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时间:2022-08-02 15:16:53 生活 我要投稿

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1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

  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

  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33、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4、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35、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我国的降雨云大都是由西向东移动的,早晨看到的虹,是东方射来的太阳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显然,西虹是本地天气将要降雨的预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参考上则)

  38、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当“日头低”时,太阳光线和地平线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出现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线,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个圆弧.若此时空气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间很广,那么除了可以看到虹外,还可以看到霓,霓顶的半圆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顶,也预示着降雨云已经移近天顶,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41、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3、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44、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45、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46、鸡蛋碰石头——完蛋——蛋壳承受的压强远小于石头能承受的压强,鸡蛋碰石头,鸡蛋先破。

  47、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48、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从诗文中学物理

  你读过这些诗句吗?它们肯定曾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①“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远上白云间”、“八有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④“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⑤“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现在站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下下这些诗句,发现它们分别描述了:

  ①平面镜成像;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相对性);

  ③庐山瀑布水和黄河水以及流动的空气蕴含着大量的机械能;

  ④声源的位置声音传播的距离;

  ⑤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从上面的各例可以看出,许多诗文辞句可以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编成问答题,在巩固我们物理知识的同时,又能考查我们的人文素养与能力。

  比如:“我国古书《考灵曜》中记述: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请解释其中原因。”题中虽引用古文,但其意浅显,它生动地说明了描述物体机械运动必须有合适的参照物。给这样的题目作答,既能领略古人作文时的洞察力,又让人对古人掌握自然知识的能力而折服。

  又如“我国古代启蒙读本之一的《千字文》中说?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你赞成其?露结为霜?的说法吗?为什么?”此题既要求正确区别液化、凝固与凝华现象,又启示我们对古代文化遗产应持正确的继承观。 巧妙地融理于文,还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给读者以意料之外的作文技巧的教益。鲪,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社戏》中去赵庄看戏行船途中的一段描述:“两岸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正是运用了“运动的相对性”来衬托“我”看戏的急切心理吗?课文《挑山工》中描述挑山工们上山时走“Z”字形路线,恰恰为我们学习“斜面”的`知识打下了伏笔。

  汽车上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方面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3、汽车前进的动力——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主动轮与从动轮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4、汽车在平直路面匀速前进时——牵引力与阻力互相平衡,汽车所受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平衡

  5、汽车拐弯时:

  ①司机要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6、汽车急刹车(减速)时,

  ①司机踩刹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乘客会向车行方向倾倒――惯性 ;

  ③司机用较小的力就能刹住车――杠杆原理;

  ④用力踩刹车——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⑤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由滚动变摩擦成滑动摩擦

  7、不同用途的汽车的车轮还存在大小和个数的差异——这与汽车对路面的压强大小相关

  8、汽车的座椅都设计得既宽且大,这样就减小了对坐车人的压强,使人乘坐舒服

  9、汽车快速行驶时,车的尾部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这是我们常常能在运动的汽车尾部看到卷扬的尘土形成原因

  10、交通管理部门要求:

  ①小汽车的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样可以防止惯性的危害;

  ②严禁车辆超载——不仅仅减小车辆对路面的破坏,还有减小摩擦、惯性等;

  ③严禁车辆超速——防止急刹车时,因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过长而造成车祸

  11、简单机械的应用:

  ①方向盘、车轮、开窗摇柄等都是轮轴,

  ②调速杆,自动开关门装置是杠杆

  12、汽车爬坡时要调为低速:由P=Fv,功率一定时,降低速度,可增大牵引力

  13、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问题;参照物与运动状态的描述问题

  14、认识限速,里程,禁鸣等标志牌,了解其含义

  二、声学方面

  1、汽车喇叭发声要响,发动机的声音要尽量消除(发动机上装配消音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为减轻车辆行驶时的噪声对道旁居民的影响,在道旁设置屏障或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喇叭发声:电能――机械能

  三、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利用内能来做功

  2、发动机外装有水套,用循环流动的水帮助发动机散热——水的比热容大

  3、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4、小汽车的后窗玻璃板中嵌有一道道的电热丝——它可以防止车内形成的雾气附着于玻璃上并凝结

  5、刚坐进汽车或有汽车从你身旁驶过时,会闻到浓浓的汽油味——扩散现象

  6、空调车车窗玻璃设计成双层的――防止传热

  7、环保汽车使用气体燃料,可减小对大气的污染

  四、电学方面

  1、汽车的发动机常用低压电动机起动:电动机是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道理制成的,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汽车电动机(汽车电机)常用车载电瓶(蓄电池)供电,汽车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车轮带动车载发电机发电,给蓄电池充电。给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此时蓄电池是用电器;用蓄电池给电动机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此时蓄电池才是电源

  3、车载蓄电池还被用来为汽车上配装的空调、电扇、收录机、CD机及各种用途的电灯供电,方便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能、光能等等

  3、油罐车的尾部通常要挂一条铁链直达路面,这样做有利于使运输过程中因颠簸而产生的电荷迅速传到大地上,避免因静电放电而带来灾难

  4、车灯发光:电能――光能

  五、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车内一般不开灯,这样可防止车内乘客在司机前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正确判断

  3、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4、汽车尾灯灯罩:角反射器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保证后面车辆安全

  5、汽车头灯:凹面镜反射原理,近距光灯丝在焦点附近,远距光灯丝在焦点上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

  你知道自行车上有哪些物理知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1、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①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2

  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

  高高的输电铁塔上醒目地写着:“高压危险!切勿靠近!”可是在那上万伏甚至几十万伏的高压裸导线上,却常常站着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无视禁令,毫不在乎,也丝毫没有触电的征兆。这是为什么?难道鸟儿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当我们行走在马路上时,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麻雀或乌鸦停落在几万伏的高压电线上,它们不仅不会触电,而且一个个显得悠闲自得。可是,你也知道,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高压线就会触电身亡!

  同样都是一根高压线,为什么小鸟站在上面却不会触电呢?我们都知道,电源分为正负两极。在正负两极之间连接上导体,电流就会从导体上流过。同样输电线也分为火线与零线两根。在正负两极之间连接上导体,电流就会从导体上流过。人体是导体,人的身体较大,在碰到火线和零线时,把两根电线连在一起,形成短路,人体上就有大电流流过,这就是人触电身亡的原因。

  我们在做电学实验时如果用电压表测导线的上电压几乎为0,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导线的电阻基本为0,由欧姆定律可知导线电压很小几乎为0。

  由于小鸟身体较小,它只接触了一根电线,它的身体和所站在的那根电线是并联也可以认为导线把小鸟短路了,身体上没有电流通过,所以它们不会触电。

  下面通过具体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

  原来,鸟儿的两只爪子是立在同一根导线上。输送22万伏高压的LGJ型钢芯铝绞线,其横截面积是95毫米2,容许通过电流为325安培。如果小鸟两爪间距离是5厘米,这段5厘米长的导线电阻只有1.63×10-6欧姆,其两端电压U=IR,不会超过5.3×10-3伏特。这就是加在小鸟身上的电压。如果鸟儿身体的电阻是10000欧姆,那么通过鸟儿身体的电流仅0.53微安。电流很弱,因此鸟儿不会触电。

  但是,如果蛇爬到电线上就危险了,它的身体较长,当它爬到高压线上后会把火线与零线两根连接在一起造成触电死亡。钻进配电房的老鼠也常常会触电死亡。我们也知道,电业工人在高压线上的带电作业,就是如同小鸟站在一根电线上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能够安全操作。喜鹊和乌鸦等鸟类喜欢在电线杆子上垒窝,这也同样是十分危险的,这样很容易形成短路,造成灾害。

  但是,如果鸟儿站在导线上,企图用嘴去啄输电铁塔,那就要大祸临头了。因为导线与铁塔之间的电压很高,因此不等鸟儿接触铁塔,高压电弧就会把它烧焦,同时还会因短路造成停电事故。因此,人们常常在铁塔上加装障碍物,不让鸟儿啄到铁塔。

