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时间:2024-09-17 18:46:0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1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将人居环境改善同精准扶贫、全域无垃圾、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互促互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入资金1791.4万元,硬化贫困户入户路15.4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396.5万元,硬化3661户贫困户院落27.8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0万元,硬化巷道1.9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97万元,在13个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洁工程;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万村整洁”村30个。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主管单位积极推进工作,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74处,清理积存垃圾263吨,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59处,通道绿化140.5公里6.46万株,村庄绿化7.9万株、种花22亩。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一)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对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均安排环卫、保洁人员10到20名,各村护林员协助共同负责日常环卫保洁工作的开展,定期确保对辖区生产生活垃圾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清理。全县购置垃圾清运车辆340辆,修建垃圾房(垃圾台)196处,购置垃圾箱、垃圾斗1004个,先后清理陈年垃圾4000多吨垃圾,清理整治乱堆乱放垃圾地420多处。20xx年计划投资3267.45万元,对全县11个乡镇50个村进行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

  (二)旱厕改造持续开展。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社区、行政村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或对原有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全县13个乡镇135个行政村,累计改建新建卫生厕所721座,完成率14.42%,卫生厕所覆盖率2.01%。举办全县厕改技术培训班一期3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举办宣传活动120场次7000余人,投入县级专项资金97.8万元。20xx年,通过各乡镇摸底,计划投资104.4万元组织实施旱厕改造任务348户。

  (三)面源治理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主管单位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实地落实废旧地膜回收和尾菜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全县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63吨、村内水塘1口、村内沟渠124公里、村内淤泥160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55吨,新建废旧地膜回收点7个,回收地膜784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43.6%。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加大对蔬菜主产区尾菜的处理利用,截至目前总体尾菜产生量17028吨,处理利用量6469吨,处理利用率38%,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224头(只)。20xx年计划确定1-2个建制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持续性强,且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治理不够彻底。近年来,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对各乡村陈年垃圾的集中清理,全县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村社内的垃圾清理得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偏远村社的偏僻角落,随处可见垃圾堆放。由于资源配置的不足和各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环境就这个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环境治理态度消极,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二是农村保洁员人员配备较少,工资较低,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相对于需求资金的不足,资金投入的统筹整合成效不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仍任重道远。

  (二)面源污水治理滞后。一部分村社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逐年积累危害土壤生态环境;一部分村镇存在大量不按要求治污的散养户,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大部分污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加之衣物洗涤废水等污染水质的随意排放,对周边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此类面源污染分布较为分散,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且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不健全,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面源污水治理推广滞后。

  (三)旱厕改造进展缓慢。“小厕所,大民生”,厕所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卫生设施,同时它也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强农村旱厕改造工作,但实际改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前,我县农村旱厕改造主要有两类,化粪池厕所和简易式水冲厕所,在调研中了解到,一部分村民在政府提供补贴改造厕所的情况下仍不愿改造,主要原因是觉得改造后并不方便。化粪池厕所相对造价高,池满后抽粪困难,加上化粪池水向地下渗透,容易对地下水和土壤的造成污染;而简易式水冲厕所水桶在冬天容易结冻,不方便使用。

  (四)整村建设缺乏规划。近年来,我县通过灾后重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项目,大力改造农村居住条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存在农村建设无序,管理不足的问题。一是一些农村村容村貌布局欠佳,违建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用地规划缺少科学引领和严格规范。很多村社土地没有任何建设的规划管理,村民任意建房,违规用地养殖问题突出。大部分违建只通过一定的罚款予以解决,村民不以为然,使罚款失去了约束效力,相关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少,距离远,执法程序复杂导致实际管理困难,而村级组织又对违建乱建等情况无权约束管理,造成村民各搞一套,无法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二是一些新建了房的农户没有将危房拆掉,这些危房由于无人居住,有的遇雨坍塌,有的长满荒草,有的堆积杂物垃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提升。

  (五)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就是村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干、百姓看”等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投入农村的资金越来越多,使群众在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的同时,又产生了理所当然的心理,将垃圾治理、环境美化等公益性质的工作全部推向政府,养成了事事依赖政府,自己袖手旁观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村民没有真正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的行动中来,村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加上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乱丢、乱倒、乱扔、乱堆等现象不绝,造成人居环境治理困难。二是大量有识青年都到外地工作,村内缺乏文明风尚的引领,乡村文化得不到良性发展。

  (六)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环境治理改善涉及面广,直接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稳固的长效管理体系。环境治理项目吸引力低,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自有资金投入能力不足,垃圾分类、堆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虽然一些地方通过集中整治较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但不久便出现了设施闲置破损、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等问题,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管护长效机制。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动力,才能长足有效的开展。一要大力宣传,通过编写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等方式,教育和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遵守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在各学校广泛开展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带动家庭改善环境。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模式,加强环境治理。总体来看,我县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在投入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因而必须创新投入方式。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能靠政府全包全揽,要探索建立村级垃圾自收自营的管理模式。政府先期投资一部分设备资金,通过村民或企业承包经营,合理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在村内进行市场化运营,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链条。在自然村划分片区,组织邻近农户,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农户小组,互相监督,形成片点垃圾点的自觉保持。

  (三)立足实际,合理改造旱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农村改厕工作目标;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用肥习惯、村社基础条件等不同,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改厕模式,确保达到农村厕所无害化的基本要求,制定层递式改厕方案,避免改厕实行一刀切。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进行厕改后设施维护、粪渣收运等后续工作。引导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机肥厂,解决粪便处理问题,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服务机制。

  (四)开展“三拆”,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宣传发动群众,政府设资奖补,乡镇村集中整治,在农村开展“三拆”行动,一是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羊圈、废厕所工棚茅房;二是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三是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在进行“三拆”的同时,要注重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老房子、民居、古村落等。通过“三拆”行动,全面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面貌,营造整洁的居住环境。

