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

时间:2023-01-20 16:28: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

《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1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角,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好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就应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因此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能够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正因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2

  人,畏惧死亡,天经地义,并非脆弱。生命是可贵的,而畏惧死亡,则是珍爱生命的一种体现。无论你是强者,还是懦夫,在没有压迫、没有威胁、没有必要时,死亡是恐怖的,也是令人惋惜的,它不期而至,瞬间夺走你的一切,好比亲人、挚友、财富、智慧或是你所爱的,所有都是你的牵挂,你的至爱。死亡有时是无情的,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凡此种种,使人们对死亡既畏惧,又憎恨。

  “值得注意的是,人内心的情感尽管脆弱,却也未必不能与死亡的恐怖相匹敌,进而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即使生命难得,有时在人们心中却不是最重要的。孟子意味深长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人世间,有的人为保家保国而死,有的为生死之交的友谊而死,有的`为血脉相通的亲情而死,有的为破裂的爱情而死,有的为狂热激进的理想而死,有的为血海深仇而死,有的为金银万贯的财富而死,有的为逃避现实而死……这些与死亡抗衡的因素不胜枚举。其中有积极的,亦有消极的。积极因素是伟大可敬的,它超越了死亡,死得重于泰山;而消极因素是低贱可悲,它被死亡局限了,死得轻于鸿毛。

  超越死亡,不仅要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也要超越死亡的痛苦。文中有句话说得好:“在强烈的追求中死亡,就像在情绪激昂时受伤一样,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是的,当一个人在火热的追求中,他能不顾一切,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地狂奔,甚至能与夸父相媲美。尽管他在追求的同时牺牲了自己,他也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对他来说,死的瞬间毫无疼痛,反而是充满喜悦与自豪。所以,“矢志于崇高事业的人能超越死亡的痛苦”。总之,我们必须栽培理想,天天耕耘,到了收获的时节,期望如愿,壮志已酬,生存还是死亡,已不重要了。

  “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你应将死亡看作不可错过的时机,把握好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尝试,超越死亡所带来的一切。若是如此,你便不会为人生的冬季而杞人忧天了。

《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3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培根随笔。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这是一部世界性的经典著作,它语言简洁,直接犀利,文笔优美,格言警句迭出,大多是论述人生重大问题以及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思想深刻而精彩,见解独到而精辟。这本书中讲述的培根对人生的感悟,许多的处事方法和思想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绝对是青少年阅读课外读物的不二选择。这本书中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有论死亡,论逆境,论友谊等。培根随笔读后感

  读到论死亡,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也是人生旅途的另一起点。培根从人们害怕死亡,不敢直面死亡这一个逃避心理出发讨论了有关死亡的话题,论述了自古以来的一些英雄人物都直面死亡,战胜死亡,说明了死亡其实并不可怕,也没有那么痛苦。我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死亡的到来感到恐惧和害怕,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的认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二是伴随着死亡而来的东西将死亡衬托得极其可怕。其实只要我们坦然面对死亡,就会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就会发现死亡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而且,人类的有些精神是可以无视死亡的。爱国之心献身死亡,勇敢之心蔑视死亡。

  论逆境中的一句话使我受益匪浅,那就是塞内加的一句高论;顺境的好处固然令人羡慕,但是逆境的好处则令人赞叹。培根在文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和顺境相比,逆境更能锻炼人,塑造人,而人的一些美好品质和崇高精神往往都出自逆境。而我也是如此认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美丽的彩虹,不经历逆境怎能更好的成长。

  论友谊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朋友的重要性和友谊的'可贵,朋友在阳光来临之时陪我们一起享受温暖,在暴风雨来临之时和我们一同面对。所以说,朋友既可以在我们郁闷脆弱时给我们心灵的支持,也可以是我们变得更加理性。正因为友谊如此可贵,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们的友谊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随笔中的文章无一不是能够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教育的,每读一篇文章,我都能从中找到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如;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惧,那只是我们人生的另一种开端。逆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开始坦然接受它,战胜它,将它变成我成长道路的垫脚石。友谊可以慰籍心灵和加强理性,只有与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学习才会更好的取得成功。

