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八大景点导游词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陕西景点导游词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陕西景点导游词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景点导游词 1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的一座唐代女性墓葬。经过修复和整理,从1965年起正式对外开放。
整座墓坐北朝南,南北全长87.5米,宽3.9米,深处距地面16.7米。它的结构保持了原始的土洞、斜坡、砖室的形制。由1条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8个便房、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这样复杂的结构形式,象征着这位雍容高贵的公主生前安居的深宫大殿。阴间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封建贵族生前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死后还要把这一套搬入阴间,幻想在幽冥世界继续享受,因此在修筑墓葬时就依照生前的住宅修建陵墓。如果把墓葬内部结构看作是墓主人生前住宅的话,那么,后室就是居住的殿堂,前墓室象征嫔妃起居的内殿,甬道表示宫殿的长廊,天井是重重院落,便房是宫殿的厢房或侧室,过洞则是居室中的通道。
永泰公主墓虽然早年已经被盗,但出土各类文物仍高达1000多件,尤其是墓室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时代感强烈,是难得的一批绘画作品。
墓道如隧洞,向下斜坡形延伸,进入墓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地下画廊,左青龙、右白虎飞腾于流云中,在墓道里不但表示吉祥,而且表示方位。中国古代有“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它是用来象征天空的。古人把星空分别划成了固定的区域。《史记.天宫书》里把星际天宇归纳成四大区域,即东宫、西宫、南宫、北宫,四宫分别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代表。这样天空宇宙便通过“四神”的形象呈现在古人的脑海中了,因而有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后面紧随一组威武雄壮的仪仗队伍,仪仗出行图是这一时期唐墓壁画的重要题材。
永泰公主墓东西两壁绘制了30人的步行仪仗队。一边分为5组,每组前面一人率领,后面5人为一队伍,有人说这就是队伍的来历。其实这种仪卫形式可能是模仿皇后仪仗中的出行场面,僭越了公主一级的仪仗制度。因永泰公主于神龙二年(706年)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她父亲李显已经复位,在埋葬时格外优厚地实施了“号墓为陵”的埋葬制度。因此,在埋葬规模、葬具、壁画等方面都与其他公主墓有较大的差异,有僭越的现象。另外,华丽典雅的阙楼图、富贵森严的列戟图,又给人一种气势宏伟、场面壮观的感觉。
进入过洞,简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过洞顶部全部是重彩图案,有象征富贵吉祥的宝相花、海石榴等,抑扬交错、华丽绚烂。这些壁画都是后来临摹上去的,原迹现已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现代化的壁画库里。有人问这些壁画是怎么制作的?这里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在墓道里制作壁画的过程:在经过修整的土壁和砖壁的墙面上,先抹上麦草泥层,然后涂抹白灰,刷平墙面,起稿作画。画稿常以木炭条勾勒,修改之后,正式描线,后依题材的不同而涂上色彩,或浓色平涂,或分层晕染。所用色彩都是各种矿物颜料,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之后依然完好。
由于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对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的设想也就越来越丰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墓葬的复杂化,除了对尸体多方面保护以外,还把他们生前所需几乎都制成名贵的三彩陪葬入墓,供他们继续享受。过洞两侧的便房,是用来放置陪葬品的,里边陈列的这些文侍武卫、歌舞乐工、马牛猪羊、瓶罐碗盘等随葬品塑造得件件有个性,个个有生气。虽然在地下埋了1300多年,但是我们今天仍然感到它们有一种永不消失的艺术魁力。尤其是第二天井两侧便房众多的女骑马俑,说明了当时唐代社会的开放,女子不但可以骑马、射猎、郊游,还可以参加考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武则天作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武则天当皇帝期间,国内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这里出土的鸡鸭成群、牛羊满圈、粮仓井架就是的说明。
甬道前放置的这两块正方形石碑,我们把它统称为墓志铭。它的作用与今天的墓碑基本相同,是记述墓主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书,通常由志盖和志铭组成。志盖上刻着“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九个篆体大字,志盖下面是用楷书写成的1000多字的志铭。墓志向人们简要叙述了永泰公主的身世,而铭则充满了对她的品貌气质的赞美,对她的花季早逝充满同情。在墓志盖的四周刻着十二生肖和蔓草图案,蔓草花纹弯曲回折、盘旋回绕,使人眼花缭乱。
活跃在繁丽草丛中的十二生肖所属的动物,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变化,形成各种确向的活动姿态,形神兼备,生动活泼。接下来请大家随我来识读一下墓志上面的铭文,墓志告诉我们,公主姓李,名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武则天和李治的嫡孙女。生于公元684年,700年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延基,第二年的九月死,当时年仅17岁。
705年,她的父亲中宗复位后,追封她为永泰公主,706年将她与其丈夫的灵枢从洛阳迁来陕西陪葬乾陵,并享受死后特殊的待遇——号墓为陵以此表达中宗的`哀悼伤惜之情。那么,年纪轻轻的她为何而死?来这里旅游的大多数人都很想了解。对于她的死因明有两种说法,一是据史书记载,永泰公主和她的丈夫武延基及哥哥太子李重润私下议论朝政,被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告密,武则天大怒,将李仙蕙等人处死;二是根据墓志铭记载,“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认为她可能是因生小孩难产而死。
那么谁对谁错呢?一般说来墓志铭的记载比较可靠,因为它是发掘出土的考古资料,史学家们常用它弥补和校正史书之不足。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这位公主死于难产的说法就值得我们推敲,经过史学家们研究认为,公主被武则天杀死的说法较为可靠,也就是说史书的记载是对的。一块墓志铭在当时来说只不过是一件看似平常、普通的随葬品,但古人万万想不到事隔千年之后的这件普通东西却成了难得的艺术珍品。它对研究我国的历史地理、文字演变和书法艺术以及判断死者墓葬年代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墓志铭旁边绕过去,经过这一段比较窄的走廊,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甬道。斋道右边用砖堵的这一长方形的洞口,是当年盗墓者所留下的。工作人员在挖掘清理过程中,发现洞口距地面50厘米处有一副人骨架,旁边流散有金、银、玉、馏金饰品及铁斧子一把,估计是盗墓者因分赃不公,互相残杀所致。过了甬道我们来到了一个宽敞明朗的大厅,即前墓室,一道石门将前后墓室隔开。它们的结构相同,上圆像天,绘有天体图。东面的山峦、金乌与西面的月亮遥遥相对,尤其是数不清的满天繁星,仿佛眨着青幽幽的眼睛。
下方法地,绘有唐代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天圆地方”之说。前墓室相当于墓主人生前的会客厅,墓室四周绘制8幅壁画,东壁上的《宫女图》保存为完整,也为动人。画面上有九人,分两行排列,宫女们个个面色红润,梳着流行的发式,身着时髦的服装。走在前面的宫女,双手挽着披巾,挺胸趋步前行,姿态雍容华贵,有人说她可能是永泰公主,也有人说她很可能是领班。随后宫女面相和神态各异,服饰与发型不同,分别捧盘执杯,抱物持扇,或拿拂尘,或端蜡烛。在徐步缓行中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服务队列,再现了1000多年前宫廷奴婢侍奉主人的生动场面。
这幅画没有故事情节,是一群生活在宫廷里面侍奉主人的宫女,尽管她们是被使唤的奴婢,画家还是要歌颂她们的美丽。大家听说过红叶题诗的故事吗?说的是唐朝时诗人卢涅拾到从宫苑里漂出来的一枚梧桐叶,见上题有“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表达了宫女对爱情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这幅宫女图是一种高度美化的艺术构图,画家用矛盾的对比手法将这些唐代的美女荟萃一起,使她们流光溢彩而妖艳动人。如同今天的模特表演一般莲步轻移,婀娜多姿,为整个墓室增添了美的氛围。走过石门进人后墓室,这里相当于永泰公主的寝宫。后墓室是盛放死者尸骨的地方,也是整座墓葬神秘之处,室内有一具高大厚重的长方形石橔,形状为一座庑殿式的建筑物。橔,是古代一种高级葬具,一般称为棺木的外层。
公主和她丈夫两人尸骨的棺木就安置其内。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墓葬早年被盗,大量淤泥流进墓内,当年打开石橔时,发现橔内几乎涌满了淤泥,淤泥内有零星、腐朽不堪的棺木和三彩碎片,两人的尸骨也所剩无几。石橔由34块青石拼凑组装而成,它是目前所有石橔中精美的一具。石橔橔顶、橔身、基座内外都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花草、鸟兽等线刻画30余幅。橔外部中间的线刻图生动有趣,紧闭的大门外两侧各站立着一位侍护,门扉上清晰雕刻着门环和门钉。这些线刻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线条流畅自然,刀法嫡熟精湛,是研究唐代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石刻线画属于绘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将绘画艺术和雕刻技法融为一体,以刀代笔,以石为纸,用粗细不同、转折多变的线条刻画出一幅幅造型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不同风格的线刻画面,反映了我国传统绘画中以线造型、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特点。乾陵石刻线画分布于石橔内外、石墓志四面和石门上下,其中以石淳上的数量多,也为精美。参观墓室后,大家可以在展厅欣赏石橔内外壁上所雕饰的精美线刻画。
陕西景点导游词 2
太白山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米。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山作为秦岭山脉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条件就更为独特,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给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为中外科学家和文人学士所向往。
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几经构造变动、断层,节理十分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势峥嵘的险、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区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个个高山湖泊,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古人及当地老人都称其为"神湖",实则为"说蚀湖"。这些冰蚀湖自古就有"太白池光"、"高山明珠"之称,被列为太白山八景之一。在拔仙台、跑马梁一带,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令人眼花缭乱。由拔仙台环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阶等第四纪冰川所特有的地貌形态历历在目。因此,太白山可谓是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
太白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太白积雪六月天"中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在过去寒冷的年代,太白山顶终年积雪,每当盛夏,从关中平原眺望,白雪皑皑,银光四射,蔚为奇观。
