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过客》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客》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过客》读后感1
“一对貌似聪明的别扭男女,因为缘分相遇相识直至结婚,却没有学会应该如何相处,“过客,匆匆”之读后感。”沈安若与程少臣即是这样的冤家,他们因“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奇妙缘分而相识,并顺其自然而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却因芝麻小事、磕磕碰碰而产生误会,终因一时意气用事而劳燕分飞。“两个人的优秀智商,都从来没用在对的地方。”其实他们本是极聪明之人,可偏偏都极具傲气,两人明明都爱着对方,却吝啬说一个“爱”字,也不曾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至于彼此的误会一步步加深,终错失真爱……“其实沈安若要的不过是一份安全感,而程少臣要的只是被在乎。”而在一开始,沈安若一直所表现的不冷不热与坦然处之,是她这样女子的性情使然抑或是爱情降临时的`故意逃避?她几乎不曾主动给程少臣打过电话,也不如其他妻子一般时不时问东问西抑或质问丈夫的行踪。
而程少臣的寡言少语,是因他出差、晚归抑或应酬所致,还是个性如斯?他也不曾为自己的行为多言多语或解释什么。而他实际上从不曾背叛过安若,他认为她应该明白,应该理解,应该清楚,其实他的要求并不多,仅仅只是一个被在乎,他想要安若在乎他。偏偏安若骨子里却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逃避型,看到程少臣带着香水味,领子印着唇印晚归,她只是心里暗暗发冷,没有质问,便没有解释;聪明如她,自隐隐猜想到紫烟与少臣之间应该有故事,没有交流,便也没有解释。两人终在误会中分手,分手后,却也不知道为什么分手。“他们都以为自己得不到,于是离开。”这或许是他们分手的原因。所幸,程少臣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离婚后重新追求前妻,他学会了交流,学会了解释,学会了顾及安若的感受;当然,他用自己的诚心再一次打动了安若,让她相信爱情、相信婚姻,他们终究不是匆匆过客,他们终于冰释前嫌,重新走到了一起。如我们所愿,故事是皆大欢喜的,两个聪明的别扭男女终于“破镜重圆”。然而,这毕竟不是现实,现实中“破镜重圆”的例子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因为现实中的男子抑或女子很少有故事中程少臣的那份执着与锲而不舍……现实中很少有人会在不断自省、改变后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现实中更多上映的是:马不停蹄的错过,不知不觉地陌路—成为过客……
《过客》读后感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年清明总会在脑子里闪现出出杜牧的这首诗。往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我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扫墓,今年却例外的空闲。然而正像诗里的意境一样,清明节总要下点小雨,似乎是为了配合那些吊念逝去亲人的人而制造的悲思愁绪。
三天的假期,我没什么心情外出,又逢雨天,打算就读读书来消磨时光了。在书架上找到一本路遥先生的小说集《匆匆过客》。翻开这本书,也翻起了几年前我读《平凡的世界》时的那些回忆。对于路遥,我本没有过多的了解,只是《平凡的世界》勾起了我想了解他的强烈欲望。而今手里拿着他的小说集,我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我坐在第一次看他的小说的地方认真的读起书来。窗外春雨绵绵,正如杜甫先生描绘的那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无心体会杜工部当年描写的那种意境,静静的沉浸在路遥先生所描绘的那个“黄色”的世界里。
《轻松和小红花》《月夜静悄悄》《匆匆过客》《在困难的岁月里》……这本中小篇幅的小说集里收集的作品大致上写的是在那个未完全开放年代里发生在“城乡交叉地带”的故事以及人们内心的思想活动。那贫瘠的土地,那凄楚的生活,那可怜的农民,那苦涩的爱情,那纯洁的友谊以及人们那奋发向上的意志。多少画面让我不禁泪流满面。那些都勾起了我无限的幻想和向往场景,那些作者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意境在我脑海里渐渐升起,像放电影一样连绵不断。这些画面如果用电影来表现也一样很精彩,我想着。幻想终究是幻想,小说还是小说,我还是要回到我现实的'世界里。
天色已经朦胧,我合上书本,回味这些深深触动我神经的作品。作者来自农村来自贫困的家庭,他所写的作品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自己的过去,是那么的真实,那么能深入人心,那么能引起人的共鸣。
我望着窗外好久,我问自己这些年我都在做什么?面对同样的处境,人家是怎么做的,而我又是怎么做的。我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我也曾告诫自己要努力奋斗,我也一样有崇高的理想,但如今那些都到哪里去了?
