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读后感

时间:2024-02-19 11:29:36 艺诗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洗澡读后感(通用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洗澡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洗澡读后感(通用15篇)

  洗澡读后感 1

  首先三部书书名很有意思,出自诗经,初读时不甚明了,及至读完又觉贴切。杨绛先生名气稍逊其夫钱钟书先生一点,只这三部书名,就可以见杨先生文学造诣深厚。

  看了些其他的书评,都对各个人物和细节分析很到位。而本人读完后却想到三个词语“钱钟书”、“杨绛”、“知识”。第一部开头讲了余楠一些风流故事,虽然结局有些糟糕,也可算是文人的一些风流趣事。

  我所认为的“知识”就是姚宓。在第一部里姚宓出现是在余楠失业北上后才出现,一开始就交代姚宓的身世,原文叙述较多,简而言之姚宓家里藏书丰富,且愿意上交国家。这里可以看作两个隐喻,一是姚宓就等于“书籍”、“知识”,二是藏书上交就等于“知识”上交给国家,也符合当时背景。第一部和第二部,一堆知识分子基本是围绕这姚宓在转,每个人对待姚宓的不同,就是对待知识的不同。

  如余楠贪图姚宓美色,又恨她疏远清冷,正是他对知识的态度,腹中有点文章,且素有神童称呼,但那是为了谋生而作。使人想到了伤仲永和其父,以卖诗文发财,最后被知识抛弃,余楠所作所为和其相差几何?这样的'人对于知识是矛盾的,喜欢姚宓又恨她清冷,想整治她最后破局又怀侥幸心理。

  大河马(施妮娜)对于姚宓一直憎恨,暗中寻找机会打压。和她态度相同的是姜敏和江滔滔。最开始姜敏私藏书,表明了她只想和“姚宓”做朋友,且对于“姚宓”的态度是私藏。但是后面一来姚宓和善保关系亲密,二来姚宓对于姜敏的可以讨好并不感冒,导致了姜敏对“姚宓”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对“知识”的讨好态度转变为打压。而江滔滔一直是大河马的帮凶,她在工作期间一直没有成绩出现,就像她对“姚宓”的态度一样。而大河马从一开始就对“姚宓”不顺眼,专心搞政治,这样的人自然和“姚宓”走不到一起,也同样不能从“姚宓”那里获得什么。

  朱千里对姚宓几无照面,也没什么话语交谈过。这样的人同知识的关系也是如此,看似满腹经纶,满口掉书袋子,但是因为疏远,所以在文化研究中发不出太多声音。同样也是因为尊重“姚宓”的态度,使得他有不少藏稿。与之相反的就是善保,善保和“姚宓”太过亲近,事事都为“姚宓”考虑。善保请“姚宓”帮他看书写稿子,换个角度看就是对于知识或者说书太过于依赖,以至于无所成。善保正是大多数人看书的态度,读书虽多,却过于相信书籍。书籍可以带给人自信,但不思考的人是盲目的自信,就如姚宓和许彦成出行被善保发现,但是最后得知“真相”后又觉得是看错了。自那之后善保和“姚宓”分疏了,让他冷静的对待“姚宓”。

  最有趣的还是许彦成夫妇两,我读完后觉得这两夫妻就是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两,或许这是错觉。许彦成对“姚宓”待之以礼,最后获得“姚宓”倾心,正映照了钱钟书在文学上的成就。而杜丽淋则一开始就对“姚宓”有敌意,又严防死守,害怕丈夫和“姚宓”好上,同她离婚。但她虽然不喜欢“姚宓”,但却不会像大河马那样做,而是同“姚宓”和平相处。每天下午就去找“姚宓”。两人对“姚宓”态度虽然不一样,但一直和“姚宓”接触,自然从“姚宓”那里知道更多。而这三人也是着墨最多的。

  第一部余楠北上到文学社城里,正是知识分子寻找“知识”的开始。之后第一第二部,他们对待姚宓的态度就是对待“知识”的态度。到了第三部姚宓只在结尾出现,那是小说为了完结而写。文学社所有知识分子都要接受洗澡,而他们洗澡其实就是审判自己对于“知识”的态度,经管这中间“姚宓”受到过怀疑,但是人们立刻放弃掉。

  不论什么样挫折和艰难,知识是不会改变她的态度,而他们对于知识的态度,注定会接受他们最终的“洗澡”。知识可以怀疑,可以打压,可以保护,可以爱上,但是最终知识就是知识,她可以和你相亲,但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我想这就是杨先生对于那个时代的总结。

  洗澡读后感 2

  刚刚读完钱钟书的《围城》,不由得想起被誉为它姊妹篇的——杨绛的《洗澡》。

  这两部书有着鲜明的共同点的:都是以旧时期知识分子的爱情为主线,表现一个时代的人们面对生活,事业,婚恋等的徘徊困惑,淋漓刻画人性中的卑劣,懦弱,虚伪,淳朴。

  而行文却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笔调辛辣,幽默中饱含讽刺。围城中的人想突进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不止于婚姻,对人生,对万事的一个矛盾而写实的理儿。