太白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夏商时称"物山",周代称"太乙山",至魏晋始称"太白山"。历代帝王对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迹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景色的绝妙诗篇。自隋、唐以来,眉县汤峪便是关中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先后建有凤泉宫、凤泉汤、唐子城等行宫。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名人学士也曾多次登临太白山,吟诗作画,"太白泼墨山"便传说为李白历作诗之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栈道的捣药的碓窝。而药王的传说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1991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7月,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从此太白山这位养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聘婷少女才向人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讲述她传奇的故事。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的眉县境内,公园面积2949公顷,包括10个景区,180多个景点。公园海拔高度从620米到3511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国家森林公园。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文物古迹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生动画卷,这里山峦重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曲流溪涧晶莹碧透,烟雾浩渺,吐珠溅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画。置身其中,峡谷壁立,石径萦回,古枫垂阴,沟壑幽深。阳春,草木吐翠,万花争艳;盛夏,绿荫夹道,凉风习习;金秋,山果串串,枫叶显媚;寒冬,玉树银装,温泉吐雾。被誉为眉县八景之一的"凤泉神泽"、"鱼洞仙音",会使人怡然自乐;传说中的"唐子城"、"二郎阁"、"牛窑"、"神女碑"会把你引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神功石、泼墨山、世外桃源、开天关、七女峰会使你身临其境,游兴大发。这里,不仅一山一水、一沟一壑、一峰一石都很别致、优美,就连山上的一林一木、一草一花、一树一枝也都那样美妙、神奇。
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气候、动植物带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海拔620米――3511米的山地范围内,分布了地球上数千公里范围内才有的气候带、植物带和动物带,形成了包括3个植物带、7个植物亚带、15个植被群系在内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从下到上依次划分为松栎类景观林、桦木景观林、冷杉景观林、落叶桦景观林和高山灌丛景观林等五个景观林带,界限清晰,色调鲜明。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种类繁多,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素有"亚洲天然植物园"、"中国天然动物园"之称。在太白山复杂多变的地体因素和特定的宇宙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开成了太白山特有种和新种,如太白红杉、眉柳、太白参、太白乌头、太白贝母、太白忍冬等。园内共有种子植物1850种。由于太白山森林植被的古老性,稀有种、孑遗种多,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太白红杉、水青树、莲香树、山白树、杜仲、独叶草、星叶草、大果青杆、狭叶萍耳小草等9种。三级保护树种有庙台槭、金钱槭、领春木、紫斑牡丹、延龄草等11种。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丰茂的森林资源、复杂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是珍禽异兽的`天然乐园。公园内有森林动物、昆虫169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金丝猴、大熊猫、羚牛等3种,二类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红腹角雉、苏门羚、大鲵等7种。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回归大自然提供发良好场所。茂密的原始森林,能有效地调节气候、吸碳制氧、消除烟尘、吸收毒气、杀灭细菌、隔音消声、净化水源、美化环境改造人类生活环境。经西安医科大学教研室同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测定,太白山森林公园内空气负离子日平均浓度为15000个/cm3,最高值为25000/cm3,是进行森林浴的"天然氧吧"。园内天然矿泉水井水温达70.9℃,水中含2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成份和微量元素,为优质医疗矿泉水,对各种皮肤病、风湿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
漫步园内,踩着如茵的绿地,林海茫茫,浓阴匝地,灿烂的阳光透过如伞的树冠,金黄的光斑洒满蜿蜒的小径;呼啸的山风掠过头顶的树梢,遥远的呼吁声在林中回荡。脚下,古道蜿蜒、曲径通幽。鸟儿在耳边鸣唱,秋虫在溪边弹琴。而或乘坐缆车在林间穿行,远望山岭青翠,层峦叠嶂,飞瀑流泉,风光宜人。近看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莺飞燕舞,风光诱人。此时此刻,脱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怀幽之情悄然而至。宁静深沉的森林,清新湿润的空气,怎不令人陶醉与神往。
通过近十年的开发与建设,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宝鸡旅游业的龙头,列为陕西省首批公布的全省八大旅游景区之一。目前,太白山旅游区围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投资已达近7亿元人民币,开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配套服务体系。区内现有宾馆饭店20余家,床位5000余张,游泳、娱乐设施120多家,已成为陕西西线旅游中一处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以及教学、科学考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陕西景点导游词 3
各位游客,请随我一同步入遗址大厅内去拜访一下半坡人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沟、囿、陶、罐的大总体便是半坡遗址了。它是1953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修建了该馆。而后,又从54年秋到57年夏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囿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游客请看,在遗址大厅的中央,有一座复原后的.圆形房屋遗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处。哦,对了,这座房屋与别的房屋不同之处在于它属于村落的最中央而且面积最大,有160平方米,而村庄内其它的房屋面积小而且门都是朝南开,构成了一个向心状,将大房子团团围住,这就从形式上反映了这座大房子的重要性。
陕西景点导游词 4
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商南县境内,辖属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连接巴山北坡,居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境内地势起伏,谷岭相间,主要属低山和丘陵地貌。丹江由西向南进入河南、湖北境内。商南县内丹江划分为丹北、丹南两大部分。丹北为蟒岭和流岭的东延,山体浑圆,峰峦起伏;丹南处新开岭腹地,山形陡峭,河谷深邃,水系发达,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环境优美,金丝大峡谷即在其中。
金丝大峡谷由白龙峡、青龙峡、黑龙峡和石燕寨组成。
白龙峡,俗称七里峡、北峡。峡口左侧的山峰叫凤山,犹如凤凰展翅;右侧山峰叫猴山,山头有一石猴,有仙猴戏凤之说。左侧山坡上还有一个拔地而起的奇石叫仙人石,亦称仙人峰。坡上怪石嶙峋,青藤倒挂,自然景观妙趣横生。
青龙峡,俗称东峡,险峻异常。峡谷两面,绝壁千仞,藤萝摇缀。更为奇特的是两面的悬崖峭壁上,茂密地生长着海桐、樟树、铁杉等珍贵的常绿乔木,广展绿冠,为游人造就了避暑休闲的佳境。
黑龙峡,位于大峡谷的'西端。沿石燕寨西进,就是奇险、神秘的黑龙峡,全程约10公里.因峡谷窄长,水在石槽中湍流,在石潭里回旋,在阳光的折射下,闪闪发光,犹如金丝串珠。人称金丝峡黑龙峡段,可谓险到极处,美到极处。金丝峡的景观特色主要是:谷深狭窄,壁绝峰险,瀑群奇幻,溪潭珠连,原始幽深。
石燕寨,南北走向,东、西、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只有北坡狭路一条。山寨由五大台阶构成。第一台阶高崖峻壁,两面临空,是上山道路的关隘。人称南天门主寨在第二台阶,是道教圣地。供奉真武祖师,每逢节日或者道会,人们接踵登山,有的为祈福求安,有的为观赏山光水色,有的为享受登山眺望的情趣,各尽所欲。第五台阶为玉皇顶。极顶远眺,楚天空阔,豫水旖旎,峡区数十里山水风骚各异。这里有数百种野花,芳香弥漫。
金丝大峡谷以窄、幽、秀、奇而闻名,河流密布、森林茂密、野生动物、植物繁多,原始生态保存完好。
这里的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日平均气温高于摄氏10度的日数约为240—285天;年降水量超出800mm,属雨量充足气候湿润地区。总体气候特征是: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可谓“一日历三季,十里兰花香”,是休闲度假,寻觅探幽的旅游胜地。
陕西景点导游词 5
1、丹凤门遗址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它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是唐朝皇帝进出宫城的主要通道。丹凤门上部建有丹凤楼,是皇家颁布赦令,举行宴会等大典的重要活动场所。丹凤门北对大明宫主殿含元殿,东西为顺城街,直南为长安城南北长1500米,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构成了唐长安城的重要景观轴线,展示了盛唐皇室的无上威仪。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丹凤门”为“明凤门”,约四年后恢复旧称。丹凤门作为皇帝宣赦的固定场所,每逢宣赦日,门前一侧立高杆,上悬金鸡,一侧臵鼓,百姓聚集门前广场,待皇帝登楼,囚犯在鼓声中被引至门前,赦令宣读完毕,当场释放,唐人杨巨源有诗为记:“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杆下鼓千声”。
现在的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地区,20_年经考古发掘揭露,丹凤门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考古之最。发掘出的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均为夯土结构。实测门阙墩台东西总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均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丹凤门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20_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启动后,丹凤门遗址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是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馆为三层框架结构,内部空间用于保护展示丹凤门遗址,城楼上用以开展各种仪式活动。为实现保护展示建筑的可逆性和达到文物保护的要求,建筑结构与遗址边沿距离大于60厘米,城台与城墙部分外表建材为城砖肌理。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外墙色彩全部选用淡棕黄色,目的是使这座建筑既能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形制、尺度、建筑特色和宏伟端庄的风格,又有别于其它仿古建筑。色彩上采用浑然一体高度抽象的手法赋予遗址保护展示建筑有如雕塑感和现代感。