《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4

  说实话,我是很怕死的,战胜死亡的帮手。怕到培根所说的那些战胜死亡的帮手对我基本不起作用的程度。我怕死的原因,并不是培根所说的死亡的声势。

  丧葬仪式以及其中的悲号痛哭对我的影响不大,因为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比较独立思想的人,别人的行为对我影响不大,起码是培根这样的哲学家之外的普通人对我影响不大,而哲学家我还要挑一挑,看不顺眼的对我影响也不大,看顺眼的对我的影响也只是稍微大一些。那么我为什么怕死呢?不知道,只能说就是骨子里怕死。培根在他的随笔集2里提到的战胜死亡的帮手有这样一些:复仇、爱情、荣誉、悲哀、恐惧、哀怜、忠诚、事业。我想了一下,这些事情肯定会暂时起麻醉剂的作用,麻痹怕死的神经。但是,这些事情的麻痹时间有多长,其麻痹效力是否足以战胜死亡,则完全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究其实质,因为这些麻痹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教育或洗脑的结果,而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教育或洗脑内容是不同的,教育和洗脑的效果对不同的人也会不同。逐个分析一下上述帮手。先说复仇,虽然西西里式的复仇有些极端,但是总的来说个人或家庭复仇还是容易理解的;至于大的人群复仇例如村/团伙/民族/国家,大部分是老大们的忽悠,能不能到不怕死的程度其实并不像老大们说的那么夸张。爱情特别是失恋带来的强烈痛苦的确可能暂时压过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一般来说越强烈的东西也越容易随风而逝。荣誉是各级老大们用来让人干活而又省钱的主要手段,捅破窗户纸后就会发现其实是浮云。亲人间的悲哀源于多年的亲密关系,大范围的悲哀则往往是由于大范围的洗脑,日本战败后大量日本人自杀是后者的典型案例。恐惧,其实是一个比较的问题,也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其它恐惧的比较。忠诚和复仇有些类似,忠于家人是应该的,忠于其他则肯定是被其他洗脑的结果,为忠于皇帝而死是何等愚蠢就不用说了,为忠于某个概念而死也只能让这个概念的最大获益者获益。

  最后,为事业而死也类似于为忠诚而死,如果这事业的最大获益者是别人;如果事业是自己的爱好,那这就是一个精神状态的问题了,因为这在本质上和为吸毒而死是一样的。对于我而言,培根的帮手说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所说的帮手都是杀手而不是帮手。也就是说,这些帮手不是帮你战胜死亡,而仅仅是帮你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通俗地说,就是帮你安乐死而不是帮你不死。培根选择这些帮你死的帮手而不是帮你不死的医学,这让我不知是该叹息培根,还是叹息培根所在的时代。

《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5

  “知识就是力量”,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吧!是的,这就是《培根随笔》的作者,培根所提出来的。虽说他的一生中没有什么科学的新发明,但他的这句话对当时的科学发展影响很大。据说,培根就是因为露天受风寒而逝世的。多么伟大!多么悲壮!为此,我仔细的读了《培根随笔》,果真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中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学问》和《谈逆境》这两章了。

  先说说学问吧。想必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每天辛苦地学习,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获得学问喽!但虽说现在我们每位同学都在一个教室里,听同样的老师讲课,做同样的作业,可为什么最后的成绩不同呢?这就要看个人方面了。俗话说,“笨鸟先飞”,无论你天资怎样,但只要努力了,终究还是会有回报的。可有的同学偏偏不这样想,自恃聪明,懒得去努力。是的,可如果你不努力,就算有再好的天资又能怎样?培根说到的一句话很有哲理:“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学习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伤仲永》这篇文章。文中的方仲永,本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可因未学习而导致才能泯灭,沦为平民。这是否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呢?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已经没有方仲永那样的天资,如果再不付之于努力的话,那结果会怎样?可能比平民都还不如吧!

  再谈谈逆境。培根在书中对顺境和逆境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话说道:“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钦佩。”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拥有永远的一帆风顺,逆境是难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学容易在逆境面前低头。有一句话说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是的,没有逆境,我们的人生将平淡无奇;没有逆境,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并坚持将其打败,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正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在接受学问的同时,难免会遇到逆境。但只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逆境,在成长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相信终有一日能看到雨过天晴后的美丽彩虹!

【《培根随笔》中学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阅读培根随笔的心得04-0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6-2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9-29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1-14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5篇12-21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5篇07-06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精选15篇)10-31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5篇03-16

《培根随笔》读后感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