  一个运筹温婉,平实中摄人心魄。人的思想,价值观,利益观,靠写或背上几个条文就可以如洗澡一样,洗去污垢,清白而统一吗?当然不会。

  钱钟书的这部小说,妙处在于,节节引人入胜,妙喻迭出,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拍案称奇。辛辣幽默的语言基调,让人不禁暗叹,如此利嘴,谁人在其面前不会节节败退。随便拣出几段,皆会让人感叹其奇妙无穷的想象力——

  “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热毛巾擦脸就可以抹而去之的。”

  “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划回到黑暗里。”

  “鸿渐昨晚没睡好,今天又累了,邻室虽然弦歌交作,睡眠漆黑一团,当头罩下来,他一忽睡到天明,觉得身体里纤屑蜷伏的'疲惫,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

  《洗澡》中,妙喻虽不多,平实的白描,却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那时,那情,那景的温度随着文字浸入读者内心,千迂百转,经年累月,仍低低不肯散去。

  “她一人坐着看书——其实她只是对着书本发呆。因为总有个影子浮上书面,掩盖了字句,驱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转成原形。”

  “彦成凄然说:你的话,我句句都记着。

  姚宓没有回答。她低垂的睫毛里,流下两道细泪,背着昏暗的灯光隐约可见。她紧抿着嘴点了点头,想说什么,没说出来,等彦成出门,就缓缓把门关上。”

  抛开其他主题且不谈。两部书中爱情这根主线,情感的份量,在我看来,却是有极大差别的。

  《围城》中,方鸿渐的爱情是激情式的。

  遇到唐晓芙的一刻,他便迷恋上了她。是外貌?是聪慧?说不清道不明。然而,阴差阳错的误会,方鸿渐的优柔暧昧,以及唐晓芙对爱情的唯美主义: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促成了两人的分手。

  分手后的方鸿渐心痛得不能自己。这种激情燃烧后的痛,将他的心与骨焚得几乎成了空壳。这种痛,如一把利刃,剖开皮肉,血淋淋地疼着。

  而治疗这种痛,时间则是一剂最好的良药。

  以至于最后,方鸿渐在与柔嘉婚后的琐碎碰撞中,感觉从前的鲍小姐,苏小纨,唐晓芙,那些往事,如梦一般。

  《洗澡》中,许彦成的爱是温情式的。

  见到姚宓的一刻,他只感觉这女孩子不一般。镇定,从容,明理,有着与年纪不相当的沉稳。还有,朴素宽大的青衫下,偶尔掩盖不住的天真顽皮。

  随着彼此的了解,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使许彦成无法遏止的爱上了她。

  姚宓的爱,是一株铁树,遇到许彦成后,才为之花开。

  这样的女子,除非不爱,爱了,便痴得如飞蛾扑火,将一世的情感,顷了进去。即使,表面上故作沉静得如潭水般。

  何其芳曾说:在你的眼睛里我找到了童年的梦,如在秋天的园子里,找到了迟暮的花……这种爱,如初见这个句子时般,让人欣喜与感动。

  然而,各自的背负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对情理的局限,使他们最终手也没碰一下,便选择彼此远离。

  因为爱,所以懂得;因为爱,所以珍惜;因为爱,所以沉默;因为爱,所以离开。

  这种爱所生成的痛,如一根长长的锈花针直直刺透心脏,那疼,滴着血,是隐隐的,切切的,任时间如何变迁,也挥之不去,抹不之灭。虽然,那伤口,是无法看见的。

  其实,这世上的爱情,无非不是分为大致的两类:

  一类是,那五官平淡得用热毛巾擦脸,便可抹而去之的。

  另一类,驱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转成原形……

  洗澡读后感 3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杨绛先生的《洗澡》,一直没时间拜读。这两天把自己憋在小屋子里,静静地看完了这本书。

  全书的背景是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百废待兴,一群知识分子围绕着文学研究聚在一起。这群知识分子里,有丁宝桂这种老学究,有凡事为自己利益斤斤计较的余楠,也有因为父亲去世而放弃学业的姚宓,给别人写学位论文自己却没有学位的“留洋博士”朱千里,一身正气,好打抱不平的罗厚,还有放弃国外优渥待遇,一心回来建设祖国的许彦成以及追随他来的丽琳等等。总之是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三部分是高潮,前两部分是铺垫。小说主要情节推动、人物性格、思想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于我而言,整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姚宓和许彦成的朦胧感情线,还有就是“三反”运动来时倒逼知识分子做思想“洗澡”的部分。

  姚宓本是大家闺秀,后来遭遇家庭变故后,从学校退学,做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她虽没有学位,但看书极多,也极有才,后来在大家的推荐下,担任了文学社的研究员。也曾有一个想要霸占她,劝她放弃生病母亲的未婚夫,被姚宓果断拒绝了。遇到许彦成时,她就觉得两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似是有五百年的交情,认识了好几辈子似的”。看书时,书上也突的多了一个影子,一直挥之不去。