唐李益曾有诗:《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龙负日升天门。凤凰飞来衔帝箓,言我万代金皇孙。灵鸡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宸居穆清受天历,建中甲子合上元。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升中告成答玄贶,泥金检玉昭鸿恩。云亭之事略可记,七十二君宁独尊。小臣欲上封禅表,久而未就归文园。
2、含元殿遗址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属皇宫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规制宏伟,地位尊崇,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地位相当。
含元殿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为都城长安的'主要标志建筑,称著当时,传名后世。关于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华《含元殿赋》所说:“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说,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说明含元二字源于《易经》。武则天时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与宫名相统一,至唐中宗即位后才恢复旧称。
含元殿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3.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两阁和供大臣登殿的龙尾道。殿、阁之间有飞廊相接,两阁之下有南北排列的东西朝堂、肺石和登闻鼓、钟鼓楼、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
含元殿作为外朝场所,主要用来举行元日、冬至大朝贺仪式,及一些特殊活动。唐朝的元日大朝贺源于古代的朝贡制度,是通过贡物和朝觐的方式来规范中央与地方、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关系的一种礼仪,而日本、天竺(印度)等远来之国的朝贡,则属于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意义。唐朝冬至大朝贺始于开元八年,唐玄宗时开始施行,此后各代皇帝照行冬至朝贺,仪式规模则参照元日朝贺。每逢朝会日,含元殿场面热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别向皇帝拜贺新岁;还有少则数国,多则十国,操着不同语言,穿着不同服饰的外国使节或首领,列队登上含元殿,依次觐拜。每逢此时,含元殿都成为各民族政权开展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据日本史籍载,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罗,提出抗议,玄宗特许将日本使节调至东列第一,新罗则调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话。
唐代诗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气势和大朝会的盛大场面所震撼,留下了许多咏颂含元殿的篇章,如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崔立之的“千官望长至,万国拜含元”,张祜《元日仗》诗:“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更有李华做《含元殿赋》,洋洋三千言,颂尽含元殿乃至大明宫的气象万千。
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纷乱,硝烟四起,大明宫多次遭遇黄巢、朱玫等军阀战乱损毁,含元殿也最终毁于兵祸之中,存世220余年。
现今的含元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东北部自强东路以北,唐朝灭亡后,历代都有史地研究者亲临考察。上世纪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遗址全景。
解放后至今的多次考古发掘表明,含元殿遗址整体保存状况基本完整,遗存有主殿的夯土殿基,栖凤阁、翔鸾阁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残损的建筑构件。含元殿址依龙首塬南缘而建,殿基高
15米多,雄踞于全城之上,前景开阔。殿身主体东西面阔十一间,75.9米,南北进深4间,42.4米,高3.5米。面积3210平方米,与北京故宫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建有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与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此二阁为三重子母阙形式,下方为高大的砖砌墩台。由于破损严重,仅存长约28米的斜坡道,为原龙尾道遗址。含元殿包括二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200米,气势恢宏,是最能反映盛唐气魄的物质体现,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筑艺术水平。
1998—20_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对含元殿实施了遗址保护工程,形成了现在游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遗址台基。
3、龙首渠支渠遗址
清《唐两京城坊考》中有记载:“龙首渠,一名浐水渠,隋开皇三年开。西北,分为二渠,东渠北流,经通化门外至京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东内苑为龙首池,余水经大明宫下马桥下。”龙首渠支渠遗址位于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南沿以南130米处。
大明宫考古发掘后,在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以南130米处发现一道东西向的一条人工渠道,已探知区域长度400余米,渠道口宽3.6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陡直,局部有砖砌护岸,渠上又建筑有3座间隔几乎等距的桥梁,中央桥址正对含元殿遗
陕西景点导游词 6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35公里处,自秦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至今,已有为效众多国家的党政首脑和外国朋友都参观过这个博物馆,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说过:“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也说:“这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从这些高度凝练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秦俑的历史价值。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秦俑馆一号坑,坑里就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面对威武整肃的庞大军阵,你们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许多问题。现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这些问题。
这些俑是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的。他们决定报告文物部门。
经过考古专家们的鉴定。秦捅馆内的1、2、3号坑被确认为案始皇陵的陪葬坑。从1974年到1979年,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1号坑遗址上矗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科学的建筑物。
经测量,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俑坑的东端是3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俑。他们是的前锋。前锋的后面为的主体,他们被编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每个坑道都是青砖铺地,坑道内例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屋顶上是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上是土。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的右翼、左翼和后卫。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俑。根据推测.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俑。
这里是1994年11月开放的2号坑。它是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的曲尺形方阵。估计可出土兵俑1000多件,车马和鞍马500多匹。2号坑占地6000平方米。它东面突出部分为一个小方阵,6334个弯兵俑组成。2号坑南部为64乘战车组成纳方阵,每排有8辆战车,共8诽;中部为19辆战车和随车徒手兵俑;北部是战车和骑兵。北部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
现在,我们来到了3号坑,它位于2号坑西边25米处。这个坑是1976年发现的。它里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据估计,等1、2、3导坑全部开损后,将出土8000多件陶俑。这些俑相貌各异:有的沉稳刚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谓栩栩如生,神情各异。因为,它们全是根据秦始皇彻林军中的将士们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军”中,你找不到两个相貌、形体相同的俑。他们一个个气废不凡,重的有300多公斤,员轻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从1.7米到1.9米不等。如果大家仔细观瞧,不难分辨出兵桶中哪些是陕西人,哪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肃东部人。
现在已到傍晚,各位游客,再见!
陕西景点导游词 7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大雁塔景区和曲江旅游区,首先我们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雁塔路南端的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始建于公元589年的隋代,到了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慈母文德皇后大恩,要求选择“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之地,建造佛寺,为其母祈求冥福,于是重修隋代无漏寺,并改名为大慈恩寺。唐代的大慈恩寺规模极大,占地342亩,有房间1897间,可容纳僧徒3000余人,慈恩寺的首任拄持就是被称为“法门领袖,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师,玄奘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公元627年,28岁的他独自一人前往印度学习佛学,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长达17年之久,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带回了657卷佛经和大量的佛舍利以及佛像,受到了朝野和国人的隆重欢迎,公元648年12月,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法师便被请到慈恩寺担任住持,继续翻译佛经,并在此宣讲识宗教义,使慈恩寺成为了识宗的祖庭。现在的大慈恩寺,是在唐代大慈恩寺西院的遗址上重新修建的,规模仅为唐时的七分之一。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慈恩寺的门口,因为我国佛教寺院大多都建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寺院的正门称为山门,山门也称三门,东为无相门,西为无作们,中为空门,象征着佛教的入门三解脱,走进山门,我们可以看到钟鼓二楼东西对峙,东边的钟楼内悬挂有一口明代的大铁钟,重约三万斤,上面刻有雁塔晨钟四个字;西面的鼓楼内有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僧人们早上敲钟,晚上击鼓,晨钟暮鼓,交相辉映。寺院的钟声每天敲108下,象征着破除人的108中烦恼,及“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渡众生。”就是说,听到寺院的钟声,就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得道成佛了。