《过客》读后感3
相较于《暧昧的日本人》,我觉得《东瀛过客》清浅了许多,因为它远没有前面那本来的全面和深刻,如果《暧昧的日本人》称得上文化研究的话,《东瀛过客》顶多就是一本读来不太过瘾的小品文集。
对于我们的邻居日本,无论是从政治、社会还是人文、文化上,恐怕都是我们较易认知的国度,自然有距离的优势和纠葛的历史引发的深厚渊源,更有很多留学或者在日本生活过的.知名文化人对日本的全面阐述,李兆忠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笔。
从李兆忠的文字里,不难感觉到他对日本的复杂情感,好像亲身经历过日本的人都有一种好与坏并存的矛盾态度,比如我的一位同事,就在日本留学过一年,而今,她提起日本,笃定的说日本太压抑,日本人确实是比较变态,但是又强调了日本社会的美好,和对日本的某种怀念。相较于萨苏、毛丹青,总觉得李兆忠的复杂情感里“暗”的一面更多一些,特别是在《暧昧的日本人》一书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一直觉得暧昧一词用在日本人身上颇为合适,它是“我”对日本的感受,是日本之于“我”,而此书的过客一词,是“我”之于日本,两本书倒是极为呼应,正如作者在书后记中所言的“互文”,而内容上也表现出了观察和感知的不同侧重点。
《东瀛过客》是记录作者在日本游学四载的一个文集,多是以在日本的经历入文,见闻性远大于研究性,很适合对日本了解较少的读者阅读,它会让你更清晰的认知日本的真实性,想来很多留学过日本的人都会找到共鸣,但是就文化研究上意义不大,不过辅以《暧昧的日本人》会相得益彰。
读《暧昧的日本人》时,虽然很喜欢,但还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后来慢慢发现是其在文化文学文艺上缺少足够热情,过多的想要揭示国民性的差异,涉及的面儿很广,但是不够深,国民研究远大于文化研究,不过《东瀛过客》这本纯粹的亲历反而部分的弥补了这种不足,在这本书中有一章节为“吟味东洋风情”,对社会风俗文化有了更加细致的描述,而“另类日本人”里也对艺术有所涉猎,但是独独落下了文学,不免遗憾,如日本的江户情趣、对阴翳的礼赞、美与暴烈的极致追求等其实都可以在文学中觅得踪迹,而这些又反衬出日本的民族性,未尝不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另一种方式。
《过客》读后感4
徐玲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所以,这个假期,我买了《最香的木槿》《神奇的旅行》等。其中,我最喜欢《最美的过客》,让我百看不厌。这本书是由 篇关于亲情和成长的短篇小说组成的,我最喜欢最后两篇小说"最美的过客"和"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我注定是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只是,你可知我有多希望,我是爱美的那个,正如我记忆中的你。一题记"这句话让我深思,儿时的玩伴是过客,小学时的'同学是过客,那谁又是我记忆中最美的过客,但我希望这些美好记忆会永远保存。
另一篇文章讲了城里的孩子明治乡村体验生活的故事。
"有那么一小股感动像颗巧克力一样在我心中融化开来。但马上我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借着灰暗的灯光,我分明发现这两截甘蔗已经很不新鲜,表皮不仅没了光泽,而且似有发霉的斑点。"在山里吃一次甘蔗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我们在生活里不应该挑三拣四,应该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那干旱地区的孩子喝不到水;那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用不起课本;那被丢弃的孤儿不得不在这世界里自生自灭……他们多可怜啊!
