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读后感
作者:聚优时间:2017-09-01
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者写的内容很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说出了开展教研活动和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幼儿园老师比较关注的问题。作者结合实例讲解,让我知道了在开展教研活动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时如何追求有意义的教学。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效”和“有意义”;第二部分“教学”的意义;第三部分追求有意义的教学。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以下说说我在文章中获得一些收获:
文章中讲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得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要追求有意的教学。
备课备什么?要追求有意义的教学,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备幼儿上”而不是放在“备教材上”。具体的说把准备教给幼儿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投放相关的材料让幼儿摆弄,预先了解幼儿已知道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的经验,判断其中有哪些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已有的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教案就更有针对性了,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接体。在日常备课中,我觉得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活动设计,想怎样将活动设计的精彩,虽然在设计活动时也关注幼儿,但是不像文章中关注的幼儿这一方面这么多,看了文章以后,我觉得自己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要更多的关注与幼儿,将活动与幼儿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说课说什么?文章中讲到,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的反思,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是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期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特殊意义,因为只有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只能依据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对自己的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做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能得到体现。
观课观什么?文章中讲到,观课观课观什么?关键在于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的课更有意义,如果提供的都是课程以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教学内容,及时课上的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会到课的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应该是大家上过的或是要上的课,只有多看相同的内容的课,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培育起教学的智慧。因此,教师选择和准备一些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避免了教材选择中的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吃透教材的”问题不大,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而一些教学内容之外的活动设计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作为学习交流的内容。我也很同意作者的看法,多研一些活动计划之内的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很有帮助,这样做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吃透教材”,在开展活动时心里更加有数,有针对性。
这篇文章还是很值得看的,文章中作者的一些理念还是很好的,值得学习。
文章中讲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得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要追求有意的教学。
备课备什么?要追求有意义的教学,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备幼儿上”而不是放在“备教材上”。具体的说把准备教给幼儿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投放相关的材料让幼儿摆弄,预先了解幼儿已知道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的经验,判断其中有哪些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已有的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教案就更有针对性了,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接体。在日常备课中,我觉得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活动设计,想怎样将活动设计的精彩,虽然在设计活动时也关注幼儿,但是不像文章中关注的幼儿这一方面这么多,看了文章以后,我觉得自己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要更多的关注与幼儿,将活动与幼儿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说课说什么?文章中讲到,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的反思,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是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期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特殊意义,因为只有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只能依据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对自己的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做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能得到体现。
观课观什么?文章中讲到,观课观课观什么?关键在于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的课更有意义,如果提供的都是课程以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教学内容,及时课上的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会到课的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应该是大家上过的或是要上的课,只有多看相同的内容的课,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培育起教学的智慧。因此,教师选择和准备一些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避免了教材选择中的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吃透教材的”问题不大,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而一些教学内容之外的活动设计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作为学习交流的内容。我也很同意作者的看法,多研一些活动计划之内的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很有帮助,这样做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吃透教材”,在开展活动时心里更加有数,有针对性。
这篇文章还是很值得看的,文章中作者的一些理念还是很好的,值得学习。
上一篇:谈《教师是一面镜子》对教学的启发
下一篇:读《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