钟鼓楼的北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的是三身佛,中为法神佛毗卢遮那佛,西为报身佛卢舍那佛,东为应身佛。三身佛的两侧是佛祖的两大弟子,东为迦叶,西为阿难。两边有普贤菩萨像和文殊菩萨像,他们分别象征着真理和智慧。东西两侧还列坐有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过去是法堂,法堂是为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堂内墙壁上贴有三张拓片,中间的是玄奘负笈图,两侧是玄奘的两位弟子,圆测与窥基,圆测是新罗国王孙,窥基是唐初名将尉迟恭的侄子,两位名门之后均拜玄奘为师,可见玄奘法师当时的名声之大,地位之高。
法堂的背后就是举世闻名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是由玄奘亲自设计并督建的,用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与佛像。初的塔为5层,砖表土心,不可攀,后来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将它重新修建并增高至十层,后经战乱毁坏,到五代时又重新修建,改为七层。现在的大雁塔基本上就保留了这次修缮后的状貌,为楼阁式砖塔,高64.7米,共七层,塔内建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都建有砖拱门,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中,嵌有两方石碑,是李世民和李治分别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二碑均为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被称为“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的得名,一说是西域称佛塔为“亘娑”,唐言为“雁”,故雁塔之名是由梵文音译过来的。另一说是出自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所记载,说是摩揭陀国有一个信奉小乘佛教的寺院,寺僧可食三净肉,有一天中午,一位僧人看见天空中有群雁飞过,于是便开玩笑的说:“众僧今日还没有肉吃午饭,如果菩萨有灵的话,因该知道啊!”话音刚落,只见领头的大雁突然折身飞回,在这个僧人的脚下坠地而亡,众僧大惊,随即明白了这是佛陀化身前来教育他们,于是便将此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不在吃肉。雁塔之名相必便是来源于此。还有一种说法跟雁塔题名有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到雁塔题名,它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登塔题名,后文人们竞相效仿,在考取进士以后,都要等上雁塔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题留在雁塔的墙壁上,日后若是升为卿相还要用朱笔改写,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进士后,就曾作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少年”,表现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大雁塔的北面是玄奘三藏院,它是一组仿唐建筑群,于200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全院由西院的光明堂,中院的大便觉堂和东院堂三部分组成,光明堂内以壁画的形式讲述了玄奘从出生到去西域求法的事迹;讲述的则是玄奘取经回国后,翻译佛经和培养人才的事迹;大便觉堂内,供奉了玄奘的顶骨舍利和他的青铜坐像,供人们瞻仰和凭吊,墙壁上的汉白玉壁画,讲述的是《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故事,具有很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大雁塔在历史上就是曲江之地,下面我们就去参观曲江旅游区的其它几个著名景点。
首先我们去打雁塔北广场参观,这是一个以突出大雁塔、大慈恩寺以及大唐文化的主题广场,于2003年建成,由喷泉水景区,大唐盛世浮雕景区,大唐东西步行街,唐诗园林区等组成,内有亚洲的音乐喷泉,现已成为了西安的“城市会客厅”和“城市名片”。
下面我们去参观大唐芙蓉园,它是在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修建的,完全仿照了唐代皇家园林的建筑形式,于2005年建成并对游人开放,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内有紫云楼、凤鸣九天歌剧院、陆羽茶社、仕女馆等等许多的仿唐建筑群,拥有全球的水幕电影,是我国个全方位展示大唐文化与风貌的主题公园,被誉为“盛唐主题天下园”。
现在我们去参观曲江海洋馆,它是西部的海洋馆,占地90亩,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主要由海豚表演馆、海洋科普馆、热带雨林馆、海底隧道和水下大观园等部分组成。
在曲江旅游区,我们还可以参观到传说中薛平贵与王宝川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寒窑以及以平民身份埋葬的秦二世胡亥墓。
好了朋友们,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陕西景点导游词 8
船帮会馆位于丹凤县的龙驹寨镇,北靠风冠山,南依丹江。为了让大家对船帮会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把龙驹寨的历史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龙驹寨坐落在北面的鸡冠山和丹江河道之间,古称龙龟寨。又传说刘邦伐秦,其坐骑产驹此寨,遂有“龙驹寨”之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龙驹寨一地即是由西北通往东南之交通要冲,也是军事要地,自古有“陕东南第二门户”之称。
龙驹寨原有寨城,解放后才因街道的拓宽而被拆除。据记载,1935年,当地政府还重修过此城。在西门和东门的门楼上还各题“陕南屏障”和“三秦要津”四字。
人们常用“丹凤眼,山阳脸,洛南的屁股赛蒲扇”来形容商洛各地姑娘的特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丹风县是个盆地,山清水秀,姑娘们的眼睛长得都像大家眼前看到的凤冠山,很是妩媚,尤以大文学家贾平凹的故乡——棣花姑娘为漂亮,那里的姑娘,或雍容丰满,或素净苗条,一个个都粉不溜溜的。我们这里的姑娘不但美丽善良,而且热情好客。不有那么一句话吗?“到了龙驹寨,喝酒不吃菜”。今天中午,我们就请大家品尝一下我们龙驹寨的美酒和佳肴,到时候,大家就会一睹我们丹凤姑娘那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我们这个地方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自古又有“水旱码头”的美誉。明清之际,龙驹寨为“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交通要冲,寨城外丹江码头樯帆林立,寨城内楼行栉比,所收厘金两度居“全陕之冠”。在其鼎盛时期,曾经出现过十大会馆并存的空前景象。清人王时叙《咏龙驹寨》一诗,特别点出了龙驹寨作为水旱码头的特点:“寨号龙驹殖货财,长街十里市门开。江边舴艋来又去,峪里轮蹄去还来。”
山好水好,自然会吸引文人墨客到此一游。李白、杜牧、白居易、王禹偁、徐霞客等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都来过这里,并留下许多赞美之词。王禹偁就曾赞美这里是:“玉膏分地脉,银汉落人寰。”
鉴于上述原因,龙驹寨有了一个响亮的称谓,即“盘龙卧虎逐鹿地,骚士墨客雅集乡”。
这座外形奇特的门楼就是船帮会馆的标志。它是一个六柱五楼,富丽堂皇的石砌牌楼。面额之上嵌有九龙石匾,雕有“明王宫”三个大字。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怎么不是船帮会馆几个字呢?答案就在两侧的门联之中。请大家看:上联是“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下联为“继夏禹称王福庇九江”,横批为“安澜普庆”,可见这位“明王”是管平息风浪的。但他不是传说中治水有功的夏禹壬,因为下联写得很明白,“继夏禹称王”,就是说“明王”是在夏禹之后称王的。上联的`“后元夷受封”,大概就是说这位“明王”是在元代受封的。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原来,“明王”是船帮们信奉的神灵。由于“明王”可以平息风浪,所以,船帮会馆又称为“平浪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我们头顶上就是著名的花戏楼。据统计,全国称“花戏楼”者,仅有两处,一处在曹操故乡安徽毫州,另一处就是我们这里。
这座花戏楼是龙驹古寨十大会馆之首,整个建筑犹如仙阁琼台,东西峙壁,刀切剑削高数丈,条条青龙雄踞墙顶,作破浪欲飞之势。楼身重重飞檐,宛似苍鹰展翅,喜鹊抖尾。全部装饰图案,多以彩瓷镶嵌,阳光之下,耀眼夺目。特别惹眼的是柱梁之上镂空木雕,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高山河谷、点点江帆、亭台楼阁、车马仪仗、鸟兽虫鱼、树木花草,无所不包。其中尤令人称道的是那些人物雕刻,有大舜耕田、夏禹治水、文王访贤。无论是农夫耕田、村妇喂猪、樵子负薪、行旅赶车,还是映雪夜读、赤壁月游,或者两军厮杀,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显示出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艺术造诣。后人把它叫做“花庙”或“花戏楼”,当之无愧。
请大家看,在戏台正面斗拱的中央,有题额大书“秦镜楼”三个金字。《西京杂俎》中说:“秦始皇有方镜,照人灼见心胆,凡宫女有邪心者,以镜照之,莫不胆悸心动。”花戏楼之所以书以“秦镜”,意在告诫人们历史是一面千古不朽的镜子,看戏如同照“秦镜”,可收“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之效。
这座让我们深爱和珍惜的戏楼,在其修建的过程之中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传清末有一年,六月六庙会,船帮因风雨阻隔,逾期末到,遭到其他帮会的羞辱,自此,代表着500多名船工和搬运工人的船帮,为争得名誉,商定每运一件货物,从中提取两个铜钱,以便为建馆筹资。后经日积月累,终于在1815年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会馆,并在众多会馆中鹤立鸡群,独占鳌头。会馆原还有大殿三间,拜殿五间,厢房各三间,乐楼一座。拜殿、厢房毁于国民党统治时期,解放后仅存留大殿及戏楼,20世纪50年代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主管部门拨款修葺,增建厢房20多间,现为县文管会、博物馆所在地。
朋友们,下面我们就去玩一个心跳的活动丹江漂流。为了让大家对丹江漂流有一个基本了解,我先把丹江的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丹江相传因产丹鱼而得名,它发源于秦岭南麓,经商州、丹凤,在商南县江家店乡的月亮湾进大河南境内,并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全长443公里,总流域面积16812平方公里,为汉江长支流。
丹江在丹风境内,西自棣花的条子沟口,东至竹林关雷家洞,总长约94公里,流经商镇、龙驹寨镇及竹林关,总流域面积1134.46朽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2%。干流两岸支流密布,纵横交错,构成典型的网状水系,县境内较大的支流有老君河、银花河和武关河。丹江在县境内的干流中,刘家涧至竹林关一段,名“日月峡”,长约4.8公里,为变质岩陡峭峡谷,坡度多在30度至70度,谷底狭窄,为丹江梯级水力开发的重要河段,水量丰富,其水力资源为历代重视。春秋、唐代为水运贡道,唐代曾多次整修河道,被学人称为“商山运河”,为唐代输往关中的物资补给线之一。
丹江风光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代杜牧作丹水诗,其中有“沉淀蓝光彻,喧盘粉浪开”的佳句;宋代王禹偁的丹水诗以“和云归汉浦,喷雪下商山”之句,勾画出当时丹水的澎湃英姿。
丹江漂流的历史很长。唐代李白曾荡舟丹江上游之仙娥溪,到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泛舟丹水之后,将其过程祥细记大了《徐霞客游记》中的《游太华山日记》。
富而思文,富而思乐。为促进随着改革大潮而兴起的旅游热,商洛外事旅游办公室及丹凤县旅游公司因地制宜,于1991年开发了丹江漂流旅游观光新项目。
项目安排龙驹寨船帮会馆戏楼下的码头为丹江漂流的起本点,这里也是徐霞客登舟远行之处,漂流路线共7.5公里,需1个多小时,要经过狼窝子滩、铁床子滩,过镇江之石、白龙山下、驼峰之侧,经乌龟饮水、金鸡关(鸡冠山金鸡喝水处)诸景点……到达终点日月滩,沿途可观赏摩崖石刻上的书体文字。如果终点下延,还可到达竹林关、梳洗楼(在商南县境)、荆紫关(在河南省淅川县境)、白浪街(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等地点,感受徐霞客当年漂流场景。
游客所乘航具,有竹筏、铁筏、皮筏多种,每筏可坐4~9人,由训练有素的年轻船工撑篙,在“高山流水”、“小小竹排”、“丹水情”等古今乐曲声中起航。登筏漂流,如踏云驾雾,可尽情领略沿途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细细品尝野山野味以回归自然,野情野趣以捕捉新感觉,放情傲啸“云驻云飞随尔便,潮起潮落奈我何”的豪迈气概。
