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13 11:47:5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负势竞上( ) 鸢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

  【小题2】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小题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小题1】负:凭借 戾:至 息:平息 经纶:筹划、治理

  【小题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小题3】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负本义是背,转义为凭借,息是停的意思,这里是平息,经纶,本指整理过的蚕丝,后来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有难度,这几个字都是不太好解释和记忆的。古代汉语中,字词意义的演变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从本义到语境义有很大的'差别,这要靠在学习里边体会理解边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本文本全都是写山写水如何奇特的,所以文章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显然是概括了全篇。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这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授的问题,学生根据记忆便可作答。找文中概括性的文字,要注意文章总分的结构,概括性的文字总是在总写的文字里。

  【小题3】

  试题分析:关键是分析息心一词的含义,这里的心,指尘世杂念,包括功名利禄。忘反,自然是景色之美而留连忘返。

  考点:句子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老师在课堂上一定会重点讲授这个问题,关键是学生理解的问题。在诗歌中,诗人的情感表达基本上要在最后的诗句中突现,尤其是古诗,卒章显志的写法常见,即使不显,也会含蓄地流露一点,学习里要注意理解。

文言文阅读答案2

  明日歌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古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1.下面各句中不表判断的一句是()

  A.环滁皆山也B.此大谬也

  C.夫战,勇气也D.不做则安能会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④后生家每临事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③

  3.下面句中的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B.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4.《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年轻人每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说:我不会做。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对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学会了,不做又怎么能会呢?还有,有些人每当要做一件事,就总是推脱说: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这种想法也是非常错误的。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会耽误了一生的前途啊。

  我们家族中有一位钱鹤滩先生曾作过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顺便把它抄写在这里:一个明天啊又一个明天,明天是多么多呀!我们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么一切事情都会被白白耽误了。世上的人都苦于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来,不知不觉晚年就要来到了。每天早晨看着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着太阳向西边落下去。日子就像这流水和夕阳一样日日夜夜地流转不停。就算能活到100岁,又有多少个明天可以指望呢?请各位都来听我的《明日歌》吧!

  比喻因为循规蹈矩而误了事情。

  【参考答案】

  1.D

  2.B

  3.C

  4.要珍惜时光,若一味拖沓迟延,将一事无成。

文言文阅读答案3

  刘孝绰

  刘孝绰,彭城人,本名冉。父绘,齐大司马霸府从事中郎。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融每言曰: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阿士,孝绰小字也。绘,齐世掌诏诰。孝绰年未志学,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并命驾先造焉,昉尤相赏好。范云年长绘十余岁,其子孝才口孝绰年并十四五,及云遇孝绰,便申伯季,乃命孝才拜之。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其为名流所重如此。

  迁太子舍人,俄以本官兼尚书水部郎,奉启陈谢,手敕答曰:美锦未可便制,簿领亦宜稍习。顷之即真。高祖雅好虫篆,时因宴幸,命沈约、任昉等言志赋诗,孝绰亦见引。尝侍宴,于坐为诗七首,高祖览其文,篇篇嗟赏,由是朝野改观焉。

  初,孝绰与到洽友善,同游东宫。孝绰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鄙其文,洽衔之。及孝绰为廷尉卿,携妾入官府,其母犹停私宅。洽寻为御史中丞,遣令史案其事,遂劾奏之,云: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高祖为隐其恶,改妹为姝。坐免官。孝绰诸弟,时随藩皆在荆、雍,乃与书论洽不平者十事,其辞皆鄙到氏。又写别本封呈东宫,昭明太子命焚之,不开视也。

  孝绰免职后,高祖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每朝宴常引与焉。及高祖为《藉田诗》,又使勉先示孝绰。时奉诏作者数十人,高祖口孝绰尤工,即日有敕,起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孝绰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太府卿沈僧杲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每于朝集会同处,公卿间无所与语,反呼仆卒访道途间事,由此多忤于物。 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世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流闻绝域。文集数十万言,行口世。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 异:认为特别