  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

  (三)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处要用到物理知识。

  一、热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

  把凉粥或饭烧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虽然水是热的不良身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就要膨胀,密度减小就上浮,周围的凉水就流过来填补,通过这种对流,就把锅底的热不断地传递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变热。而凉粥或饭,既流动性差又不易传导热。所以,当锅底的粥或饭吸热后,温度就很快上升,但却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周流动,大量的热就集中在锅底而将锅底的粥烧焦。因热很难传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依然是凉的。加热凉粥或饭时,要在锅里多加一些水,使粥变稀,增强它的流动性。此外,还要勤搅拌,强制进行对流,这样可将粥进行均匀加热。

  二、用砂锅煮肉或烧汤时,当汤水沸腾后从炉子上拿下来,则汤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而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

  因为砂锅是陶土烧制成的,而非金属的比热比金属大得多,传热能力比金属差得多。当砂锅在炉子上加热时,锅外层的温度大大超过100℃,内层温度略高于100℃。此时,锅吸收了很多热量,储存了很多热能。将砂锅从炉子上拿下来后,远高于100℃的锅的外层就继续向内层传递热量,使锅内的汤水仍达到100℃而能继续沸腾一段时间,铁、铝锅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请同学们自己分析)。

  三、炒肉中的“见面熟”。逢年过节,人们总要炒上几个肉菜,那么怎样爆炒肉片呢?

  若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去爆炒,则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剧蒸发,致使肉片变得干硬,甚至于会将肉炒焦炒糊,大大失去鲜味。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师傅们往往预先将肉片拌入适量的淀粉,则肉片放到热油锅里后,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而肉片里的水分难以蒸发,仍保持了原来肉的鲜嫩,还减少了营养的损失,肉又熟得快即“见面熟”。用这种方法炒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

  四、冻肉解冻用什么方法最好?从冰箱里取出冻肉、冻鸡,如何将其解冻呢? 用接近0℃的冷水最好。因为冻肉温度是在0℃以下,若放在热水里解冻,冻肉从热水中吸

  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而使温度很快升到0℃以上,此的肉层之间便有了空隙,传递热的本领也就下降,使内部的冻肉不易再吸热解冻而形成硬核。若将冻肉放在冷水中,则因冻肉、冻鸡吸热而使冷水温度很快降到0℃且部分水还会结冰。因1克水结成冰可放出80卡热量(而1克水降低1℃只放出1卡热量),放出的如此之多的热量被冻肉吸收后,使肉外层的温度较快升高,而内层又容易吸收热量,这样,整块肉的温度也就较快升到0℃。如此反复几次,冻肉就可解冻。从营养角度分

  电磁炉的工作原理

  电磁炉作为厨具市场的一种新型灶具。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故: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具有升温快、热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观美观等优点,能完成家庭的绝大多数烹饪任务。因此,在电磁炉较普及的一些国家里,人们誉之为"烹饪之神"和"绿色炉具"。

  次声波的应用有哪些?

  1)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的机理,更深入地研究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特征与规律。例如,利用极光所产生的次声波,可以研究极光活动的规律。

  (2)利用所接收到的被测声源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探测声源的位置、大小和研究其他特性。例如,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或者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来探测出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

  (3)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许多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在发生之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来预测和预报这些灾害性自然事件的发生。

  (4)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很容易受到大气介质的影响,它与大气层中的风和温度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探测出某些大规模气象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范围大气进行连续不断的探测和监视。

  (5)通过测定次声波与大气中其他波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探测这些活动特性。例如,在电离层中次声波的作用使电波传播受到行进性干扰,可以通过测定次声波的特性,进一步揭示电离层扰动的规律。

  (6)人和其他生物不仅能够对次声波产生某些反应,而且他(或它)们的某些器官也会发出微弱的次声波。因此,可以利用测定这些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

  超声波的应用有哪些?

  1.通用定义:源于人耳生理声学特性,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之。

  2.军事应用,常说最先进的科技最先用于军事。主动声纳:基本原理同楼上所说蝙蝠探路。

  3.医学应用,M型超声检查仪、B型超声检查仪、多普勒效应彩色超声检查仪,基本原理均同楼上所说蝙蝠探路,其中M超屏显大概为频谱,B超屏显为双色点阵图,彩超屏显可分辨血流方向(基于多普勒效应)。

  4.工业应用,超声乳化可将材料粉碎到极小的微粒,超声雷达可行近距离浅表探测物体移动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3

  1、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测量中的应用

  在测量跑道的长度时,可运用自行车。如普通车轮的直径为0.71米或0.66米。那么转过一圈长度为直径乘圆周率,即约2.23米或2.07米,然后,让车沿着跑道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n,则跑道长为n2.23米或n2.07米。

  2.力和运动的应用

  (1)减小与增大摩擦。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以减小摩擦。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2)弹簧的减震作用。

  车的座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3.压强知识的应用

  (1)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

  4.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

  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拉力。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脚蹬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

  5.功、机械能的知识运用

  (1)根据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费距离。因此人们在上坡时,常骑S形路线就是这个道理。

  (2)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骑车上坡前,人们往往要加紧蹬几下,就容易上去些,这里是动能转化为势能。而骑车下坡,不用蹬,车速也越来越快,此为势能转化为动能。

  6.惯性的运用

  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运动,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由于惯性,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

  切记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4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6、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寒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7、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

  8、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9、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使水温不公降得过低。

  10、大多数人认为保温瓶中的水水的传热速度是水蒸气(或空气)的四倍。保温瓶中的水不太满,在水面和软木塞间有一小段距离。那么热量散失的速度就慢得多,其保温效果会更好。灌满,以为这样保温效果最好,事实并非如此。当水灌满时100℃的水直接向外传递,因为

  11、平面镜照出的人是一个反的,可以用报纸上的字在镜子上照一下试一试,你会发现镜子里的字是反的。偶镜把光线反射两次,所以从两个相交为90°的平面镜中看到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人。

  12、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从视差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的快,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13、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应该后轮先着地

  14、太阳系九大行星从里到外的顺序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15、对于战略武器限制条约的检查,困难之一是对地下原子弹试验和自然地震不易区分,这是不对的。世界上有两种波——横波和纵波,当岩体突然断裂产生切变时发生地震。断裂减轻了切变,同时岩矿体发生短暂的颤动,颤动时发出波。一次地震能发出所有类型的波。另一方面,爆炸只发出一种纵波。仅有纵波的“地震”,总是人为的“地震”,这是无法保守的秘密。

  16、公元1827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布朗运动,成为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不断地杂乱无章的运动。

  17、光年是时间的单位,它表示光一年走过的距离。

  18、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是因为银幕产生了光的漫反射。

  19、烤箱利用红外线来将饭做熟。

  2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要在铁轨衔接处留空隙。

  21、因为红光波长长,容易发生衍射,穿透本领强,所以用红光来表示危险的信号。

  22、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肥皂泡呈现彩色,瀑布在太阳光下呈现彩虹,通过狭缝观察发光的日光灯时看到的彩色条纹,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光的干涉、色散和衍射。

  23、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是水从水龙头冲出时的频率与水管的固有频率相同(或很接近),从而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24、对着电视画面拍照,不应该把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打开,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2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而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因为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26、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但为什么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而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伯努力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27、生活中常听人们有这种说法:触电时人被电吸住了,抽不开。真的是人被电“吸”住了吗?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手触电时,由于电流的刺激,手会由痉挛到麻痹。如果是手的掌心或手指与掌心的同侧部位触电。刚触电时,手因条件反射而弯曲,而弯曲的方向恰使手不自觉地握住了导线。这样,加长了触电时间,手很快地痉挛以致麻痹。 这时即使想到应松开手指、抽回手臂,已不可能,形似被“吸住”了