“一路缘溪花复水”、“森森清江下急流”。丹江漂流一定会使您“明日欲别不忍去”。
陕西景点导游词 9
耀州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这里是闻名中外的耀州窑遗址所在地。南距省会西安约80公里,北距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约75公里。耀州窑博物馆是我国目前规模的古陶瓷专题博物馆,也是陕西十大博物馆之一。它陈列展出了中国代历史名窑耀州窑近千年的辉煌成就。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博物馆的门厅,正门面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有感于陶瓷的制作原理博大精深而即兴填写的《西江月》词:“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真是森罗万象。”
这首词以凝练优美的词汇概括了陶瓷生产。词前两句说明泥土是制瓷的原料,但需经过人力的作用才可使用,讴歌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能力;瓷器之所以伟大辉煌有别于其他的如雕塑、绘画艺术,除了人为的因素,还需与“天地阴阳”、“水火木金土”这些自然因素结合,才可制作出完美的陶瓷器皿;瓷器不仅可为人们实用,而且可作为乐曲供人欣赏;“宫、商、角、徵”是中国民族乐曲中古老的五声调式1、2、3、5、6、7的其中四声,意为反映陶瓷研发生“铿锵”的音韵之音。词的后两句是郭沫若对无法言表的陶瓷世界由衷的赞叹。词中充分表明土是原料、水使之成型,在空气中干燥,在火中永恒,再经人加工使其成器的制瓷特征。
与《西江月》词相对应的是博物馆的馆标,它是根据这首《西江月》词的精心设计而成。下端曲线代表人手的侧面,表明手使之成型,讴歌人类劳动力的伟大;圆点则代表泥团,是制瓷的原料;旋转曲线的开端类似太极图,隐喻制瓷与天地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密切关系;旋转曲线则吻合了制瓷工艺流程中“轮制成型”的过程;上延伸的“S”形曲线代表着北宋的典型器物----玉壶春瓶的造型侧影。整个馆标构思精妙,线条凝练,自下而上形象地勾勒出“手托泥团、采天地阴阳、融金木水火,旋转成器”的制瓷过程。
序言大厅
现在我们一同步人的是博物馆的序言大厅。序言大厅就像一本书的序一一样,在这里大家将会对耀州窑博物馆的概况有所了解。耀州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黄堡镇是古代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同时也是陕西目前发现得早的古代手工业城镇和中国的百大名镇之一。耀州窑博物馆就建在古代窑场之上,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研究、仿制于一体的新型陶瓷专业博物馆。该馆于1994年5月23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米,收藏各历史时朔珍贵文物50余件(片),陈列展出耀瓷珍品千余件。
主馆建筑气势恢弘,雄伟壮观。馆区绿树环抱、景致独特,广场中心有被誉为“天下壶”的仿宋青釉刻花倒装壶巨型喷水雕塑,还有堪称“瓶中之王”的仿元代白釉黑花玉壶春瓶大型建筑,可谓匠心独具、妙趣天成。全馆由“耀州窑史陈列”、“参考研究室”、“现代陶艺作品展”、“唐三彩窑址保护大厅”、“唐宋遗址保护厅”和具吸引力的“陶艺中心”组成,系统科学地再现了耀州窑的历史风貌和“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为研究中国古陶瓷史、文化史、科技史、建筑史、物理、化学等提供了珍贵、翔实的资料,同时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亲自动手制作,充分体验陶艺制作的非凡乐趣。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为了突出博物馆陶瓷专业这一主题,前言的说明文字是用瓷土精心烧制而成的,这种陈列手法为国内独创,可谓匠心独具。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造青瓷的名窑,因宋代隶属耀州府辖,故名“耀州窑”。耀州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元末明初下衰,共800余年。古窑址密布黄堡镇漆水河两岸,其规模宏大。据《同官县志》记载:“地方故老相传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收获,充分印证了当年“十里窑场”的盛况。耀州窑遗址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庞大的规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现在看到北面墙壁上这幅巨照,就是耀州窑古“十里窑场”今天地貌的中心部分。照片上田野、厂房、村落的底下埋藏着丰富的唐至元备时期的遗迹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址已荡然无存,然而俯拾皆是的瓷片,依然在不甘寂寞地昭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序言厅内南墙壁上相对应的两幅照片为考古发掘现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古窑址的开发、保护和利用,耀州窑遗址历经数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面积达2万平方米,迄今共清理窑炉作坊百余座,出土文物300多万件(片)。耀州窑遗址成为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掘瓷窑遗迹规模、丰富、出土文物多、序列强、保存完好的一处古窑址。这两幅照片展现的就是当年考古发掘时的场景。博物馆也就是以历年的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为主要线索,以实物为依据,来揭示耀州窑独特而丰厚的文化。
各位朋友,在了解了耀州窑和耀州窑博物馆的概况之后,请大家与我一同去参观“耀州窑史陈列”,共同去追寻那800余年的历史轨迹。
耀州窑史陈列
耀州窑史陈列是耀州窑博物馆的主体陈列,由4个展室组成,总面积为3400平方米。这里展出的千余件文物揭示了耀州窑考古发掘的成果,生动地再现了耀州窑的辉煌历史与工艺成就,希望今天的耀州博物馆之行能给各位朋友带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我们的参观将从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唐代耀瓷开始。
步入展室。大家首先看到的是铜川市行政区域地图,它的外形酷似一只憨态可鞠的熊猫,欢迎大家的到来!在它上面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窑址的分布地点。以黄堡窑为中心,辐射到上店、玉华、陈炉、立地坡等地,范围广,规模大。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作为唐代长安城京城之地的黄堡窑,大唐的兴盛繁荣直接影响了黄堡窑场,使之成为烧造品种多样化的综合性窑场。
能体现盛唐气象的可谓是唐三彩。现在大家看到的唐三彩为耀州窑所烧造,是我国继河南发现的又一处烧造唐三彩的窑址。唐三彩是中低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釉陶器。三彩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等工艺后,捏制成型,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l000摄氏度左右烧制,待冷却后饰以配制好的彩使釉料,再入窑中烧至800-900摄氏度后完成。唐三彩主要的用处是随葬的明器,唐三彩产量与大量兴起是为适应唐代的厚葬之风。
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得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在烧制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蔓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斑驳陆离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唐三彩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蚀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言,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召的古代工艺品。耀州窑唐三彩除了用于大量的随葬之外,还开创性地烧制了三彩建材,拓宽了三彩使用的领域,是考古上一项重大发现。
大家看到的琉璃瓦是目前陕西省发现的早实物资料,同时它的发现也为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琉璃瓦找到始烧地。中立柜中的三彩龙头套饰是目前我国首次在窑址中发现的唐三彩套兽。三彩龙头套饰用于高级建筑构件。其造型是中华民族惯于表现的灵物----龙,它集贴、塑、雕、搂、刻、画等装饰手法于一体,生动地塑造出龙首形象。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和龙相关的物品使用也有特定的要求,三彩龙头套饰仅能用于高级寺院或大型宫殿建筑上。
其后部呈长方形的空套状,两侧有穿孔,上端切割成三角形,以便和其他建筑构件结合固定,它的用途是套在建筑物上伸出的挑檐部位,避免木质构件因风吹雨淋而腐朽,同时具有装饰效果,是皇家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在黄堡窑址发现的唐三彩龙买套饰和大量琉璃瓦,说明耀州窑在唐代就与宫廷有密切的联系,是烧造宫廷高级建材的重要基地。
人们习惯于说“陶瓷”,其实“陶”和“瓷”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原料、烧成温度、吸水率等方面都有区别。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黑釉,属于瓷器。黑釉瓷是唐代耀州窑烧制的主要品种,且数量多,釉色凝重漆黑明亮、光可鉴人。唐王朝的自身强大富有,也使唐文化形成典型的表现型文化。今人常言唐代美术“以胖为美”,实际上就是对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美的崇尚,是唐人醉心于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所以唐代瓷器均显现出浑圆饱满、大方典雅的时代风范。
此时瓷器己几乎完全取代了漆器、青铜器,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器皿,新的瓷类器物应时而兴,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器具几乎无所不包,如中国国粹----中医把脉时用的“脉枕”,装食用油的“双耳油瓶”,等等,都能体现出鲁迅先生那句“唐人有大胡之气”的意蕴。黑瓷中的精品就是国宝级文物“唐代黑釉塔式瓷罐”。
国宝级文物“唐代黑釉塔式瓷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1972年出土于黄堡窑址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它集中体现了唐代耀州窑的造型、装饰、制作、烧成工艺的成就。通高51厘米,口径8厘米,重心沉稳,通体施黑釉,釉色明亮温润。由上部罐盖、中部罐腹、下部底座三大部分构成。从器形看,模拟七级相轮,层层递减的变化中蕴有统一与协调的趋势。
这件器物采用了捏塑、模制、刻花、印花、搂空、贴塑、轮制成型等多种制瓷技法,并巧妙地将猴子、花卉、瑞鸟、力士、兽头、佛像、莲瓣等不同门类的题材融为一器,其中蕴涵着丰富、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又将工艺美术、陶瓷工艺、佛教建筑、美学及力学完美的结合应用于造型上,可谓集民族文化之大成、熔中外文明于一炉的一件瓷苑佳作。这件黑釉塔式瓷盖罐就是受大唐统治阶级宣扬佛法之举影响的典型器物。
唐文化的高度发展使瓷器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除刚才大家欣赏到的各种单色釉瓷之外,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组加彩瓷系。
素胎黑花瓷是耀州窑的独创,且仅出现在唐代的耀州窑。制作工艺是先在成型的坯体上一层化妆土做底色,然后人窑素烧。出窑后,用毛笔蘸上黑釉在灰白或乳白色的胎上像作画一样,给出各种纹样。看似随意涂画,然而仔细品味却不失章法,杂而不乱。其表现手法犹如渭北高原的窗花剪纸,极富地域艺韵。
花釉瓷是唐代的一大创新,它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极为醒目,犹如天空中撒下了朵朵鲜花,装饰效果极佳。器型以腰鼓为著名。以往仅在河南郑县、鲁山、内乡、禹州及山西交城的窑址发现。耀州窑花釉瓷的发现为研究唐代花釉瓷的产地增添了一个新的窑口,为研究唐代制瓷的装饰工艺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青瓷乃耀州窑的代表品种,也是中国瓷器中早出现的瓷器种类。中国作为瓷国,早在商代就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发展成熟,唐代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时,耀州窑人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唐代青瓷。其釉色青灰,釉层稀薄,玻璃质感强。到晚唐时,耀州窑吸收南方越窑先进的制瓷技艺,泥料淘洗日趋精细,青瓷质量日渐提高,为以后宋代耀州窑的鼎盛和耀州窑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耀州土产有石脂、青石、生华原”,为耀州窑烧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对瓷土的叫法都不一致,为了使其统一,国际上将瓷土统称为“高岭土”。此称谓因景德镇附近有一座高岭山盛产瓷土而得名,但又因南北各地的瓷土性能不同,故烧出的风格也就各异。
