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2》读书心得

时间:2023-01-14 13:16: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影响力2》读书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影响力2》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响力2》读书心得

《影响力2》读书心得1

  听了孙老师的讲座,买了本《影响力》看看。虽然我不是销售人员,但是一向都对销售工作感兴趣,因此对此类书感兴趣。看了之后,果然收益很多。

  可能书中说得咱们平时都遇到过,但是没有这样系统的归纳和归纳。也没有作者看的透彻。看了之后,发现咱们在平时与人接触中,很多行为是书中讲到的。有些资料还是咱们没有发现的,如果不读此书,可能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自我被别人算计,还以为他们为自我着想,关心自我。现实是残酷的,不是在被别人骗,就是骗人。如果咱们在被别人骗之前就看出骗子们的技法,就能巧妙的躲开,对咱们自我来说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透过看这本书,,也让我学习并领悟了一些销售方面的有效的销售技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销售有了新的概念。感觉自我对销售的技巧太欠缺了,因此还期望透过一年的时刻将孙老师说得这剩余的四本书都看完来提高自我。书中的一些经典的案例,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影响力的武器——这是太神奇了,如果不读此书,好多商家的奇招咱们可能还会被蒙骗。从这章发现人性的弱点,思想变化,太容易被影响。那里面的例子我也很钟爱,正因很生动。

  互惠、承诺和一致——咱们生活中体会最深的原则,也是咱们在生活中做得最多的,反而被商家和销售人员利用。

  社会认同——这章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文中举的例子。最有效的求救方式。以前正因没遇到此时没有体会,但透过书中描述,增长了知识,学到了生活中更实用的方法。

  喜好、权威——这也是生活中体会深的,用的'也是最多的。

  短缺——这是商家用的最多的手法。

  透过这众多方面的说,我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人通常都被什么影响着咱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我只是说了一些这本书的优点,缺点也有。可能外国人的思路想法有的和咱们还是有必须差别,再加上翻译过来的文章,就有些不贴合国情。还有些部分有点重复,反而就应细的部分没有详细讲。我觉得尤其是例子就应多一些,正因这样会更生动具体,比起抽象的文章来说要好得多。

  但是要是销售和商家看到了这本书也会提升自我,就会衍生出其他影响力的方法。

  我觉得虽然大家都提升了,但是这样生活每个人都太累了,每一天都处在尔虞我诈之中,因此外国人来中国就会不适应,说中国人太会玩心眼。这样的结果是社会造成的。因此也会影响着大家。

《影响力2》读书心得2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影响力2》读书心得3

  不可否认,这是我看过的又一本经典的书,对得起我两天的伙食费了。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权威、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现在用社会认同原理来解释下我为什么买下了这本书。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很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形式,它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在当当网上浏览这本书时,光看标题的话我是不能确定是否买这本书的,这就是不确定性的表现,一般说来,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这种犹豫不定的状况之下,我就去看关于别人对于这本书写的评价和评分,如果得到的评价高的话,我就可能买,这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社会证据,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见,是不是应该要买。这个过程就体现出了社会认同原理另外一个条件——相似性,当我们觉得其他人跟我们相似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因此,作为当当网的网友,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评论,因为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的网友很多,所以我就决定把它买下来。当然,我们得考虑下可能伪造的证据,也许这些评价是专门的托写的呢?那么,我们觉得是不是上当了呢。还好,我没有掉入这个陷阱,没有被人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水平问题,只能讲下个人的简单行为。

《影响力2》读书心得4

  《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直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对比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情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一定算不过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承诺和一致原理---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高中老师曾说应该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择和想法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会认同原理的两个前提:不确定性和相似性。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情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其实,大多数人也是都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之中,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诱惑充斥着我们的双眼。而这些信息抑或是选择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停的盘旋,从一开始,也许我们所闻所见就让一切变得混乱而不够明朗,所以除非我们在庞杂的信息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够理性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判断要么是社会认同效应的产物,要么就是一个荒谬的决定。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听不见自己的心声时,最好的选择就是盲从。只是,希望在我们某一刻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挽回。

  作者在最后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谁的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情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影响力2》读书心得5

  很高兴继续与大家分限自己的心得,这段时间博客上文章的目标是--意志力。我会写一部分跟意志力有关的文章来展视我的看法和观点。

  《影响2》这本书在学习方面带来给我不少的新的想法和心得。特别是第5章,我把这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一下,非常推荐你自己阅读一遍这章。