  28、会打秋千的人,不用别人帮助推,就能越摆越高,而不会打秋千的人则始终也摆不起来,正确的打秋千动作:人从高处摆下来的时候身子是从直立到蹲下,而从最低点向上摆时,身子又从蹲下到直立起来。由于他从蹲下到站直时,重心升高,无形中就对自己做了功,增大了重心势能。因而,每摆一次秋千,都使打秋千的人自身能量增加一些。如此循环往复,总能量越积越多,秋千就摆地越来越高了。

  29、1912年秋天,远洋巨轮“奥林匹克”号,正在波浪滔滔的大海中航行着。很凑巧,离“奥林匹克”号100米左右的海面上,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同它几乎是平行地高速行驶着,忽然间,那“豪克”号似乎是中了“魔”一样,突然调转了船头,猛然朝“奥林匹克”号直冲而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舵手无论怎样操纵都没有用,“豪克”号上的水手们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它将“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此海上的飞来横祸,是伯努利原理的现象。流体有这样的性质:它们流动得快时,对旁侧的压力就小;流动得慢时,对旁侧的压力就大。两船并排航行时,两船之间流道比较狭窄,水流得要比两船的外侧快一些,因此两船内侧受到水的压力比两船的外侧小。外侧的较大压力就会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两船推向一侧,造成了两船的相吸的现象。“豪克”号船只小重量轻,就跑得更快些,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它改变了航向,直撞向巨轮。

  30、一个重球的上下两端系同样的两根线,今用其中一根线将球吊起,而用手向下拉另一根线,如果向下猛一拽,则下面的线断而球不动。如果用力慢慢拉线,则上面的线断开,因为“猛拽”意味着力大而作用时间短。当向下猛拽球下面的线时,由于这个力直接作用在下面的线上,该力超过线的承受力,从而使球下面的线断掉。又由于力的作用时间极短,且球的质量又很大,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重球向下的'位移就很小。这样,上面线的张紧程度尚未来得及发生明显变化,即张力没有来得及明显变大,下面的线就已经断了。如果慢慢拉下面的线,力缓慢增大,可认为每瞬时力均达到平衡。下面的线中的张力就等于拉力,而球上面的线中的张力等于拉力加重球的重力。显然,在慢慢施加拉力的过程中,球上面的线中的张力首先超过其耐力,因而上面的线先断。

  31、冬天雪地里脏雪颜色深,吸收的光热多,比干净的雪融化地快。

  32、在弹簧秤上挂一个小铁桶,桶内装入一些水,不要太满。这时弹簧秤指到某一刻度,如果将手指插入水中不动,手指不与桶底相接触,那么弹簧秤的示数将增加。这是因为手对水有一个浮力的反作用力,向下,其数值等于手指所排开的水的重量。

  33、光缆能够高效传播信息,是利用了全反射原理 。

  34、保险丝串联在电路中,当电流超过一定值时,保险丝发热的温度大于其熔点而自动熔断,切断电源,从而保护用电器和电路。

  35、油罐车行驶时为了将产生的静电及时导入地下,防止静电的积累引起爆炸,常拖着一条铁链。

  36、两艘船并排高速行驶时,由于船间的水流速快,压强低,常常会相撞。

  37、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正立像,应将幻灯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调远些,同时将幻灯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近些,幻灯片应倒插。

  38、在无其它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请问,在观众看来,演员的着装颜色为上红、下黑,物体的视觉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的物体对所有的色光都反射所以看到是白的,题中绿裙子应该反射绿色而吸收其它色光,所以红光被吸收了,没有色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演员的裙子是黑色的。

  39、因为太阳、月亮处在不同位置对潮水的引力叠加后效果不同,使潮汐既有大潮又有小潮。

  40、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而不是平面镜或凹镜,是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41、听自已从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感到陌生,是因为自已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复合

  42、由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液体中都快,中国古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已提到士兵晚上睡觉枕着牛皮鼓可及早发现来袭敌人。

  43、雨后的空气中悬浮着很多水滴,阳光射到上面发生色散,呈现出白光的七种不同颜色。因而美丽的彩虹总在雨过天晴时出现。

  44、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45、登山时上身稍向前倾,如果把重物放在背囊底部,则重力的作用线常通过人体的脚跟之后,这样,登山时总会觉得有个隐形人把我们向后拉扯,产生后翻的力矩,很不舒服。反之,把重物放在背囊的顶部,则重力的作用线在脚跟范围内,走起来就稳定和舒服。此外,背囊要尽量*贴背部。

  46、两个喇叭发出的声波相互干涉,形成加强区和减弱区。因而在校园中散步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走几步会听到广播的声音变小了,再走几步又变大了。

  47、热油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100℃,当水滴在油中,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沉入油中并迅速沸腾,会把热油溅起来,并发生爆裂声。油滴入沸水中时,油的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面上,不会发生激烈的汽化现象。

  48、从1942年12月2日15点2分,著名物理学家艾立科.费米点燃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为人类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至今,核技术的发展逐渐向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向转移。可以说,核技术的利用已渗入我们的生活。核技术可用于高能量射线治疗肿瘤,放射性的临床诊断,辐射加工产业,资源勘探开发、保护环境,灭虫杀菌、食品保鲜和水利工程,辐射育种,发电等。

  49、可以用旋转的办法来区分生蛋和熟蛋,很快停下来的是生蛋,因为熟蛋的蛋清和蛋黄都凝成固体,旋转的时候,蛋的各部分都能一起旋转,而生蛋中的蛋清和蛋黄都为液体,当蛋壳旋转时,由于惯性,蛋清和蛋黄会对蛋壳的旋转造成阻碍作用。

  50、飞机在人工降雨时,向云层喷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之降雨,在这个过程中,干冰升华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51、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52、洗衣机的甩干桶在正常高速旋转时,转动往往是很平稳的,但是当甩干桶转速逐渐减小,将要停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洗衣机往往会较为剧烈的晃动,最后才停下来,这是因为洗衣机甩干桶在旋转时就会给机体一个周期性的策动力,高速旋转时,这个策动力频率远高于洗衣机机体的固有频率,所以机体振动轻微;甩干桶转速逐渐减小时,对机体的策动力频率也逐渐减小,当接近停止时,策动力频率便接近和等于机体的固有频率,这时机体发生“共振”,所以晃动特别剧烈。

  53、夜间行山路,手持电筒比戴头灯照明好这是因为头灯的光线从接近眼睛的位置发出,因此灯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区,眼睛也看不到,于是,眼前“前途一圈光明”,而察觉不到石头或凹坑,而电筒灯光发出的位置比眼睛低的多,所以光线照射不到的阴影区,眼睛却能看到,于是地上石头拖着长影,而低洼看起来亦与凸出的石头有很大的分别,地面看起来十分立体,崎岖情况一目了然。

  54、我们都吹过肥皂泡,肥皂泡是先向上飘后下降,这是因为在开始的时候,肥皂泡里是从嘴里吹出的热空气,肥皂膜把它与外界隔开,形成里外两个区域,里面的热空气温度大于外部空气的温度。此时,肥皂泡内气体的密度小于外部空气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时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因此它会上升。这个过程就跟热气球的。随着上升过程的开始和时间的推移,肥皂泡内、外气体发生热交换,内部气体温度下降,因热胀冷缩,肥皂泡体积逐步减小,它受到的外界空气的浮力也会逐步变小,而其受到的重力不变,这样,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肥皂泡就会下降。

  55、假设在一次旅行中你希望平均速度是40哩/小时,当走到一半路程时平均速度只有20哩/小时。在剩下的一半路程中你的速度应达到超光速,才能使全程中平均速度达到40哩/小时这是因为在达到中点时,你的时间已全部用完了。处理“棘手的”速度和距离的问题的关键常常是时间。58、一立方英尺的海水重约64磅。假定你将一立方英尺的海水灌进塑料袋中,在绑紧袋口,使里面没有气泡,然后在世袋上系一根绳放进海洋里。当水袋全部进入水里时,你不需费力就能拉住绳子。因为如果你将一个水袋完全浸入水中,它将即不下沉也不上浮发,他静止不动。这个袋子可以是任意形状的。袋中水的重量正好等于周围水对他的浮力,这一浮力正好支持了它。

  56、一杯咖啡,为了能在几分钟后你喝的时候更热些,应该立即加入牛奶。物体比他周围温度高得越多,冷却速度就越快(牛顿冷却定律:降温速度正比于温差),因此立刻加入牛奶便可降低咖啡在你和之前这一段时间内的冷却速度,如果你等着,那么很烫的咖啡会很快变凉,再加入牛奶时,会使温度降得更低。加入牛奶,你就将将咖啡由散热快的黑色变成了散热慢的乳褐色,因此立刻加入牛奶还能减少辐射热量。而且,当你加入牛奶后,扩大了液体总量,而液体散热表面积未变,这也将导致冷却速度下降。所以,立刻加入牛奶为好!