  许彦成一开始只把姚宓当朋友,只是觉得聊得来,便总喜欢往姚家走走。直到有一次他邀请姚宓去游香山,才发现自己好像是喜欢上姚宓了,吓得自己急出汗。看到姚宓和罗厚一起出去,彦成便觉得“心肉绞痛”,想起余楠那句话“爱情就是占有”。

  杨绛先生把许姚两人的感情写得很高雅,“发乎情,止乎礼仪”。毕竟许彦成已经有了妻子,姚宓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伤害到丽琳。

  到了最后,“洗澡”运动结束后,两人即将被分配到不同地方,许彦成和妻子丽琳去姚家赴宴。杨绛先生这里细节描写极精彩。

  他们俩并肩走向门口,彦成觉得他们中间隔着一道铁墙。姚宓开了走廊的灯,开了大门。

  彦成凄然说:“你的话,我句句都记得。”

  姚宓没有回答。她低垂的睫毛里,流下两道细泪。背着昏暗的.灯光隐约可见。她紧抿着嘴点了点头,想说什么,没说出来,等彦成出门,就缓缓把门关了。

  彦成急急走了几步,又退回来。他想说什么?他是要说:“快把眼泪擦了?”可是,这还用他说吗?她不过以为背着灯光,不会给他看见;以为紧紧抿住嘴,就能把眼泪抿住。彦成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然后绕远道回家。

  姚宓在门里,虽然隔着厚厚的木门,却好像分明看见彦成逃跑也似的急走几步,又缩回来,低头站在门前,好像想敲门进来,然后又朝反对反向走了。她听着他的脚声一步步远去,料想是故意绕着远道回家的。

  这一部分描写,差点看哭我。分明是爱地真切,却也不得不保持克制;分明是很在乎,却也装作若无其事;分明是很舍不得,却又无可奈何。让人看了既揪心又心疼。

  最后一部分的思想“洗澡”,是小说的高潮。本来思想“百花齐放”,知识分子以“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为傲,但是运动一来,就由不得你了。人人自危,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检讨自己所谓的思想毒瘤。也出现女儿检举自己父亲的“大公”之举。

  杨绛先生借许彦成之口表达了那时知识分子的心声:我只为爱国,所以爱党。因为共产党救了中国。不求名,不求利,不肯做应声虫,不肯拍马屁,不肯说假话。我认为知识分子应当带头改造自我。知识分子不改造思想,中国就没有希望。我只是不赞成说空话。为人好,只是作风好,不算什么;发言好,才是表现好,重在表现。我不服气的就在这点。”

  写到思想“洗澡“后,全书就戛然而止了。悲剧之后,还有更大的悲剧。杨绛先生是过来人,她自己的女婿也在后来的运动中丧生。

  洗澡读后感 4

  《洗澡》讲述的是关于解放时期北京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全书分为了“采葑采菲”、“如匪浣衣”和“沧浪之水清兮”三部分,其中“葑”字直接不会读,且三部分的名称我也不明其义,但看到小说正文是大白话,便忍住了去先行搜索考证的冲动,试图通过阅读完每个部分上百页的“词语解释”来理解其中含义,结果不得要领,灰溜溜地上网找解释去了。

  回到书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人物悉数出场亮相,第二部分讲文学社的“战争”,第三部分的故事内容则贴近书名主旨,而书名的隐喻和弯绕似乎恰到好处地体现着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当时境遇下的自处。

  我发现,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笔下的“高知”形象大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他们都像是镀金的泥人,外表光鲜,扒了皮也接地气,有里有面,这样的人物反倒有了血肉,活了起来。

  另外,读《洗澡》的文字总能让我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式的.文风,波澜不惊地表达着巧妙的转折,是我喜欢的风格。在最后摘抄几句:

  “他下跪求饶,说从此只把她当做神仙膜拜。好在神仙可有凡心,倒不比贞烈的女人。”

  “除了向家里要钱,和爸爸界限划得很清。”

  “丽琳不复是画报上的封面女郎,而是一个暖烘烘的人。”

  “她从心上扫开的只是个影子,这时袭来的却是个真人。”

  “余楠觉得自己像是一块经烈火烧炼的黄金,杂质都已炼净,通体金光灿灿,只是还没有凝冷,浑身还觉得软,软得脚也抬不起,头也抬不起。”

  洗澡读后感 5

  一、感觉有儒林外史的味道。

  二、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人物性格刻划细致入微,足见其文学功底非同一般。

  三、有人说和钱钟书的《围城》有得一比,本人不敢苟同。钱钟书到底是文学大师,杨先生虽然是夫人但也不一定学到了真传。杨先生文笔到底还有女性的.特点。

  四、本书名曰《洗澡》感觉铺垫太多,而真正洗澡时内容却显太过单调,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五、与现今文学作品相比太有值得一读的价值了。特别是80后90后的文学爱好者,建议认真读读应该会有收获的。

  洗澡读后感 6

  公鸡洗澡的情形,大家好奇吗?当我看了《公鸡洗澡》这个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公鸡洗澡啊!