  B.常与同载适亲友 载:乘车

  C.嗤鄙其文,洽衔之 衔:接受

  D.好事者咸讽诵传写 讽:诵读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范云年长绘十余岁,其子孝才口孝绰年并十四五 ②时奉诏作者数十人,高祖口孝绰尤工,③文集数十万言,行口世

  A.①且 ②以 ③于 B.①与 ②以 ③于

  C.①且 ②因 ③而 D.①与 ②因 ③而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绰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 太府卿沈僧杲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

  B.孝绰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太府卿沈僧杲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

  C.孝绰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太府卿沈僧杲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

  D.孝绰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 太府卿沈僧杲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绰少有盛名,沈约、任昉、范云等当时的名流都很欣赏他,推重他。梁书·韦粲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梁书·萧琛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梁书·刘之遴传 阅读答案及翻译梁书·王筠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范云传 梁书 阅读答案翻译

  B.高祖对孝绰的诗文非常喜欢,认为超过了沈约、任昉等人的作品。

  C.孝绰曾经和到洽友好,但后来因为他经常讥笑到洽的文章而反目成仇。

  D.孝绰的文章很受当时的人欢迎,早上写成晚上就传开,且流传甚广。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洽寻为御史中丞,遣令史案其事,遂劾奏之。(4分)

  ②及高祖为《藉田诗》,又使勉先示孝绰。(3分)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刘孝绰善属文的三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1.到洽不久担任御史中丞,派令史查究这件事,立即上奏弹劾他。2.等到高祖作《籍田诗》后,又让徐勉先送给刘孝绰看。(2)① 融每言曰: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王融经常说:天下的文章,写得好的如果不是我的,那就应当归属阿士。)

  ②尝侍宴,于坐为诗七首,高祖览其文,篇篇嗟赏。(刘孝绰曾侍奉宴饮,在座中写了七首诗,高祖阅读他的'诗文,篇篇赞赏,)

  ③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流闻绝域。(他每次作一篇,早上写成晚上就能传遍,好事的人都加以诵读传抄,文章流传到很远的区域)

  【参考译文】

  刘孝绰,是彭城人,本名是冉。父亲刘绘,(在)齐朝大司马霸府任从事中郎。刘孝绰从小就很聪明机灵,七岁便能写文章。(他的)舅舅齐朝中书郎王融(对他)深加赞赏,认为他很特别,常常带他乘车去拜访亲友,(大家)称他神童。王融经常说:今天下的文章,(写得好的)如果不是我的,那就应当归属阿士。阿士,是刘孝绰的小名(乳名)。刘绘,在齐朝负责起草诏诰。刘孝绰还不满十五岁(志学:人到了十五岁的年龄),刘绘就经常让(他)代为草拟。父亲的朋党沈约、任昉、范云等人听闻他的名声,就一并驾车去拜访他,任昉格外欣赏喜欢他。范云年龄(比)刘绘大十多岁,他的儿子孝才和孝绰都是十四五岁,当范云遇见孝绰时,便申明二人为兄弟,就命孝才给他行拜见礼。天监初年,起家任著作左郞,他被名流推重就像这样。

  升任太子舍人,不久凭本任职官兼任尚书水部郎,启奏谢恩,(皇上)亲手写下诏书回答道:美锦不可立刻制成,公文薄的事情也应该慢慢熟悉。不久兼职改为实授。高祖一向喜欢虫书(虫书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名鸟虫书、鸟书、鸟篆、鱼书),也因为当时亲临宴饮,命沈约、任昉等人言志赋诗,刘孝绰也被引见。(刘孝绰)曾侍奉宴饮,在座中写了七首诗,高祖阅读他的诗文,篇篇赞赏,由此朝野人士对他的看法有了改变。

  当初,刘孝绰与到洽交好,共同和太子交往。刘孝绰自认为才能比到洽好(胜过到洽),每次在宴坐时,便讥笑轻视到洽的文章,到洽怨恨他。当刘孝绰任廷尉卿时,(他)携带妾进入官府,他的母亲仍住在家里。到洽不久担任御史中丞,派令史查究这件事,立即上奏弹劾他,说:携带少妹住在高级馆舍,丢弃老母亲在下等住宅。高祖替他隐瞒他的恶劣行为,改妹字为姝字。(刘孝绰)因犯错而被免去官职。刘孝绰的弟弟们,当时各自跟随藩王在荆州、雍州,便给他们写信论述到洽十件不公平的事,信中言辞都是鄙视到氏的。又另写一封信密封呈送给太子,昭明太子命人将信烧了,没有打开看。梁书·韦粲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梁书·萧琛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梁书·刘之遴传 阅读答案及翻译梁书·王筠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范云传 梁书 阅读答案翻译