  57、一个晴朗、出太阳的日子里,你在雪地上看自己的影子带有蓝色。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那部分显示出太阳的颜色:黄白色。在你阴影中的雪没有直接受太阳光照射,而是被来自蓝色天空的光线照明。因此,阴影多半是蓝色的。

  58、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带有一定的电荷,然后让其放电,产生火花。若让平行板再次充上与上次完全一样的电量,但现在将两板间的距离拉大。如果让它们再一次短路,产生的火花将比第一次火花大(释放的能量较多)。什么能量使火花变大?这能量是来自将带正电荷的与带负电荷的板拉开时所作的功。这个功没有使板上的电荷有任何增加,而是转换成了两板间电场的能量,使两板间的电压增大了。

  59、蓝色的天琴座α星比红色的天蝎座α星泽热一些,因为加热一块固体,当温度生到足够高时,它就开始发光。最初发红光,当温度继续升高时,依次变成橙色、黄色和白色。如果温度再生高,就变成蓝色。高压气体发光颜色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熔化了的固体一样,因而街上红色霓红灯中的氖和天蝎座星其实是一样热的。

  60、想从镜子里看到放大的像应该使用凹面镜。

  61、在游泳池的水下,仰望水面,水面像水银一样反光。

  62、彩色电视荧光屏上的彩色是红、绿、3种光合成的。

  63、湖面漂浮着一条船,船里有许多块石头,现在把石头拿出来,丢进水里,湖水水面会下降

  64、水桶里装着水及大量的冰块,冰块触到桶底,冰融化以后,桶内的液面高于原来的液面。

  65、在一个密闭的屋子里,用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降低室内平均温度正确的做法是拔掉电源,打开电冰箱的门

  66、舀一勺海水看看,海水就像自来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但大海看上去却是蓝的,这是因为当太阳光照射到大海上,红光、橙光这些波长较长的光,能绕过一切阻碍,勇往直前。而像蓝光、紫光这些波长较短的光,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碍就纷纷散射到周围去了,或者干脆被反射回来了。我们看到的就是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来的光。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蓝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总是碧蓝碧蓝的。

  67、狄拉克是量子辐射理论的创始人,托马斯.杨最先提出“干涉”这个术语,哥白尼创立了《天体运行论》,迈克尔.法拉第发表了《电学实验研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

  68、由于高山的气压低,因而高山上的平均气温比海平面的要低。

  69、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的两种物质被称为同位素。

  70、大气臭氧层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它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71、冬天下雪后,为了融雪要在马路上撒盐,因为盐和冰混合后融点降低.

  72、一架抽水机,理论上最多能把10米深的水抽到地面抽水是由于大气压力,大气压只能把水提高10米。

  73、油条比油饼更蓬松好吃的原因是它们的形状不同,油条是由两根面条粘在一起组成的,入油后,相粘的部分不会被油炸硬,因此有膨胀的机会,油饼的外表面被炸硬,不能充分膨胀。

  74、把手放在100℃的热空气里不会烫伤,因为汗水的蒸发可以降低皮肤的温度。

  75、水滴掉在两块铁板上,温热的铁板比灼热的蒸发得快,因为灼热的铁板会在水滴周围形成蒸汽层包裹水滴,使水滴的蒸发变慢。

  76、在封闭不透光的盒上挖的一个小洞,黑色的丝绒 ,月光下的墨滴三者中,前者看起来最黑,因为光线进入盒子的小孔后,在里面不断反射,很少有再射出的机会。

  77、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表面有一层叫“烧蚀层”的材料,它在气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以在返回大气层保护返回舱不被高温烧毁

  78、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请问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变化。

  79、炎热夏天里,当你走在晒得滚烫的柏油路时,刚好来了一辆洒水车向地面洒水,这时你却感觉到更加的闷热难耐,请问这是因为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80、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用飞机野蛮地对南联盟的发电厂进行轰炸时曾使用到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能释放出大量的石墨纤维,使设备发生短路

  81、节日放焰火时,焰火弹在高空爆炸开来形成绚丽多彩的礼花,炸开后下落过程中礼花在空中是以爆炸点为中心半径不断增大的球形。爆炸瞬间,爆炸力远大于重力,可以看为一个动量守恒过程,礼花的各个碎片都具有相等的速率,又由于每个碎片受到的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碎片能保持爆炸时的球形不变。

  82、17世纪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在他的学说中提出了一个对后来的光学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次波源。

  83、发明避雷针的是著名物理学家本杰明弗兰克林,美国人。

  84、1895年,伦琴首先发现X射线。

  85、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分别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说、细胞学说、进化论。

  86、电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87、在一铁块上用导线绕一线圈, 只要有电流在导线内流动,铁块就会成为一块磁铁

  88、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个装满沙,另一个装满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到达底端时装满沙的滚得快。由于水在瓶子里可以流动相摩擦损失机械能,而装满的沙子在瓶子里很难移动,没有摩擦,机械能损失至微,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知应是装沙子的瓶子滚得快。

  89、用手电筒同时斜射在一面镜子和一张灰色纸上,观察发现灰纸亮。这是因为纸产生漫反射,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部分反射光线;而镜子发生镜面反射,只有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反射光,其他方向是没有反射光的

  90、一艘宇宙飞船关闭发动机后在大气层外绕地球飞行,飞船内的水滴呈球形。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5

  1.燕子低飞有雨

  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

  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

  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高中地理,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 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15.钻木取火

  内能的改变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

  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先得从雾的成因上说起。

  雾是指在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据资料表明,根据成因,雾一般分为四种:

  ①辐射舞。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日出前雾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上升为层云,其厚度一般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

  ②平流雾。暖空气移行到较冷下垫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结成雾。平流雾的生、消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暖湿平流的特性,一般说它比辐射雾范围广,厚度大,时间长,日变化也不很明显。平流雾形成于冬季热带暖湿气团移行在高纬寒冷地区时;春夏大陆暖气团移行到较冷海面上时;冬秋季海洋暖湿气团移行到较冷陆地时;海洋上暖湿空气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汇时。

  ③蒸发雾。冷空气移到较暖水面上,水面蒸发加快,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雾。

  ④锋面雾。是暖锋锋前降雨蒸发后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形成的雾

  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雾”应该是“辐射雾”。它的形成是因为晴朗的夜晚,无云或者是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同时因为无云、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特别是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弱,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而当天多半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20.大树底下好乘凉

  阻挡辐射,通风对流,水分蒸发吸热

  21.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扬汤”是为了使汤的温度降低至沸点以下,但这只是暂时的“止沸”。如果“抽薪”以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22.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比热容的性质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23.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光的反射和扩散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07-18

生活中的物理热学知识04-18

生活中的物理小知识汇总08-04

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物理知识点总结资料01-07

物理小知识改进生活08-31

生活中的生物小知识01-28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整理09-02

生活中的数学小知识汇总08-19

低碳生活中的小知识03-2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1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