"蚕蚕告诉我,豆豆并不是他的亲妹妹,她是了不起的爸爸从山外捡回的弃儿。"读到这里时,我感动的流下眼泪。大山深处的人是多么淳朴善良。他们看见在山外丢弃的生命,不忍留她自生自灭而收养她,多么善良啊!他们哪怕生活再困难,也执着前行。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特别是书中好多感人的亲情和成长的故事,会让你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理解父母做事情的用心良苦、懂得了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从中受益颇多,感觉自己又长大了一点。读书就要读好书,读好书一定要读《最美的过客》。
《过客》读后感5
看过《暧昧的日本人》的读者可能还会记得川端康成的那句“暧昧的日本的我”,也可能会对日本会有更温情的理解,日本人并不是总是那么青面獠牙、面目狰狞;也可能对日本有更客观的认识,他们谦卑的礼貌背后,也掩藏着他们的岛国根性。这本《东瀛过客》没有过多的理论分析,全部是以作者经历的故事集合而成,书中前面四个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日本时候的对于日本和日本人的理解,在中国和一些日本人打交道的故事,等等。最后一部分《“全球化”的喜剧》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犹太人等等也和日本人一样,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着他们民族的特性,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个性。
我们中的很多人,也都是离开自己的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闯荡,最终在某一个城市安定下来,每天在工作之余也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想起自己曾经游戏、成长过的环境,只要不停地漂泊,这种相思将伴随游子不停流浪。不过只要不离开这个熟悉的国度,那种“四海为家”的'感觉仍留有温情;更痛苦的应该是到异域国度中的人了,他们即使再努力也难于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外来者;即使是长期的相处与了解,也顶多成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李兆忠先生经历了这样的感受,用他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他认为的日本和日本人,用他特有的诙谐幽默了自己的艰难求学生活,正如我们经常说的“生命过客”一样,他称自己为“东瀛过客”。
在这种熟悉的陌生人身上,我们发现了很多矛盾竟然天然地形成于一体。你说他陌生吧,日本很多的建筑以及日本人的长相、穿戴甚至是使用的汉字都会让你觉得熟悉;你说他熟悉吧,他的语言、生活习性以及行为举止和我们有大有不同。即使是深入到他们生活中的作者,也会被他们既谦卑又狂妄、既文明又野蛮、既现实又神话、既人工又天然的矛盾搞晕。日本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待人习性也是司空见惯。而在这样的国度中,和这样的人相处又能怎么样呢?姑且享受一下过程,即使是艰难也当做是人生的一个历练;姑且就把自己当做是熟悉的陌生人,当将来一天离开那里和那里的人,这种回忆反而会成为一种宝贵的经历,甚至会给与别人一种分享,就像《东瀛过客》一样。
《过客》读后感6
日本是个什么样子的国家?在很多人眼里,它是一个野蛮的国度,不承认某段历史,不认错,甚至有点另类的国家,可是那只是表象或者偏见,通过作者李兆忠旅日经历,以他的角度还原了一部分真实的日本,即使这是十多年后的再版,依旧能引发很多的思考。
作者当时作为一个留学生,在日本兼职工作时,这里面其实有着很多的想法。众所周知,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而且诸多的本土企业著称于世,日本是一个干净的国家,你很少看到乱涂乱画,随地扔垃圾,可以说日本人的国民素质算是名列前茅了,事实上,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应该向日本学习。
留学生困窘的生活,还有他最初也以以往的习惯来融入这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有点格格不入吧,加上自己也不是擅长调酒工作,让作者吃了点苦头,日本一个十分严谨的国家,如果你想投机取巧,无疑是自绝生路。而从作者的工作经历,也表示了一种态度,不要再抱怨生活的艰辛,仔细想想,奋斗让我们充满生机,原本也是幸福的.一种。
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根本就没什么文明或者文化。我想这个有点极端了。即使它不是泱泱大国,也没有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可是他形成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不断创新,也没在吃老本。你祖宗有文化,并不代表你就有文化。等同于你买了一大堆书,说没事闻闻书香,也可以称作一个文化人,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看到日本社会百态,那份特有的东瀛风情深层内涵越发凸显。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其实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国家,看似简单又不易捉摸,容易造成误解。
在这个自来水全部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发达国家,很多的青少年有点无事可做了,较高青少年犯罪率,无不是在透露着这个大和民族有着深深地压抑的冲突,导致人们的价值盲目,而青少年又以其相对脆弱对此更加难以承受。残酷青春似乎成为了一个标签。
相看仍似客,对于这个暧昧的邻居,我们的心情同样复杂。
《过客》读后感7
之前心动之下买了《暧昧的日本人》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作者又来了一本《东瀛过客》。然而,我想过客一说,只是他谦虚的说法,否则也没有法子能有这么多经历去写,有这么多感触去思考。因为还没有看过前一本,所以不知道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抛开历史因素的影响,可能喜欢日本的人不少——想想他们的数码产品,动漫产品,就足够诱惑一大片人的了——当然我也包括其中。