  刘孝绰被免职后,高祖多次派仆射徐勉宣旨安慰抚恤他,每次有朝宴都经常让他参与。等到高祖作《籍田诗》后,又让徐勉先送给刘孝绰看。同时奉诏作诗的有几十人,高祖认为刘孝绰写得最精巧,即日下令,起用他任西中郎湘东王谘议。

  刘孝绰年轻时名声很大,然而仗恃才学任性使气,对人多加欺凌轻慢,有不合心意的,便夸大言辞加以毁谤。领军臧盾、太府卿沈僧杲等人,都被皇帝赏识,但刘孝绰格外轻视他们。每次在朝廷集会同处时,公卿间没有可以跟他说话的人,反而叫来仆隶向他们打听道途间的传言,由此得罪了许多人。

  刘孝绰的辞藻被后辈推崇效法,当世人很看重他的文章,(他)每次作一篇文章,早上写成晚上就能传遍,好事的人都加以诵读传抄,(他的文章)流传到很远的区域。文集几十万字,在当世流行。梁书·韦粲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梁书·萧琛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梁书·刘之遴传 阅读答案及翻译梁书·王筠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范云传 梁书 阅读答案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4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huì):鸟嘴。 自?(jiào):自己称呼自己。 堙(yín):填塞。

  1.解释下列词语

  状:_____赤足:_____

  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①誓鸟:

  ②冤禽:

  ③志鸟:

  参考答案:

  七.1.形状、红、淹死、称为 2.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 3.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 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5.“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文言文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小题1:根据上述内容,概括“仁”跟“礼乐”“志”的关系。(2分)

  答:

  小题2:朱熹引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请对三人的“志”作简要评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仁”是“礼乐”的内核(本质),“志”是“仁”的外在表现(体现)。

  小题2:子路愿将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享,轻财重义,有爱人之心,表现了对仁的`追求;颜渊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其境界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要让老人安逸,对朋友信任,关心年轻人,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境界最高。

文言文阅读答案6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於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勾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碎:聚集

  2.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开篇,墨子先说明,仁人的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围绕什么是害什么是利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B.墨子认为,害就是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对君不惠,臣对臣不忠,父对子不慈爱,子对父不孝顺,兄弟之间不协和,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源起。

  C.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才是除害兴利的最好办法,只要普遍地不分远近不分亲疏互相施爱,互相使对方得到好处,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就不会发生。

  D.墨子认为,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4.将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2)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B(贼:残害)

  2.C(③⑥不能直接表现)

  3.D(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主要用来证明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4.(1)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

  (2)这又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文言文阅读答案7

  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汪,字元度,本弘农华阴人也,曾祖顺,徙居河东。父琛,仪同三司,及汪贵,追赠平乡县公。

  汪少凶疏,好与人群斗,拳所殴击,无不颠踣。长更折节勤学,专精《左氏传》,通《三礼》。解褐周冀王侍读,王甚重之,每曰:“杨侍读德业优深,孤之穆生也。”其后问《礼》于沈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推许之曰:“吾弗如也。”由是知名,累迁夏官府都上士。及高祖居相,引知兵事,迁掌朝下大夫。高祖受禅,赐爵平乡县伯,邑二百户。历尚书司勋、兵部二曹侍郎、秦州总管长史,名为明干。迁尚书左丞,坐事免。后历荆、洛二州长史,每听政之暇,必延生徒讲授,时人称之。数年,高祖谓谏议大夫王达曰:“卿为我觅一好左丞。”达遂私于汪曰:“我当荐君为左丞,若事果,当以良田相报也。”汪以达所言奏之,达竟以获罪,卒拜汪为尚书左丞。汪明习法令,果于剖断,当时号为称职。