  文章是这样介绍的:奶奶家有一只大公鸡,可为什么大公鸡的毛总是油亮亮地呢?难道奶奶天天给它洗澡?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大问号。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决定亲眼瞧一瞧。

  吃完午饭,我把一大盆带有垃圾的脏水“哗”的一声泼向大公鸡,只见大公鸡左拐右拐来到一个土坑边,望望四处无人,便“噌”地一下跳进土坑打起滚来。哈,你个大笨鸡,本来身上就脏,你还跳进土坑里打滚,可等我回来的时候,大公鸡的羽毛已经油亮亮的了。

  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大公鸡洗澡就是在土坑里打滚呀!

  读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不要自作聪明,要做一个喜欢探究的人。

  洗澡读后感 7

  曾拜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后来又喜爱上了杨绛暮年作的《我们仨》,后来寻找摸索着,发现了杨绛《洗澡》一书,带着憧憬与期待细细品读这本书,我又悟懂了许些。

  《洗澡》描绘了“三反”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的面相和命运。而本书的核心和精彩之处,在于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洗澡一幕,这儿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洗澡一词,而是每个人都要揭疮疤,说些违心的话,狠狠的将自己批判一番,还要老老实实,不矫揉造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掏心挖肠的讲,要恰如其分,在来势汹涌、唇枪舌战的群众面前,知识分子只能口不对心,换回一时的安稳。其实,如果知识分子戏剧性地捏造事实应付群众,未尝不可;可怕的是被群众的言论洗脑,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被强行更改而毫不自知,沦为政治的附庸。按说这段历史应该是沉重的,可不得不说杨先生是大家,用幽默平实的语言,把这段历史描写的看上去没有那么“沉重”,却仍然能让你看出来这场运动给那些当事人带来的沉重的思想压力。

  罢了书的内容,我不得不佩服杨绛先生的写作表达方式。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字句竟是带感情的,人物性格不是描绘出来的,而是字句之中散漫出来的。读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形象都鲜活地跃于纸上,谁说的只言片语立刻使那人物立了起来,有血有肉,使你不相信是虚构。除此,荒谬的事竟也被她稀疏平常地表达,娓娓而谈,仿佛愠怒已被碾平,剩下一颗历经岁月却也平淡如水的心。这即是杨绛先生的功力吧!

  此书读后,却仍意蕴良久,从主人公的故事线中透露的不仅仅命运,折射出的更是当时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清者自清”成为笑话,“旁观者清”被奉为不二的辨人法则。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被无情践踏,被标签上以劳动人民为基础的错误的价值观,只要不为劳动人民服务,不向劳动人民学习,所有一切行为,都被定位为“反叛”和“背离”,要接受批判和教育。而许彦成和姚宓的清纯的爱情萌动处于这样动乱不安的时代,注定是要破灭的。即使眼泪和内心抽搐,纯粹的心理反应,在错误价值观的阴影下,也会引起人对自身的反省。总之,人的各方面被桎梏了。正如文末说道:“当时文学研究所不拘一格采集的人才,如今经过清洗,都安插到各个岗位上去了”,知识分子表面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其实不仅他们的学术自由被限制了,人生自由甚至人生追求也湮灭了,洗澡对他们影响是由头到脚的,一盘水倒入的同时,还沁进血液里面去。

  呜呼!终是葬了爱情,终是于时代诞生却被无情毁灭。杨绛先生透过这本书想要唤醒人们心中的“真”,这是关于人性的真伪,民族精神的呼唤,呼唤由内而外的觉醒,唤醒人性中的真正精神,此乃其核心内涵吧!

  借用屈原《渔夫》中的一句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只是沧浪之水并不在足下罢了,而应是在人的心中。

  洗澡读后感 8

  洗澡的本意是用水洗去身体的污垢。先生的小说洗澡,是洗去心灵的污垢,书里满满的讽刺意味。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人的风骨气节,视他们为国之重器,担负国家兴盛的责任。先生的犀利描绘下,文人的众生相表露无遗。脉脉温情描写姚宓与许彦成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恋。姚宓是清冷理性坚强自信的美好化身,吸引着正直有担当彦成。因为彦成的已婚身份,他们的爱恋注定不被祝福,隐忍的他们最大胆的一场是香山之约,两人的自我控制没能成行。洞察一切的彦成夫人丽琳放下自尊,聪明的处理婚姻危机,彦成,姚宓最后的擦身而过,保全了家庭完整。对三人而言也算好的结局吧。洗澡的`高潮在于夸张的自曝其丑。抛开当权者的初衷,在怀疑一切的年代,知识分子对专权的屈服,放下自尊任人践踏侮辱。人人自危,人是不能有隐私,还要满足看客们的窥伺心理。看客们无疑是聪明的,他们对肮脏的人点到为止,让这些人能交代出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看客可以得到更多黑资料黑历史。余楠,朱千里之流为了表明自己是肮脏的,需要洗澡的人夸大其词,争先恐后把莫须有之名揽上身。连一百零一个情人都交代出来啦,看到这忍不住笑了,但也知道那是又真实又残忍的。这些知识分子懂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不由自主的担心,他们在以后各种运动中的命运。