我没有真实的接触过,也只能凭借书中的种种去片面的了解。一直很羡慕那些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天有这种实力和魄力去追寻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为了他而奋斗而去尝试。
曾经有人说了解一个国家需要看它几个方面,市场和公厕。一个是菜篮子、一个是素质,物质与精神的另类体现——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在讲日本的这些,或者可以说是更直捷了当一些——从人讲起。交流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部分,大部分人都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哪里都一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整体是依靠个人来体现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语言相通,又有一定的包容性,接触不同社会的不同个人,是了解他们的最好方式,并且,比单纯的菜篮子和排泄物更直观,毕竟有些宗教信仰浓厚的国家,说不定只喜欢吃素菜。
书中的男女老少,虽然相同的都是日本民族的人们,却因为生长环境、职业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在这些特征当中我们又能很轻易的发现那些相似面,在作者幽默调侃,类似散文杂记的文字当中很轻而易举的去客观真实的去感受。
微观而又客观的描述,仿佛这就是我们在地图上看来十分临近的邻居日本人。
当然,这里并没有过多的评论性言语,这也是为什么在看这本书时,不会有压力的重要原因。但是没有评论性,并不代表没有冲突——民族差异文化——否则也不能说是比较客观的写作了。因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接触,所以会有自我的带入,而这份带入过程就好似读者在去感受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我们思维上的不同感。
因为经历,所以真实;因为客观,所以真实;因为情感,所以真实——不可否认的,只是个人之感觉,一本能从轻松诙谐之中了解民族的书,说起来容易,真正写下来也不容易。
《过客》读后感8
李兆忠的这本《东瀛过客》确实书如其名。作者以过客的身份将在日本经历的点点滴滴,用诙谐幽默的笔触将故事展开收起,让我们了解到日本这个民族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随笔。而难能可贵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能自然而然的给读者以思考甚而回味。
全书共分5编,从归纳到演绎的顺序将作者的日本留学生活呈现出来。作者先是给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具象的日本人,再有感而发揭露岛国的共性。虽然都是10余年前的故事,却没有腐朽的痕迹,作者抓住的都是那些真实中的真实,也就是说,不会过时的东西。如果你对日本有兴趣,或者即将在日本开始一段人生的历程,再或者是想回味一下曾经的旅日时光,这应该是一个合适的读本。至于喜欢深刻深沉历史沉重的读者们,我不推荐。
书中讲到了很多日本人的特性。例如工作上的一丝不苟,严谨负责;个人外貌上的整洁,过分讲究;日本女人对男人的宽容态度;男女混浴的旧俗以及日本人崇洋等等。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日本“人情”与“义理”的深刻理解。
其实无论是从日本的影视剧上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日本人的礼貌、客情是随处可见的。在日语中说话是分阶级的:家人之间,上下辈分之间,上下级之间,男女之间,正式非正式场合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而在汉语中,英文中是没有这个大大的麻烦的。为什么要这么费事?为了体现阶级,为了表达礼貌。在日本妻子对丈夫都要用敬语,每天鞠躬,饭前饭后的.固定用语……在日本的便利店里,不小心和一位阿姨后背相撞,马上就听到一句礼貌的“对不起”,而自己却根本没反应过来。
日本的人情还体现在从不当人面说坏话,至于真实的想法,当然会在不当面的时候流露出来。书中这也被作者引用为“虚伪”,而很多的日本留学生都对此深有感触。
至于日本的种种义理,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挺难接受的。这被作者剖析为“和”与“仁”的差别。日本对于有些事的容忍度是大大超越国人的。所以像《蜡笔小新》这样的动画片出现在日本就很自然,而“痴汉”只能在“和”文化下生存下去。
《过客》读后感9
徐玲是当代儿童学作家,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所以,这个假期,我买了《最香的木槿》《神奇的旅行》等。其中,我最喜欢《最美的过客》,让我百看不厌。这本书是由11篇关于亲情和成长的短篇小说组成的,我最喜欢最后两篇小说"最美的过客"和"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我注定是你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只是,你可知我有多希望,我是爱美的那个,正如我记忆中的你。一题记"这句话让我深思,儿时的玩伴是过客,小学时的同学是过客,那谁又是我记忆中最美的过客,但我希望这些美好记忆会永远保存。
另一篇讲了城里的孩子明治乡村体验生活的故事。
"有那么一小股感动像颗巧克力一样在我心中融化开。但马上我就高兴不起了,因为借着灰暗的灯光,我分明发现这两截甘蔗已经很不新鲜,表皮不仅没了光泽,而且似有发霉的斑点。"在里吃一次甘蔗是多么奢侈的一事啊!我们在生活里不应该挑三拣四,应该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那干旱地区的孩子喝不到水;那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用不起本;那被丢弃的孤儿不得不在这世界里自生自灭……他们多可怜啊!
