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

时间:2023-03-01 16:31: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1

  最终,那座名为马孔多的城市,一如那纸古老的预言,消失在像圣经所描述的飓风中。

  初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了一个迷乱的世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一座与世隔绝的小镇,一个陷入了怪圈的家族,一场能下整整四年的大雨……当作者将它们将一切都拼凑在一起时,就变成了这么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故事的开始,讲述了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只要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与许多小说不同,它从一开始便将时间立于一个模糊的“多年之后”,无法判断离现在多久,而当我再次翻页时,却回到古老家族尚未迁徙的地方,时光的隧道,连通了过去,指向了未来,却在最后一页,将一切都抹去,原来孕育了马孔多的肥沃黑土,也只剩了那片古老的土地,如同命运跟你开了一个玩笑,走了许久的路连在了一起,是个规矩的圆形。

  圆,在许多宗教说法中都有特殊的含义,比较共通的意义是无限的循环,而布恩迪亚家族则是这个说法最真实的写照,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苏拉尔开始,它便是不断被重复的下一代的名字,是无数后人像老一辈一样醉心于性欲和迷茫,是子孙们死亡时面临的种种离奇事件,更是对老一辈的`孤独和寂寞的延续。

  假使以第一代的两人为圆的开始,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即为男性后代的源头,他的身上演绎了人性的性欲望、暴力、拜金等缺陷,而这种性格也被后代所继承,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斗争性、创造性等特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几近疯狂的求知欲。事实上这也正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太过沉迷于理论以致甚至失去了和人交谈的能力,他将自己困死在了名为求知的城中,最终被人们当作疯子,吊死在了树上。而乌苏拉尔则代表了女性后族的源头。比起缺点良多的丈夫,她勤劳,热情,善良。她是家族中占据统治地位时间最长的女性成员。她努力改变家庭成员的命运,她也是唯一明白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实际上从未爱过任何人,而阿姆兰妲却比任何人都深情的人。乌苏拉尔的清醒是孤独的,正印证了所谓“世人皆醉我独醒”,乌苏拉尔的透彻从不被人理解,她只能孤独地看着无数亲人走向深渊而无能为力。

  在佛学中,有横竖三世佛的说法,正所谓前世之因,今生之行,后世之果。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苏拉尔既是一切的开始和源头,也是未来无数事件的因由,他们身上的种种因果都在后代人身上一一呈现,如果说家族第六代传人奥雷连诺·布恩迪亚正是第一代何塞最大的因果——求知欲的体现者和承载者,那么和他相爱的阿姆兰妲·乌苏拉尔则是继承了其先祖母守护布恩迪亚家族夙愿。这一对恋人仿佛是第一代那对开创者夫妇的影子,而困扰乌苏拉尔当年的魔咒那个带有猪尾巴的孩子,也由此出生。第一代人种下的“因”,由最像他们的后代了结。当蛇头咬上了蛇尾的时候,这一个轮回也宣告结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圆的终点就是起点。在这个家族终结的时刻,什么都已发生,什么都未曾发生。

  再次回到故事的开头,又回到上校对冰块的回忆。在全文中,‘冰’这个意像也重复的出现,第一代的何塞曾梦想建造一座冰之城市,而霍赛·阿·布恩迪亚在看到了冰块之后才明白了梦中镜屋的含义。也许,马孔多就如同一块真正的冰,在太阳下折射万千光华投影到地上,就像在放电影一样,然而呈现的却都是虚影,是镜中红花的虚影,是水中明月的虚影。

  而冰,其实也只是水而已,仅仅拥有美丽而梦幻的外表,美好而易逝。当冰融化时,就只剩下了水,再也寻不见那座虚妄之城,再也见不到众生悲喜。而当寓指着圣经中摧毁一切的飓风来临时,这座不曾存在过的幻之城市便再也不复存在了。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2

  百年孤独,一个很孤独的名字。

  全书讲的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生长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兴衰史。与书名相合,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美是孤独的。在这片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纯洁土地上,却被殖民热潮带来的欧洲人复制“成功”的经历,被硬生生地拖入了永不前进、徘徊停滞的怪圈。

  而这就一如马孔多小镇的故事。

  从何塞·布恩迪亚夫妇因为斗鸡的出走开始,马孔多小镇的上升期开始了。吉普赛人在这段时间频频来访,为马孔多带来了知识和宗教。何塞和奥雷里亚诺在接触新鲜的金属冶炼、天文观测知识时,都把这些铭刻进了一生的岁月里。在上校最后的日子里,不断溶化又熔铸的小金鱼成了他的依靠。

  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妙,像是蛋糕上的樱桃。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促使何塞向外面的世界投入更多的幻想,“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我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就在他开辟大路的路程上,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把他吊在大树上。而那吉普赛先知留下的羊皮卷则隐隐提示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