  1、每个人都有希望

  基因并不像学者者过去认为的那样,对人的体能、思维灵敏度,甚至自律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学者及哲学学们一直以来所说的基因天才或终身的性格特点是后天习得的,就像人们学习走路、说话或吹口哨一样。

  这意味着你可以改变现状,就能够养成德韦克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只是尚未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发挥它

  注:“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失败,而是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人虽然先天能力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往往能在后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2、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技巧

  书中以中著名的糖果实验为例。1965年,米契尔博士和艾伯特 班德拉进行一项研究。在多次观察中发现,将不能推迟享受的孩子们和懂得如何推迟享受的示范人员放在一起。不能推迟享受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成功者来效仿这些行为。实验得到结论,推迟享受者更善于抵制短期诱惑。他们不仅仅是绕开诱惑;他们运用具体、可学习的技巧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关注获得第二块糖果的长期目标,而非眼前短期的享受。

  3、大多数技巧源自练习

  心理学家安德斯 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任何领域的佼佼者之所以使同行相形见拙,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

  “熟生成巧”的前提是有正确的练习法。但里克森主张,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之所以成功,依靠的就是细心而有指导的练习,也就是有技巧的练习,除此别无他法。他的研究显示,超凡的技巧、不凡的成就、社会精英的地位,并不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提高自己的技能。

  例如,埃里克森描述了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不同训练;有望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选手们要不断练习他们尚未掌握的技巧;滑冰俱乐部孤人则相反;他们练习已经掌握的技能;业余滑冰者可能会有一半的时间在滑冰场和朋友聊天,而根本不练习。简单来说,花同等时间滑冰的'滑冰者,由于他们不同的练习方法,最终取得的成绩也各不相同。在埃里克森的研究中,这一发现适用于任何一种技能,包括记忆复杂的清单、下棋、比赛拉小提琴以及学习各种现有的运动技能等等。它也适用于一些较复杂的活动,如演讲、与人相处、进行谈判等等。

  通过刻意练习提高成功,不仅仅适用于花样滑冰、下棋和学习小提琴等活动,而且适用于与同事相处、激励团队成员改善质量标准、情感交流、以及细腻、敏感的人际交往等。

  我们之所以面临许多重大而顽固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缺乏技巧(这又源于缺乏刻意练习),而不是源于基因的优劣、缺乏勇气或性格缺陷。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律能力是一种性格物质,杰出的成就源于天赋,而实际上它们增均源于一种能力,即正确的练习具体技巧的能力。学会练习正确的行动,就能学会抵制各种诱惑,学会与上司的谈话不再尴尬。

《影响力2》读书心得6

  组织动机:设计奖励机制

  1、 我能接受任何批评,只要它是未经修饰的赞美。——艺术家诺埃尔·考沃德

  2、 外在奖励是第三选择

  善意却适得其反的奖励不胜枚举。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将奖励作为首选鼓励策略,以影响行为。

  在合理得当的变革努力中,奖励应排在第三位:首先将关键行为与内在满足感相结合;然后努力获得社会认同;最后才会考虑选择外在奖励以激励行为。如果你不谨慎地遵循这个顺序,很可能会失败。

  马克·莱伯博士(Mark Lepper)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孩子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玩最喜欢的玩具)得到奖励(最喜欢的点心)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验对象一旦得不到奖励,不但不会更积极地从事该活动,反而会减少活动的次数。

  “过度辩证假说”(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认为:如果人们因做自己本来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奖励,他们会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它。想到自己的行为,人们意识到自己会从这种活动中得到奖励,因而产生质疑,如果事情本身有趣别人为什么提供奖励?因此,人们从因为兴趣转而因为奖励而行动,一旦奖励取消就会减少从事该活动。

  3、 明智地采取激励措施

  保证所给的奖励及时、令人满意且与关键行为紧密相连。一旦你这样做,奖励即使非常小,也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顽固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问题少女收容所的试图自杀率显著上升,通过激励方案:被收容少女如果试图自杀,那么她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就不能看电视,试图自杀率顿时下降为0;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常旅客对航空里程累积的热衷。

  4、 正确的行动越少越好

  提供外在奖励时,如果你已夯实了之前的动机源头的话,奖励通常并不需要太大。重要的是礼物背后的意义而非礼物本身。奖励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它会激发许多重要的社会力量,而远远高于奖励自身的表面价值。

