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教育的根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寻找第六阶段》给我的启示

作者:zjphppn时间:2017-01-21
那次聆听常丽华老师的报告,为她的智慧教育、为她的小蚂蚁班级而折服。而这一次,终于也读完了早已耳闻的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惊奇的发现,原来常丽华老师的许多创意与雷夫的56号教室是如此的相似。读着第56号教室的故事,则更是让我震撼,我能强烈地感受到雷夫老师对环境的超越,他的这种品格成就了他,成就了那批幸运的孩子。

书中讲述的是从班级当中平时的点滴小事,一件小事一个道理,一件小事一份关爱。平朴的讲述着52号这间平凡的教室内师生间所演绎的一些深刻的哲学道理。

56号教室的故事,我估计最让读者记忆犹新的可能属第一部分的“寻找第六阶段”一章。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应试教育,许多老师使用的立“下马威”,或是“小红花”之类的奖赏激励措施,其实在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水准。读到关于这样的章节,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日常教育中,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如此的下马威,如此的奖赏措施似乎对于我来说很是平常的是,就如许多家长苦恼于孩子不肯主动勤奋学习,家长们也就挖空心思想怎样又拉又打,能促使孩子自觉地学习的做法比比皆是。

而雷夫·艾斯奎斯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他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培养学生的人格,提出的“我有我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慎独”不谋而合。他从 “道德发展六阶段”来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寻找到了六阶段。颇让我有感触的是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颇让我惊讶的是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我不想惹麻烦”,很多孩子从踏进校门的一刻起,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准则。而多数老师或家长也总是威胁“不乖就要惩罚”“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而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此分析非常的形似与围绕我们身边的教育,似乎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如果细心地话,我们都会发现,老师刚走在楼梯上,就会听到:“快,快,老师来了!”“安静,老师来了!”他们好象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老师,做作业、排好队、认真上课等等。而我等老师们也是非常的为自己有这样的威信而自豪。想想前几天我班的一男孩作业总是拖拉,人家一节课完成了一份综合练习卷,而他在老师不断地催促下才完成四分之一。几次三番的,我已经没有耐心,当那天我手拿一叠空白的练习卷告诫他:如果今天你的练习还是磨蹭的话,那老师认为你很有必要进行作业速度的训练,这里有一叠练习卷,可以供你训练,如果你很愿意练习的话,今天作业尽可以再磨蹭。结果,孩子那天一下子提上了速度,几乎和全班同学差不多一块儿完成。办公室里我沾沾自喜,传授着此等经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雷夫的第一阶段“我不怕麻烦”的这句话如当头棒,点醒了我,呵呵,原来我这样下马威纯属下策。用雷夫自己的话说“六阶段”凝聚全班的的粘着剂。信任是基础,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我们的德育往往失败就表现在,当老师不在时,或孩子离开学校时,就失灵了。像我班这样的男孩的案例,如何改变其学习状态,我等用智慧,相信“信任,始于教育”。

与第一阶段的“我不想惹麻烦”相比,第二阶段的“我想要奖赏” 中雷夫所做的“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无论怎样都应该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单读着这一章节我始终有些不大接受。

@_@我是分割线@_@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特点,需要鼓励,适当的奖励增加孩子们前行的信心,增加师与生的情感,作为一种精神奖励的辅助物,我觉着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可行之举。

不过读完雷夫的第六阶段,逐渐明白,正因为雷夫认为“以信任为基础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所以才会从儿童学生心理学的角度,总结出了“道德发展六阶段”,即: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它所描绘的美丽路线图,竟然是那么的到位、真实!也让学生孩子们有了努力的方向和阶段目标。

“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己的高要求才是根本”原来不需要一些不必要的奖赏,也是源于“信任”。

读完“寻找六阶段”,读完整本书,越来越多地感觉到了“教育始于对孩子的信任。”因为信任,所以雷夫老师不会让“各位同学,请打开课本,翻到142页,上面有500道乘法,算完以后翻书本的最后一页,也就是第543页,上面还有500道乘法。请大家安静做题目。”因为雷夫老师认为:学生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做更多?如果连10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重复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怕做数学。相反,他并不看重考试,而看重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学习”。所以,雷夫老师不给学生留机械的、过多的作业。所以,即使他的学生几乎都出自母语非英语的移民家庭,班上的学生成绩也能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这让我们汗颜,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习以为常的“题海战术”。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国外的一些教育家的有关教育的言论用在我们中国人的身上并不太奏效。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同,也因为国家教育体制的差异,还因为传统文化的区别,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思维和学习思维是无法用来学习和仿照的。由传统的教学思想所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学生就要按照中国的教学方法去教授的,国外的学生就要按照国外的方法去实施。可是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其实无论是古今天还是中外的教育,无非就是两个词,对学生的“信任、关爱”,让他们充满自信的,满腔热情的去面对将来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