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被告答辩状

时间:2024-06-27 16:22:53 答辩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离婚案被告答辩状

  被告人依法享有答辩权,答辩状是其中一项。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人们上法庭的几率越来越大,开庭前一般都会预先准备好答辩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婚案被告答辩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婚案被告答辩状

  离婚案被告答辩状 篇1

  答辩人:xxx,女,汉族,生于1985年xx月xx日,xx,住xxxx

  被答辩人:xxx,男,汉族,生于1981年xx月xx日,xx,住xxxx

  答辩人因xxx诉我离婚一案,现提出答辩意见如下: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夫妻感情较好,并不存在起诉状中所称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一)答辩人与被答辩人结婚已经六年多,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

  被答辩人在起诉状中称:因婚前认识时间短,相互了解不够,草率结婚,婚后二人性格不合,发生矛盾无法沟通。

  如果说答辩人与被答辩人性格不合,那么结婚六年了早已磨合融洽,和谐相处了。

  上次被答辩人起诉答辩人后,在法庭调解下,答辩人与被答辩人和好如初,一直在一起生活。

  在农忙时,答辩人帮家里干农活,在家里开的商店里面帮忙。

  这次被答辩人起诉答辩人主要原因是因为答辩人与被答辩人父亲之间的'问题,因为答辩人回娘家没有告诉被答辩人父亲,回家后争吵,被答辩人父亲打了答辩人一巴掌。

  在答辩人告知被答辩人后,被答辩人说我爸让你走,你就走。

  为这答辩人才离开家,回娘家去了。

  答辩人认为这只是生活中的琐事,并没有影响到夫妻感情。

  (二)被答辩人所说的答辩人与婚外男子有不正常关系,这个根本是无中生有。

  答辩人与被答辩人感情一直很好,并未与其他人交往。

  (三)被答辩人在诉状中称孩子出生后一直由原告父母代为抚养,答辩人从不尽义务,孩子正常生活,疾病治疗答辩人不闻不问,这与事实不否。

  答辩人自孩子出生后一直抚养至快三岁时答辩人才外出打工,今年年后答辩人也再未外出,孩子日常生活都是答辩人照顾。

  二、答辩人恳请人民法院综合考虑本案事实,结合法律规定,判决不准被答辩人与答辩人离婚。

  被答辩人与答辩人虽有矛盾但属于夫妻正常闹别扭,远未达到夫妻感情彻底破裂、确已破裂的程度。

  儿子xxx才四岁多,离婚会对孩子身心造成巨大伤害,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被答辩人对答辩人的诉讼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根据,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答辩人的合法权益,驳回被答辩人对答辩人的诉讼请求,判决不准被答辩人与答辩人离婚。

  以上答辩意见,请法院予以采纳!

此致

  xxx人民法院

答辩人:xxx

  xx年xx月xx日

  离婚案被告答辩状 篇2

  答辩人: XXX ,男, XXXX 年 X 月 X 日生,汉族,省市人,现住 XX 市 XX 路 X 号 X 单元 XX 室。

  答辩人因 XXX 诉我离婚一案,现提出答辩如下:

  答辩人认为原、被告夫妻感情没有破裂,不同意离婚,理由有三:

  一、原、被告夫妻系自由恋爱,有感情基础;

  二、原、被告性格相近,爱好相同;

  三、原、被告共同生活中,一直和睦相处。

  答辩人认为原告在诉状是谈到的夫妻经常吵架,不是事实,吵架不是没有,但一没有经常吵,二没有影响到夫妻感情。

  XXX 人民法院

  答辩人: XXX

  年 月 日

  离婚案被告答辩状 篇3

  答辩人: XXX

  因原告起诉离婚一案,答辩如下:

  原告 1977 年跟随父母下放到 XX 农村时与我相识,因性格相投,互相吸引、互相爱慕而确定恋爱关系。我们恋爱到第二年时, 1979 年国家落实回城政策,原告全家迁回 XX ,同年底原告到 XX 县去接我回 XX ,如果说我们当时没有感情基础,原告回 XX 后完全可以断绝来往,而原告再回农村来找我,说明我们彼此之间感情很深,因此原告说婚前感情基础较差不是事实。

  和原告结婚以后双方相互体贴,相互理解,相处融洽,夫妻感情很好。原告所称婚后未能培育起新的感情,不是事实。只是最近这一两年,由于原告有婚外异性交往双方才发生争吵,影响了夫妻感情,但只要原告能端正生活态度,珍惜昔日夫妻感情,增进夫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夫妻感情是能够恢复的.,我有信心等待原告回心转意。

  综上所述,我坚决不同意离婚,请求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

  答辩人: XXX

  20xx年xx月xx日

【离婚案被告答辩状】相关文章:

被告答辩状01-21

被告答辩状[精选]05-17

离婚案件答辩状06-20

离婚案件答辩状范本04-02

被告民事答辩状范文04-18

被告离婚答辩状范文05-15

被告答辩状(共15篇)05-17

被告申请书01-05

被告委托书03-31

答辩状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