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作者: 小小心愿时间:2017-02-02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这本书点评了发布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的100个教育案例,鲜活生动,可操作性强。虽然说这些案例都出自小学,但我想教育都是相通的,从一个个案例中,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精辟有效而独到的点评,更让我深有体会,似乎找到了一剂良药,一拿到书就“啃”了起来。
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案例,也一直在做案例研究,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研究呢?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同时也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引用王晓春老师的话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案例,科学的案例。这种案例不侧重于是否成功,而侧重于过程的逻辑分析;不侧重于激情燃烧,而侧重于理智的诊断。一定要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让人心服口服,而且经得起质疑和推敲,也就是说,确实是那么回事,就好像人体有炎症白血球就会增多一样。只有这样的案例多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的确,真正的研究,先要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事先已经确定成功了,还需要什么研究?需要的只是气势如虹,巧舌如簧,或做艰深之状,能把人唬住就行了。于是我们只是在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从本书中,我们能学习到教育的点滴智慧,可谓受益匪浅。
一般说来,最廉价的“灵丹妙药”就是“爱”呀,“表扬”呀,“找闪光点”呀,“赏识”呀,“你真棒”呀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大家似乎都觉得他们有奇效,虽然很少有人认真地、较真地进行过科学论证。于是每到说不出什么道理的时候,就可以用他们挂牌了。再看我平时的教学反思,也经常用到这些“灵丹妙药”,往往很少往深处去考虑,也缺乏理论知识作后盾,从这里,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实在需要时刻去“充电”。可如果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话,那也失去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带着兴趣和需要去看,去思考,那样的效果会更明显,自己也乐意去打开书本细细研读,因此,我们看书也需要先激发起兴趣,那样才能有恒心将读书坚持到底。 再来说说这里的教育案例,一个个都源自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关于老师问题的: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师范教育中到底什么是最要紧的?这个班主任到底该怎样当?孩子的自私心理怎么克服?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等等;关于学生问题的:怎样集中学生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你,我的孩子?遇到这种学生,你该怎么办?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如此脆弱?五年级女生的“情书”等等;关于师生关系的:爱,需要回报吗?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不读书的权利?老师难以回答的三个问题等等;关于教师与家长关系的:我用什么时间指导家长?被众多家长宠坏的孩子怎么办?家长放纵孩子,或者家长教育孩子不一致,怎么办?等等;关于管理问题的:为了一个逃学的学生,我在冰天雪地中奔跑了一上午、老师,我希望您对我们一千倍的狠、学生和我关系好,但是不听我的、为课堂纪律而发愁等等。王晓春老师为一个个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他对教师的案例陈述采取分析态度,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剖析,不盲目跟着教师的思路跑,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视角。他的个案点评虽然重在梳理思路,但是梳理之后,还能给老师出点主意,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现在的新教育博客已经慢慢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老师进入了博客的世界中。那一篇篇精彩的博文,无一不是老师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观察、反思。联系我们的工作实际,发现只有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才能写出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才能记录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作是充实忙碌的,我们在博客的世界里得到了历练。我想我们会一起努力,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辛勤地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案例,也一直在做案例研究,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研究呢?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同时也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引用王晓春老师的话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案例,科学的案例。这种案例不侧重于是否成功,而侧重于过程的逻辑分析;不侧重于激情燃烧,而侧重于理智的诊断。一定要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让人心服口服,而且经得起质疑和推敲,也就是说,确实是那么回事,就好像人体有炎症白血球就会增多一样。只有这样的案例多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的确,真正的研究,先要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事先已经确定成功了,还需要什么研究?需要的只是气势如虹,巧舌如簧,或做艰深之状,能把人唬住就行了。于是我们只是在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从本书中,我们能学习到教育的点滴智慧,可谓受益匪浅。
一般说来,最廉价的“灵丹妙药”就是“爱”呀,“表扬”呀,“找闪光点”呀,“赏识”呀,“你真棒”呀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大家似乎都觉得他们有奇效,虽然很少有人认真地、较真地进行过科学论证。于是每到说不出什么道理的时候,就可以用他们挂牌了。再看我平时的教学反思,也经常用到这些“灵丹妙药”,往往很少往深处去考虑,也缺乏理论知识作后盾,从这里,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实在需要时刻去“充电”。可如果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话,那也失去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带着兴趣和需要去看,去思考,那样的效果会更明显,自己也乐意去打开书本细细研读,因此,我们看书也需要先激发起兴趣,那样才能有恒心将读书坚持到底。 再来说说这里的教育案例,一个个都源自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关于老师问题的: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师范教育中到底什么是最要紧的?这个班主任到底该怎样当?孩子的自私心理怎么克服?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等等;关于学生问题的:怎样集中学生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你,我的孩子?遇到这种学生,你该怎么办?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如此脆弱?五年级女生的“情书”等等;关于师生关系的:爱,需要回报吗?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不读书的权利?老师难以回答的三个问题等等;关于教师与家长关系的:我用什么时间指导家长?被众多家长宠坏的孩子怎么办?家长放纵孩子,或者家长教育孩子不一致,怎么办?等等;关于管理问题的:为了一个逃学的学生,我在冰天雪地中奔跑了一上午、老师,我希望您对我们一千倍的狠、学生和我关系好,但是不听我的、为课堂纪律而发愁等等。王晓春老师为一个个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他对教师的案例陈述采取分析态度,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剖析,不盲目跟着教师的思路跑,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视角。他的个案点评虽然重在梳理思路,但是梳理之后,还能给老师出点主意,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现在的新教育博客已经慢慢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老师进入了博客的世界中。那一篇篇精彩的博文,无一不是老师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观察、反思。联系我们的工作实际,发现只有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才能写出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才能记录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作是充实忙碌的,我们在博客的世界里得到了历练。我想我们会一起努力,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辛勤地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上一篇: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读后感
下一篇:教育的智慧——《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