  洗澡读后感 9

  与作者杨绛的相逢竟是因为别人写给她的自传,在书中多次提到了《洗澡》这本书,于是我就拿来了阅读。

  正如这本书的前言所说,这本书中,没有一个特定的主角,一开场是余楠的风流之事,不过余楠也仅仅只是风流,并没有做出更加出格的事,不过这也更符合他的性格人设,懦弱,胆小,怕事。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姚謇的女儿,姚宓,我觉得多多少少都有作者杨绛自己的影子,姚宓,才华横溢,但因为父亲死的早,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所以成为了图书馆的小小管理员,后来也就才是文学研究社的小小助手,但她并没有像其他知识分子的纷纷扰扰,嗜书如命,平静淡雅,感觉和杨绛本身很像。

  而与她有唯一感情线的是许彦成,一个可以说也是知识分子中的特例,并没有说与官场格格不入,但是很有自己的特色,也很有自己的主张,在知识分子面临政治“洗澡”的时候,他说,因为身处资本主义这个时代,所以知识分子必定是学习资本主义的,而走这条路,并不是他们知识分子可以控制的。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身处某个时代,所以必定沾上这个时代的特征,或是腐朽,或是先进,想要彻头彻底的改变谈何容易,所以很多事情,不要想着去改变,而是想着如何去不被改变,可能有这种想法也是因为自己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吧。

  为什么姚宓会喜欢许彦成,或许就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吧,但可惜的是许彦成已经结婚了,但庆幸的是我也曾在许彦成身上看见了一个懵懵懂懂少年的模样,曾经莽撞着想要离婚,懵懂的憧憬着爱情,但他已经结婚了,两情虽然相悦,但他也已经结婚了,在封建社会,结婚就代表着相守一辈子,并不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想要离婚就可以离婚,以前家庭背负着太多使命,包含了太多意义,但并不是说现在家庭就不重要。

  我想这也是姚宓与许彦成无奈而又可惜之处,确幸的是小说总是这么美好,当不了相守一辈子的人,变成了可以陪伴一辈子的朋友,姚宓和许彦成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为什么会喜欢姚宓,或许是她的爱情让我憧憬,或许是她的亲情让我羡慕,虽然她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她,但她有一个可以领悟她一举一动的母亲,正如我自己本人,我的母亲在我四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我的父亲一直养育着我,虽然他没有母亲一般的细腻,但他一直用他大山中唯一的温情,爱我,疼我,或许没有我的父亲,我并不会生活的如此积极,因为也看过很多,因为家庭的改变而使孩子的性格,品质发生很大改变的事例,不能说对我自己一点影响都没有,但我真的很庆幸我的父亲如此爱我,疼我,我很爱我的父亲,正如姚宓可以为了她的母亲而与她的未婚夫分手。

  洗澡读后感 10

  前两天刚看了芳华,再看别的难免心里经常往一处去想。

  杨绛先生这本书同样讲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年轻人,但跟三体等很多同时代背景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几乎没有任何血淋淋的过激的剧情,也没有煽情逼着人“哭,都给我哭”,而只是等闲待之,基调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和轻松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虽然偶尔紧张,替书中人捏一把汗,但是总的读下来心里是快乐的,很爽。芳华从头隐藏在平静表面下,中后期爆发的压抑和悲凉在洗澡里也没有寻得丝毫。

  我读完只感觉更了解杨绛老师这个人了。她是相信世间有希望和美好的,也是打算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别人的。她的.内心非常满足,圆润,宁和,平静,她压根不打算向谁控诉什么,甚至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年轻人可以度过较之今日更加充实美好的青年时光和有一个很好的前程。她不批评任何人,只是轻轻松松的讲述,俏皮的开开玩笑,而据说这部作品是写于她的晚年时期。很震惊。

  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的所谓“少女感”吧。

  洗澡读后感 11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洗澡》,记录些零星感触,权作笔记。

  读之前只知道《洗澡》是一部描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经受思想改造的书,至于人物、故事一概不知,所以初读以为余楠、宛英是故事的主角,可随着余楠无奈之下举家北上,各形各色的人物在鹅脖子胡同的“文学研究社”汇聚、纠葛,我才发现,故事或许没有主角,有的只是一组群像。不过正因为这一概不知,读来反而颇有兴味——一种主观猜测与既定事实之间相互较量的趣味。所以呢,有时读书不妨跳过各种书评与简介,或许更能读出自我。

  先生在《洗澡》出版后,因为某些读者的误解,坚持写出了《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为的就是“不想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被人这般糟蹋”。可见先生对于姚宓和许彦成是有着偏爱的。之所以用“偏爱”一词,是因为所有的人物中,最吸引我的并非姚宓、许彦成,所以觉得先生在文字中对他们给予的关照多了。相照余楠、朱千里、丁宝桂,许彦成身上是有许多优点,比如怀着一腔赤诚归国,潜心学术,不搞政治争斗,待人和善,可是这也掩盖不了他对待感情的自私懦弱。很多人认为姚宓和许彦成是真爱,是“灵魂伴侣”,我不否认他们在精神志趣方面的契合,可是我看不上许彦成对妻子杜丽琳的态度。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忍无可忍的时候想到离婚,还是希望妻子先说出口。在与姚宓的感情中,也是姚宓更有主见些。

  那所有的群像中,最吸引我的是哪个呢?

