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幼儿教师师德素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聚优时间:2017-09-05
师德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它以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形式存在;二是教师自身通过学习和实践等修养过程逐步认同、内化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以个体道德品质的形式存在。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师德处在何种位置起着何种作用呢?有人认为,专业成长只涉及业务要素,而与道德要素无关。本文试图从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和师德效应等角度来说明师德要素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提高师德水平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师德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

什么是专业?教育部师范司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解释是:专业是一群人在从事一种必须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将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这里的“专业标准”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还包括长期的专业训练,形成专业组织等。台湾学者林瑞钦把教师专业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智能以及专业精神,并把“教育专业精神”解释为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信念和专业理想。对专业的这种理解告诉我们,把专业等同于“业务”,从而认为它与道德无关,是不对的。专业是“专门职业”,是一种要求更高的职业,在这种要求中,既有业务方面的,也有道德方面的。

教师职业特别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是不是一种专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不是该不该成为专业的问题,而是现实中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够不够专业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随着教育在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尽管做法各不相同,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都很重视。

以美国为例,1987年,美国成立了一个国家专业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设立专门资金项目支持国家教师证书标准的开发,通过建立一个鉴定优秀教师的评议程序来帮助和推动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委员会提出了五项“核心建议”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其中第一项为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负责;最后一项为教师要成为学习化社会的表率,这些都涉及到职业道德。在美国,教师资格的鉴定一般需要两道程序:一是原就读或就任学校的推荐,二是业务能力的考核。可见,第一道程序意味着道德品质的鉴定。

笔者在2002年春天参与考察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发现巴州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师德的要求是很高的,甚至把它写进了州宪法。巴州宪法第131条第二和第三款中对教师是这样要求的:“尊重宗教信仰和人的尊严,能自我克制,有责任感,乐意承担责任,助人为乐以及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东西……以民主精神,以热爱巴伐利亚故乡和德国人民的思想,及各民族相互谅解的精神教育学生。”慕尼黑市立社会教育专业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的学校,我们在该校的课程设置中看到,除了学科课程还有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中,除了教育心理学类课程外,神学、哲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也赫然列在其中,可见他们对教师的思想涵养、社会规范意识和相应的责任感培养十分看重。

我们党和国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历来十分强调师德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18条、教育部颁布的

@_@我是分割线@_@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都以法规的形式对教师的道德操守作了明确的要求。1994年颁布施行的《教师法》从法律角度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的同时,还要求教师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002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庆典上的讲话中,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时隔两月,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创新教育时,又特别提出要“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肯定了教师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指出了教师成长的方向。我国当代的教育理论界对教师素质结构也多有探讨。叶澜教授指出:“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教师的理想风采。”这其中也把师德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师德要素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这是由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在对幼儿实施保教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实际上扮演着多重角色。

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自理能力、自主能力较弱,情绪情感上具有很强的依恋性,这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决不能只是一位具备业务能力的教学工作者。事实上,在整个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养护者”或者说“照料者”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养护和照料,不仅是对幼儿生理的照顾,更包含着对他们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健康的人格个性品质、社会性行为等多方面心理发展的关注与呵护。同时,教师还是幼儿权利的保障者之一。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具有突出的具体形象性,是非观念正在逐步形成之中,社会化的进程刚刚开始,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做幼儿的榜样,做幼儿行为的引导者,做幼儿迈向社会的引路人。

要扮演好这多重角色,光有业务能力显然是不行的。有些教师认为我只要业务好,做个“经师(凭经验、教知识、教技能)”就行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说,教师总归是“人师”。教师对知识的态度、对人对社会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等等这些师德的要素,甚至今性、志趣、打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这就是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育过程中的以身作则永远具有必然性,只是作什么则不同而已。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分析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教育效果特别好的原因时说:“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里提到的“人格背景”就是指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用今天的话套到幼儿教育中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敬业乐业,对幼儿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这属于师德要素;二是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才艺,这属于业务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要素和业务要素是统一、交融的。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而师德具有教育效应和教育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业务要素。教师敬业、追求科学精神、严谨笃学、业务精益求精,这也是师德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的业务提高也具有道德上的意义。

二、师德要素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专业成长包括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更丰富、专业技能更强、职业道德水平更高等方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从哪里来?是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还是出自对这个职业的兴趣爱好?的确,职业的地位和待遇以及从业的兴趣可以构成专业成长的动力,但是,专业劳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通过其活动“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就教师专业来说,这个特点更突出。这就需要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看作是谋生手段,更要看作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价值的公共服务,要有不受营利性动机驱使的奉献精神、热爱专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若其动机仅仅停留在待遇和兴趣层面,则其动力恐怕难以持久。何况就目前来说,幼儿园教师的