  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

  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33、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4、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35、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我国的降雨云大都是由西向东移动的,早晨看到的虹,是东方射来的太阳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显然,西虹是本地天气将要降雨的预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参考上则)

  38、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当“日头低”时,太阳光线和地平线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出现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线,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个圆弧.若此时空气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间很广,那么除了可以看到虹外,还可以看到霓,霓顶的半圆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顶,也预示着降雨云已经移近天顶,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41、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3、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44、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45、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46、鸡蛋碰石头——完蛋——蛋壳承受的压强远小于石头能承受的压强,鸡蛋碰石头,鸡蛋先破。

  47、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48、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从诗文中学物理

  你读过这些诗句吗?它们肯定曾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①“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远上白云间”、“八有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④“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⑤“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现在站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下下这些诗句,发现它们分别描述了:

  ①平面镜成像;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相对性);

  ③庐山瀑布水和黄河水以及流动的空气蕴含着大量的机械能;

  ④声源的位置声音传播的距离;

  ⑤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从上面的各例可以看出,许多诗文辞句可以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编成问答题,在巩固我们物理知识的同时,又能考查我们的人文素养与能力。

  比如:“我国古书《考灵曜》中记述: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请解释其中原因。”题中虽引用古文,但其意浅显,它生动地说明了描述物体机械运动必须有合适的参照物。给这样的题目作答,既能领略古人作文时的洞察力,又让人对古人掌握自然知识的能力而折服。

  又如“我国古代启蒙读本之一的《千字文》中说?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你赞成其?露结为霜?的说法吗?为什么?”此题既要求正确区别液化、凝固与凝华现象,又启示我们对古代文化遗产应持正确的继承观。 巧妙地融理于文,还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给读者以意料之外的作文技巧的教益。鲪,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社戏》中去赵庄看戏行船途中的一段描述:“两岸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正是运用了“运动的相对性”来衬托“我”看戏的急切心理吗?课文《挑山工》中描述挑山工们上山时走“Z”字形路线,恰恰为我们学习“斜面”的`知识打下了伏笔。

  汽车上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方面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3、汽车前进的动力——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主动轮与从动轮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4、汽车在平直路面匀速前进时——牵引力与阻力互相平衡,汽车所受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平衡

  5、汽车拐弯时:

  ①司机要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6、汽车急刹车(减速)时,

  ①司机踩刹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乘客会向车行方向倾倒――惯性 ;

  ③司机用较小的力就能刹住车――杠杆原理;

  ④用力踩刹车——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⑤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由滚动变摩擦成滑动摩擦

  7、不同用途的汽车的车轮还存在大小和个数的差异——这与汽车对路面的压强大小相关

  8、汽车的座椅都设计得既宽且大,这样就减小了对坐车人的压强,使人乘坐舒服

  9、汽车快速行驶时,车的尾部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这是我们常常能在运动的汽车尾部看到卷扬的尘土形成原因

  10、交通管理部门要求:

  ①小汽车的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样可以防止惯性的危害;

  ②严禁车辆超载——不仅仅减小车辆对路面的破坏,还有减小摩擦、惯性等;

  ③严禁车辆超速——防止急刹车时,因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过长而造成车祸

  11、简单机械的应用:

  ①方向盘、车轮、开窗摇柄等都是轮轴,

  ②调速杆,自动开关门装置是杠杆

  12、汽车爬坡时要调为低速:由P=Fv,功率一定时,降低速度,可增大牵引力

  13、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问题;参照物与运动状态的描述问题

  14、认识限速,里程,禁鸣等标志牌,了解其含义

  二、声学方面

  1、汽车喇叭发声要响,发动机的声音要尽量消除(发动机上装配消音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为减轻车辆行驶时的噪声对道旁居民的影响,在道旁设置屏障或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喇叭发声:电能――机械能

  三、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利用内能来做功

  2、发动机外装有水套,用循环流动的水帮助发动机散热——水的比热容大

  3、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4、小汽车的后窗玻璃板中嵌有一道道的电热丝——它可以防止车内形成的雾气附着于玻璃上并凝结

  5、刚坐进汽车或有汽车从你身旁驶过时,会闻到浓浓的汽油味——扩散现象

  6、空调车车窗玻璃设计成双层的――防止传热

  7、环保汽车使用气体燃料,可减小对大气的污染

  四、电学方面

  1、汽车的发动机常用低压电动机起动:电动机是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道理制成的,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汽车电动机(汽车电机)常用车载电瓶(蓄电池)供电,汽车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车轮带动车载发电机发电,给蓄电池充电。给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此时蓄电池是用电器;用蓄电池给电动机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此时蓄电池才是电源

  3、车载蓄电池还被用来为汽车上配装的空调、电扇、收录机、CD机及各种用途的电灯供电,方便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能、光能等等

  3、油罐车的尾部通常要挂一条铁链直达路面,这样做有利于使运输过程中因颠簸而产生的电荷迅速传到大地上,避免因静电放电而带来灾难

  4、车灯发光:电能――光能

  五、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车内一般不开灯,这样可防止车内乘客在司机前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正确判断

  3、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4、汽车尾灯灯罩:角反射器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保证后面车辆安全

  5、汽车头灯:凹面镜反射原理,近距光灯丝在焦点附近,远距光灯丝在焦点上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

  你知道自行车上有哪些物理知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1、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①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2

  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

  高高的输电铁塔上醒目地写着:“高压危险!切勿靠近!”可是在那上万伏甚至几十万伏的高压裸导线上,却常常站着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无视禁令,毫不在乎,也丝毫没有触电的征兆。这是为什么?难道鸟儿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当我们行走在马路上时,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麻雀或乌鸦停落在几万伏的高压电线上,它们不仅不会触电,而且一个个显得悠闲自得。可是,你也知道,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高压线就会触电身亡!

  同样都是一根高压线,为什么小鸟站在上面却不会触电呢?我们都知道,电源分为正负两极。在正负两极之间连接上导体,电流就会从导体上流过。同样输电线也分为火线与零线两根。在正负两极之间连接上导体,电流就会从导体上流过。人体是导体,人的身体较大,在碰到火线和零线时,把两根电线连在一起,形成短路,人体上就有大电流流过,这就是人触电身亡的原因。

  我们在做电学实验时如果用电压表测导线的上电压几乎为0,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导线的电阻基本为0,由欧姆定律可知导线电压很小几乎为0。

  由于小鸟身体较小,它只接触了一根电线,它的身体和所站在的那根电线是并联也可以认为导线把小鸟短路了,身体上没有电流通过,所以它们不会触电。

  下面通过具体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

  原来,鸟儿的两只爪子是立在同一根导线上。输送22万伏高压的LGJ型钢芯铝绞线,其横截面积是95毫米2,容许通过电流为325安培。如果小鸟两爪间距离是5厘米,这段5厘米长的导线电阻只有1.63×10-6欧姆,其两端电压U=IR,不会超过5.3×10-3伏特。这就是加在小鸟身上的电压。如果鸟儿身体的电阻是10000欧姆,那么通过鸟儿身体的电流仅0.53微安。电流很弱,因此鸟儿不会触电。

  但是,如果蛇爬到电线上就危险了,它的身体较长,当它爬到高压线上后会把火线与零线两根连接在一起造成触电死亡。钻进配电房的老鼠也常常会触电死亡。我们也知道,电业工人在高压线上的带电作业,就是如同小鸟站在一根电线上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能够安全操作。喜鹊和乌鸦等鸟类喜欢在电线杆子上垒窝,这也同样是十分危险的,这样很容易形成短路,造成灾害。

  但是,如果鸟儿站在导线上,企图用嘴去啄输电铁塔,那就要大祸临头了。因为导线与铁塔之间的电压很高,因此不等鸟儿接触铁塔,高压电弧就会把它烧焦,同时还会因短路造成停电事故。因此,人们常常在铁塔上加装障碍物,不让鸟儿啄到铁塔。