  (五)完善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针对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运行管护,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要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下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乡和村为单位,立足长远,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契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综合考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实际问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2

  近日,为扎实推进县域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肥西县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赴县农委和部分乡镇村居,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对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情况及农村环境“革命”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中,规划的重点主要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停留在拆并几个村,再造一个安置点,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有新居无新貌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规划不足,没有形成全县“一盘棋”思想,美丽乡村建设多为乡镇各自为阵,不能形成全域带动、协同发展的聚集效应。

  (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调研中发现,我县绝大多数美丽乡村都是基础型的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主要是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直接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较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我县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多依赖政府财力投入,尽管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但因产业发展投资较大,还处于打造“盆景”阶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文化产业融入不足。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能够深入挖掘乡贤村训、人文典故,并且大力建设中心村大舞台、休闲广场、农家书屋等,业以此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但就全县而言,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上还没能形成同频共振局面,发展结构单一,没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四)后期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环境“革命”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并村推进,群众生活将更加集中,探索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的体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建成后的乡村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我县目前对已改厕所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尚未建立全覆盖式的后续管护机制。另外,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环境“革命”工作过程中,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群众主体作用发挥 不明显。

  (五)资金整合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环境“革命”工作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做保障,而现在点多面广的操作模式,使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既形不成特色,也打造不出亮点。例如道路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旱厕改造、污水管网、安全饮用水、小型水利配套、土地整治等,这些经费因为各自都有使用的规范和要求,导致基层不能将专项资金与美丽乡村及农村环境“革命”工作建设项目有效结合起来统筹使用。

  二、意见建议

  (一)统筹规划,凸显差异化发展。在编制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定位准确、主题突出,与产业发展同步建设,要综合考虑农村地理特征、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整村推进相结合,把值得保留的'村居和现代化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依据规划,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

  (二)抓好衔接,打造乡村产业新格局。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相结合,以此来扶持我县美丽乡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制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大农产品资源整合,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相结合,通过项目化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在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观光体验产业,推动形成农旅复合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美丽乡村提供发展后劲。

  (三)深度挖掘,激发乡村文化新活力。要依托产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实施“”农村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旅游节庆活动,积极探索美丽乡村与休闲旅游、民宿体验相结合,不断拓展乡村旅游的广度与深度,借助各类平台和科技手段推广民俗文化品牌,扩大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精选特色乡村文化示范项目打造,做大做强本地乡村文化品牌。

  (四)创新机制,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要把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参与转变,探索并推广村事民定协商民主议事会,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密切关注的重要事项开展协商议事活动,让村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中来,力求取得最大共识。完善建设后期的维护管理考评机制,将美丽村建设与农村环境“革命”工作后续管理作为乡镇常态化工作,强化日常性监督管理,实现美丽乡村建成后的有效治理。

  (五)整合资金,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建议政府将美丽村建设与农村环境“革命”工作的各项资金加以整合,统筹规划,集中投入,合理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各部门切实做到工作推进协调配合,项目安排无缝对接,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提升整合绩效。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3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xx镇位于xx县北部,南枕xx山麓,北连xx,东至xx,xx四面环山,沟壑纵深,气候适宜,环境宜人。全镇国土面积16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总人口13700人,农业人口12723人,耕地面积2.1万亩,林地面积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3%。平均海拔1534m,年降雨量为610毫米,无霜期120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马铃薯、小杂粮等。

  境内交通便捷,汾屯线、王关线穿镇而过,具有黄金三角之称;境内矿产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铝矾土等,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930万吨,铝矾土资源储量100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作为xx的主导产业,现有煤炭企业5个,年设计生产能力达480万吨,铝矾土厂1个,建材厂3个。属于我县北部工业区。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理清思路,审时度势,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多元发展为原则,以引资上项为手段,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在转型中实现了跨越,在机遇中实现了崛起。

  村庄改造力度势头强劲。我们按照由各村自行组织,镇政府全力支持的村庄提升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其中,古寨村综合改造项目,已投资1000余万元,涉及周边绿化、污水排水系统建设、所坝和防洪渠修建、旧房拆迁等民生项目;铁水沟村综合改造工程于5月底开工,投资300余万元,对居民房屋外立面加固、进行新型环保节吊炕推广、污水排水系统建设等,目前各项工程也基本完工。农民培训工作持续跟进。积极为长期在村的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实施了农民就业培训工程,实现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环境整治工作强势推进。全镇总投资200余万元,对xx、红莲、铁水沟、虎限、后沟、前西、太山沟、南坪、大栅、松树、前军、古寨、贾郭、王凤等14个村进行了危房改造;大栅村投资80余万元新修1.4公里的出村路;岩进石、道北、坡底、虎限、神灵、前西等16个村,都完成了节能路灯的安装。城镇建设阔步前行。铁水沟村投资200余万元在全镇率先进行了美好家园建设,收到良好效果。xx、后沟等村累计投资452.5万元,完成211户美丽乡村改造工程;古寨村投资180万元,实施街巷整治,集中搬迁居民47户。生态绿化工作蓬勃发展。大栅、松树、西沟三村总投资75万元,种植了2500亩生态林;铁水、口头、大栅、古寨、松树、西沟、红莲七村总投资68.4万元,种植了经济林1200亩;铁水沟村投资60万元,种植了20xx亩的油松;后军村投资120万元,种植了4000亩的油松。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结构不合理。由于我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我镇形成了工强农弱三产缓的尴尬局面。天干少雨,春秋短暂,地少贫瘠等自然因素导致农业成为我镇发展的短板,山大沟深,交通网闭塞,观念落后等因素制约着我镇三产项目的发展。

