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时间:2023-03-19 12:33: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由于其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伟大事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纵使曾国藩取得了如此骄人成绩,并不是因为多么天赋异禀,而是在于一个勤字。《曾国藩家书》修身篇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能勤能敬,愚人有先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99%的汗水加1%的天赋。联系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们经常巴不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有时候就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以至于不顾实际完成的效果,以次充好,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工作技能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克服惰性,努力做到曾国藩所说的.手勤、脚勤、口琴、脑勤、事勤,相信勤能补拙,坚持到底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会出现。

  《家书》敬、恕有云“闻有逆耳之言,当平心考究一番”,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随着我们的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丰富,做事情也会更加有信心和决断,但是事物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客观、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丰富自己的思路,还能是事情更加圆满的得以解决。

  《家书》挺忍有云“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世事纷扰,前路不知道有多少坎坷崎岖,委屈在所难免,但是越是委屈,越是历练胸襟、成就自我的最佳机会。委屈的时候,你所做和所为也是展示的个人修养和风度,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不一样的财富。着眼于复杂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委屈,伴随着会有各种埋怨和指责,但是静下心来,其实此时一个忍字就可消了无穷灾祸,一个足字 即可省了无限营求。“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不论如何,为人处世,尽一份心,做一日事,不要过分计较成败得失,路还很长,放眼远方,踏实脚下,如是即可!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我读《曾国藩家书》的目的,是想从他平日的书信中了解到最真实的一面,褪去后人加在头上的无数名号,了解真实的曾国藩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家书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等许多方面,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是读书贵在有恒。他在勉励弟弟的家书中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功利性越来越重,很多时候学习是为了通过某个考试、评上某个职称,等考试通过、职称评上了之后就会放下书本,各个书店卖的最好的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职称考试方面的。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有恒,学习应当出于自发性,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诚然,现代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没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学习,闲暇的时候更多是选择看看电视上上网。我觉得不管其他人如何,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融入到生活习惯中,做到勤学多思、善学好问,努力通过学习锤炼自身修养、强化能力素质。

  二是做事贵在坚持。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们的事业、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轻言放弃,选择咬牙坚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不坚持,到哪里都是放弃。如果这一刻不坚持,不管再到哪里,身后总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只会为自己下一次的逃避埋下伏笔。当然,就算选择坚持,也不可能每件事都能成功,但是坚持的过程中,收获到的东西比成功更为可贵,因为我们收获的是一种坚持的勇气、必胜的信心,当一个人具备这些品格的时候,做其他事就能更轻易地获得成功。就拿马云来说,阿里巴巴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网上购物当时在中国可以说一片空白,他们团队面临的困难是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是马云选择了坚持,他始终坚信阿里巴巴在中国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结果也如他所愿,他创造了阿里巴巴、淘宝这样巨大的商业帝国。

  三是做人贵在谦谨。曾国藩在写给子侄的书信中说,“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温廉谦恭让,说起来容易,践行起来却很不简单,古时的君子尚不能全为,但曾国藩做到了极致,读《曾国藩家书》的时候,一个居高位而不自傲、成大事而不自矜的谦谦君子跃然纸上。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是我们需要奉行或遵循的准则,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风格与品德。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谦虚谨慎是必备的素质,在对待同事时要温和有礼、尊重他人,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时要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我们应该把谦虚谨慎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来自觉追求,作为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来自觉发扬,作为一种重要的为人之道来自觉践行。

  #曾国藩读书#读完《曾国藩家书》,不仅学习到不少知识,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

  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去体味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少走弯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成为一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父母的关心思念之情。当椿萱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在为官上,他从两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在他写给九岁儿子纪鸿的一封家书中,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广为传颂。曾国藩强调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炼的,他希望儿子要将重点放在德行修养上,这反衬出我们如今的教育太过重视“才”,而忽视了“德”。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爱子女之心,这无可厚非,但“自古奋斗出英雄,从纨绔少伟男。”家长们这样的做法让子女难以体会奋斗的艰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

  且不评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他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就实属不易。通过阅读他的家书,足以见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国藩家书》并不是长篇大论,也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处处充满了朴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细细品读的好书。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

  纵观中华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个个英雄式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冲锋陷阵,吓破敌胆,有的官拜一品,开创盛世等等。而我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越来越欣赏这位清朝后期的第一名臣。