"蚕蚕告诉我,豆豆并不是他的亲妹妹,她是了不起的爸爸从外捡回的弃儿。"读到这里时,我感动的流下眼泪。大深处的人是多么淳朴善良。他们看见在外丢弃的生命,不忍留她自生自灭而收养她,多么善良啊!他们哪怕生活再困难,也执着前行。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蕴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特别是书中好多感人的亲情和成长的故事,会让你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理解父母做事情的用心良苦、懂得了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从中受益颇多,感觉自己又长大了一点。读书就要读好书,读好书一定要读《最美的过客》。
《过客》读后感10
中日文化,说是同根同源,实际上的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旅居日本的中国人难以真正地融入日本社会,而日本社会更是轻易不会接纳中国人。在日本呆的时间越长,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体验和感受,称自己为“过客”,落寞与抱憾的感觉不言而喻。这种无奈与失落,也被很多的留日、旅日的中国人称为“宿命”。
我们常常这样形容: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读过作者的书后,我才能体会到:这所谓的“一衣带水”所想要体现的亲近感,恰恰是不能真正体味日本的国人的认知和感受;而对于像作者这样的资深知日者,那条“一衣带”那么宽的小“水”,俨然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自是能有些许松动或改变的事物,没有人会用“宿命”来形容吧。
本书的'最动人之处在于,所有内容都是作者的“亲历”、“亲悟”。一般而言,描述经历的书,很容易会出现两种“毛病”:要么就是平铺乏陈,要么就是过于强调个体感受。这本《东瀛过客》完全不同,作者的“亲历”给书本增加了一些平易近人的感染力;而作者的“亲悟”则是基于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整体理解,并不时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见解,本书在设计上采用了边注的形式,把作者的一些见解语句和私人照片附注在了旁边。(不过,个人觉得附注在整个页面上显得有点宽,正文有些被挤压的感觉;附注里的小照片也有点不尽人意,又小又模糊,对于内容的帮助意义不大。)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不失水准的好书,版面设计上的小瑕疵并不能掩盖书本内容的魅力。说到本书作者李兆忠,就不得不提他的另外一本书《暧昧的日本人》。《暧昧的日本人》绝对是一本知日的好书,而这本《东瀛过客》对于《暧昧的日本人》来说,则有“原点”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东瀛过客》也值得一读。读过《暧昧的日本人》,再读边注里的那些见解语言,自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和原来如此的恍悟。
时代是发展变化的,国人对于日本的认知也希望紧跟潮流。所以,我很自私地期盼:作者笔耕不辍,给读者呈现更多更新更近的日本认知。
【《过客》读后感】相关文章:
过客经典语录01-02
过客的经典语录02-21
过客的经典语录12-09
瓢读后感英文读后感优秀飘读后感英文03-28
史记读后感 读后感《史记》11-16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人的教育读后感 《人的教育》读后感03-09
狼图腾读后感《狼图腾》读后感11-17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