  炀帝即位,守大理卿。汪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其时系囚二百馀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岁馀,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大业中,为银青光禄大夫。及杨玄感反河南,赞治裴弘策出师御之,战不利,弘策出还,遇汪而屏人交语。既而留守樊子盖斩弘策,以状奏汪,帝疑之,出为梁郡通守。后李密已逼东都,其徒频寇梁郡,汪勒兵拒之,频挫其锐。炀帝崩,王世充推越王侗为主,征拜吏部尚书,颇见亲委。及世充僭号,汪复用事,世充平,以凶党诛死。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不颠踣 颠踣:跌倒,仆倒

  B.长更折节勤学 折节:改变志行

  C.二人推许之曰 推许:推让赞许

  D.颇见亲委 亲委:亲信倚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其时系囚二百馀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

  B.汪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其时系囚二百馀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

  C.汪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其时系囚二百馀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

  D.汪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其时系囚二百馀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汪浪子回头。年少时杨汪好与人打架,长大后知错即改,开始勤奋学习,专心研究《左氏传》,通晓《三礼》,并积极向人求学。

  B.杨汪颇受器重。高祖即位后,让他掌管军事,封他为平乡县伯;炀帝时,担任过大理卿、国子祭酒等,所作所为颇受皇帝赏识。

  C.杨汪为人耿直。王达想借推荐杨汪做左丞之机,向他索取良田,杨汪不但没有答应,反而把他的话报告给高祖,王达因此获罪。

  D.杨汪善于断案。高祖时,他熟悉法律,善于分析判断,非常称职;炀帝时,杨汪任大理卿,断案准确无误,受到皇帝的大力赞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

  译文:

  (2) 及世充僭号,汪复用事,世充平,以凶党诛死。

  译文:

  答案解析:

  4.C(推许:推重赞许。)

  5.C(原文句读:汪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其时系囚二百馀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

  6.B(“让他掌管兵事”时,高祖还未即位。)

  7.(1)天下的学识渊博的儒者大多汇集在那里,大家设辩问难蜂拥而起,都不能难倒他。(通儒硕学:学识渊博的儒者;萃焉:汇集在那里;论难:设辩问难;锋起:蜂拥而起;屈:折服,使屈服,难倒。各1分。)

  (2)等到王世充自己称帝后,杨汪又当权。王世充被平定后,杨汪被按凶党罪处死。

  (及:等到;僭号:僭称国号,称帝;用事:掌权;平:被平定;诛死:被处死。各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5.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

  B.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悟前狼假寐,以刀劈狼首。

  C.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7.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翻译、断句。(10分)

  8、把第Ⅱ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分)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分)

  9、阅读下列文言短文,用“/”为画线句子断句,只能断8处。(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答案:

  5、B 6、A 7、D

  、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9、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文言文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故建言①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偷③,质真若渝④;大白若辱⑤,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老子·四十一章》)

  【注】①建言:立言。②颣:崎岖。③偷:懈怠。④渝:浊。⑤辱:黑垢

  23.阅读材料判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现象与文中的“ ”的观点是一致的。(2分)

  24.根据材料内容,阐述老子所谓“道”的特质。(3分)

  参考答案:

  23.道隐无名。(解析: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老子认为,事物到了极致,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体现了隐藏无名之道的本质。)

  24.①“道”的本质是普通人是无法简单直接体会到的。②“道”的本质与它的呈现形态是差异较大的'(或:是隐藏在现象后面)③“道”是幽隐不显,不可以形体求见。(意思相近即可)(解析:从上士、中士和下士对道的态度可知,道是隐在事物背后,一般人是无法认识体会到的;由“建言有之”内容可知,道呈现形态是异常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推知,道是幽隐不显,无形的。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

  【参考译文】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不足以成为道。所以古代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懈怠的样子,质朴的德好似浑浊的样子;最洁白的好似污浊的样子,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器具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乐声听起来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大道隐匿而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辅助万物。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