  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

  (三)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处要用到物理知识。

  一、热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

  把凉粥或饭烧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虽然水是热的不良身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就要膨胀,密度减小就上浮,周围的凉水就流过来填补,通过这种对流,就把锅底的热不断地传递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变热。而凉粥或饭,既流动性差又不易传导热。所以,当锅底的粥或饭吸热后,温度就很快上升,但却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周流动,大量的热就集中在锅底而将锅底的粥烧焦。因热很难传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依然是凉的。加热凉粥或饭时,要在锅里多加一些水,使粥变稀,增强它的流动性。此外,还要勤搅拌,强制进行对流,这样可将粥进行均匀加热。

  二、用砂锅煮肉或烧汤时,当汤水沸腾后从炉子上拿下来,则汤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而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

  因为砂锅是陶土烧制成的,而非金属的比热比金属大得多,传热能力比金属差得多。当砂锅在炉子上加热时,锅外层的温度大大超过100℃,内层温度略高于100℃。此时,锅吸收了很多热量,储存了很多热能。将砂锅从炉子上拿下来后,远高于100℃的锅的外层就继续向内层传递热量,使锅内的汤水仍达到100℃而能继续沸腾一段时间,铁、铝锅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请同学们自己分析)。

  三、炒肉中的“见面熟”。逢年过节,人们总要炒上几个肉菜,那么怎样爆炒肉片呢?

  若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去爆炒,则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剧蒸发,致使肉片变得干硬,甚至于会将肉炒焦炒糊,大大失去鲜味。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师傅们往往预先将肉片拌入适量的淀粉,则肉片放到热油锅里后,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而肉片里的水分难以蒸发,仍保持了原来肉的鲜嫩,还减少了营养的损失,肉又熟得快即“见面熟”。用这种方法炒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

  四、冻肉解冻用什么方法最好?从冰箱里取出冻肉、冻鸡,如何将其解冻呢? 用接近0℃的冷水最好。因为冻肉温度是在0℃以下,若放在热水里解冻,冻肉从热水中吸

  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而使温度很快升到0℃以上,此的肉层之间便有了空隙,传递热的本领也就下降,使内部的冻肉不易再吸热解冻而形成硬核。若将冻肉放在冷水中,则因冻肉、冻鸡吸热而使冷水温度很快降到0℃且部分水还会结冰。因1克水结成冰可放出80卡热量(而1克水降低1℃只放出1卡热量),放出的如此之多的热量被冻肉吸收后,使肉外层的温度较快升高,而内层又容易吸收热量,这样,整块肉的温度也就较快升到0℃。如此反复几次,冻肉就可解冻。从营养角度分

  电磁炉的工作原理

  电磁炉作为厨具市场的一种新型灶具。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故: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具有升温快、热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观美观等优点,能完成家庭的绝大多数烹饪任务。因此,在电磁炉较普及的一些国家里,人们誉之为"烹饪之神"和"绿色炉具"。

  次声波的应用有哪些?

  1)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的机理,更深入地研究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特征与规律。例如,利用极光所产生的次声波,可以研究极光活动的规律。

  (2)利用所接收到的被测声源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探测声源的位置、大小和研究其他特性。例如,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或者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来探测出这些次声源的有关参量。

  (3)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许多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在发生之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来预测和预报这些灾害性自然事件的发生。

  (4)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很容易受到大气介质的影响,它与大气层中的风和温度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探测出某些大规模气象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范围大气进行连续不断的探测和监视。

  (5)通过测定次声波与大气中其他波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探测这些活动特性。例如,在电离层中次声波的作用使电波传播受到行进性干扰,可以通过测定次声波的特性,进一步揭示电离层扰动的规律。

  (6)人和其他生物不仅能够对次声波产生某些反应,而且他(或它)们的某些器官也会发出微弱的次声波。因此,可以利用测定这些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

  超声波的应用有哪些?

  1.通用定义:源于人耳生理声学特性,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之。

  2.军事应用,常说最先进的科技最先用于军事。主动声纳:基本原理同楼上所说蝙蝠探路。

  3.医学应用,M型超声检查仪、B型超声检查仪、多普勒效应彩色超声检查仪,基本原理均同楼上所说蝙蝠探路,其中M超屏显大概为频谱,B超屏显为双色点阵图,彩超屏显可分辨血流方向(基于多普勒效应)。

  4.工业应用,超声乳化可将材料粉碎到极小的微粒,超声雷达可行近距离浅表探测物体移动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3

  1、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测量中的应用

  在测量跑道的长度时,可运用自行车。如普通车轮的直径为0.71米或0.66米。那么转过一圈长度为直径乘圆周率,即约2.23米或2.07米,然后,让车沿着跑道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n,则跑道长为n2.23米或n2.07米。

  2.力和运动的应用

  (1)减小与增大摩擦。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以减小摩擦。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2)弹簧的减震作用。

  车的座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3.压强知识的应用

  (1)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

  4.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

  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拉力。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脚蹬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

  5.功、机械能的知识运用

  (1)根据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费距离。因此人们在上坡时,常骑S形路线就是这个道理。

  (2)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骑车上坡前,人们往往要加紧蹬几下,就容易上去些,这里是动能转化为势能。而骑车下坡,不用蹬,车速也越来越快,此为势能转化为动能。

  6.惯性的运用

  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运动,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由于惯性,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

  切记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4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6、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寒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7、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

  8、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9、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使水温不公降得过低。

  10、大多数人认为保温瓶中的水水的传热速度是水蒸气(或空气)的四倍。保温瓶中的水不太满,在水面和软木塞间有一小段距离。那么热量散失的速度就慢得多,其保温效果会更好。灌满,以为这样保温效果最好,事实并非如此。当水灌满时100℃的水直接向外传递,因为

  11、平面镜照出的人是一个反的,可以用报纸上的字在镜子上照一下试一试,你会发现镜子里的字是反的。偶镜把光线反射两次,所以从两个相交为90°的平面镜中看到的是和你一模一样的人。

  12、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从视差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的快,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13、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应该后轮先着地

  14、太阳系九大行星从里到外的顺序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15、对于战略武器限制条约的检查,困难之一是对地下原子弹试验和自然地震不易区分,这是不对的。世界上有两种波——横波和纵波,当岩体突然断裂产生切变时发生地震。断裂减轻了切变,同时岩矿体发生短暂的颤动,颤动时发出波。一次地震能发出所有类型的波。另一方面,爆炸只发出一种纵波。仅有纵波的“地震”,总是人为的“地震”,这是无法保守的秘密。

  16、公元1827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布朗运动,成为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不断地杂乱无章的运动。

  17、光年是时间的单位,它表示光一年走过的距离。

  18、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是因为银幕产生了光的漫反射。

  19、烤箱利用红外线来将饭做熟。

  2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要在铁轨衔接处留空隙。

  21、因为红光波长长,容易发生衍射,穿透本领强,所以用红光来表示危险的信号。

  22、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肥皂泡呈现彩色,瀑布在太阳光下呈现彩虹,通过狭缝观察发光的日光灯时看到的彩色条纹,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光的干涉、色散和衍射。

  23、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是水从水龙头冲出时的频率与水管的固有频率相同(或很接近),从而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24、对着电视画面拍照,不应该把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打开,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2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而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因为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26、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但为什么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而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伯努力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27、生活中常听人们有这种说法:触电时人被电吸住了,抽不开。真的是人被电“吸”住了吗?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手触电时,由于电流的刺激,手会由痉挛到麻痹。如果是手的掌心或手指与掌心的同侧部位触电。刚触电时,手因条件反射而弯曲,而弯曲的方向恰使手不自觉地握住了导线。这样,加长了触电时间,手很快地痉挛以致麻痹。 这时即使想到应松开手指、抽回手臂,已不可能,形似被“吸住”了

