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小心“暗示”

作者:琪琪时间:2017-05-31
进行音乐活动《碰一碰》,只要是让幼儿学习演唱歌曲,并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和同伴亲密接触的快乐。在活动的导入环节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我提问:“好朋友之间可以玩碰一碰的游戏,你觉得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可以和好朋友身体的这个部位碰一碰的?”我边提问边将手不自觉地放在了胸口的位置。这时,妍妍小朋友马上回答道:“心碰心”。这时我不由地一愣:怎么会回答到心碰心的呢?心是很抽象的啊,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应该是不怎么好理解的啊?再看看自己的手,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我的动作影响到了孩子们对问题的理解。

仔细回想在组织集体教学中的确老师的一些不经意动作、语气、表情,会影响到了幼儿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记得有过这样的一幕:我提问一个大的正方形是不是只要折一折就变成两个小三角形?当时我采用的是平缓的口气,一个幼儿轻轻地回答道:“是的。”看到孩子们这么不坚定我又加重了语气问道:“是不是呢?”孩子们看到前面孩子回答后老师没有否认就一齐响亮地说道:“是的。”看到孩子们这样的反应我故意再问一遍“到底是不是呢?”孩子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看你,看看我,都不敢回答了。可见,同一问题采取不一样的语气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上述的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老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动作、语气、表情都是至关重要的。老师提问(特别是两选一的肯定和否定答案)用什么样的口气加上什么样的动作,会给幼儿有不一样的暗示作用。每个幼儿都是小机灵鬼,他们会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读出老师的真正意图,包括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所以在我看来,我们教育者,不光要注意提问的精准,还要注意在提问过程中的辅助动作、语气、表情,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将问题的答案暗示给幼儿。那么这样,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不是一个个头脑聪明的小朋友而是一个个会读懂他人的小机灵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