  二是交通不发达。汾屯线、王关线是我镇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物流业的兴起,现有公路已经不能满足现状。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现行村庄道路延沟而建,呈放射性状态,路路不相连,村村不互通,严重制约了群众的日常出行和经济发展。

  三是饮水不安全。通过调研发现,xx村、红莲村及个别村,饮用水基本上都不达标,至今饮用的都是浅表层水,由于煤矿的开采,浅表层水已经受到污染,解决饮水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此外,xx村、红莲村一带缺水比较严重,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四是就业不稳定。据调查,我镇目前仍有一部分闲置人员。虽然有五大主体企业,但都处于基建状况,需要人员不是太多。尽管我镇也在积极鼓励农民创办合作社,但收效其微,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给予解决,给我镇的维稳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五是村镇建设落后,基础设施较差。xx村作为镇政府所在地,街道建设落后,水、电、绿等基础设施较差,旧街较窄而且门面房杂乱无章,高低不一,规格不一,布局不合理,而且涉及户数又多,改造拆迁存在很大困难,新区规划还没有完成,加上集体经济簿弱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xx镇镇区的建设和发展。

  三、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

  加快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

  在今后五年内,我镇将着重打造四区一枢纽城镇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全镇百姓享受舒适的高品质生活。

  一枢纽:即以xx村为中心,以红莲村、松树村为外延,拓宽城镇空间发展布局,依靠交通便利等优势,重点建设现代商业物流集贸枢纽,加快商品货物流通,带动、带活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区:即以后沟村为中心的北片区、以古寨村为中心的南片区、以西沟村、铁水沟村的西片区、以王凤村、贾郭村的东片区。四区以各自产业为主导,发挥产业优势,凝聚核心力,拓展竞争力,在小循环中发掘潜力,在大循环发挥优势,逐步实现强村帮弱村、富村帮穷村、大村帮小村、先进村帮落后村、优势村帮劣势村的良好局面。

  未来五年,我们将不断完善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绿化、环卫保洁、给水排水等方面的功能配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民向城镇集聚。

  推进民生事业普惠化进程

  教育事业。按照教育强镇目标,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年内完成xx小学建设。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双百目标。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确保良好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医疗事业。结合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意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卫生人员培训,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加大扶贫救助力度,进一步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确保群众生命健康。

  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评比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4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201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建设“五化”(即:产业生态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环境卫生化)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整合资源、强化举措,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领导,环境提升全面铺开。一是建班子。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双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包村制度,制定了实施细则,落实了人员经费,构筑了县、乡、村(社区)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巍山县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xx年》《巍山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细则(2018—20xx年)》,明确了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责任。三是造氛围。结合脱贫攻坚、“四城同创”“河长制”、特色小镇创建、“美丽县城”建设工作,县乡村分别召开环境提升工作动员会和推进会,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有人管。积极建立村民小组保洁员制度,确保村庄保洁常态化、制度化,全县有391个村民小组建立了保洁员制度,聘请保洁员574名。

  (二)夯实基础,提升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提升工程。全县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城乡结合部、“七十五座库十一条河一条江”源头沿岸、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景区景点、重点扶贫村等为重点,实施了一批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项目,通过一系列环境提升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二是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环境设施。近年来,县财政投入村庄规划和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村庄规划建设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资金5031.64余万元,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5个,添置垃圾清运车13台,封闭式垃圾箱184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3318个,新建和维修垃圾转运场10个,年清运垃圾2.6万余吨。拆除农村危旧房4485栋,新建改建村级卫生公厕79座,新建改建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13101户。加大农村集中供水改造力度,全县完成集中供水行政村83个,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6.2%,为农村改厕提供了前提条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2015年至今完成农危房改造16179户、住房提升10031户。加强村内道路硬化,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新村道路通畅工程139.2公里。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新建和改造10千伏配电变压器102个、农村低压线路215.26千米,改造1户1表112户。按照“人畜分离、厨卫入户,集中圈养、科学养殖”的要求,改造农村畜圈8.4986万平方米。加大推广节能改灶力度,共实施改灶1567户。三是加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近年来共创建省级美丽宜居重点村23个、州级美丽宜居示范村9个、“七改三清”示范村31个,突出村庄环境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认真落实河长制,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897.59万元,完成粪污治理设施配套建设规模养殖场41家。

  (三)严格考核,提升责任不断增强。建立了督查检查考核验收工作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提升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乡镇进展情况及时通报,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年终奖励挂钩,有力促进了各项提升任务的落实。

  二、当前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三清洁”工作落实不够有力。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还不强,路边、沟渠、河岸及房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形成“垃圾围村”的现象,与当前垃圾分类处理、干湿分离的要求还任重道远。二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重滞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仅停留在清除农业生产废弃物、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低毒农药层面,农药、化肥使用过量,对土壤、水源、空气及农副产品产生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农村生产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

  (二)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一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少,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形成面上垃圾长时间堆放不能及时清运。二是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垃圾集中清运成本高,加之垃圾终端处理规划布局滞后,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难度较大。我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属超负荷运行,县城环卫市场化运作推动较慢。

  (三)老房子、废旧杂房拆除难度很大。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进城购房、新址建新房的越来越多,加之“一户一宅”政策执行不够到位,目前农村老村子危旧废弃房屋、不用杂房、违建房、猪牛舍较多。大量危旧废弃房屋、不用的杂房、残垣断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加上村民拆旧意识不强,等待观望,建新拆除难以到位,严重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四)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随着提升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县级财政投入与实际所需资金差额较大,导致环卫硬件设施不全。目前,中和省州层面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县级财政投入不足,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五)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提升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提升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我县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在全州排位一直不理想,虽年度多次开展督查巡查,但考核“指挥棒”作用发挥不明显,特别是很少问责干部,导致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佳。要强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就要象抓森林防火一样,既要从经济上进行处罚,更要问责执行不力的干部。