  28、会打秋千的人,不用别人帮助推,就能越摆越高,而不会打秋千的人则始终也摆不起来,正确的打秋千动作:人从高处摆下来的时候身子是从直立到蹲下,而从最低点向上摆时,身子又从蹲下到直立起来。由于他从蹲下到站直时,重心升高,无形中就对自己做了功,增大了重心势能。因而,每摆一次秋千,都使打秋千的人自身能量增加一些。如此循环往复,总能量越积越多,秋千就摆地越来越高了。

  29、1912年秋天,远洋巨轮“奥林匹克”号,正在波浪滔滔的大海中航行着。很凑巧,离“奥林匹克”号100米左右的海面上,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同它几乎是平行地高速行驶着,忽然间,那“豪克”号似乎是中了“魔”一样,突然调转了船头,猛然朝“奥林匹克”号直冲而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舵手无论怎样操纵都没有用,“豪克”号上的水手们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它将“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此海上的飞来横祸,是伯努利原理的现象。流体有这样的性质:它们流动得快时,对旁侧的压力就小;流动得慢时,对旁侧的压力就大。两船并排航行时,两船之间流道比较狭窄,水流得要比两船的外侧快一些,因此两船内侧受到水的压力比两船的外侧小。外侧的较大压力就会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将两船推向一侧,造成了两船的相吸的现象。“豪克”号船只小重量轻,就跑得更快些,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它改变了航向,直撞向巨轮。

  30、一个重球的上下两端系同样的两根线,今用其中一根线将球吊起,而用手向下拉另一根线,如果向下猛一拽,则下面的线断而球不动。如果用力慢慢拉线,则上面的线断开,因为“猛拽”意味着力大而作用时间短。当向下猛拽球下面的线时,由于这个力直接作用在下面的线上,该力超过线的承受力,从而使球下面的线断掉。又由于力的作用时间极短,且球的质量又很大,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重球向下的'位移就很小。这样,上面线的张紧程度尚未来得及发生明显变化,即张力没有来得及明显变大,下面的线就已经断了。如果慢慢拉下面的线,力缓慢增大,可认为每瞬时力均达到平衡。下面的线中的张力就等于拉力,而球上面的线中的张力等于拉力加重球的重力。显然,在慢慢施加拉力的过程中,球上面的线中的张力首先超过其耐力,因而上面的线先断。

  31、冬天雪地里脏雪颜色深,吸收的光热多,比干净的雪融化地快。

  32、在弹簧秤上挂一个小铁桶,桶内装入一些水,不要太满。这时弹簧秤指到某一刻度,如果将手指插入水中不动,手指不与桶底相接触,那么弹簧秤的示数将增加。这是因为手对水有一个浮力的反作用力,向下,其数值等于手指所排开的水的重量。

  33、光缆能够高效传播信息,是利用了全反射原理 。

  34、保险丝串联在电路中,当电流超过一定值时,保险丝发热的温度大于其熔点而自动熔断,切断电源,从而保护用电器和电路。

  35、油罐车行驶时为了将产生的静电及时导入地下,防止静电的积累引起爆炸,常拖着一条铁链。

  36、两艘船并排高速行驶时,由于船间的水流速快,压强低,常常会相撞。

  37、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正立像,应将幻灯机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调远些,同时将幻灯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近些,幻灯片应倒插。

  38、在无其它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红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绿裙子的演员身上,请问,在观众看来,演员的着装颜色为上红、下黑,物体的视觉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的物体对所有的色光都反射所以看到是白的,题中绿裙子应该反射绿色而吸收其它色光,所以红光被吸收了,没有色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演员的裙子是黑色的。

  39、因为太阳、月亮处在不同位置对潮水的引力叠加后效果不同,使潮汐既有大潮又有小潮。

  40、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而不是平面镜或凹镜,是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41、听自已从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感到陌生,是因为自已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复合

  42、由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液体中都快,中国古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已提到士兵晚上睡觉枕着牛皮鼓可及早发现来袭敌人。

  43、雨后的空气中悬浮着很多水滴,阳光射到上面发生色散,呈现出白光的七种不同颜色。因而美丽的彩虹总在雨过天晴时出现。

  44、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45、登山时上身稍向前倾,如果把重物放在背囊底部,则重力的作用线常通过人体的脚跟之后,这样,登山时总会觉得有个隐形人把我们向后拉扯,产生后翻的力矩,很不舒服。反之,把重物放在背囊的顶部,则重力的作用线在脚跟范围内,走起来就稳定和舒服。此外,背囊要尽量*贴背部。

  46、两个喇叭发出的声波相互干涉,形成加强区和减弱区。因而在校园中散步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走几步会听到广播的声音变小了,再走几步又变大了。

  47、热油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100℃,当水滴在油中,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沉入油中并迅速沸腾,会把热油溅起来,并发生爆裂声。油滴入沸水中时,油的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面上,不会发生激烈的汽化现象。

  48、从1942年12月2日15点2分,著名物理学家艾立科.费米点燃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为人类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至今,核技术的发展逐渐向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向转移。可以说,核技术的利用已渗入我们的生活。核技术可用于高能量射线治疗肿瘤,放射性的临床诊断,辐射加工产业,资源勘探开发、保护环境,灭虫杀菌、食品保鲜和水利工程,辐射育种,发电等。

  49、可以用旋转的办法来区分生蛋和熟蛋,很快停下来的是生蛋,因为熟蛋的蛋清和蛋黄都凝成固体,旋转的时候,蛋的各部分都能一起旋转,而生蛋中的蛋清和蛋黄都为液体,当蛋壳旋转时,由于惯性,蛋清和蛋黄会对蛋壳的旋转造成阻碍作用。

  50、飞机在人工降雨时,向云层喷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之降雨,在这个过程中,干冰升华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51、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52、洗衣机的甩干桶在正常高速旋转时,转动往往是很平稳的,但是当甩干桶转速逐渐减小,将要停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洗衣机往往会较为剧烈的晃动,最后才停下来,这是因为洗衣机甩干桶在旋转时就会给机体一个周期性的策动力,高速旋转时,这个策动力频率远高于洗衣机机体的固有频率,所以机体振动轻微;甩干桶转速逐渐减小时,对机体的策动力频率也逐渐减小,当接近停止时,策动力频率便接近和等于机体的固有频率,这时机体发生“共振”,所以晃动特别剧烈。

  53、夜间行山路,手持电筒比戴头灯照明好这是因为头灯的光线从接近眼睛的位置发出,因此灯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区,眼睛也看不到,于是,眼前“前途一圈光明”,而察觉不到石头或凹坑,而电筒灯光发出的位置比眼睛低的多,所以光线照射不到的阴影区,眼睛却能看到,于是地上石头拖着长影,而低洼看起来亦与凸出的石头有很大的分别,地面看起来十分立体,崎岖情况一目了然。

  54、我们都吹过肥皂泡,肥皂泡是先向上飘后下降,这是因为在开始的时候,肥皂泡里是从嘴里吹出的热空气,肥皂膜把它与外界隔开,形成里外两个区域,里面的热空气温度大于外部空气的温度。此时,肥皂泡内气体的密度小于外部空气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时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因此它会上升。这个过程就跟热气球的。随着上升过程的开始和时间的推移,肥皂泡内、外气体发生热交换,内部气体温度下降,因热胀冷缩,肥皂泡体积逐步减小,它受到的外界空气的浮力也会逐步变小,而其受到的重力不变,这样,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肥皂泡就会下降。