五代是耀州窑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一改唐代多样化而转向以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单色青瓷烧造之路。大家知道,五代只有短暂的53年的历史,朝代频繁的更换和战乱不断的发生,使手工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但耀州窑在关中的北部未受到大的战乱的殃及,陶瓷业得以继续生产。耀州窑五代遗址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北方青瓷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术价值。五代在唐代制瓷的基础上,在装烧工艺上进行了重大革新,采用了一器一钵的单件装烧法,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美观程度,使产品无论胎、釉或造型,均属上乘,不仅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而且被皇家选中。大家现在看到的官“字款青瓷”残片,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录。
大家现在看到的茶盏托又称茶盏托子,是承托茶盏以免烫手的用具。它的发明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据李匡义《资暇集》记载:唐代,有一个叫做崔宁的人,做了成都府尹,生活很讲究。他的女儿喜欢喝茶,因为茶盏注入茶汤后,端时很烫手,觉得很不方便。一天,她灵机一动,把蜡烤软,做成茶盏底大小的蜡环,又拿了一个小碟子,把蜡环放在碟子上,再把茶盏放在蜡环上,这样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至于烫手。崔宁看了女儿的杰作后,很高兴,就把这种碟子叫做 “托”,此后流传开来。这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而且增加了茶盏的装饰性,给人以庄重感。以后为了保持茶的香气和清洁,加碗盖。盖、碗、托三位一体,象征着天、地、人不可分离。饮茶与茶具道出了中国茶文化的品位,把茶文化又上升到一种艺术境界。
宋代是耀州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青瓷产量跃居全国诸窑之首,刻、印花装饰在宋瓷中独树一帜,其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仅上贡皇室,远销海外,并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黄堡耀州窑为代表,影响西抵甘肃,东达河南,南及广东、广西诸多窑口的庞大的青瓷体系----耀州瓷系。
宋代耀州瓷造型各样,式样雅朴。釉色以檄揽绿为基本色调,极富变化。器物有日常用器、娱乐的围棋子、化妆的粉盒、玩具的瓷塑、陈设的花瓶、祭祖的香炉等,可谓琳琅满目。耀州瓷的装饰纹样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有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山石流云坡尖、几何纹类等,内容清秀健美、积极向上,具有浓郁的地城特征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宋代窑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宋代耀州窑青瓷的装饰手法也非常丰富,有刻、印、画、剔、塑、堆、贴、楼空等,但成就的典范要数刻、印花青瓷了。
耀州窑刻花青瓷素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其方法是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质或铁质刀具刻画出花纹图案,施釉烧成后,通过釉层薄厚形成浓淡色阶,布于同一平面上的花纹显出了不同层次的效果,使密集的装饰构图毫无满塞之感,而更显出丰富充实,形成了耀州窑青瓷装饰艺术的独特风格。
现在大家看到的触摸台是博物馆具创新性的陈列特色。我们打破了中国博物馆界封闭式陈列常规,大家可亲自动手触摸宋代瓷片标本,感受耀州窑刻花青瓷视觉与触觉的差异,在中国的博物馆界为首创。大家现在可以来感受一下。
宋代制瓷展室
宋代耀州窑所取得的辉煌制瓷成就与其科学、合理、完备的生产工艺是密不可分的,在第三展室大家将了解到宋代制瓷工艺流程。
宋代制瓷工艺流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原料开采一原料粉碎一泥料制备一坯品成型一装饰一素烧一施釉一装烧等。宋代工艺流程和千余年后的现代陶瓷的制备流程相比,除了没有使用电动机械之外,制备流程的工艺几乎是相同的。瓷器叉称“火的艺术”,这说明烧成工艺是关键性的工序。宋代耀州窑不仅改换了燃料,改变了窑内结构,而且在装窑和烧成工艺上也进行了全面改进。此时,所使用的依旧是半倒焰式馒头窑,与唐、五代不同的是,将火膛改为适合烧煤的燃烧室,增设了炉棚和落灰坑,地下通风道进行控制,达到人为掌握窑温、并适时地变换烧成过程中对氧化和还原气氛的控制。这种窑凭借其合理、科学、容量大等优势,被北方话窑广泛推广采用,成为中国北方典型、先进的窑炉结构。它不仅对我国陶瓷工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碾槽是宋代粉碎原料的工具,现在大家看到的石碾槽目前无论从时间,还是规模都被称为中国之。宋代瓷业进一步发展,加工原料的工具不再满足于小型的石白石粹,耀州窑偶用了更为先进的粉碎工具----石碾,将物理中的力矩原理巧妙地运用进来。它直径2.7米,由21节弧形条石组砌而成。叫心用铁铆带动碾轮,畜力牵动,降低了窑工的劳动强度,又大提高了原料加工数量。从弧形凹槽那光滑的表面不难想像时它被频繁使用的情景。这类加工工具直到四五百年之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才有正式书面记载。这件实物也称得上是目前国内发现早、的石碾槽了。
人们习惯于说“陶瓷”,其实“陶”和“瓷”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原料、烧成温度、吸水率等方面都有区别。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黑釉,属于瓷器。黑釉瓷是唐代耀州窑烧制的主要品种,且数量多,釉色凝重漆黑明亮、光可鉴人。唐王朝的自身强大富有,也使唐文化形成典型的表现型文化。今人常言唐代美术“以胖为美”,实际上就是对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美的崇尚,是唐人醉心于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所以唐代瓷器均显现出浑圆饱满、大方典雅的时代风范。此时瓷器己几乎完全取代了漆器、青铜器,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器皿,新的瓷类器物应时而兴,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器具几乎无所不包,如中国国粹----中医把脉时用的“脉枕”,装食用油的“双耳油瓶”,等等,都能体现出鲁迅先生那句“唐人有大胡之气”的意蕴。黑瓷中的精品就是国宝级文物“唐代黑釉塔式瓷罐”。
国宝级文物“唐代黑釉塔式瓷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1972年出土于黄堡窑址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它集中体现了唐代耀州窑的造型、装饰、制作、烧成工艺的成就。通高51厘米,口径8厘米,重心沉稳,通体施黑釉,釉色明亮温润。由上部罐盖、中部罐腹、下部底座三大部分构成。从器形看,模拟七级相轮,层层递减的变化中蕴有统一与协调的趋势。这件器物采用了捏塑、模制、刻花、印花、搂空、贴塑、轮制成型等多种制瓷技法,并巧妙地将猴子、花卉、瑞鸟、力士、兽头、佛像、莲瓣等不同门类的题材融为一器,其中蕴涵着丰富、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又将工艺美术、陶瓷工艺、佛教建筑、美学及力学完美的结合应用于造型上,可谓集民族文化之大成、熔中外文明于一炉的一件瓷苑佳作。这件黑釉塔式瓷盖罐就是受大唐统治阶级宣扬佛法之举影响的典型器物。
唐文化的高度发展使瓷器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局面。除刚才大家欣赏到的各种单色釉瓷之外,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组加彩瓷系。
素胎黑花瓷是耀州窑的独创,且仅出现在唐代的耀州窑。制作工艺是先在成型的坯体上一层化妆土做底色,然后人窑素烧。出窑后,用毛笔蘸上黑釉在灰白或乳白色的胎上像作画一样,给出各种纹样。看似随意涂画,然而仔细品味却不失章法,杂而不乱。其表现手法犹如渭北高原的窗花剪纸,极富地域艺韵。
花釉瓷是唐代的一大创新,它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极为醒目,犹如天空中撒下了朵朵鲜花,装饰效果极佳。器型以腰鼓为著名。以往仅在河南郑县、鲁山、内乡、禹州及山西交城的窑址发现。耀州窑花釉瓷的发现为研究唐代花釉瓷的产地增添了一个新的窑口,为研究唐代制瓷的装饰工艺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青瓷乃耀州窑的代表品种,也是中国瓷器中早出现的瓷器种类。中国作为瓷国,早在商代就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发展成熟,唐代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时,耀州窑人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唐代青瓷。其釉色青灰,釉层稀薄,玻璃质感强。到晚唐时,耀州窑吸收南方越窑先进的制瓷技艺,泥料淘洗日趋精细,青瓷质量日渐提高,为以后宋代耀州窑的鼎盛和耀州窑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耀州土产有石脂、青石、生华原”,为耀州窑烧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对瓷土的叫法都不一致,为了使其统一,国际上将瓷土统称为“高岭土”。此称谓因景德镇附近有一座高岭山盛产瓷土而得名,但又因南北各地的瓷土性能不同,故烧出的风格也就各异。
五代是耀州窑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一改唐代多样化而转向以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单色青瓷烧造之路。大家知道,五代只有短暂的53年的历史,朝代频繁的更换和战乱不断的发生,使手工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但耀州窑在关中的北部未受到大的战乱的殃及,陶瓷业得以继续生产。耀州窑五代遗址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北方青瓷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术价值。五代在唐代制瓷的基础上,在装烧工艺上进行了重大革新,采用了一器一钵的单件装烧法,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美观程度,使产品无论胎、釉或造型,均属上乘,不仅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而且被皇家选中。大家现在看到的官“字款青瓷”残片,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录。
耀州窑博物馆不仅是目前全国规模、序列性强、丰富的专题性古陶瓷科学博物馆之一,同时又是集遗址陈列、文物陈列和模拟制作陈列三位一体的大型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
陕西景点导游词 10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有“关中塔庙之祖”之美誉的法门寺,我们现
在站的这个地方呢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山门广场,这里地处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有120公里,西距宝鸡市有96公里。
近几年啊,陕西政府致力于把法门寺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佛都,使法门寺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法门寺文化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等及部分组成,全面的展示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法门寺的山门,山门也被称为“三门”,大家可以看到这
三个门中间大两边小,中间的是空门,两边分别是无作门和无相门, 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作步入空门,大概由此而来。
法门寺自古就因安置有释迦摩尼的佛指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法
