琴》的折纸活动中,让孩子们先让学会折畚箕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出示图谱步骤风琴与我们学会的畚箕请孩子们比一比,它们哪里不一样?

@_@我是分割线@_@

孩子们纷纷讲了第几步是一样的最后两步是不一样的,但其中一个胆子较小的孩子却轻轻地说:“前面几步我会折,后面的我慢慢地学,肯定也会折出来的。”第二天,她把在家里继续折的风琴拿来给我看。

实录三:

纸趣艺术要渗透到 “五大领域” 中去是一个难点和转折点。我为孩子们提供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使孩子的活动逐步深入。在科学活动中,我出示已鼓起来的油豆腐,问:“这是什么?它的形状还像什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回答:“这是球、折出来的。”“老师准备了许多没有充气的纸球,想与你们来玩纸球鼓起来,用什么办法?”“吹。”让我们每人拿一个纸球吹吹。“为什么?有些小朋友很快纸球鼓起来,有些比较慢的鼓起来,有些还没有鼓起来呢?”“那我们问问纸球先鼓起来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回答:“远离吹气口吹气,引导幼儿发现因气流分散,充气效果不佳。”教师拿出一个小纸球与大纸球谁先鼓起来?(幼儿猜出结论:小纸球先鼓起来。)验证想法后并说:“幼儿操作折纸球并比一比谁先鼓起来,大纸球里面需要的空气要多,小纸球里面需要的空气要少…… ”

每折叠一次,都是一种新方法的尝试无论平面或综合性的形态的出现,一般都具有两个以上的折叠方向、多种变化的方法,这对训练幼儿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幼儿造型能力也是很有效果的。折纸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眼睛要观察;大脑要记忆、分析、理解;手的动作要准确、灵活、力度适当。折纸通过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又通过大脑对手的动作产生指令,逐渐强化了眼、脑、手之间的协调功能。在操作中手部小肌肉的发展,又对大脑对应部位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