  55、假设在一次旅行中你希望平均速度是40哩/小时,当走到一半路程时平均速度只有20哩/小时。在剩下的一半路程中你的速度应达到超光速,才能使全程中平均速度达到40哩/小时这是因为在达到中点时,你的时间已全部用完了。处理“棘手的”速度和距离的问题的关键常常是时间。58、一立方英尺的海水重约64磅。假定你将一立方英尺的海水灌进塑料袋中,在绑紧袋口,使里面没有气泡,然后在世袋上系一根绳放进海洋里。当水袋全部进入水里时,你不需费力就能拉住绳子。因为如果你将一个水袋完全浸入水中,它将即不下沉也不上浮发,他静止不动。这个袋子可以是任意形状的。袋中水的重量正好等于周围水对他的浮力,这一浮力正好支持了它。

  56、一杯咖啡,为了能在几分钟后你喝的时候更热些,应该立即加入牛奶。物体比他周围温度高得越多,冷却速度就越快(牛顿冷却定律:降温速度正比于温差),因此立刻加入牛奶便可降低咖啡在你和之前这一段时间内的冷却速度,如果你等着,那么很烫的咖啡会很快变凉,再加入牛奶时,会使温度降得更低。加入牛奶,你就将将咖啡由散热快的黑色变成了散热慢的乳褐色,因此立刻加入牛奶还能减少辐射热量。而且,当你加入牛奶后,扩大了液体总量,而液体散热表面积未变,这也将导致冷却速度下降。所以,立刻加入牛奶为好!

  57、一个晴朗、出太阳的日子里,你在雪地上看自己的影子带有蓝色。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那部分显示出太阳的颜色:黄白色。在你阴影中的雪没有直接受太阳光照射,而是被来自蓝色天空的光线照明。因此,阴影多半是蓝色的。

  58、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带有一定的电荷,然后让其放电,产生火花。若让平行板再次充上与上次完全一样的电量,但现在将两板间的距离拉大。如果让它们再一次短路,产生的火花将比第一次火花大(释放的能量较多)。什么能量使火花变大?这能量是来自将带正电荷的与带负电荷的板拉开时所作的功。这个功没有使板上的电荷有任何增加,而是转换成了两板间电场的能量,使两板间的电压增大了。

  59、蓝色的天琴座α星比红色的天蝎座α星泽热一些,因为加热一块固体,当温度生到足够高时,它就开始发光。最初发红光,当温度继续升高时,依次变成橙色、黄色和白色。如果温度再生高,就变成蓝色。高压气体发光颜色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熔化了的固体一样,因而街上红色霓红灯中的氖和天蝎座星其实是一样热的。

  60、想从镜子里看到放大的像应该使用凹面镜。

  61、在游泳池的水下,仰望水面,水面像水银一样反光。

  62、彩色电视荧光屏上的彩色是红、绿、3种光合成的。

  63、湖面漂浮着一条船,船里有许多块石头,现在把石头拿出来,丢进水里,湖水水面会下降

  64、水桶里装着水及大量的冰块,冰块触到桶底,冰融化以后,桶内的液面高于原来的液面。

  65、在一个密闭的屋子里,用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降低室内平均温度正确的做法是拔掉电源,打开电冰箱的门

  66、舀一勺海水看看,海水就像自来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但大海看上去却是蓝的,这是因为当太阳光照射到大海上,红光、橙光这些波长较长的光,能绕过一切阻碍,勇往直前。而像蓝光、紫光这些波长较短的光,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碍就纷纷散射到周围去了,或者干脆被反射回来了。我们看到的就是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来的光。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蓝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总是碧蓝碧蓝的。

  67、狄拉克是量子辐射理论的创始人,托马斯.杨最先提出“干涉”这个术语,哥白尼创立了《天体运行论》,迈克尔.法拉第发表了《电学实验研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

  68、由于高山的气压低,因而高山上的平均气温比海平面的要低。

  69、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的两种物质被称为同位素。

  70、大气臭氧层之所以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它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71、冬天下雪后,为了融雪要在马路上撒盐,因为盐和冰混合后融点降低.

  72、一架抽水机,理论上最多能把10米深的水抽到地面抽水是由于大气压力,大气压只能把水提高10米。

  73、油条比油饼更蓬松好吃的原因是它们的形状不同,油条是由两根面条粘在一起组成的,入油后,相粘的部分不会被油炸硬,因此有膨胀的机会,油饼的外表面被炸硬,不能充分膨胀。

  74、把手放在100℃的热空气里不会烫伤,因为汗水的蒸发可以降低皮肤的温度。

  75、水滴掉在两块铁板上,温热的铁板比灼热的蒸发得快,因为灼热的铁板会在水滴周围形成蒸汽层包裹水滴,使水滴的蒸发变慢。

  76、在封闭不透光的盒上挖的一个小洞,黑色的丝绒 ,月光下的墨滴三者中,前者看起来最黑,因为光线进入盒子的小孔后,在里面不断反射,很少有再射出的机会。

  77、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表面有一层叫“烧蚀层”的材料,它在气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以在返回大气层保护返回舱不被高温烧毁

  78、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请问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变化。

  79、炎热夏天里,当你走在晒得滚烫的柏油路时,刚好来了一辆洒水车向地面洒水,这时你却感觉到更加的闷热难耐,请问这是因为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80、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用飞机野蛮地对南联盟的发电厂进行轰炸时曾使用到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能释放出大量的石墨纤维,使设备发生短路

  81、节日放焰火时,焰火弹在高空爆炸开来形成绚丽多彩的礼花,炸开后下落过程中礼花在空中是以爆炸点为中心半径不断增大的球形。爆炸瞬间,爆炸力远大于重力,可以看为一个动量守恒过程,礼花的各个碎片都具有相等的速率,又由于每个碎片受到的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碎片能保持爆炸时的球形不变。

  82、17世纪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说,在他的学说中提出了一个对后来的光学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次波源。

  83、发明避雷针的是著名物理学家本杰明弗兰克林,美国人。

  84、1895年,伦琴首先发现X射线。

  85、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分别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学说、细胞学说、进化论。

  86、电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87、在一铁块上用导线绕一线圈, 只要有电流在导线内流动,铁块就会成为一块磁铁

  88、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个装满沙,另一个装满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到达底端时装满沙的滚得快。由于水在瓶子里可以流动相摩擦损失机械能,而装满的沙子在瓶子里很难移动,没有摩擦,机械能损失至微,从能量守恒的观点知应是装沙子的瓶子滚得快。

  89、用手电筒同时斜射在一面镜子和一张灰色纸上,观察发现灰纸亮。这是因为纸产生漫反射,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部分反射光线;而镜子发生镜面反射,只有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反射光,其他方向是没有反射光的

  90、一艘宇宙飞船关闭发动机后在大气层外绕地球飞行,飞船内的水滴呈球形。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5

  1.燕子低飞有雨

  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

  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

  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高中地理,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

  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 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吸热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15.钻木取火

  内能的改变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

  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先得从雾的成因上说起。

  雾是指在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据资料表明,根据成因,雾一般分为四种:

  ①辐射舞。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日出前雾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上升为层云,其厚度一般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

  ②平流雾。暖空气移行到较冷下垫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结成雾。平流雾的生、消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暖湿平流的特性,一般说它比辐射雾范围广,厚度大,时间长,日变化也不很明显。平流雾形成于冬季热带暖湿气团移行在高纬寒冷地区时;春夏大陆暖气团移行到较冷海面上时;冬秋季海洋暖湿气团移行到较冷陆地时;海洋上暖湿空气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汇时。

  ③蒸发雾。冷空气移到较暖水面上,水面蒸发加快,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雾。

  ④锋面雾。是暖锋锋前降雨蒸发后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形成的雾

  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雾”应该是“辐射雾”。它的形成是因为晴朗的夜晚,无云或者是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同时因为无云、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特别是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弱,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而当天多半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20.大树底下好乘凉

  阻挡辐射,通风对流,水分蒸发吸热

  21.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扬汤”是为了使汤的温度降低至沸点以下,但这只是暂时的“止沸”。如果“抽薪”以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22.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比热容的性质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23.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光的反射和扩散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