  答案并不单一。

  所有的女性中,我最欣赏余楠的妻子宛英。因为姚宓一次无心的帮助,她便真心实意的感激帮助姚家母女;对于丈夫的种种黑历史,她看破不说破,却也不再对他抱任何希望。她有自己的积蓄、朋友,即便失去丈夫,依旧可以谋生。宛英虽不是知识分子,但我觉她比某些知识分子活的清醒明白、真诚通透。

  我同情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故事的开始,许彦成对她就只有感激,没有爱意,但她还是耍了心机嫁给他,“如偿所愿”。倘若没有归国,没有姚宓,或许他们可以一生相伴,客客气气,还会被赞几声“神仙眷属”“贤伉俪”。可是许彦成碰到了姚宓,“灵魂伴侣”面前,源自感激与计谋的婚姻岌岌可危。许彦成为了真正的爱情想要离婚,却又自私地想要杜丽琳先说出口时,我多么希望她潇洒地成全他们,也成全自己。可惜她没有。但我理解她,毕竟已倾注了那么多赌注,怎会甘心输得分文不剩?我终究是带了自己的思维去臆断了。据说《洗澡之后》里,杨先生安排杜丽琳遇到真爱,提出离婚。之后许彦成才和姚宓结了婚,这样的圆满结局依旧看得出先生的偏爱——你看,是杜丽琳先幸福了,我们才敢幸福的。“我们没有对不起任何人。我们没有向下,我们纵然分离,但也坚持着向上攀登,没有往下滑。”可倘若映入现实,又有多少圆满呢?

  所有的.年轻人里,我最喜欢罗厚。从一开始的某个人名,到后来十点十分的眉毛,再到后来他对姚宓所说的那段话,罗厚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丰满,他像热忱直爽、仗义执言的邻家大哥,一直尽量护姚宓周全。我想他是喜欢姚宓的,可不一定爱姚宓,不然他不会说等他们结婚,由他来成全姚宓和许彦成。我想喜欢才会纵容,爱应该想要占有吧。我不知道《洗澡之后》里,先生给了罗厚怎样的结局,但我愿他找到那个“粗粗壮壮,能和他打架的夫人”。

  而所有的知识分子里,我最欣赏朱千里。朱千里并非完人,比起许彦成,他有各种明显的不足,可是几个知识分子的“洗澡”中,只有他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该有的那种“痴傻”。“你们连真假都分不清,叫我怎么说呢?”是呢,群众追求的真实是一纸文凭、一张证书,是客观的存在,朱先生所坚持的真实是知识的占有、思想的自由,是主观的感受,几千年来的哲学命题又怎能在一场闹哄哄的“洗澡”中说清呢?倘若真的说得清,那就不是“洗澡”而是“布道”了。

  开始时我讨厌余楠,觉得他投机取巧,心机深重,自私钻营,可后来看到他在“洗澡”运动中的遭遇,却也生了几丝同情。余楠似乎是杨先生用来进行说教的一个人物:营营碌碌一场,终究抵不过命运的捉弄。

  之前好友读完《洗澡》后,曾说我像姚宓。读的过程中免不了反躬自省,思考自己究竟哪里像姚宓。对于姚宓,我的羡慕多于喜爱。她出场时在吃生活的苦头,可始终有人肯护她周全;她有开明睿智的母亲,有真诚相助的朋友、恋人。很多人肯帮助她,说明她是个被人喜爱的善良的人。但我不欣赏她做谁的“方芳”,背上道德的枷锁。我想,我不像她。

  大学时看《士兵突击》,讨厌成才,也讨厌许三多。我喜欢高城,佩服袁朗。多年以后,经过生活的打磨与浸染,我渐渐理解了成才,对于许三多也只剩下佩服。但我知道,我成不了许三多,也成不了高城、袁朗。欣赏与喜欢并不意味着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想要与得到之间还需要做到,而我所能做到的只是仰望着他们的高度,提醒自己,如果成不了许三多,尽量像高城那样,眼睛看得到黑暗,心却始终向着阳光吧。

  或许这就是文学、影视作品的意义所在吧——借由你的情感好恶看清自己的内心,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认可的样子。

  洗澡读后感 12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先生,主要讲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经历“改造”的故事,作者在序言中讲这本书只是一个政治背景下的横断面,没有结构,也没有主角。还说:只有一两个人自觉自愿的试图超拔自己。读者出于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主角。

  所以,我先从我喜欢的角色讲起。姚宓是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平常衣着朴素,父亲不在了,母亲身体也不是太好,但是在杨绛先生笔下并没有丝毫可怜之态。姚宓和她的母亲在书中都是十分有幽默感的人。像有幽默感这种特点放在女人身上可能有点奇怪,我之所以用这个词语,是因为一般人们会觉得,男人有趣是很会逗人笑,而对女人就是很容易被别人逗笑。对于她们母女,却是前面哪一类。她们母女相处时很会开玩笑,她们有个人的思想、观点,会讽刺、辛辣。现实生活中,像这样一个女生可能会显得十分轻浮,摆脱传统的.女性沉稳端庄的特点,但是,杨绛先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体现了女性的个人思想和自我表达。并且并没有轻浮之态,因为姚宓在工作中并不显眼。这位母亲一直在家中,喜欢听音乐。极具女性的特点,但是让我用任何形容词来修饰都不能完全展现,只会显得十分匮乏。而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杨绛先生丝毫没有提到她们,仿佛那些污浊的事件不配染指她们。