  当马孔多小镇上的人们逐渐增多,房屋逐渐高筑,长子阿尔卡蒂奥从海上归来时,吉普赛人因为超过人类知识的极限而被上帝抹去,不再造访。马孔多进入了下降期。这时开始,由于原来维系家族和睦理解的祖母乌尔苏拉的神志不清,家族陷入了一片混乱。丽贝卡的搬出、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放荡与夫妻不睦、欧洲人以香蕉园为借口的全面入侵、上校的参战及十七个被杀绝的儿子……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全然没有之前的进取之意,变得孤独、自闭。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痛苦而沉郁、不善表达。

  他们并不是恶劣,而是丧失了信心。那截暴风洪水时灾难性的列车后,四年十一月零二天的大雨,还有马尔克斯上校一句孤独沧桑的话语——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自这四年开始,一切都乱了。直到长着猪尾巴的第七代被蚂蚁吞噬,布恩迪亚家族才衰败地终结。“马孔多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最引人深思的,显然是洗尽万遍都不肯消褪的孤独。

  对于这样的孤独,我曾经有一种出于个人的理解。何塞是家族的第一代,他的出走创造了马孔多。而他却有不可抑制的封闭与自大。上校和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样是这样的人。乌尔苏拉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对变化不顾时好时坏,不是一概消灭就是迫于形势被动接受。别的人的内心深处总藏着莫大的恐惧,恐惧去与他人相爱。缘何孤独?我想是缺乏爱与被爱的力量。

  然而对人物再次观察,两个蕾梅黛丝总是给予我震撼。第一个梅梅(上校妻子)并不缺乏这力量,相反,上帝赐予了她过分多的`爱。而她却芳年早逝。第二个梅梅(美人儿蕾梅黛丝)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人,在白衣包裹中羽化成仙了。她们与这笼罩在所有人心上的孤独毫无瓜葛,却都离去的如此早。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个人注定不属于这家族。

  在经过对作者的演讲、拉美历史的了解之后,我产生了第二种理解。作者说:“拉丁美洲既不渴望,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小卒。”拉丁美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折磨。书中的描写是真实的,五次战争和十七次军事政变是确实存在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鼓励拉美人民转变自己保守、封闭、盲目的思维方式,告别“孤独”,学会爱,团结起来。他渴望一个乌托邦,“一个崭新的无边界的乌托邦将会诞生。在那里,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怎么去死;爱情将成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但这鼓励不单单指向拉美人民,我们都应该拥有克服孤独、争取爱、给予爱的勇气。

  上校在战役结束的疲惫中叹:“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而我们工作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留住彼时没有孤独、只有满满的爱的心。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06-24

《百年孤独》读后感12-28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10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03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2-15

《百年孤独》读后感06-27

【推荐】百年孤独读后感10-25

百年孤独读后感【荐】10-25

【精】百年孤独读后感11-25

在线咨询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1

  最终,那座名为马孔多的城市,一如那纸古老的预言,消失在像圣经所描述的飓风中。

  初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了一个迷乱的世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一座与世隔绝的小镇,一个陷入了怪圈的家族,一场能下整整四年的大雨……当作者将它们将一切都拼凑在一起时,就变成了这么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故事的开始,讲述了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只要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与许多小说不同,它从一开始便将时间立于一个模糊的“多年之后”,无法判断离现在多久,而当我再次翻页时,却回到古老家族尚未迁徙的地方,时光的隧道,连通了过去,指向了未来,却在最后一页,将一切都抹去,原来孕育了马孔多的肥沃黑土,也只剩了那片古老的土地,如同命运跟你开了一个玩笑,走了许久的路连在了一起,是个规矩的圆形。

  圆,在许多宗教说法中都有特殊的含义,比较共通的意义是无限的循环,而布恩迪亚家族则是这个说法最真实的写照,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苏拉尔开始,它便是不断被重复的下一代的名字,是无数后人像老一辈一样醉心于性欲和迷茫,是子孙们死亡时面临的种种离奇事件,更是对老一辈的`孤独和寂寞的延续。

  假使以第一代的两人为圆的开始,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即为男性后代的源头,他的身上演绎了人性的性欲望、暴力、拜金等缺陷,而这种性格也被后代所继承,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斗争性、创造性等特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几近疯狂的求知欲。事实上这也正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太过沉迷于理论以致甚至失去了和人交谈的能力,他将自己困死在了名为求知的城中,最终被人们当作疯子,吊死在了树上。而乌苏拉尔则代表了女性后族的源头。比起缺点良多的丈夫,她勤劳,热情,善良。她是家族中占据统治地位时间最长的女性成员。她努力改变家庭成员的命运,她也是唯一明白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实际上从未爱过任何人,而阿姆兰妲却比任何人都深情的人。乌苏拉尔的清醒是孤独的,正印证了所谓“世人皆醉我独醒”,乌苏拉尔的透彻从不被人理解,她只能孤独地看着无数亲人走向深渊而无能为力。