  【小题1】这 调弄,弹奏 少 多

  【小题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3】安贫乐道

  【小题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点评: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文言文阅读(20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往先】指先去表明意图。【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想要那国家麻烦您了。意思是楚王想要庄子作楚相。【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笥(si)】竹箱。句中的“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的意思。【曳】拖着。【涂】泥。【往矣】去吧!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相梁杂然相许B.或谓惠子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庄子往见之才美不外见D.庄子持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何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钓于濮水

  C.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辍耕之垄上

  D.愿以境内累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小题4:【甲】文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5:【甲】【乙】两文中,庄子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什么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B

  小题3:(1)那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2)这个龟,宁愿自己死成为存留的骸骨,而处于尊贵的位置呢?还是宁愿自己活着在淤泥中拖着尾巴?

  小题4: 鹓鶵比喻庄子自己;鴟比喻惠子;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而无端猜忌小人的丑态。

  小题5:两文中庄子用讲故事和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好处: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

  小题1:

  试题分析:A句中“相”一为“当宰相”一来“相互”,C句中“见”一为“相见”一为“显露”,D句“顾”一为“看”一为“拜访”,B句中“或”都是“有人”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其”一为代词“它”一是语气词,B项中“之”一为代词“它”一为动词“去、到”,D项中“以”一为“因”一为“凭借”,B项中“于”都是“在”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鸟的名称和地名直接用,不用翻译,把“非……不……”的意思理解清楚。第二句,把“宁”“留骨而贵”“曳尾涂中”解释准确。

  小题4:

  试题分析:看清文中文字:“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句中的这两个比喻是庄子说的,惠子为官,庄子不为官,再看文中所提到的鹓鶵与鴟的“食性”,一高贵一低俗,思考这些内容便可作答。

  小题5:

  试题分析:从说理方法和效果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显然,文中“鹓鶵”“鴟”皆非实说,是以物喻理,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平添趣味,一方面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道理。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田子

  ①为相,三年归休

  ②,得金百镒

  ③,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④。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⑤。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⑥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

  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

  ②归休:休假回家。

  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

  ④致诚:做到十分诚实。致:表达,诚,真心。

  ⑤馆:房舍,这里指"家"。⑥造朝:上朝。造,去。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非吾所欲也

  (2)退请就狱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子安得此金( ▲ )

  (2)子其去之( ▲ )

  (3)即舍田子罪( ▲ )

  (4)王贤其母(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2)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4、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的母亲对“孝”与“不孝”的看法是怎样的?(3分)

  阅读答案

  1、 (1)非/吾所欲也

  (2)退/请就狱

  2、(1)哪里,怎么

  (2)拿走(离开)

  (3)免去,免除

  (4)认为……贤惠

  3、(1)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2)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这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啊。

  4、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引用不全,适当扣分)

  表达方式含义

  表达方式,通俗理解就是表述特定的内容所使用的一些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上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方式:

  1、记叙:直接将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记录下来就行了。

  2、描写:将要描绘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主要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就是将作者内心的情感描写出来,比如表达一种喜悦的心情

  4、说明:用简明的语言描述一个事物的一些特征,说明文一定要真实最好不要胡编。

  5、议论:这类文章有论点论据,写起来你自己要心里知道自己的论点是什么,然后用论据来润色论点。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轻视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空缺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 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着,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仕敢欺心耶!

  答:

  (2)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答:

  (3)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答:

  文言文阅读(19分)

  【答案】5.C(易:更换)

  【答案】6.D (①正直忠诚⑤勤俭朴素⑥体恤民情,心系百姓)

  【答案】7.A(“为官不畏权贵”没有体现其“忠诚正直”的一面,不是“与其亲党密告萧”,而是“其亲党密告燧”。)

  8.(10分)(1) 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

  (2)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3)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

  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郤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

  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 家:安家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视:比照。

  C.起兵部,寻转左侍郎 寻:不久

  D.论者韪之 韪:正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信欲有为,而阻于圭 君幸于赵王

  C.不得已而假之人 夫晋,何厌之有

  D.若此,乃有司职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4分)

  (2)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4分)

  (3)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4分)

  1.D

  2.B

  3.D

  4.(1)天顺元年,程信被提拔为太仆卿。京卫的`马匹以前(原来、过去)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

  (擢、旧、征各1分,文意通畅1分。)

  (2) 倘若(如果、假如)有警报,马匹不充足(供给),谁能承担这个过失(错误、罪过)?