门寺也是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公元前485年,释迦摩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印度,为了弘扬佛法,他命人将佛骨分为八万四千分,分藏于世界各个地方,并建有八万四千坐塔,中国有19做佛指舍利塔,法门寺使其中的第五座,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在北魏建塔使被称为阿育王寺,隋朝改名为成宝寺,唐高祖李渊改名为法门寺。在唐朝200多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7次掘开地宫6迎2送佛指舍利,每次迎送都声势浩大,轰动朝野,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在唐代宗时法门寺塔被成为护国“真身宝塔”,由此可见法门寺在唐朝时期是多么的繁荣。但是在明清之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龙庆年间,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后来地方绅士捐资修塔,历经30年修建了一座8棱13级砖塔,但是在清朝时因地震而倾斜裂缝,1939年,在爱国人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明朝晚期时候的最大规模的'修缮。但是1981年塔又崩塌了一半,85年当地政府准备重建,87年在清理塔基时意外的发现了地宫。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999件大量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下面就让我们去地宫瞻仰一下佛指舍利。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摩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佛指舍利有4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其余三枚为影骨,灵骨即释迦摩尼的真身佛指,其余三枚是唐皇帝为了保护灵骨而命人仿制的。 地宫出土的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地宫出土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秘色瓷专为皇室烧制,为青瓷的一种,由于工艺复杂 配方秘而不宣,被称为秘色瓷。 地宫出土的双轮12环
大锡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那么我刚才所说的这些稀世珍宝,有的刚才大家已经瞻仰,还有的被珍藏在旁边的法门寺博物馆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从地宫出来,前面就是法门寺的合十舍利塔了,此塔历时3年建成,塔高148米,大家可以看到此塔造型如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的部分是不是很像一个唐朝传统形式的塔呢?那我们刚才走过的这条宽阔的道路就是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也是景区的景观主轴。佛光大道的两头连接着可以容纳10万人山门广场和朝圣广场。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也就是现在的世界,佛光大道接引众生到达彼岸、也就是指合十舍利塔,(佛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有4个陈列室组成: 法门寺历史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曼陀罗文化陈列和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
法门寺历史陈列管中主要向人们展示了了法门寺建寺历史由因,以及各个历史朝代对法门寺进行修建的历史实物
在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馆中,有国宝级文物44件,一级文物99件,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大家在这里就可以看到我刚才提到的秘色瓷,还可以看到唐代丝织品中的珍品:簇金绣,簇金绣就是指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问纹饰在固定到丝绸的上面。丝绸一般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那么簇金绣的珍贵之处第一就在于它保存的完好如新,第二就是它的制作工艺了,现在世界上这种金丝在日本有20丝,中国只有70丝,但是在古老的唐朝这种拉丝技术已经达到了6丝。
接下来我们去珍宝阁参观一下。其中有我刚才提到的4鼓12环的锡杖之王。所谓锡杖,其实他并不是用锡制成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这枚锡杖用2两金子和58两银子制成,在佛教中代表最高法力。
好了 出了珍宝阁,我们此次的法门寺之旅也接近尾声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陕西景点导游词 11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陕西景点导游词 12
在场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去参观的法门寺。法门寺主要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西距西安市120公里,东距宝鸡市96公里。法门寺自古就因为安置有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被华夏王朝拥戴,而成为我国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
法门寺最早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法门寺塔,有名“真身宝塔”,因藏有释加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法门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刚进来的山门,又叫做“三门”,左右两边的分别为无相门和无作们,中间为空门,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为步入空门,大概就由此而来。
现在我们站的这里的就是法门寺唯一的古建筑铜佛殿,大殿里供养的是释加牟尼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在大殿两边还有十八罗汉像,所以铜佛殿也叫罗汉殿。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真身宝塔,但是我们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门寺自古因安置于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称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记载,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是其中的第五处。所以最初的法门寺叫阿育王寺,法门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门寺最早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时唐太宗在这里重修了一座四级木塔供养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庆年间时崩毁,在明代万历年间,由法门寺僧人化缘重修了一座8棱13层的砖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了重修这座塔的时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边残塔,87年在清理塔基准备重建时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四枚释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宝。法门寺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下面就请大家到地宫拜一下佛指舍利。
现在法门寺地宫总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最令人瞩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宝函内,长40.3毫米,上下俱通,竖置在进塔基银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的白玉棺内,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1、2枚相似。经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坚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有同等的意义。
我们在参观完法门寺地宫之后,就来到了法门寺的大雄宝殿,大雄是对释加牟尼的尊称。它是1994年开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分别是不空成就,阿弥陀,八日如来,宝生佛,阿处佛,旁边的是二十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下面我们就来到了大唐珍宝陈列,其中有44件国宝级文物,99件一级文物,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帐碑,它将地宫中的珍宝是谁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详细地记载,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除此之外,在唐代的丝织品也是相当珍贵的。但由于丝绸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绣,簇就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就把这种织物称为簇金绣。簇金绣的珍贵之处呢,第一就是它保护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们看,它的质地是罗,上面的花纹全都是金丝绣的,但是,这种金丝可不是一般的金丝,它呢首先用纯金丝在胎线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缠绕上去,如果说中间的胎线为一米,那么金丝要缠3000转。我们看到织物就是用这种复合线来织花纹的,曾经做过一个测量,没想到是这种簇金绣上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只有6四,6丝就是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在现在世界上制作的'这种金丝只有20丝在日本,中国只有70丝,没有想到在唐代据文物显示当时的拉丝技术已经相当的高,已达到了6丝。(在唐代织金锦工艺精湛令人吃惊。织锦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仅为0.1毫米,比头发还细。以丝线为芯,以金线一圈圈缠绕,一米长的金丝要绕3000多圈,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就是这种织品制成的。)
在这此东西里,最珍贵的文物是这件鎏金双拢12环的锡杖,名为锡,其实它并不是锡做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环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是以声来命名的。锡杖的级别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属于世界锡杖之王,规格最高的锡杖,这枚锡杖全长为1.96米,重2390克,用了2两金子和58两银子制成的,然而,代表锡杖级别高低的属于杖首轮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见桃子形状的叫鼓,这个锡杖总共有四个鼓,每个鼓上套了3个环,4鼓12环,4鼓12环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级别的法力——四谛12因缘,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这种级别的锡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才有资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锡杖之王。
队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贵的是这件鎏金捧真身菩萨。菩萨身上挂满了珍珠,手上有一个荷叶造型的托盘,盘子上有一块纯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经考证是一位叫诚一的和尚给唐懿宗李崔送的39岁生日礼物。说它珍贵是因为这位菩萨还完成一桩重要的历史使命,唐懿宗李崔当时为了迎请法门寺的舍利,曾经说:“生得见舍利,死而无憾”。所以,舍利迎到长安之后,在兴跪拜之礼的时候就是安置在菩萨手中所捧的荷叶盘之上,所以这尊菩萨也叫捧真身菩萨。
法门寺讲到这里呢,也就接近尾声了,希望我今天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永恒的回忆!