  在佛学中,有横竖三世佛的说法,正所谓前世之因,今生之行,后世之果。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苏拉尔既是一切的开始和源头,也是未来无数事件的因由,他们身上的种种因果都在后代人身上一一呈现,如果说家族第六代传人奥雷连诺·布恩迪亚正是第一代何塞最大的因果——求知欲的体现者和承载者,那么和他相爱的阿姆兰妲·乌苏拉尔则是继承了其先祖母守护布恩迪亚家族夙愿。这一对恋人仿佛是第一代那对开创者夫妇的影子,而困扰乌苏拉尔当年的魔咒那个带有猪尾巴的孩子,也由此出生。第一代人种下的“因”,由最像他们的后代了结。当蛇头咬上了蛇尾的时候,这一个轮回也宣告结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圆的终点就是起点。在这个家族终结的时刻,什么都已发生,什么都未曾发生。

  再次回到故事的开头,又回到上校对冰块的回忆。在全文中,‘冰’这个意像也重复的出现,第一代的何塞曾梦想建造一座冰之城市,而霍赛·阿·布恩迪亚在看到了冰块之后才明白了梦中镜屋的含义。也许,马孔多就如同一块真正的冰,在太阳下折射万千光华投影到地上,就像在放电影一样,然而呈现的却都是虚影,是镜中红花的虚影,是水中明月的虚影。

  而冰,其实也只是水而已,仅仅拥有美丽而梦幻的外表,美好而易逝。当冰融化时,就只剩下了水,再也寻不见那座虚妄之城,再也见不到众生悲喜。而当寓指着圣经中摧毁一切的飓风来临时,这座不曾存在过的幻之城市便再也不复存在了。

《百年孤独》中学生读后感2

  百年孤独,一个很孤独的名字。

  全书讲的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生长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兴衰史。与书名相合,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美是孤独的。在这片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纯洁土地上,却被殖民热潮带来的欧洲人复制“成功”的经历,被硬生生地拖入了永不前进、徘徊停滞的怪圈。

  而这就一如马孔多小镇的故事。

  从何塞·布恩迪亚夫妇因为斗鸡的出走开始,马孔多小镇的上升期开始了。吉普赛人在这段时间频频来访,为马孔多带来了知识和宗教。何塞和奥雷里亚诺在接触新鲜的金属冶炼、天文观测知识时,都把这些铭刻进了一生的岁月里。在上校最后的日子里,不断溶化又熔铸的小金鱼成了他的依靠。

  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妙,像是蛋糕上的樱桃。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促使何塞向外面的世界投入更多的幻想,“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我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就在他开辟大路的路程上,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把他吊在大树上。而那吉普赛先知留下的羊皮卷则隐隐提示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

  当马孔多小镇上的人们逐渐增多,房屋逐渐高筑,长子阿尔卡蒂奥从海上归来时,吉普赛人因为超过人类知识的极限而被上帝抹去,不再造访。马孔多进入了下降期。这时开始,由于原来维系家族和睦理解的祖母乌尔苏拉的神志不清,家族陷入了一片混乱。丽贝卡的搬出、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放荡与夫妻不睦、欧洲人以香蕉园为借口的全面入侵、上校的参战及十七个被杀绝的儿子……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全然没有之前的进取之意,变得孤独、自闭。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痛苦而沉郁、不善表达。

  他们并不是恶劣,而是丧失了信心。那截暴风洪水时灾难性的列车后,四年十一月零二天的大雨,还有马尔克斯上校一句孤独沧桑的话语——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自这四年开始,一切都乱了。直到长着猪尾巴的第七代被蚂蚁吞噬,布恩迪亚家族才衰败地终结。“马孔多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最引人深思的,显然是洗尽万遍都不肯消褪的孤独。

  对于这样的孤独,我曾经有一种出于个人的理解。何塞是家族的第一代,他的出走创造了马孔多。而他却有不可抑制的封闭与自大。上校和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样是这样的人。乌尔苏拉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对变化不顾时好时坏,不是一概消灭就是迫于形势被动接受。别的人的内心深处总藏着莫大的恐惧,恐惧去与他人相爱。缘何孤独?我想是缺乏爱与被爱的力量。

  然而对人物再次观察,两个蕾梅黛丝总是给予我震撼。第一个梅梅(上校妻子)并不缺乏这力量,相反,上帝赐予了她过分多的`爱。而她却芳年早逝。第二个梅梅(美人儿蕾梅黛丝)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人,在白衣包裹中羽化成仙了。她们与这笼罩在所有人心上的孤独毫无瓜葛,却都离去的如此早。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个人注定不属于这家族。

  在经过对作者的演讲、拉美历史的了解之后,我产生了第二种理解。作者说:“拉丁美洲既不渴望,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小卒。”拉丁美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折磨。书中的描写是真实的,五次战争和十七次军事政变是确实存在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鼓励拉美人民转变自己保守、封闭、盲目的思维方式,告别“孤独”,学会爱,团结起来。他渴望一个乌托邦,“一个崭新的无边界的乌托邦将会诞生。在那里,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怎么去死;爱情将成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但这鼓励不单单指向拉美人民,我们都应该拥有克服孤独、争取爱、给予爱的勇气。

  上校在战役结束的疲惫中叹:“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而我们工作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留住彼时没有孤独、只有满满的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