  如果你满怀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象征性的奖励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果你没有这些动机,外在奖励则会成为一种嘲笑和讽刺。

  微小的奖励与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并能规范关键行为。

  5、 奖励关键行为而不仅是结果

  对于复杂的任务,最好分解成一个个较小、可实现的目标,并不断对行为的改进予以嘉奖;不要等到人们实现了惊人的成就时才给予奖励,而要对行为上的任何小进步都进行奖励。

  奖励正确的结果和行为:有时候结果看上去好却可能是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的,如果只奖励结果如产量则可能丧失更重要的如质量;因此,如果不观察人们的行为,贸然奖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只奖励关键行为:人们可以控制行为,市场变化以及其他外部变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影响力大师们不断观察并奖励支持重要的关键行为。今井正明的《现场改善》一书着重指出,日本人认为奖励付出和努力很重要,结果并不重要。

  警惕分裂性的激励措施: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出的信息不闻不问,于是总是心口不一,不知不觉地奖励了错误的行为;许多组织都有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但由于设计不当,只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当行为出现混乱时,很可能是你自己设立的奖励机制引发了问题。

  6、 惩罚

  做出明智的选择:惩罚远不能保证产生积极强化的效果, 也许会减少之前错误发生的可能,但只是暂时现象,而且结果无法预期,也许人们会在暂时地压抑后故态重萌或刻意反抗;惩罚在使用无度时,还会带来有害的情绪问题,如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对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

  惩罚之前给予警示:利用惩罚而无需把握分寸的一种方法就是给你试图影响的人以警示,亦即给予明确的警示,让他们知道如果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将面临哪些消极后果,但这时不要予以惩罚。如果他们不再有不良行为,那威胁警告既发挥了效用,又使他们无需承担实际的后果。

  警示无效实行惩戒

  组织能力:改变环境

  1、 你是你所处环境的`产品。所以,请选择最有利于你朝着自己目标发展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审视你的生活。你周围的事物是否有助于你获得成功?还是会阻碍你的发展?——企业家克莱门特·斯通

  2、 通过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人,从而达到持久的改善效果。

  3、 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改变物理空间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一看到别人有错误的行为,就希望改变他们,而不是改变他们的环境。我们只顾及事物人为的一面,完全忽略了细微却强大的因素的影响,如一个房间的大小、一把椅子的高矮等。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环境,有两个原因:

  我们往往忽视了环境中强大的因素;

  即时我们意识到环境的影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4、 乔治·凯林的“破窗理论”:混乱的环境会发出无声却强烈的信息,鼓励反社会行为。“一个没人修理的破窗,表明没人负责也没人在乎”,这种小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混乱行为,包括暴力行为。

  5、 如何利用环境来提升影响力:

  注意观察,提高觉察力;

  目视化管理——让无形的因素变得清晰可见

  信息会影响行为——数据流的重要性:

  a) 依靠数据来改变人们的认知地图,避免“表征直觉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b) 收集和发布任何数据的唯一目的就是促进加强关键性为

  空间——最终要塞

  a) 邻近性指的是物质的相邻性,对非正式接触和最终合作影响巨大

  b) 距离使人们疏于互动,丧失非正式接触的机会,甚至引发仇恨。

  6、 让事情变得简单

  聪明的生物都会使用工具——因为聪明的生物会努力寻找方法让艰巨的任务变简单

  影响力大师不会一味地寻找方法鼓励人们继续从事平淡、痛苦、危险或厌烦的活动,相反,他们会去改变事物,使人们更容易实践正确的行为(如同猿猴使用木棍招引蚂蚁一样),而且,也会利用事物让错误的行为更难执行(防错)

《影响力2》读书心得7

  读这本书的收获:认清自己的需求,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辨明真正值得自己争取的东西;善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避免不自觉地被一个预谋用施恩的手段来让你达到顺从目的的人利用,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适当地利用影响力的武器去影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能熟练利用其中的技巧为自己服务,以激发人的无限能量和潜力。

  书中讲解了六个影响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通常是不被我们察觉的。

  1、互惠原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恩惠、礼物、邀请等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及其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是一个广为接受而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就使得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变得轻易起来,进而发展称为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援助、防御和贸易体系,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人们在享受互惠互利的同时,也在为互惠原理付出代价。由于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占多数,因此,遵循这个原理也就成了重要的行为规范。一般说来,社会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人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这份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导致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不公平的交换我们也是愿意接受的。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假如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正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在互惠原理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相互退让和妥协就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一种方式。

