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1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
[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①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③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④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5分)
参考答案
①(3分)B
②(4分)BD
③(3分)C
④(5分)【评分标准】文化积累结合准确,梅花精神阐述合理,语言表达顺畅。
译文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赏析:
《满庭芳·小阁藏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咏残梅以自比,是她当时生活、感情的真实写照,并充分显示了她孤高清傲,不同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词意境相谐,词调低沉,风格深婉,语言轻巧,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何逊(约480—520)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梁代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仿惶,终日不能去。”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杜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2
满庭芳看岳王传披原文
元代:周德清
看岳王传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匠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韩世忠
安危属君,立勤王志节,比翊汉功勋。临机料敌存威信,际会风云。似恁地尽忠勇匡君报本,也消得坐都堂秉笏垂绅。闲评论,中兴宰臣,万古揖清芬!
误国贼秦桧
官居极品,欺天误主,贱土轻民。把一场和议为公论,妒害功臣。通贼虏怀奸诳君,那些儿立朝堂仗义依仁?英雄恨,使飞云幸存,那里有南北二朝分?
张俊
谋渊略广,论兵用武,立国安邦。佐中兴一代贤明将,怎生来险幸如狼?蓄祸心奸私放党,附权臣构陷忠良。朝堂上,把一个精忠岳王,屈死葬钱塘!
问题: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披文握武”三句,意思是岳飞文武双全,有再造赵宋王朝社稷之功,足以青史留名。
B.“功成却被权臣妒”二句,意思是岳飞功劳卓越,却遭到权臣嫉恨,最终被陷害至死。
C.“闪杀人”二句中,“士夫”泛指百姓,“丘陵”指要塞,“南渡銮舆”指入侵的金兵。
D.“钱塘路”三句,意思是岳王墓所在的西湖风雨不断,苍天也似在为岳飞屈死而悲泣。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曲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后半部分转入抒情,两部分既层次分明,又一气呵成。
B.本曲用词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却”字的陡转,“妒”“奸”两字的使用,都可见作者爱憎之分明。
C.诗人在对比中刻画了英雄的形象,写出了百姓的苦难,也揭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原因。
D.诗人以西湖上风雨不断作结,以朦胧衬托伤感,愁怨之情显得更深广绵长。
答案:CC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3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阅读题:
①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③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④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5分)
《满庭芳》参考答案:
①(3分)B
②(4分)BD
③(3分)C
④(5分)【评分标准】文化积累结合准确,梅花精神阐述合理,语言表达顺畅。【李清照《满庭芳·残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李清照《满庭芳·残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满庭芳》译文: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赏析
《满庭芳·小阁藏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咏残梅以自比,是她当时生活、感情的真实写照,并充分显示了她孤高清傲,不同流俗的性格特征。全词意境相谐,词调低沉,风格深婉,语言轻巧,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何逊(约480—520)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辞宛转、意味隽美,深为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所赞赏。梁代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年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亦作《咏早梅》)。清人江昉刻本《何水部集》于此诗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廨舍有梅花一株,日吟咏其下,赋诗云云。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仿惶,终日不能去。”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情附着所致。杜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4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注①汉上:泛指汉水至长江一带。
②江南人物:指南宋的许多人才。
③宣政:宣和、政和都是北宋徽宗的年号。这句是指南宋的都市和人物,还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
④烂银钩:光亮的银制帘钩,代表华美的房屋。
⑤风卷落花:指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⑥三百载:指北宋建国至南宋灭亡。这里取整数。
⑦南州:南方,指临安。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首词以虚笔起笔,极写南宋文明的繁盛,都会繁华富庶,十里长安,富丽堂皇。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安逸乐的不满。
B、“貔貅”运用借代,代指侵略者,表现元军南犯之势,充分表现了词人对敌兵的痛恨之情。
C、这首词笔调悲壮,用典贴切,感情深沉悲凉,深刻细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哀痛之情。
D、这首词借破镜离散之典故,表达词人对丈夫的深挚怀念。词情至此,变悲愤激烈为凄恻低徊,令人不忍卒读。
E、本词具有“运思凌空超越”之特点,词人对自身被掳历尽艰危之现实,着墨不多;又以无穷之追怀、反思与想象,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
2、有人评价这首词,称其“意境崇高”,你认同这种评价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D。(A。2分,D。3分)(B项修辞应为比喻;C项“悲壮”不妥;E项“着墨不多”不当改为“着墨颇多”)
2、认同。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识见来写宋代历史文化的.悲剧,哀悼宋朝的灭亡。(2分)这首词表达的不仅是对丈夫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哀悼,还有自己的死节之心,更多的是对故国沦亡的悲哀。(2分)词人将祖国和个人的双重悲剧融汇在一起,意境极为崇高。(1分)
简析
《满庭芳·汉上繁华》是徐君宝之妻所写的一首词,词人在词中对自身被掳艰危之现实,着墨尤多,而寄之以对文明的追思之中,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写南宋文明之繁盛及横遭蹂躏。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5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注:
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王长官:作者好友,事迹不详。
②摐摐:形容雨声。
③残釭:残灯。
④逢逢:形容鼓声
1、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
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CD(答对任意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解析】C项断章取义,本句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苏轼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D项的手法错误,不是反衬,而是暗示。
2、第一问: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2分)
第二问: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询中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2分)
②词人与王长官相处中情投意合。词中词人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2分)
二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选A得3分,选D得2分。(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2、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
词人在词中抒发了对居住黄陂的王长官的仰慕之情。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宵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6
满庭芳
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元丰三年闰九月,元丰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首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表达了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及不能归家的怅恨。
②“来日苦无多”表达对时光流逝、年岁已高的感慨。
③“山中友,鸡豚社酒”等句,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
④“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⑤“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
(写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共5分)
2、①比喻: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表达人生失意坎坷,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感。
②想象(虚写):“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想象自己即将到达之地的景象,表达随缘自适的思想。
③拟人:将“堂前细柳”拟人化,说柳惦念我,实则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这首词,于平直中见含蓄婉曲,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表达出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珍贵的情谊,抒发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双重心理。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达五年之久的苏轼,奉命由黄州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对于苏轼来说,这次虽是从遥远的黄州调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给他的罪名并未撤消,官职也仍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都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改善。当他即将离开黄州赴汝州时,他的心情是矛盾而又复杂的:既有人生失意、宦海浮沉的哀愁和依依难舍的`别情,又有久惯世路、洞悉人生的旷达之怀。这种心情,十分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在词中。
上片抒写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首句“归去来兮”,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暗含了思归不得归、有家不能归的怅恨。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深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上片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句,于平和的语气中,传达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沉重哀伤。“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三句,真切细致地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以及作者在逆境中旷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淡泊心态。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放的可爱性格。过片三句,向父老申说自己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从未来着笔瞻望自己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片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感情高潮,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重温这段难忘的生活。此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词的下片,深沉蕴籍,含蓄委婉,情真意切,将惜别、依恋之情表现得动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结尾的临别告语,奇峰突起,收束全篇,与上片的纯真友情相呼应,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
【写满庭芳苏轼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11-16
满庭芳·赤壁矶头 阅读答案03-26
满庭芳·归去来兮阅读答案08-12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阅读答案04-15
《满庭芳·归去来兮》阅读答案05-16
苏轼《红梅》阅读答案赏析06-15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6-13
西江月苏轼的阅读答案01-31
苏轼《醉翁操》阅读答案及赏析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