  三、加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四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随着提升工作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工作定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一)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并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强化多规合一。要在学习先行地区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群众,充分吸取环境提升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乡村环境提升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确定提升重点和时序。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提升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示范带动,精准发力。农村环境提升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提升工作的整体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提升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州级、县级试点村和“美丽县城”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符合国家和省州标准的生态村,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开展提升工作。深入挖掘农村生活内涵和文化传承,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坚持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强化县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部门,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为工作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要加强对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要经常开展监督指导,及时掌握各地农村环境综合提升有关情况,确保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提升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提升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主动搞好自家环境提升工作的同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庙街镇北桥村实施的“爱心超市”,把“五净两规范”、垃圾分类纳入积分制,可在爱心超市兑换日用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具有借鉴意义。

  (三)坚持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减量是首要。传统的“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虽然直接成本最低,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全部加起来的代价很大。对大部分农村来说,只有从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垃圾成分不同,比如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城市很头痛,而农村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我们可以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少部分来自城市的垃圾如塑料、玻璃、金属制品、电池等可运回城市回收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垃圾总量,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降低转运成本。其次建立垃圾收转运体系是关键。按照“五有”标准(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切实满足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需要,统筹考虑村庄分布、经济条件等因素,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确保20xx年前全县所有自然村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清运集中处理全覆盖,并逐步取缔二次污染严重的简易填埋场。第三解决垃圾出口是根本。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垃圾山上不能填、河边不能倒、村庄不能堆、路边不能放的局面,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将无处可藏。解决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已成当务之急。全县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省州统一要求,加强汇报衔接,科学选定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方式,早日促成项目落地,确保全县城乡生活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议有条件的乡镇和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县城和集镇周边村庄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庄,应建户用污水处理设施。我县农村住房分布较散,特别是一些山区,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建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在自家院子里,村民会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大大降低。大力实施以“三清除”(清除垃圾、清除淤泥、清除杂草)、“三拦截”(通过种植湿生树种,搭配种植水生植物,设置缓流设施,有效拦截氮磷养分、拦截漂浮物、拦截径流水土)为核心内容的生态化改造技术,与村庄内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形成一体化的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集成系统,达到恢复生态、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标。三是继续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要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尽快明确改厕方式、流程、质量标准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全面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加大农村改水力度,为农村“厕所革命”创造条件,解决村民想改不能改的问题。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严格考核奖补,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改的问题。因地制宜示范建设无害化公厕,搞好农村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方便群众和过路行人。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四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有效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推进农村清洁生产,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降低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植养殖技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四)坚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财政增加困难的情况下,确保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非常重要。应继续以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提升工作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科学合理运用财政补助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创新补助方式,提高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用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筹资筹劳,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提升。

  (五)坚持健全机制,压实责任。一是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涉及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村(社区)和村民小组的工作积极性,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格局。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的部门、乡镇,既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又要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年度考核不得评先评优。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月督导、季排名、半年一小结、年度一总评的方式,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提升资金拨付挂钩,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环境改善。二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常态化开展。要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监督制度,明确保洁人员职责,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成果持续发挥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5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和省统计局农村处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的要求,宣城市统计局高度重视,科学组织,扎实推进调研工作。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一是在全市统计局长座谈会上专题布置,高位推动,强化推进调研工作力度。二是研究制定调研方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重点选题调研的通知》,明确调研重点任务。三是参加调研的县区局明确责任要求与人员分工,科学选取调研样本,严格按照调研方案开展调研,增强调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经市局筛选审定,在宣州区、郎溪县、泾县、广德市各选取5个村,共计400余名调查对象开展调研。

  点面结合,调研掌握实情。调研采取实地察看、现场交流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其中宣城市局抽取了泾县云岭镇梅村现场核实调查问卷填报情况,与村干部交流座谈,听取工作介绍和意见建议,并现场走访。市、县、乡三级统计部门积极与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联动,充分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制定的政策、宣传动员和实施效果等,做到了掌握情况真、发现问题实、反映内容细,为开展分析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客观分析,精准研判结论。此次调研共完成有效有用问卷402份。调研中,一方面结合调研问卷有关情况,通过整理汇总问卷数据反映量化特点,梳理共性和特性问题。另一方面多方收集第一手鲜活的'特色案例,研读政策文件和分析报告,注重资料的零整结合,客观总结和分析研判,力争靶向施策,积极撰写宣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调查显示,近年来宣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跟踪督促、狠抓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有很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但在拓宽整治建设资金渠道、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等方面还需重点关注。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6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作为全市乡村振兴先导试验区,铜山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作乡村振兴的第一仗来打、全面融入中心城市的一号工程来做、推进全域旅游的第一支撑来抓,彻底摆脱过去“扫扫地、刷刷墙、种.种树”的村庄整治老路子,通过顶层设计,要素保障,典型带动,强化考核,标本兼治,实现点线连成面、盆景变风景,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的大美格局,农村展现新面貌、居民展现新风貌、生产展现新质态,呈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五点主要做法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中,铜山从顶层设计入手,用“百村示范”带动,用强化考核拉动,用奖补资金撬动,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精心描绘“航标图”。恢宏开启的乡村振兴伟大征程,呼应国家发展和人民期盼,是一道使广大乡村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时代命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中央和省市工作的重要部署。习对人居环境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作为乡村振兴的试验区,铜山从顶层设计入手,把人居环境整治放在乡村振兴的第一仗来打、全面融入中心城市的一号工程来做、推进全域旅游的第一支撑来抓的高度,确保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的定位,密集出台了《铜山区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见》《全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铜山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十有六无”的标准,确立了 “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集中居住”的思路,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了航标引领的作用。