  2、承诺与一致原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如果是朝秦暮楚,经常失信于人,将很难在社会立足。一个人一旦做出了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和观点,就会面对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找到各种理由,使做出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3、社会认同原理。很多时候人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做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选择。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要采取的行为。一般来说,当缺乏信心时或当形势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人们最有可能参照别人的行为。

  4、喜好原理。理性上,个人喜好因素与人的判断决策并无关系,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会不可避免地使人的判断产生偏移。如果一个陌生人自称认识自己的朋友或和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和爱好,就会因有很多共同话题而和他迅速熟悉起来,从而使他轻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5、权威原理。有些报道,为了让公众接受其表达的观点或立场,往往会引用“专家观点”,强调表达观点的人的头衔,这是因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下意识地接受“权威”的观点,为了服从权威而做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

  6、短缺原理。

  物以稀为贵。当某种东西变得短缺,必须通过竞争才有可能得到时,人们想得到它的愿望会更强烈。这就需要人们把短缺压力引起的困扰当作一个让自己停止情绪波动的信号,以避免由于一时的情绪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理性分析自己想要得到某物的理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抉择的成本日益高昂,我们习惯于借助外力,却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有太多未知的事物,我们信任权威,信任朋友,相信大众的选择,相信物稀则贵,借鉴他人或以往的经验,能为自己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正是这种依赖别人做决策的思维习惯和心态,使人们在很多时刻不自觉地卷入了别人设计的影响力漩涡,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思考着生活。

《影响力2》读书心得8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影响力2》读书心得9

  认清自己的需求,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辨明真正值得自己争取的东西,善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避免不自觉地被一个预谋用施恩的手段来让你达到顺从目的的人利用,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适当地利用影响力的武器去影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能熟练利用其中的技巧为自己服务,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书中讲了六个影响别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通常不被我们察觉的。

  1、互惠原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一般说来,社会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人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这份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导致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不公平的交换我们也是愿意接受的(.com)。在互惠原理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相互退让和妥协就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一种方式。

  2、承诺与一致原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如果是朝秦暮楚,经常失信于人,将很难在社会立足。一个人一旦做出了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和观点,就会面对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找到各种理由,使做出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3、社会认同原理。很多时候人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做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选择。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要采取的行为。一般来说,当缺乏信心时或当形势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人们最有可能参照别人的行为。

  4、喜好原理。理性上,个人喜好因素与人的判断决策并无关系,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会不可避免地使人的判断产生偏移。如果一个陌生人自称认识自己的朋友或和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和爱好,就会因有很多共同话题而和他迅速熟悉起来,从而使他轻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5、权威原理。有些报道,为了让公众接受其表达的观点或立场,往往会引用“专家观点”,强调表达观点的人的头衔,这是因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下意识地接受“权威”的观点,为了服从权威而做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

  6、短缺原理。物以稀为贵。当某种东西变得短缺,必须通过竞争才有可能得到时,人们想得到它的愿望会更强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抉择的成本日益高昂,我们习惯于借助外力,却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有太多未知的事物,我们信任权威,信任朋友,相信大众的选择,相信物稀则贵,借鉴他人或以往的经验,能为自己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正是这种依赖别人做决策的思维习惯和心态,使人们在很多时刻不自觉地卷入了别人设计的影响力漩涡,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思考着生活。

《影响力2》读书心得10

  组织动机:设计奖励机制

  1、 我能接受任何批评,只要它是未经修饰的赞美。艺术家诺埃尔考沃德

  2、 外在奖励是第三选择

  善意却适得其反的奖励不胜枚举。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将奖励作为首选鼓励策略,以影响行为。

  在合理得当的变革努力中,奖励应排在第三位:首先将关键行为与内在满足感相结合;然后努力获得社会认同;最后才会考虑选择外在奖励以激励行为。如果你不谨慎地遵循这个顺序,很可能会失败。

  马克莱伯博士(Mark Lepper)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孩子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玩最喜欢的玩具)得到奖励(最喜欢的点心)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验对象一旦得不到奖励,不但不会更积极地从事该活动,反而会减少活动的次数。

  过度辩证假说(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认为:如果人们因做自己本来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奖励,他们会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它。想到自己的行为,人们意识到自己会从这种活动中得到奖励,因而产生质疑,如果事情本身有趣别人为什么提供奖励?因此,人们从因为兴趣转而因为奖励而行动,一旦奖励取消就会减少从事该活动。