  在读书方面,作为程朱理学的唯一传人,他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忆学习的时候,曾说自己是一个读书天赋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别强调一个“静”字,每次看书不允许任何人去打扰,说到读书唯有静才能真正的领悟书中的真谛,读透书中的文意。而在现在喧嚣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被外面的繁华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诱惑所吸引。

  “人若有恒,事无不成”是他一身的写照,我们看一个人时总是看到他的汗水,却没有看见他含着泪水依然在奔跑。曾国藩的坚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一日不读书”,只有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才造就了他辉煌传奇的一生。而现实的世界,坚持已经成了少数成功者的专利,能坚持的人已然不多,当自己回首失败的时候,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这么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废导致的失败呢?

  在他给九弟曾国荃的一封书信里,他写到“无愧于兄弟”,其实推而广之,就是他对待家人的态度,无论是兄弟还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数学家,一位文学家。特别是二子曾纪鸿,为了鼓励他,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儿子一起学习数学。而现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无暇照顾家庭,或许真的是那样,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调节的,只要我们用心花时间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

  以前,对于曾国藩的认识,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清朝重要战略家、政治家,记得毛泽东曾经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中兴名臣的推崇之情。

  暑期在家,有幸读《曾国藩家书》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感觉对他有了另外一种印象,不仅是重臣,而且是一位知识广博,道德修养极高,处事严谨,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

  曾国藩与弟书之第一书时,写到“予思朱子之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漫火温”时,这又在说谁呢?就现实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在为学之初都曾对自己猛火煮过,但一离开那个环境,火随之就熄灭了。求学的路上一路学来,毕业以后就少了学习的激情。很值得我们反思。谈为学之道,曾国藩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其中的苦中婆心的味道不言而喻,表面上理解,这句话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味道,但从本质上讲,却说明了执着的重要。力掘一井总比浅掘数井更有希望见泉吧!一个在在社会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这样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准位置,持之以恒力掘一井,泉总会见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选准方向,执着追求,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一旦目标确立,就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猛火煮之,漫火温之,“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曾国藩真是一位伟大的良师,他自己就是老守一井而力求及泉的实证。他的才华和认识着实让人佩服,也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借鉴。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6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国藩关键字时出现一个推送:曾国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谈到了曾国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叹。自此,我开始阅读曾国藩的相关书籍,《曾国藩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更是写给我辈读书济世之人,字里行间尽是一位沧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

  如今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告别了书信,同时告别的还有纸张独具的温情。读《曾国藩家书》感觉特别亲切,它让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每一句话都感受得到作为父亲,兄长浓浓的'亲情。曾国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关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诲子女,是仁慈的父亲;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济族人,是最好的亲友。

  曾国藩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公对学习的重视。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质极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匮乏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中国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更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才是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素质的关键。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为兄弟们设立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诗到经,从读书到修身,详细至极。在曾国藩的家书中真正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在330多封家属中,他讲求人生道理,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我们的教育似乎太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强道德修养。我们定当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7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家风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我认为曾国藩当数第一。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的家风是什么?读完《曾国藩家书》,我对他的家风深感钦佩。本书收录了曾国藩500余封写给父母、兄弟和子侄的家书中的200封,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毛主席曾说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都说:学而优则仕,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他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财等。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己的前程。

  留物质财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产,《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8

  这是第二次翻家书,曾经买回来翻过一次,无感悟,仅是感叹。今日再读,感触良多。或因时间不同,或因心境变化,都源于外力,并非内省。

  专一为感触第一要义。为学问,精读一家之言,为友贵专,任何事都离不开专一。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求多必然混乱心智,求速必然不求甚解。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个时间只看一本书,一个阶段只关注一个公司,只爱一个人等等。一是核心,没有一就没有二三四五等等。

  恒心为做事之最高法门。半途而废是平庸的唯一原因。为何半途而废,庸人因为惰,才人因为傲。所以,立志为要,此志为信仰,为价值观,并非具体目标。价值观与生俱来,个人自求多福。

  敬恕之处事原则。敬则无妄言,不议人长短,无骄傲之气。恕则不损人利己,不占人便宜,心存于厚。

  曾公之言,只有处于类似境遇,才可体察公之志向。为何只见人感叹公之圣伟,不见真正学于曾公。修身之路漫长,须时刻谨记,确实非常难,不易为。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9