陕西景点导游词 13
华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120公里的华阴市境内,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几大主峰各有特色,如西峰绝壁,东峰日出,南峰奇松,北峰云雾。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游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为1700多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华山距西安咸阳机场138公里,机场没有直达华山的班车,一般需要在西安坐车前往华山。华山有两个火车站:华山火车站和华山北站。陇海线上各站可乘普通火车在华山站下车。发自西安的动车和高铁则停靠在华山北站。西安火车站与西安城东客运站均有发往华山的班车或旅游专线车。华山景区内部交通主要为索道。
华山四季景色神奇多变,不同的季节可以欣赏到“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春季雨足雾稀,万物初醒,山花烂漫,是踏青访春的好去处;夏季能见度高,气候凉爽宜人,可看到日出和山间瀑布,时常伴有云海出现,叹“但闻人语声,不见有来人”之幽境;秋季温度适中,红叶满山,山崖为底松桧为墨,一抹绚烂令人心颤,是登山的最佳季节;冬季白雪皑皑,雪淞峭壁远山相望,给人以仙境美感。而日出则是华山一年四季都不可少的景致。
陕西景点导游词 14
天下第八大事迹1974年,秦始皇陵戎马俑坑的发明震惊天下。这一建在公元前3世纪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气魄,威武严整的军阵,形态传神的陶俑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光辉灿烂光辉,无论制作年月、构筑局限与艺术结果无不堪与“天下七大事迹”媲美。于是,“天下第八大事迹”之誉风行一时,成为秦始皇陵戎马俑的代名词。
秦始皇戎马俑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遗址博物馆,除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掩护陈列大厅外,尚有戎马俑坑出土文物陈列室和秦陵铜车马陈列室。
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
西杨村本是郦山北麓一个冷静无闻的平凡墟落。1974年3月,西杨村的村民在村南160米的柿树林畔打一口井。这里地处骊山冲积扇前缘,累经山洪泥石流淤积,耕地间混合充满鹅卵石的灌木丛和废弃荒地。3月24日动工,挖到3米多深时,发明下面是红烧土、烧结硬块和炭屑灰烬,各人觉得碰上了老砖窑址。继承往下打,在5米多深处的井壁西侧,幽暗的光泽下终于暴露“瓦王爷”凝静的面目面貌。村民们正惊讶间,刚好公社干部房树民来搜查打井进度。他下到井底细心调查,发明出上的砖块与秦始皇陵四面发明的秦砖千篇一律,匆匆汇报各人停息打井,接着便仓皇赶往县城陈诉县文化馆。湮没2200年的“天下第八大事迹”就这样从头回到人世。
这是一个值得眷念的日子——1974年3月29日。
中国雕塑艺术的岑岭
先秦雕塑古朴拙稚,直到接管释教文化之后,才形成中国雕塑的艺术气魄威风凛凛。它的特点是高度归纳综合,线条简捷,气魄威风凛凛浪漫,注重装饰,考究神似而失于写实。然而,秦戎马俑的发明使中外美术史专家们瞠目结舌。人们在这里发明白20xx年前东方古典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的岑岭,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恒久缺失的一页!它严酷运用写实主义创作伎俩,无论形体、布局、比例、质感、量度都以精确的剖解结构为依据.从秦俑的脸部,可以看出皮肤肌肉下颧骨、眉骨、颌骨的精确位置,五官的巨细、比例、位置一丝不苟,形体的每一凸凹无不切合人体剖解结构。甚至可以从马的造型判定其品种。非但云云,这些艺术人人还留意牢牢抓住人物性格,从人物的面部心情、心田勾当、精力状态上追求变革,塑造出有声有色、模样外形各异,形神俱备,无一类似的浩瀚艺术造型。
一号坑--宿卫军主力声势
一号坑掩护陈列大厅是秦始皇戎马俑博物馆中最早的构筑,1979年10月建成开放。在三个戎马俑坑中,它发明得最早,局限也最大。俑坑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环绕以回廊的名堂。局部掘客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战车的陶马32匹,各类青铜武器近万件。按照出土戎马俑的分列密度,预计一号坑共埋藏戎马俑6000余件。
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设置有先锋、主体、后卫和翼卫,步骑相间,车马兼具,局限复杂,机关精密。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先锋;后头接着战车与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别离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那就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了。
这里的陶俑按兵种可分步兵俑、弩兵俑、车兵俑和骑兵俑4种。步兵源分列成纵队或横队,各作差异的手持武器姿势;弩兵俑作张弓待发姿势并背负箭;车兵俑手持武器跟从在战车后头;骑兵俑站立在马旁,一手牵马,一手紧握武器。严酷的军阶品级制度是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担保,从陶俑的差异穿戴、装束和武器配备上可以清晰看得出来。级别最低的士兵俑束发挽髯,只穿短褐,胸无锡甲,腿扎行股(裹腿),足登方口齐头履;级别较高的士兵束发或戴小圆帽,除短褐外还披短甲,足登短靴或方口齐头履;初级军吏源头戴单版长冠,身穿战袍外罩玄色长甲;高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anquye.com,战袍外罩彩色花边胸甲或前后摆平齐的鱼鳞甲;与众差异的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挽结并下垂胸前。这种冠也叫“鹤冠”,冠上双方原来坚插玄色的鸡尾,听说鹤是一种脾性勇猛善斗的鸟,“其斗到死乃止”。将军身穿两重战袍,袍外罩有形制怪异的铝甲,铝甲前胸呈三角形由鱼鳞甲片构成,双肩及前后胸有效彩带扎的花结。位于步兵俑群间的.将军涌被一群军吏俑蜂拥,面部威严,络腮髯毛,双、足分隔,右手紧握左臂手腕,双手交置腹前,似作拄剑姿势。另一尊原先站在战军上的将军俑额下长须,模样外形庄重,左手按剑。军阶品级也从所持武器差异看得出来,将军涌和高级军吏仅有佩剑,用作批示与自卫;初级军吏和士兵俑则各持袭击性武器长矛、戈等。
二号坑--揭开古代军阵之谜
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的二号坑是在1976年考古勘查中发明的,平面呈曲尺形,对象最优点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
二号坑由四个单位构成。第一单位即东边突出部门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源构成方阵;第二单位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位即俑坑中部车徒团结,由车、步、骑兵俑混淆体例生长方阵;第四单位即涌坑北半部由浩瀚骑兵构成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地组合为曲尺形阵,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自作掩盖,阵式调念头动,首尾彼此接应,既是摸索性袭击的触角,又是突击性袭击的先锋。它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独一发明,为熟悉秦代军事体例和作战要领提供了可贵的直观模子。据局部试掘所知的密度估算,二号坑埋藏戎马俑数目约20xx件,并会有大量青铜武器。与一、三号坑对比,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英华,其组阵之复杂,兵种之一切,姿式之多样及生涯之完备都高出一、三号坑,其中鞍马骑兵俑、跪姿弩兵俑是二号坑独占的,各式战车之一切也是二号坑的特色。这里的战车可分为批示车、副车、驷搭车和一样平常战车四种。批示车装饰绮丽,通体擦黑漆,绘有精细的几许形图案,车顶有圆形华盖,车内位立将军俑、御手涌和戎右俑(保镳员),批示器材是悬挂在车内的钟和鼓,伐鼓时袭击,敲钟时撤退。副车也有华盖和钟鼓,车上只有御手俑和戎右俑,留下将军俑的空位,作战时,副车紧跟批示车,以备批示车一旦产生意外实时递补与救护。驷搭车上也有华盖,但没有钟楼,车上有四名陶俑,一为御手俑,一为军吏俑,别的两名为军人俑,专家以为,这种驷搭车供作前驱,行军时在前引导,作战时在前挑衅,向敌方投递战书,然后两军正式交手。一样平常战车上有一名御手俑和两名军人俑,位于御手两侧的军人手持矛、戈等长武器,车上还备有弓箭。
二号坑陈列大厅建成于1994年,构筑气派雄伟,肃静凝重,具有秦代气魄威风凛凛,拥有展室及录像厅、贵客迎接室、监控室、茶座、苏息厅、文物库等配套办法,是今朝海内构筑面积最大、最当代化、成果最一切完美的遗址掩护陈列大厅。
三号坑——统帅全军的军幕
三号坑与二号坑同在1976年考古勘察时发明,1987年建成掩护陈列大厅。它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一号坑相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俑坑呈“品”字状分列。
在三个俑坑中,三号坑是独一所有掘客整理完成的一座,也是局限最小的一座。平面结构“凹”字状,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从三号坑中掘客出1辆战车,4匹陶马,68尊军人俑和34件青铜武器。除了与战车配套的4尊车兵俑外,别的64尊军人俑沿夹道以非战斗队形环状分列,手持的也不是弓弩、矛、戈之类实战武器,而是更多浮现仪仗威严的殳(音“书”)。专家们鉴定这里是统帅全军的“军幕”,也就是整支行卫军的批示体系。古代部队虽有多种编列,但最根基的是左、中、右全军。一号坑是左军,二号坑是右军,三号坑是批示部,那么,尚有一支中军在什么处所呢?那就是只挖出土扩,没来得及铺砖棚木,更没来得及放入戎马俑的四号坑。据勘查,四号坑面积4000多平方米。人们虽一样平常很少说起,但它并非无关紧要,由于这四个坑同一构成了一个完备的军事编列系统。三缺一,留下了一个汗青缺憾。史籍记实:“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秦铜车马
1978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冢西侧20米的地下7.8米深处发明一组车马殉葬坑.这两具铜车马就是从中掘客出来的。
铜车马原先安顿在木棺内,因年月长远,木棺朽烂,填土下沉,被压碎成千余块。为便于修复,考昔职员把铜车顿时部积土作起源整理后,以钢板插入地下,把铜车马从坑内整体吊出装箱,运回室内整理拼接修复,颠末8年全力,终于使它们从头抖擞出昔时锦绣华贵的姿容。
从艺术观赏角度看,铜车马的造型无可挑剔。强壮肥硕的马身佩色泽闪烁的金银饰件,双眼紧盯前线,鼻孔微微部张,马齿紧嚼滴衔,鬃花迎风飞扬,削竹般的马耳斜耸,似乎正凝听下令,只待长策一挥,便铺开四蹄奔跑。一号铜车马的御官站立车头,两腿并立,身材稍稍前倾,双手揽住辔绳,目视车前,全神贯注。二号铜车马的御官坐在车首。头戴切云冠,腰悬青锋剑,身着长孺,圆领外翻,紧握辔绳,高举长策,饱满圆润的脸庞上透出既志满足得又恭谨当真的神气。和秦俑一样,铜车马回收严酷的写实伎俩,车、马、人的造型随处考究比例平均,形态传神。马的每块肌腱都切合心理剖解布局,乃至马口腔上颚的皱纹和牙齿都锻造了出来,连马大腿两侧两个附蝉黑斑及-括约肌都没有忽略。御官的脸部、睫毛、头发以至手纹指甲到达惟妙惟肖的境地。与造型艺术严酷写实形成光鲜比较的是铜车彩绘回收的高度浪漫伎俩,车盖和车厢上部的彩绘龙虎纹,团团簇簇,似云腾雾卷,如金蛇狂舞,纵情挥洒,旷达浪漫;而一到底边,画笔一转,气魄威风凛凛陡变,丝丝缕缕,若即若离,笔意委婉,秀丽超逸;再配以铸出的几许形纹饰,使得雕塑造型的精细与彩画图案的烂漫共熔一炉,相得益彰。
陕西景点导游词 15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状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_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之后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
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
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关羽(?—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
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那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陕西景点导游词】相关文章:
陕西八大景点导游词07-19
陕西旅游景点的导游词(精选6篇)06-25
陕西商洛旅游景点08-18
陕西好玩的旅游景点09-14
陕西国庆旅游景点08-18
陕西旅游景点大全08-18
陕西周边的旅游景点07-28
陕西旅游景点锦集07-18
陕西导游词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