  3、 明智地采取激励措施

  保证所给的奖励及时、令人满意且与关键行为紧密相连。一旦你这样做,奖励即使非常小,也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顽固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问题少女收容所的试图自杀率显著上升,通过激励方案:被收容少女如果试图自杀,那么她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就不能看电视,试图自杀率顿时下降为0;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常旅客对航空里程累积的热衷。

  4、 正确的行动越少越好

  提供外在奖励时,如果你已夯实了之前的动机源头的话,奖励通常并不需要太大。重要的是礼物背后的意义而非礼物本身。奖励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它会激发许多重要的社会力量,而远远高于奖励自身的表面价值。

  如果你满怀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象征性的奖励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果你没有这些动机,外在奖励则会成为一种嘲笑和讽刺。

  微小的奖励与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并能规范关键行为。

  5、 奖励关键行为而不仅是结果

  对于复杂的任务,最好分解成一个个较小、可实现的目标,并不断对行为的改进予以嘉奖;不要等到人们实现了惊人的成就时才给予奖励,而要对行为上的任何小进步都进行奖励。

  奖励正确的结果和行为:有时候结果看上去好却可能是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的,如果只奖励结果如产量则可能丧失更重要的如质量;因此,如果不观察人们的行为,贸然奖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只奖励关键行为:人们可以控制行为,市场变化以及其他外部变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影响力大师们不断观察并奖励支持重要的关键行为。今井正明的《现场改善》一书着重指出,日本人认为奖励付出和努力很重要,结果并不重要。

  警惕分裂性的激励措施: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出的信息不闻不问,于是总是心口不一,不知不觉地奖励了错误的行为;许多组织都有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但由于设计不当,只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当行为出现混乱时,很可能是你自己设立的奖励机制引发了问题。

  6、 惩罚

  做出明智的选择:惩罚远不能保证产生积极强化的效果, 也许会减少之前错误发生的可能,但只是暂时现象,而且结果无法预期,也许人们会在暂时地压抑后故态重萌或刻意反抗;惩罚在使用无度时,还会带来有害的情绪问题,如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对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

  惩罚之前给予警示:利用惩罚而无需把握分寸的一种方法就是给你试图影响的'人以警示,亦即给予明确的警示,让他们知道如果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将面临哪些消极后果,但这时不要予以惩罚。如果他们不再有不良行为,那威胁警告既发挥了效用,又使他们无需承担实际的后果。

  警示无效实行惩戒

  组织能力:改变环境

  1、 你是你所处环境的产品。所以,请选择最有利于你朝着自己目标发展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审视你的生活。你周围的事物是否有助于你获得成功?还是会阻碍你的发展?企业家克莱门特斯通

  2、 通过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人,从而达到持久的改善效果。

  3、 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改变物理空间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一看到别人有错误的行为,就希望改变他们,而不是改变他们的环境。我们只顾及事物人为的一面,完全忽略了细微却强大的因素的影响,如一个房间的大小、一把椅子的高矮等。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环境,有两个原因:

  我们往往忽视了环境中强大的因素;

  即时我们意识到环境的影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4、 乔治凯林的破窗理论:混乱的环境会发出无声却强烈的信息,鼓励反社会行为。一个没人修理的破窗,表明没人负责也没人在乎,这种小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混乱行为,包括暴力行为。

  5、 如何利用环境来提升影响力:

  注意观察,提高觉察力;

  目视化管理让无形的因素变得清晰可见

  信息会影响行为数据流的重要性:

  a) 依靠数据来改变人们的认知地图,避免表征直觉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b) 收集和发布任何数据的唯一目的就是促进加强关键性为

  空间最终要塞

  a) 邻近性指的是物质的相邻性,对非正式接触和最终合作影响巨大

  b) 距离使人们疏于互动,丧失非正式接触的机会,甚至引发仇恨。

  6、 让事情变得简单

  聪明的生物都会使用工具因为聪明的生物会努力寻找方法让艰巨的任务变简单

  影响力大师不会一味地寻找方法鼓励人们继续从事平淡、痛苦、危险或厌烦的活动,相反,他们会去改变事物,使人们更容易实践正确的行为(如同猿猴使用木棍招引蚂蚁一样),而且,也会利用事物让错误的行为更难执行(防错)

《影响力2》读书心得11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影响力2》读书心得12

  本来以为读这些理论的著作会有点枯燥,但是随着深入阅读,我被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这本书中,我觉得自我有以下收获:

  1、让我避免今后再上一些小商小贩,传销者的当,学到了一些对付他们的技巧。

  书中销售商、募捐者的一个个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结舌,眼界大开。从这些案

  例中忽然发现自我是一个很容易上当的人。例如,每次买衣服,总是大包小包的回来。主要原因就是经受不住商家诸如这件衣服很合身之类的劝说;或者在买了外套以后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贵很多的外套都买了,也就不在乎多买一件毛衣了。这些例子在书中的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中就能够找到。咱们不必动脑筋去权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难的决定。读了这本书以后,不敢说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了。但我想必须程度上能让自我更理性的消费,每次消费之前能让自我更好的思考。

  2、学到了增进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

  与同事的相处与沟通方面,我觉得书中的第二章——互惠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事实上,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在用这种与人相处的技巧了。比如,办公室中的同事经常会互相帮忙。在对那个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时,当他真有什么事情请你帮忙的时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书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帮忙自我与学生更好的沟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觉得还是和学生持续一致。例如要批评孩子之前,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知道你也不想这样的……你此刻必须也很难过、后悔……,然后让学生主动说出自我的感受,认识到自我的错误。当然在于孩子交谈之前,也能够和传销人员一样,先问上一句:你这天感觉好吗?高兴吗?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师培训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3、必须程度上学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边读边想读后感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总是想把书中的资料与教育联系起来,但似乎总也联系不上。但最后,还是从书中找到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片断。例如在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一个很诱人的玩具。他发现,要让一个小男孩暂时顺从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胁孩子们说,只要玩这个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时候,没有一个小孩子敢去玩。但6个星期之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试验,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好玩这个玩具,正因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

  6个星期之后,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没有玩这个玩具。当然,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坚信,第二次试验中,弗雷德曼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去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佳的,个性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我的想法的时候。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又启示。例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够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的说要怎样做,或者背行为规范。

《影响力2》读书心得13

  组织动机:设计奖励机制

  1、 我能接受任何批评,只要它是未经修饰的赞美。——艺术家诺埃尔·考沃德

  2、 外在奖励是第三选择

  善意却适得其反的奖励不胜枚举。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将奖励作为首选鼓励策略,以影响行为。

  在合理得当的变革努力中,奖励应排在第三位:首先将关键行为与内在满足感相结合;然后努力获得社会认同;最后才会考虑选择外在奖励以激励行为。如果你不谨慎地遵循这个顺序,很可能会失败。

  马克·莱伯博士(Mark Lepper)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孩子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玩最喜欢的玩具)得到奖励(最喜欢的点心)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验对象一旦得不到奖励,不但不会更积极地从事该活动,反而会减少活动的次数。

  “过度辩证假说”(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认为:如果人们因做自己本来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奖励,他们会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它。想到自己的行为,人们意识到自己会从这种活动中得到奖励,因而产生质疑,如果事情本身有趣别人为什么提供奖励?因此,人们从因为兴趣转而因为奖励而行动,一旦奖励取消就会减少从事该活动。

  3、 明智地采取激励措施

  保证所给的奖励及时、令人满意且与关键行为紧密相连。一旦你这样做,奖励即使非常小,也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顽固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问题少女收容所的试图自杀率显著上升,通过激励方案:被收容少女如果试图自杀,那么她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就不能看电视,试图自杀率顿时下降为0;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常旅客对航空里程累积的热衷。

  4、 正确的行动越少越好

  提供外在奖励时,如果你已夯实了之前的动机源头的话,奖励通常并不需要太大。重要的是礼物背后的意义而非礼物本身。奖励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它会激发许多重要的社会力量,而远远高于奖励自身的表面价值。

  如果你满怀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象征性的奖励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果你没有这些动机,外在奖励则会成为一种嘲笑和讽刺。

  微小的奖励与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并能规范关键行为。

  5、 奖励关键行为而不仅是结果

  对于复杂的任务,最好分解成一个个较小、可实现的目标,并不断对行为的改进予以嘉奖;不要等到人们实现了惊人的成就时才给予奖励,而要对行为上的任何小进步都进行奖励。

  奖励正确的结果和行为:有时候结果看上去好却可能是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的,如果只奖励结果如产量则可能丧失更重要的如质量;因此,如果不观察人们的行为,贸然奖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只奖励关键行为:人们可以控制行为,市场变化以及其他外部变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影响力大师们不断观察并奖励支持重要的关键行为。今井正明的《现场改善》一书着重指出,日本人认为奖励付出和努力很重要,结果并不重要。