@_@我是分割线@_@

地位和待遇还不是很理想,而且幼教工作也不见得轻松有趣。调查表明,幼儿园教师有50%左右感到工作“较为劳累”,13%左右感到工作“极为劳累”,没有人说工作“很轻松”。说到“成就感”,也有50%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缺乏”。另外现代社会行业间和行业内的竞争也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爱心、没有相应的情操,这个工作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兴趣,还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再说,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属于专业性的活动,不仅需要职前长期的专业培养,还需在工作过程中坚持终身的专业进修。所以,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师德的支撑。

人们常说敬业是事业进取的原动力,此言极是。“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朱熹语)敬业者,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因为敬业是从业者在对职业意义、人生意义的不断体验中产生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角色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角色认知,了解教师角色所要承担的社会职责,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了解从事这一职业需要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第二阶段为角色认同,在有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后,亲身体验到了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衡量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第三阶段为角色信念,是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成为教师的个体需要,教师开始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选择是正确的,形成了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荣誉感、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这时的教师进取精神已达到自觉的程度,并且形成一种进取态势:因为体验到职业的意义而敬业,因为敬业而努力进取,因为进取而不断领略到事业的博大精深和崇高价值,从而使敬业精神又上升到新的境界。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专业成长。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人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其表现形态为物欲、兴趣、情感、信念、理想等,它们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系统。

人们关注物质待遇无可厚非,而且对物质的欲望的确可以给人的行为带来强有力的动力,但如果把它看成“惟一”,表现在教师职业中把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看作是付出技术、劳动从而得到报酬的交换关系,他就会只关心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不关心教学的价值层面,计较于付出与报酬间是否平衡,一旦失衡,动力锐减,一旦有更有利可图之处,就会表现出职业动摇,或者做出与教师职业格格不入的事来。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因为带有情绪色彩,所以要成为专业发展的动力,还需要理性导航。情感是一种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爱事业、爱学生,就是一种高级情感,它会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信念是人们坚信某种道理的正确性、具有一定情感支持并力求实现的一种观念,教师的职业信念有其深厚的认识基础和相应的情感体验,由此产生的动机,具有持久的动力特征。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高层次和长远的理想使人们不受眼前利益驱使,不被一时困难吓倒,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自己对专业成长的强烈愿望。所以,只有教师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方面的素养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恒久的动力。

三、师德效应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中无可替代

教师专业化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二是个人需要,是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而师德效应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体现于教育主体,具有教育效应;另一方面它具有提升教育者形象的效应,在教育者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专业成长中师德水平提高和业务水平提高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

@_@我是分割线@_@

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突出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教师专业化就是要造就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和营造高质量的教育。

教师的业务素质肯定会影响教育质量,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师德素质会影响教育质量吗?这也是不言而喻的。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是“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而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履行这种职责绝非易事。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阶段,教师在幼儿面前扮演什么角色,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未来的人生。在这种职业劳动中,耐心、事业心、责任心比业务能力更重要。就是“智”、“能”的培育,也不仅仅是业务问题,也需要借助于“德”的力量。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个经典实验说明的就是充满爱的期待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师对学生所持爱的期待越高,注入爱的期待越多,学生的智力提高就越明显。

师德要素为什么具有教育效应?一方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稚嫩,幼儿特别需要关爱,他们可以从爱中获得愉悦和自信,这就有了良好发展的心理基础;因为幼小,幼儿特别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对他们特别具有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教育劳动的特点决定的。在教育劳动中,劳动手段在很多方面体现于教师自身,要提高教育劳动的效果,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事实证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受到教育计划、教科书、教育技术手段等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受到教师的道德面貌的影响,而且起关键作用的是后者。因为人格要靠人格来塑造,品德要靠品德来养成,身教重于言教,亘古至今不变。所以有人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是取决于大楼,而是取决于大师,人格高尚、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另外,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上,有一种观念在教育日益民主化、崇尚主体价值的今天需要有一个转变。历来人们认为,教师应该是“红烛…‘人梯”,师德素质好的教师更应如此,所以好教师的形象总是“殉道者”“苦行僧”和“无我”的。其实,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作用于学生的活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作用于自己的活动,也即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这是对的,但后者的活动也构成一个独立的过程,在教师的自我实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工具价值论”,而我们要提倡的是“主体价值论”。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师德修养方面的提高,从教育效应看具有社会价值,从主体效应看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付出爱,是为了幼儿,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因为教师爱的责任和功能的发挥程度,会实质性地决定教师在幼儿、同事、家长甚至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受尊重程度,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为人师表,是教育需要,同时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效应。教师事事处处为幼儿树榜样,会给自己拓展出一个无限的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不仅要提高业务能力,还要完善道德素养。所以,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亦如高超的业务水平一样,是获得成就感的源泉,体现和实现着教师的自身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照亮别人和闪亮自己是统一的。教师职业在我们这个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必将越来越“令人羡慕”。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要靠政府,靠政策,靠外在的推力和社会的牵引,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身的实践,靠专业成长,靠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师德的崇高。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