  多管齐下“破瓶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策、特别是资金等要素的支持。为资金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铜山采取了多措并举四管齐下的办法。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和专项资金,用好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増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多渠道的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二是按照统筹安排、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确保效益最大化,避免撒成芝麻盐。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与国开行、农发行寻求合作,争取20亿元的政策性金融信贷,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形式,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四是拿出5亿元政策引导扶持资金,激励各地早干早得、多干多得、快干快得、干好再得。对创建成功的首批“十有”标准示范村给予300-400万元奖补,对第二批、第三批创建成功的示范村分别给予100-300万元奖补;对“六无”标准的整治达标村给予10-20万元的奖补。这些奖补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酵母作用。

  选育整治“领头羊”。典型引路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开展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为营造学典型、争先进的浓厚氛围,铜山通过“百千万”工程载体,强力打造了一批百村示范的典型,做到有看头、能参观、叫得响、可推广,且聚点成片、连点成线。本着早落实、早成型,群众早受益的原则,铜山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扣着一环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目前首批12个村已经全部整治到位,10月底前第二批35个示范村整治到位,年底前100个示范村都整治出来。千村一面,不是美丽乡村。在当前的百村示范中,铜山根据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形态等,分类打造“生态旅游型”“三产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整治提升型”四类村庄,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特色,合理利用地形,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划定绕城近郊区域、黄河故道沿线、微山湖沿岸、吕梁山片区四大片区,凸显乡村特色风貌,使农村更像农村。通过百村示范,引导形成村庄产业发展新业态,把生态变成摇钱树,把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西李、北村、紫山等地,资源禀赋特殊,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实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用好考核“指挥棒”。为保证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铜山建立了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机制,纳入“三农”工作目标考核、区级机关争先创优考核、全区重点经济工作考核和创新奖评选等,各级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方案制订、亲自抓部署实施、亲自抓督查落实,将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节点化,对进展情况常评比、季观摩,年度考核。区乡村振兴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各镇、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督查,定期通报。区乡村振兴办公室严格按照“十有六无”标准组织推进,凡不达标的坚决不予认定,凡不能及时达标的坚决进行通报,从上到下不降标准、不打和牌。集中居住区建设是铜山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和难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铜山研究制定了《全区集中居住项目拆迁补偿实施意见》,明确了“1+N”镇村布局模式,制定全区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任务书”、“时间

  表”和“路线图”,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成功案例示范、来引导农民主动搬、主动拆,不赶农民上楼、不逼农民进城,出现了“要我搬”为“我要搬”。

  协力奏响“大合唱”。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大合唱。为形成合力,抓好落实,成立了铜山区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产业发展组、集中居住组、人居环境整治组、乡风文明组、申报协调组5个工作组,抽调有关部门30余人脱产集中办公。各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第一组长的领导小组,书记、镇长亲自抓。各村也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门工作组。为整合整治资源,区委、区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了帮扶挂钩责任状。在此基础上,以“改善人居环境、聚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区电视台、铜山发布、铜山要闻等主要媒体开设了“聚焦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栏目,实行多角度立体式战役式宣传。各镇、街道共出动宣传车300余辆,刷写宣传标语、悬挂条幅20xx余处,创作宣传墙画9200多平方米,发放宣传材料4.9万余份,组织镇村干部群众3600余人到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解放思想,打开思路。通过多措并举,全区上下形成了关注人居环境整治、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掀起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

  四点主要成效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这项工作开展以来,铜山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显著成效,推进了乡村振兴进程,加快了全面融入中心城市的步伐,夯实了全域旅游的基础,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更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了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战略选择。铜山区名义上是区,但绝大多数的行政区划基层单位还是镇和行政村,约一半的居民生活在镇村,超过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仍依赖于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通过乡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铜山新修乡村道路1000多公里,新修和改建农村水冲式无公害公厕1000多座,建设和改造中小学、幼儿园89所完成250座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建成142个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百万居民于今年8月全部喝上了来自骆马湖的优质水……这些大手笔的补短板工程,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填平了城乡公共服务的落差,打造了生态宜居环境,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加快了中心城市的融入步伐。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是徐州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铜山的最大发展机遇。“铜山要在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中展现格局,干在先走在前,不仅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区,更要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区委书记王维峰认为:“我们要坚持两条腿齐步走,推动城市反哺农村,把更多的财力、精力投入到公共空间治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尽快打开农村融入城市的瓶颈制约。”为全方位推进城区周边镇融入主城区,区委区政府要求相关镇要摒弃镇域思维,跳出“一亩三分地”,放眼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主城区发展要求,划定绕城近郊区域、黄河故道沿线、微山湖沿岸、吕梁山片区四大片区,把人居环境整治与中心城市特色功能片区建设结合起来,以乡村振兴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计划为引领,推动了村民市民化、小区社区化,进一步提升广大乡村的魅力和颜值,加快了融入中心城市的步伐。

  强大了全域旅游的载体支撑。铜山山水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村庄形态各异,发展全域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铜山按照“城镇像城镇、农村像农村”的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历史风貌、资源禀赋等因素,高水平开展乡村规划,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的形态风格。为彰显乡村田园风貌,铜山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特色,不搞千村一面,合理利用地形,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依照田园风光型、山水生态型、红色文化传承型、历史文化保护型要求,编制出集基础设施、产业、文化、旅游和古村落与历史建筑保护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汉王村的绿水白墙、江南水韵,倪园村的石径通幽、宁静安然,潘楼村的清水蜿蜒、家家枕河,北村村的湖光山色、荷香四溢等等,无不在绽放铜山“淮北深处小江南”的美景,无不在彰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丰富了人居环境的精神内涵。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抓, “口袋”“脑袋”一起富。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铜山以“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通过以奖代补激励,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广场、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自然村(社区)文体活动设施等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已完成142个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计划从20xx 年到20xx年分三年建设完成。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复制推广三堡街道潘楼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经验,今年每镇挑选2至3个村作为示范点推进,到20xx年实现村级全覆盖,着力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铜山还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通过设立村史馆、建设文化墙、设计乡村标识等方式,传承优秀文化、记住浓浓乡愁,不断增强乡村文化底蕴。为发挥模范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铜山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一年评出各类好人、乡贤近千人,涌现出“铜山妈妈”等一大批好人群体。如今当好人,做好事,已成为铜山的主流价值观。