  (脱、给、咎各1分,文意通畅1分;)

  (3) 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防止)意外事件的。

  (所以、谨、非常、判断句各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中“韪”字后带有宾语“之”,为意动用法,意为“认为……正确。”解答本题最好的方法是代入法,如果解释为“正确”,后面的句子就讲不通。就可以排查出答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于:介词,被。A.以:介词,把 / 连词,表修饰。C.之:代词,君王的大权 / 结构助词,提宾标志。D.乃:副词,表判断,是 / 副词,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皇帝对程信建议的认可;⑤表明程信想做事而不能如愿。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一些名次性的词语可根据情况照搬,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擢”译为提拔,“旧”译为以前(原来、过去),“征”译为征用;(2) “脱”译为倘若(如果、假如),“给”译为充足(供给),“咎”译为过失(错误、罪过);(3)“所以”译为“是用来……的”,“谨”译为防备(防止),“非常”译为意外事件,句式“……” 为判断句式。

  考点: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程信,字彦实,他的祖先是休宁人,洪武年间戍守河间,于是在那里安家。程信考中正统七年进士,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军队守卫西城门。都督孙镗攻击也先失利,想进城,程信不让进,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孙镗越战越勇,也先于是退却。

  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遣送的学官、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第二年二月,出任山东右参政,监督往辽东运输军粮。巡抚寇深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交付程信测算考核。程信立即打碎它,说:“为什么置人于死地呢?”寇深因此不喜欢程信。

  天顺元年,提拔为太仆卿。京卫的马匹以前消耗过多,程信定期征用马匹。三营大将诉说太仆为人苛刻而急切,请求皇上更改让马匹隶属兵部。程信说:“高皇帝命令太仆管理马匹数量,不要让他人知道。如果隶属兵部,马匹增减,太仆不能知道。倘若有警报,马匹不充足,谁能承担这个过失?”皇上认为程信的话是对的,于是像以前一样隶属太仆。第二年,改任左佥都御史,巡视辽东。都指挥夏霖骄恣不守法,佥事胡鼎揭发他四十条罪状,程信把这事报告给皇上,把夏霖关到锦衣卫监狱。门达说程信不应当代替胡鼎上奏,当时寇深正掌管都察院,因为从前的隙怨,弹劾程信。追究其罪,被关进钦犯监狱,降职为南京太仆少卿。因母丧归家。

  成化元年,起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人屡次叛乱,攻陷合江等九个县。朝廷决议发大军征讨。以襄城伯李瑾任总兵官,晋升程信为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路进军。程信与李瑾居中调度。转战六天,攻破敌寨七百五十多座。前后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记功,程信进升兼任大理寺卿,与白圭共同管理兵部。程信想有所作为,但被白圭阻碍,多次称病。改任南京兵部,参议军务。第二年辞官,一年后去世。谥号襄毅。

  程信征讨南蛮时,皇上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直到班师回朝,不曾擅自奖赏杀戮一人。他说:“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 之,以为美谈,亦已陋 矣。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注]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②求试宛陵令:求得宛陵县的县官。③遗:此处读wèi。④王导:当时的丞相。⑤戒:劝告。⑥足:富足。⑦未之达:即未达之,不明白他的品格。⑧绝伦:超过一般人。⑨叹:赞叹。⑩节:节操。 著:写。 陋:没见识。

  题目:

  1、 释文中加点字的`词义。

  遗: 尝:

  2、 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穷而不贪才值得赞扬。 B.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赞扬。

  C.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算不得廉洁。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

  参考答案:

  1、遗:赠送或给予。尝:曾经。

  2、王丞相(王导或当时的丞相)劝告他(或王述)。(他)回答说:富裕之后自然就不再受礼了。(答出大意即可)

  3、D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7-14

《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4-23

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05-27

[实用]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精卫填海阅读答案01-26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5篇】06-07

【精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