  姚宓与喜欢杜丽琳的丈夫许彦成暗中喜欢,杜丽琳是一个十分理性的女性,理性到在作者笔下,我甚至没有任何感情互通之处,当他发现丈夫外遇时也不甚让人怜惜。她好像丈夫的大脑,对许彦成的感情剖析的丝毫不差。我之前觉得一个过分理性的女人就是悲剧。她十分理性的挑选了自己喜欢的人,十分理性的表白,又理性的经营自己的生活,“布置了一个漂亮的家。”而许彦成一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直到遇到姚宓。他发现了姚宓的不同之处,但是又受到各种羁绊。他遇到她就像一个初恋的人,有着各种小心思。在书中,许彦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我不能概括他的特点,唯有看过书才知道。

  余楠,在文中是第一个出场的。我想作者也是想用他来代表当时的大多数文人。他是个铁公鸡,有外遇不舍得花钱,原本想靠外遇出国躲避战乱,但是后来“谈崩了”。然后就有了他带着宛英腆着脸去北京的故事情节。后来被迫“洗澡”也没能改变自己。他的妻子,宛英是一个旧时代女人,没有文化,当丈夫外遇也只能默默承受,但是在杨绛笔下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他可以完全交出家里的钱,也可以不依赖丈夫生活,她会藏私房钱,会打零工,她也有自己的朋友。在后来,她也会有感激之情,后来从丈夫那偷出姚宓的笔记,回报她。她比文人们更能分辨孰对孰错。

  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软弱的,势力的,善妒的,仗义的等等。将各式各样的人,各有各的特点。前言中讲“洗澡”也是“脱裤子”,旨在暴露知识分子的各种尾巴(劣根性)。一些人直觉自愿的洗涤自己、认识自己,得以提升。而一些人藏起尾巴,不肯承认,好似旁人不知,其实时常暴露的嘴脸、皮毛、爪牙、须发,以至尾巴都为人可见。不如多照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劣根,才能得以提升。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何为“得失”,得失不是利益的得失,而是与人相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冒失。时时能够见他人而反省自己,洗涤自己即能提升。

  “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

  杨绛先生就像是拍一张照片,控制着出现在照片中的人物和动作,而我像一个三岁的孩子照着照片涂鸦。想要真正了解这本书,还要亲身去读。

  洗澡读后感 13

  《洗澡》是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似乎没有《我们仨》的知名度高,但真的完全展现了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底。文风辛辣幽默,各种暗喻讽刺,一针见血,让人一边发笑一边拍手叫好,越读越入迷。

  一开始以为自私吝啬的余楠是主角,谁知只是以他为引子,后面各路“神仙”悉数登场,一个比一个鲜活有趣。余楠的妻子宛英是我目前看过的最讨人喜欢的旧式女子。她传统却不闭塞,通俗点说就是心大又不傻。一般情况下,旧时的妻子知道丈夫出轨后,要么一哭二闹三上吊逼迫丈夫与小三断绝往来,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隐忍着过日子眼泪往肚子里吞。可她一点也不憋屈,不哭不闹,没用多长时间不仅想通了还做好了被丈夫抛弃后的打算。但是后来丈夫被小三抛弃了走不成了,她反而感到失望,让人哭笑不得。余楠以为自己聪明,宛英好糊弄,但其实宛英心里跟明镜似的,早就看透了他的虚伪。后来还暗中帮姚宓,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哈哈。我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鉴定一部作品的优劣,最基本的评判标准是——作品里好人的上限和坏人的下限。”我非常赞同。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多面的,但很多编剧往往把主角写得正义凛然洁白无瑕又傻又天真,而把坏人写得十恶不赦禽兽不如坏得没下限,这样就背离了人性,很不真实了。《洗澡》里面的人物,个个都很真实。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细腻,读者可以将心比心,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每个人物有各自的闪光点又自然地存在着人性恶的.一面。比如,我很欣赏姚宓的孤傲清高,坚强独立,她说:“不能公然做的事,暗地里也不做。”但转眼她就和有妇之夫许彦成暧昧不清,气得我直想扇她耳光。我很心疼“标准美人”丽琳,嫁错了人,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唱着独角戏。我想起了《围城》里孙柔嘉和方鸿渐失败的婚姻,得出了一个结论:感动不是爱情。一时感动促成的关系薄得像蝉翼,等他遇到他喜欢的人,你的付出就显得很廉价了,他会毫不犹豫追求他喜欢的人,跟你说声对不起并让你心疼得死去活来之外,并不能用什么报答你。