  四点主要启示

  铜山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胸怀和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干,不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红利,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带来了几点启示。

  顶层设计是“龙头”。为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序开展,铜山在出台系列保障政策,明确了“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集中居住”整治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村庄条件分两类推进:条件较好村按照有标准道路、有绿化亮化、有供排水系统、有服务场所、有厕所革命、有河长路长、有保洁体系、有富民产业、有信息网络、有清洁能源 “十有”标准整治;条件较差村按照无公共空间被侵占、无杂草丛生、无乱堆乱放、无黑臭水沟、无乱搭乱建、无裸露土壤“六无”标准整治,并制订了考核细则和工作方案,发挥了航标引领的龙头作用。

  财政资金是“酵母”。 为发挥整治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铜山拿出5亿元政策引导扶持资金,对创建成功的首批“十有”标准示范村给予300-400万元奖补,对第二批、第三批创建成功的示范村分别给予100-300万元奖补,有效地激励了“百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了干多干少、干孬干好和干晚干早不一样。这些奖补资金,不仅激发了示范村庄的典型带动作用,还增强了它们配套投入的积极性。今年以来,黄集镇黄西村以配套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厕所革命,在全市农村率先建成5个五星级公厕,使群众“方便”更方便,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

  分类考核是“动能”。 考核是指挥棒,也是推进急难险重工作的有效抓手。铜山破除平衡照顾的旧观念,摒弃“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大锅饭思想,按照精准化、差异化的要求,科学设置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指标,适当增加考核权重,把衡量担当作为的标尺亮出来,把注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树起来,真正使考核结果与评先奖优挂起钩来,这些举措有效地增强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这项工作启动以来,在铜山20xx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从北部的柳泉北村到南部的三堡潘楼,从西部的汉王紫山到东部的单集贺庄,到处都是热火朝天建设场面,许许多多的村庄悄然间发生着从“土脏乱”到“洁净美”的蝶变。

  因村施治是“法宝”。 乡村是中国的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中,铜山充分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禀赋特色,把因村施治作为法宝,在分类打造“生态旅游型”“三产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整治提升型”四类村庄的基础上,对适宜集中居住,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通过成功案例示范和生活实质改善来引导农民主动搬、主动拆,不赶农民上楼、不逼农民进城,真正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有效地防止了一刀切,杜绝了前村一面。

  北村村的湖光山色、潘楼村的水韵悠然、汉王村的精致精美……今天的铜山乡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犹如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在尽情绽放。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7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一)住房条件极其简陋。需要移民搬迁的永义村全村总人口93人,常住人口30人,距公路沿线7公里,进入永义村,我们可以看到全村都是低矮陈旧的老木房,且大多处于严重滑坡地段,80%的村民受地质灾害威胁,村内不通公交,村民出行大多靠步行,冬季冰雪封路,交通几乎完全断绝,基本生活物资都很难保障。在全乡来看,近年来,危房改造工程解决了部分特重危房户的房屋改造,但改造数仅占全乡不到10%,现各村仍有70-80%的房屋为危房,威胁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条件有所改善,但农区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本没有补给功能,所以在道路、供水、用电、住房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供水方面:16个村近8000口人存在饮用水水质不达标、水源不足及引水设施老化等问题;道路方面:目前仍有2个村不通公路,出村路未硬化或已损坏的村有4个,22个村全部街巷硬化不到位;用电方面:全乡各村全部通电,但有5个村电杆、电线老化,各村电网均未升级改造,所以各村用电质量、用电安全都难以保证;全乡各村均无公共浴室,无防灾减灾设施,全乡有6所学校,1所幼儿园,村卫生所除交口、官军两村占用个人房屋外,其余全部占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无专用房。

  (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种植作物图简单省事,施肥、施药不科学,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大部分家庭完全依赖烧柴为主的用能结构模式,电力能源使用率不到10%,沼气资源虽然丰富,但实际利用率几乎为零,畜禽粪便自然腐烂、大量秸秆被焚烧;全乡没有一处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小型养殖场粪便和村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对人居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公共设施难以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占本级财政收入的70 %以上,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本没有补给功能,公益事业建设主要依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按照“一事一议”制度进行筹资筹劳过程中,受农民自身素质和经济条件的局限,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过长、决策成本过高,完成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对于乡村来说困难重重,想建成完善的公共活动及综合服务设施,达到美丽乡村标准对于各村来说,困难特殊大,任务十分艰巨。

  二、目标任务及重点建设工程

  乡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乡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经充分调查并召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座谈会,明确全乡以后三年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任务为:完成一个整村移民搬迁的村,建成一个规划布局好、居住标准高的移民新村;全乡各村全部实现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25%的村庄人居环境实现整洁、便捷、舒适;建成一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好村庄。

  全乡及各村重点建设工程为:

  除实施移民工程的永义村外,其余21个村全部需要实施的工程有5项:因村内排水问题无法解决,各村均需要实施新建排水渠工程;各村均未安装闭路电视或闭路电视接收信号不稳,需实施闭路电视安装改造工程;实施公共浴室新建工程;实施文体活动场所硬化或健身器材购置安装工程;实施防灾减灾设施新建工程。