  希望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和曾国藩一样,把读后感一一写出来。唯有坚持,方能追逐。

  最近可能是爱上了郦波老师,在听完他的王阳明和张居正后,又开始听《曾国藩家书》。其实,按顺序我应该接着听戚继光、于谦等明朝风云人物,但总感觉没有王阳明和张居正听得有味道。于是,开始搜寻郦波老师其他音频,发现了他解读《曾国藩家书》,突然之间,那种似曾相识的味道又回来了,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和以前一样,把这本书也买了回来,边听边看,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今天想谈的就是曾国藩长期以来的一个理念便是:家和万事兴。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支持向来都是人们成就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从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这条准则过去不变,现在不变,将来也不会变。

  之所以会谈到“家和万事兴”,是因为在《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曾国藩在给家中写信时,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他无论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总是在百忙中写信教导诸弟做人,督促他们的学业,尤其注重孝友耕读,绵延世泽。他说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孝,指回报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间和睦友爱。孝悌之学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以仁心待人,以大局为重,才是贤者安身立命、成就大业的基石。

  曾国藩有一次获得去外地当乡试主考官的机会,利用这次时机,曾国藩一下子就赚了很多钱,这比他当官以来的俸禄总和还要多,但曾国藩立刻就把这一千两白银寄回给了家中,还写道:六百两给家中还债补贴之用,其余四百两给亲朋好友改善生活。从这就足以看到曾国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记亲戚。虽然其兄弟写信给他说这是自家钱,为何要补贴给其他人?更何况家中负债都有一千两。按照以往的脾气,曾国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这个时候,曾国藩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写了一篇长长的书信,告诉他的弟弟们:其不知家中负债这么多,那不如八百两贴补家用,二百两给亲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亲决定。这还不够,曾国藩在写完这些信后,还不忘叮嘱自己的弟弟要好好写文章,练好书法,多给他回信,多增进兄弟之谊。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而曾国藩“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他这么说,也如此做,尽管曾遭温弟、澄弟、沅弟的误解,然一颗为兄者的热切殷重之心,无时不溢于纸间。弟有成则贺,弟有隙则谋;容弟误解己之为,但不容己纵容弟之错。曾国藩在诸兄弟之间始终是一位如严父一般的“好大哥”。

  而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国藩这样讲:“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苷庆,反之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存养之道多疏,后来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读后感·我身残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

  从以上可看出曾国藩对齐家的重视程度,其重要性在于齐家是修齐治平中不可缺少之一环,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大后方。他这样对家人讲:“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而曾家却成为特例。曾国藩封侯拜相,两个儿子中,曾纪泽成为清末颇有影响的外交家,曾纪鸿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是清末著名数学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辈出,成为一常盛的百年家族。

  放眼当下,“家”可能成了一种代名词,很多人认为只要家庭没有矛盾就好,忽略了家真正的意义。能看到这里的人,我知道少之又少,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一个家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谓的育子专家都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我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只有一个。缺少父爱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内心的缺失往往成为了日后精神或心理上地障碍。现在的我,可能真不如曾国藩那样,有着对“齐家”高尚的感情,孤独、寂寞、感性,都成为了我的一种代名词。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去改变,去善待每一天,去好好以“孝”待母亲,以“诚”待家人。我希望如今这个家,能够成为我在未来拼搏上最温馨的港湾。所以,我很感谢《曾国藩家书》,让我能够真正读懂家的含义,也让我能够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为“家”的支柱。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0

  读<曾国藩家书>已经不只一次,但虽有感触,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只是将一些有益的文句进行了勾画。今日重读,觉得还是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于日后学习。

  曾国藩家书中,有许多文字都值得学习。如“格物诚意”“格物躬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动有法”等。今天,读了他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之言,受益匪浅。

  之一

  盖士人读书,提议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之二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经。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人酬酢笑语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当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含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之三

  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看来,对于读书、习字,曾国藩是颇有一番见解,值得借鉴。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1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书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大半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对于《曾国藩家书》有人在称谓及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等总结出一堆东西,其实当时的`人写信大体上都是这样的形式,倒是信中的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反映曾国藩生活记录的书,是现代人可一窥这位清廷中兴名臣内心世界的书。