  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是很新奇有趣的,比如罗厚的“十点眉”,还有把丑女人打趣成“俊俏的河马”。人物的神态描写绝了,很佩服先生能用如此平实的语言描写得那么传神,一下就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状态。知识分子自我检讨那段让读者回到了那个疯狂又压抑的时代,理性几乎是不存在的。故事的最后,知识分子被磨平了棱角,去到各自的新的工作岗位。一群人聚了,又散了。

  洗澡读后感 14

  我是“杨绛迷”。她的著作,我几乎每本都读过,而且有好些还不止读过一遍。听张志强同学——他也是“杨绛迷”——说,杨先生又要出新书了,我非常兴奋。

  杨先生能以103岁高龄再出新作,我自然兴奋;但是,听说是《洗澡》的续作,先前的兴奋就不免降低些。我想,大约不止我一个人,也许还有很多杨先生的读者,也同样认为《洗澡》已经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根本没有写续作的必要。

  据杨先生《<洗澡之后>前言》说,“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由此推测,杨先生写这部续作,大概有鉴于有人擅自为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写续作。可是令我们感到不解的',却是杨先生为何给续作取这样一个名字,因为擅自续写《围城》的人,便将他那续作命名为《围城之后》。这样一来,《围城之后》不就更容易鱼目混珠,让人以为那是钱先生的续作了吗?

  而那“称心如意的结局”,大概也不过是许彦成与姚宓“有情人终成眷属”吧。《洗澡之后》也不脱中国人所特别喜爱的大团圆的俗套,这又不免让人想起《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红楼圆梦》之类的续作,而且还要揣度起它的命运来。当然,《洗澡之后》绝不会像它们一样淹没,只留下一串书名。可是,它的流传后世,很可能不是依靠它本身的文学魅力,而是杨先生的名声。杨先生是现今中国文坛上,最令人尊敬的老作家。我们自然不会对她有什么微词,但是,这部续作,却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让读者产生“有不如无”之叹。悲剧固然让我们感情沉重,而皆大欢喜的喜剧,却不免肤浅。然而,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宁可感情沉重,也不愿意它流于肤浅。

  话说回来,一位名人上了年纪,难免被人利用。据说,这次《洗澡之后》会以单行本与《杨绛全集》之一部分两种形式出版。这是出版社的大好商机,可以借此大赚其钱,不仅单行本销售可观,就是新版的《杨绛全集》也一定行情不错。这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预料到的。另外,等到杨绛先生百年之后,又借着“怀念杨绛先生”的名义,再出一版《杨绛全集》,或者各种单行本也很可以并行不悖地再出一版。这不仅又让我们想到钱先生《读伊索寓言》里“蚂蚁与促织”的故事。当然,现在的“蚂蚁”是不会看着“促织”饿死的,因为“促织”此时此刻“唱的歌”就可以给它带来利益,而且每年趁着“促织”过生日的时机,也还可以借“祝寿”的名义,印刷“促织”的旧作,做成精装版,表面上是给“促织”做寿礼,实际上却又可以谋些利。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底有些道理,就拿“蚂蚁”来说,它们不像从前一样,专等“促织”饿死后,吃它的“尸体”,而是“促织”活着的时候,吃它的名声,死后再吃它的“尸体”。

  洗澡读后感 15

  也许是听到很多读者议论许彦成与姚宓的关系,所以杨绛老人时隔多年,在百岁高龄之际写下了《洗澡》的续作,给故事一个交代,这也避免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续作不仅保全了许彦成和姚宓之间纯洁的友情,还让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撇开书本内容不谈,单就老人治学严谨这一点来看,她是令人敬佩的。

  续作读起来很有趣,让人想要一口气读到底看到故事的结局,但老人写书的心境变了,为了交代而作续集,致使内容终究有些不尽人意。许彦成与杜丽琳散了宴席,俩人都如释重负,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上天注定的一对,之所以成为夫妻,仅仅是为了堵住父母催婚的嘴脸。好在二人最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不再将就度过余生--杜丽琳遇见了让自己心动的如意郎君叶丹,许彦成也能够放下包袱大大方方地追求姚宓。但话又说回来,结局虽好,过程却忍不住要吐槽一番。二人草草结婚诞下一女,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女儿的不负责任,好在伯母膝下无子嗣,将小丽认作干女儿,二人亲如母女,不然我真是替小丽难过。不过这也警示我们,在感情的世界不能将就,真正的另一半注定是情投意合、思想观点趋于一致的人。

  再说说姚宓,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人,知书达理,惹人喜爱,并且知其为知其不可为,当发现自己喜欢上已有家庭的许彦成,能够将感情放在心底,不去打扰他人的婚姻,这是道德使然。但许杜二人的离婚使她埋在心里的感情种子再次发芽,她最终接受了许彦成的求婚。对于一直仗义帮助她的.发小罗厚,姚宓做了一次媒婆,为其介绍了性格活泼、饱读诗书的李家小姐,罗李二人初次见面便生出情愫,罗厚也深得李家父母的喜爱(俊男与才女看来一直是标配啊)。

  故事的最后,许彦成与姚宓成婚、杜丽琳与叶丹相爱,罗厚也与李家小姐订婚,结局还算完满。作为读者的我,浅谈了些体会,但结局既是老人的意思,我也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