  信义村为可以建设美丽乡村的村,但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菩提山风景旅游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生态观光农家小院,建设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以特色浓郁的农家村落、宁静整洁的农家小院、自然淳朴的乡村风光,打造山与水相融,“景”与村落互依,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山村,吸引更多的游客“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让旅游业的发展与美好乡村的建设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信义村在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方面还需要做的有:改造危房30户,对全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硬化改造部分空闲地。

  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为交口、仁义、南洪林、白狐窑、尚义5村,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二是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尝试实施“政府补贴、群众自筹、定时收集、定点清运”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有效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三是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改变人畜混居现象,落实养殖业禁建区、禁养区的要求,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管理。充分利用禽畜粪便及秸秆等可用废弃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具备条件的农户家庭中,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帮助农村家庭将单一的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实施。同时,以上5村在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上还有部分不具备,需要在整治环境的同时进行改善,需要解决安全用水的村有尚义、交口、仁义;5村均需要进行电网改造;在街巷硬化方面,尚义村需要拓宽街道硬化300米,南洪林需要硬化100米,交口村需要硬化5000米;白狐窑需要硬化1000米;仁义需要硬化2500米;需要实施危房改造的户数:尚义120户,南洪林50户,交口85户,白狐窑130户,仁义120户。除此之外,仁义村还需要实施村级活动场所的维修工程;交口村需新建村级卫生所;白狐窑需要修建幼儿园。

  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为新毅、五凤峪、马泉、安乐、铺上、石壑、中义、正中、长征、候壁、自强、张壁、北洪林、官军、龙泉15村,重点工程为改造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用4年的时间,实现全乡街巷硬化、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实现各村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危房改造1865户,基本解决无房、危房户的居住问题。具体工程如下:除龙泉、马泉,其余13村均需要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5个村均需要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需实施出村路硬化的村及里程为:五凤峪4500米,中义7000米,龙泉2500米,马泉20xx米;需实施街巷硬化的村及里程为:长征20xx米,候壁1000米,自强2500米,北洪林1000米,张壁500米,石壑900米,铺上100米,安乐300米,新毅500米,官军3500米,中义700米,龙泉300米,正中2300米;需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村及户数为:长征35户,候壁80户,自强80户,北洪林70户,张壁50户,石壑30户,铺上40户,安乐50户,新毅70户,官军230户,五凤峪140户,中义90户,龙泉65户,马泉100户,正中200户。除此之外,候壁村还需实施关帝庙、戏台的维修和青果寒泉寺的修复工程,打造旅游品牌;长征、安乐、张壁、自强、北洪林5村需维修改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官军村需要新建卫生所;长征、正中、官军3村需修建幼儿园;官军村因牧源公司畜禽养殖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需实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工程。

  永义村为需要移民搬迁的村,重点工程是争取在20xx年前完成移民搬迁整体工作。

  三、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措施

  乡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全乡上下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四克服四树立”:即克服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片面认识,树立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全局的思想;克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大拆大建的.错误思想,树立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观念;克服因循守旧、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依懒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观念。

  (二)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和传统风格。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进行实施。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努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三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四是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筹资筹劳,发动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四)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体,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中去。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形象。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8

  为进一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根据《关于印发全省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改善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市积极部署,紧紧围绕“整治农户庭院,改善个人卫生”目标,按照“四净两规范”“四勤两参与”标准,坚持以更严标准、更高要求、更实举措,抓紧抓牢专项行动,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是高站位组织领导,专题调度督导调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做出批示,并深入基层实地督导调研。7月27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度会上,市委副书记胡启望对全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改善行动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市政府副市长吴强批示要求各县区及相关部门要“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在每月召开的全市“三农”重点工作调度会上,就具体工作直接调度县区分管负责同志并提出具体要求,持续加大推进力度。

  二是高要求部署推动,全面开展入户排查。建立市级抓总、县区组织、乡村落实、部门联动、帮扶单位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市包县(区)、县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组(户)”要求,做到“5个一”,即:填写一张登记表、发放一张明白纸、下发一份交办单、带回一份回执单、拍下一张问题图片,坚持“谁排查、谁签字、谁负责”。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364个行政村19.39万农户全面排查,覆盖7336个自然村,共排查农户庭院突出问题827户,入户宣传引导庭院整治和改善卫生习惯18万余户。

  三是高标准压实责任,针对问题集中整治。市委农办成立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由市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专项行动。指导农户严格按照院落整治“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标准管理,对一般问题落实农户责令整改,对突出问题制定“一户一方案”分类进行整治,坚持清单化、闭环式管理,重点农户同步落实三级干部包保帮扶整改。截至目前,所有问题户均已完成整改。

  四是高强度落实整改,逐村逐户验收销号。对照“一户一方案”,坚持完成一户、验收一户、及时销号。按照《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改善行动突出问题市级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9月27日至29日,市农业农村局成立3个验收组分赴一县三区通过查阅台账资料、实地检查验收等方式对827户突出问题户进行逐村逐户全覆盖式验收,全部完成整改销号,整改完成占比10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压紧压实专项整治责任主体。市委书记丁纯、市长孔涛多次深入县区调研督导,市委分管副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多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调度会议,并深入一线督导;8月1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组织县区、市直相关部门领导赴黄山市考察学习“五微”经验;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员单位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市政府督查室牵头成立4个督查组,定期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市委农办牵头抓总,成立行动工作专班,建立市领导包保、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县区制度,多次明察暗访、现场督导县区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改善行动。市综合督查组坚持每月督查,并及时通报当月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定期召开会议调度、阶段性现场推进会,强化对县区的考核评比,全面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攻坚战。

  二是坚持精准发力,全域推进专项整治改善行动。实行“台账化交办、清单化分解、动态化督办”运行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坚持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分户制定“问题、目标、责任、时间”整改清单。一般问题户及时整改、突出问题户制定“一户一方案”,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建立长效帮扶措施。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短板,开创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打通整治提升行动“最后一公里”。