  世人以为这些家书中,曾国藩写给子女最多,其实不是,这些家书中,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书信最多!曾国藩有几个弟弟,排行第四国潢、排行第六国华、排行第九国荃、最小的弟弟国葆,一般人认为,国潢懒散、国荃浮躁、国华受不得挫折、国葆最小缺乏自制,曾国藩是长兄,又是最早获得功名,情理上他都应作为弟弟的表率。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常写信给弟弟们,和他们说做人之道理。

  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译文:做人只有增进道德、研修学业这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来增进修养,就是指孝、悌、仁、义这些品德;研修学业,就是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这些道德及学问能以增进一尺,便是我自己进了一尺;这些道德及学问得以增进一寸,便是我自己进了一寸。

  今天进一分道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子;明天修一分学业,又算存了一文钱。道德和学业都增进了,那么家业便可一天天增多。至于功名富贵,那只能看天意来决定了,自己一点也做不了主……可见入学是否迟与早、入学时间都是前生注定的。读后感·考试的方面能否尽力而为在我自己,但能否考取则听天由命,万万不能做不切实际的妄想。六弟(国华)天分比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功名,不免愤世怨命。但现在正好可以对自己衡量一番,更需要有卧薪尝胆的功夫,切不可以因一时气愤而废弃学习)“。

  曾国藩这些文字写得特别得好,那怕现在来读,一样适合现代的人。现代人,功利心太强,做什么事都希望有结果,其实读书,真不是宋真宗赵恒所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做皇帝用来诓骗读书人来为他服务才这样说的。但无论如何,做人的确是需增进道德、研修学业两件事靠得住,也只有这两件做得好,这个人才能成器。曾国藩能守住读书人的底线,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为民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锤炼忠诚干净有担当的政治品格,切实做到“内自省”,完全做到古人所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都是过去或现代读书人应该学习的品格。

  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徐中约说:”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这个评价是合适的。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2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精选》,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博览群书,立坚卓之志,怀赤子之心,方为高人。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3

  一、多读书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三、诚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交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我们学习曾国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那种持之以恒读书、勤勉、谦恭、恒心、坚韧反省、以诚交友的可贵精神。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4

  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他主张以礼治军,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他更是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读《曾国藩家书》,必定会被书中浓厚的亲情所感染,曾国藩不负“道德冠冕一代”的盛誉,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这样浓厚的亲情尤显可贵。

  有多久没静下写一封书信了?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说说话了?有多久没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华浮世,熙熙攘攘皆为利,可通过读《曾国藩家书》,我从曾公身上学到不少可贵的品质,最可贵的即是孝悌。给父母打个电话,为父母买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游……在物质与情感方面尽可能满足父母,父母事无小事,其实无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们爱我们一样爱他们,已是足矣。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xx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专业是历史,但本科所学毕竟有限,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毕业之后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关于胸怀,他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让我常常想到,我们阅历尚浅,看待"功劳""苦劳",有没有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我们的境界和胸怀就还需要千锤百炼!

  关于忠诚,他力求表里如一、至诚至真。他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让我常常想到坦诚、真诚、忠诚不仅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品行,更是为人做事、赢得认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诚待人,真诚做事,忠诚事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开拓波澜壮阔的明天,赢得大众的点赞!

  关于精神,他力求坚持不懈、昂扬上进。他说,"精神越用越多,阳气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轻松",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让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须时刻保持饱满向上的"精气神",不虚度、不耗费每一寸干事的光阴。这样,当我们回首人生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经历单薄、记忆苍白,才会欣慰的感到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关于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让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人,贫困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富足时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关于交往,他力求择善而交、净化朋友圈。他说,"道不同不交,谀人者不交,恩怨颠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让我常常想到,社会即是江湖,往来形形色色,与人交往还需慎之又慎,时时刻刻都要守住底线。

  关于言谈,他力求老成执重、不信口开河。他说,"道听途说,聪明的人嘲笑你,无知的人为之惊骇。惊骇之人最终会弄明白你在骗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发誓他们也会怀疑".让我常常想到,当今时代通讯便捷,手机在握,人人都是电台,面对网络流言、官场传说,必须嘴上挂起一把锁,学会辨别真假良莠。

  《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品读《家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虽然两次读它,感触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旧比较肤浅。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等我再次品读它的时候,一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感受。这些感受会更深刻、更透彻,可以帮助和指导我们的人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相关文章: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01-24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01-22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07-07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03-02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1-15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3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8-27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7-1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