  警惕分裂性的激励措施: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出的信息不闻不问,于是总是心口不一,不知不觉地奖励了错误的行为;许多组织都有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但由于设计不当,只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当行为出现混乱时,很可能是你自己设立的奖励机制引发了问题。

  6、 惩罚

  做出明智的选择:惩罚远不能保证产生积极强化的效果, 也许会减少之前错误发生的可能,但只是暂时现象,而且结果无法预期,也许人们会在暂时地压抑后故态重萌或刻意反抗;惩罚在使用无度时,还会带来有害的情绪问题,如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对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

  惩罚之前给予警示:利用惩罚而无需把握分寸的一种方法就是给你试图影响的人以警示,亦即给予明确的警示,让他们知道如果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将面临哪些消极后果,但这时不要予以惩罚。如果他们不再有不良行为,那威胁警告既发挥了效用,又使他们无需承担实际的后果。

  警示无效实行惩戒

  组织能力:改变环境

  1、 你是你所处环境的产品。所以,请选择最有利于你朝着自己目标发展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审视你的生活。你周围的事物是否有助于你获得成功?还是会阻碍你的发展?——企业家克莱门特·斯通

  2、 通过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人,从而达到持久的改善效果。

  3、 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改变物理空间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一看到别人有错误的行为,就希望改变他们,而不是改变他们的环境。我们只顾及事物人为的一面,完全忽略了细微却强大的因素的影响,如一个房间的大小、一把椅子的高矮等。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环境,有两个原因:

  我们往往忽视了环境中强大的因素;

  即时我们意识到环境的影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4、 乔治·凯林的“破窗理论”:混乱的环境会发出无声却强烈的信息,鼓励反社会行为。“一个没人修理的破窗,表明没人负责也没人在乎”,这种小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混乱行为,包括暴力行为。

  5、 如何利用环境来提升影响力:

  注意观察,提高觉察力;

  目视化管理——让无形的因素变得清晰可见

  信息会影响行为——数据流的重要性:

  a) 依靠数据来改变人们的认知地图,避免“表征直觉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b) 收集和发布任何数据的唯一目的就是促进加强关键性为

  空间——最终要塞

  a) 邻近性指的是物质的相邻性,对非正式接触和最终合作影响巨大

  b) 距离使人们疏于互动,丧失非正式接触的机会,甚至引发仇恨。

  6、 让事情变得简单

  聪明的生物都会使用工具——因为聪明的生物会努力寻找方法让艰巨的任务变简单

  影响力大师不会一味地寻找方法鼓励人们继续从事平淡、痛苦、危险或厌烦的活动,相反,他们会去改变事物,使人们更容易实践正确的行为(如同猿猴使用木棍招引蚂蚁一样),而且,也会利用事物让错误的行为更难执行(防错)

《影响力2》读书心得14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小结:我们要思考如何学习和掌握这种影响力的力量。

《影响力2》读书心得15

  组织动机:设计奖励机制

  1、 我能接受任何批评,只要它是未经修饰的赞美。——艺术家诺埃尔·考沃德

  2、 外在奖励是第三选择

  善意却适得其反的奖励不胜枚举。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将奖励作为首选鼓励策略,以影响行为。

  在合理得当的变革努力中,奖励应排在第三位:首先将关键行为与内在满足感相结合;然后努力获得社会认同;最后才会考虑选择外在奖励以激励行为。如果你不谨慎地遵循这个顺序,很可能会失败。

  马克·莱伯博士(Mark Lepper)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孩子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玩最喜欢的玩具)得到奖励(最喜欢的点心)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验对象一旦得不到奖励,不但不会更积极地从事该活动,反而会减少活动的次数。

  “过度辩证假说”(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认为:如果人们因做自己本来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奖励,他们会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它。想到自己的行为,人们意识到自己会从这种活动中得到奖励,因而产生质疑,如果事情本身有趣别人为什么提供奖励?因此,人们从因为兴趣转而因为奖励而行动,一旦奖励取消就会减少从事该活动。

  3、 明智地采取激励措施

  保证所给的奖励及时、令人满意且与关键行为紧密相连。一旦你这样做,奖励即使非常小,也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顽固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问题少女收容所的试图自杀率显著上升,通过激励方案:被收容少女如果试图自杀,那么她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就不能看电视,试图自杀率顿时下降为0;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常旅客对航空里程累积的热衷。