  三是坚持综合施策,巩固拓展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县区创新方式方法,以项目化推进每个自然村专项整治改善行动,运用多项债资金推进综合整治,以全域卫生保洁、重点工程建设环境整治等为重点的城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十大行动”,全市共安排资金7000多万,县(区)级拨付4036万元。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结合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工作,通过广播、电子显示屏、横幅标语、群众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促进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实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建立日报告制,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微信群每日晒进度、比成效,形成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充分发挥团委、妇联、文明办职能作用,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创评、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专项行动以来累计开展进村入户宣传61万户次,发放宣传资料40万余份,159个村推广运用了积分制,累计评选“美丽庭院”2786户、“文明户”3134户,引导农户主动改变生活习惯,促进从公共区域到农户庭院、屋内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大宣传促落实,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村干部+党员+群众”的创建机制。以“共建清洁家园”为主题,发动农民群众对房前屋后及农户庭院、村内沟塘、村内道路沿线、村庄公共区域、村庄边缘区域等区域进行全面清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广运用积分制,普及环境卫生和健康知识,激发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紧盯目标促整改,巩固提升专项整治成果。按照“7月份全面启动、12月底基本完成”的要求落实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在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基础上,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强化跟踪问效,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制度,进一步巩固专项整治改善行动成果。对于五保户、低保户和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户等困难群体,建立三级党员干部包保服务制度。

  (三)加强管护促长效,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推深做实市级主管部门牵头抓总、区级部门为责任主体、乡镇(办)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的“五位一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体系,健全完善民建、民管、民享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综合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9

  7月11日,河南省统计局公布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据了解,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在全省16个省辖市、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共收取2300份村民问卷和115份村干部问卷,调研时间截止到20xx年3月。

  共筑美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成效

  调研结果显示,在调研的115个村中,91.3%的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有资金投入或项目;所有的村都有上级单位针对本村人居环境整治督促检查。据了解,全省各地对环境整治行动进行全方位宣传,主要方式有村广播播报、张贴明白纸、悬挂条幅等。

  报告指出,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得到全面推进。在调研的村民中,使用卫生厕所的家庭达到94.0%,其中93.3%的家庭是自愿按标准改厕的。94.6%的村已没有较大面积的`黑臭水体。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基本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在调研的115个村中,63.8%的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99.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99.0%的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

  报告中指出,村庄绿化、美化进程加快,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在调研的115个村中,113个村开展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有63个村有园艺、环境等行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定期驻村指导。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调研的115个村中,92.7%的村有图书馆、文化站,99.1%的村有体育健身锻炼场所,91.8%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99.8%的村内主要道路是柏油或水泥路,98.3%的村民家庭安装光纤宽带或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

  在调研的2300名村民中,91.3%的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满意,8.5%的人基本满意;95.2%的人对本村“两委”班子的乡村振兴工作满意。村民认为开展环境整治以来变化最大的主要有生活垃圾治理变好,能够使用卫生厕所,以及生活污水治理变好。

  3个希望6点建议,村民对环境整治的这些内容更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在环境整治中村民希望加强鼓励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设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设备有人管。

  报告指出,整治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六个方面。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等方法,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鼓励人人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处理好生活污水,治理好河渠沟塘;根据农村生活生产特点合理规划,有序布局;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加大背街小巷的清洁力度,做到全面卫生。

  报告分析,我省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垃圾治理基本全面覆盖,粪污治理初见成效,污水治理稳步推进,村庄环境基本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村民满意度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10

  一、调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都觉得农村生活环境至关重要,但是现有的卫生条件不能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1、农村公厕少:农村有公厕的占15%,旱厕及简易厕所占80%以上。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大规模发展,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更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2、生活垃圾随处放:乡村有大小垃圾池的占75%,利用率不高。垃圾池有的种了菜,有的长着荒草。村民倒垃圾非常不方便,基本上在村头或某个空旷地方就成了农户堆放垃圾的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村委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人清理,沟、渠、塘成为堆放场所,成为鼠类和家禽栖身场所,污染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户们表示,如果有专人每天收集垃圾,他们愿意把垃圾放在固定位置。

  3、生活污水的危害程度: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洗衣、洗菜、冲厕等生活污水,60%的农村居民认为危害严重,30%的农村居民认为危害不大,10%的农村居民没概念。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或排到河、塘、沟污染水源,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影响环境保护。

  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市区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没有排水管道,造成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随地乱倒,建议政府修排水沟,解决环境污秽问题。

  5、饮用水质量较差。农村大多数采取一家一户解决吃、用水,条件好的自掘井水、有的直接用河水、雨水等,水的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民环保意识极差,河水废弃物增多,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6、住房外观不美,设施不配套。农村住宅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往往是由农民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某些住宅外观虽美,但实用性差。如没有绿地、没有自由活动空间、没有自来水和卫生间等。

  二、改善农村环境的建议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强是制约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机制,切实提升饮用水水质。建立水源保护牌,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力度,消除养殖废水污染,确保饮水安全。

  3、出台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方案。制定对现有垃圾和今后产生垃圾的处理措施,“户分类、村收集、乡集运、县处理”处置流程,户处建焚烧池,能回收的垃圾就回收,可以焚烧的焚烧,有机垃圾田土中填埋转化有机肥,剩下不多的收集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快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形成垃圾清运处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4、加大污水的治理力度。要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加快村级污水集中处理池、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有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5、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降低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破除随地吐痰、乱扔乱放、乱写乱贴等顽症陋习,营造“洁、齐、美”的乡村环境。

  7、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总结03-1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总结07-2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05-1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08-1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优秀)05-2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精彩05-0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6篇01-03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10-27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