  4、 正确的行动越少越好

  提供外在奖励时,如果你已夯实了之前的动机源头的话,奖励通常并不需要太大。重要的是礼物背后的意义而非礼物本身。奖励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它会激发许多重要的社会力量,而远远高于奖励自身的表面价值。

  如果你满怀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象征性的奖励具有很大的价值;如果你没有这些动机,外在奖励则会成为一种嘲笑和讽刺。

  微小的奖励与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并能规范关键行为。

  5、 奖励关键行为而不仅是结果

  对于复杂的'任务,最好分解成一个个较小、可实现的目标,并不断对行为的改进予以嘉奖;不要等到人们实现了惊人的成就时才给予奖励,而要对行为上的任何小进步都进行奖励。

  奖励正确的结果和行为:有时候结果看上去好却可能是不正当的行为造成的,如果只奖励结果如产量则可能丧失更重要的如质量;因此,如果不观察人们的行为,贸然奖励很可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只奖励关键行为:人们可以控制行为,市场变化以及其他外部变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影响力大师们不断观察并奖励支持重要的关键行为。今井正明的《现场改善》一书着重指出,日本人认为奖励付出和努力很重要,结果并不重要。

  警惕分裂性的激励措施: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出的信息不闻不问,于是总是心口不一,不知不觉地奖励了错误的行为;许多组织都有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但由于设计不当,只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当行为出现混乱时,很可能是你自己设立的奖励机制引发了问题。

  6、 惩罚

  做出明智的选择:惩罚远不能保证产生积极强化的效果, 也许会减少之前错误发生的可能,但只是暂时现象,而且结果无法预期,也许人们会在暂时地压抑后故态重萌或刻意反抗;惩罚在使用无度时,还会带来有害的情绪问题,如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对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

  惩罚之前给予警示:利用惩罚而无需把握分寸的一种方法就是给你试图影响的人以警示,亦即给予明确的警示,让他们知道如果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将面临哪些消极后果,但这时不要予以惩罚。如果他们不再有不良行为,那威胁警告既发挥了效用,又使他们无需承担实际的后果。

  警示无效实行惩戒

  组织能力:改变环境

  1、 你是你所处环境的产品。所以,请选择最有利于你朝着自己目标发展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审视你的生活。你周围的事物是否有助于你获得成功?还是会阻碍你的发展?——企业家克莱门特·斯通

  2、 通过改变环境,而不是改变人,从而达到持久的改善效果。

  3、 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改变物理空间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一看到别人有错误的行为,就希望改变他们,而不是改变他们的环境。我们只顾及事物人为的一面,完全忽略了细微却强大的因素的影响,如一个房间的大小、一把椅子的高矮等。我们没有充分利用环境,有两个原因:

  我们往往忽视了环境中强大的因素;

  即时我们意识到环境的影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4、 乔治·凯林的“破窗理论”:混乱的环境会发出无声却强烈的信息,鼓励反社会行为。“一个没人修理的破窗,表明没人负责也没人在乎”,这种小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混乱行为,包括暴力行为。

  5、 如何利用环境来提升影响力:

  注意观察,提高觉察力;

  目视化管理——让无形的因素变得清晰可见

  信息会影响行为——数据流的重要性:

  a) 依靠数据来改变人们的认知地图,避免“表征直觉推理”(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b) 收集和发布任何数据的唯一目的就是促进加强关键性为

  空间——最终要塞

  a) 邻近性指的是物质的相邻性,对非正式接触和最终合作影响巨大

  b) 距离使人们疏于互动,丧失非正式接触的机会,甚至引发仇恨。

  6、 让事情变得简单

  聪明的生物都会使用工具——因为聪明的生物会努力寻找方法让艰巨的任务变简单

  影响力大师不会一味地寻找方法鼓励人们继续从事平淡、痛苦、危险或厌烦的活动,相反,他们会去改变事物,使人们更容易实践正确的行为(如同猿猴使用木棍招引蚂蚁一样),而且,也会利用事物让错误的行为更难执行(防错)

【《影响力2》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影响力》读书心得02-26

影响力读书心得02-27

影响力读书笔记07-10

《影响力》读书笔记12-14

《影响力》读书心得13篇03-04

读影响力有感04-14

《影响力》读书笔记(15篇)11-08

《影响力》的读书笔记(精选15篇)08-22

《影响力》读书笔记(精选22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