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读后感

时间:2024-04-10 12:40:46 美云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信》读后感(精选1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读后感(精选16篇)

  《信》读后感 1

  我最近阅读了东野圭吾先生的作品《信》。作品主要讲述了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抢劫最终杀人。而他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欠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

  我国古代常用“诗眼”来指称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既然如此,一部小说中最精彩传神的.一个字,则称为“文眼”了,而对于信来说,它的文眼毋庸置疑是一个“信”字。

  基本上,信是连接全书重要情节制造波动和转折的道具。直贵的每一次人生嬗变,都因缘际会来自一封书信的催化——一封封寄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的无尽牵挂,同时也会给弟弟带来无尽的噩运。

  因为武岛刚志的犯罪,导致了他弟弟武岛直贵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歧视。从工作的不如意,老板听说这事后,大都害怕直贵,在组织乐队时,受到经纪人根津的排挤,被迫放弃这一理想;在住公司分配的公寓时,又受到别人的歧视,这次不只他一个人,还有他的妻子白石由实子和他的孩子实纪。

  到最后,直贵选择了与他哥哥断绝关系,勇敢面对生活。但我一直想不明白,既然是刚志犯罪,为什么让直贵也要随刚志一起受罪呢?这可能就是刚志和直贵血脉中那相同的因素吧,人们一定认为杀人犯的弟弟,一定和杀人犯一样,都不是什么好人,所以才感到害怕,并处处排挤他,歧视他,但这都因为血脉,因为“谁叫他哥杀了人呢”。

  “歧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歧视的经历。歧视无处不在,它是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的行为。所以当人们一听说武岛刚志的事情,对直贵的反应便会像那个大胡子店长一样“很快地就垒起了一堵墙”,只是不同的人垒出的墙壁有厚有薄而已。有时候即使很难说达到可以称为歧视的那种严重程度,但至少区别于与平常心看待的所谓的“偏见”也还是有的。

  家信的温暖,虽然治疗不了困顿的生命,却印证着斩不断的亲情,我和狱中的刚志一样,期待着直贵再一次拆开那一封信的瞬间。

  《信》读后感 2

  生活中,我一直拿诚信当儿戏,为了逃避做作业,我经常对同学和老师撒谎,虽然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为人应该诚实守信,但我却屡教不改,由此老师也经常“请”我的父母到学校去“做客”。为了这样的事情我没少被父母“唠叨”。直到今年暑假我阅读了青少年道德系列丛书《信》,我才改变了对“诚信”的看法。

  《曾子杀猪》让我懂得了“一诺千金”的真正含义,人一旦做出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因为只有守信才能取信于人,才能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诚信,可谓是人生的财富,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诚信存在,哪怕你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唯独不能丢了诚信。

  “小信诚则大信立”一个人从小种下诚信的'种子,可以收获到真心的朋友,可以赢得大家的尊重、信任与欣赏。我们小学生也应该做到考试不作弊、借东西及时归还、不抄袭他人作业、为人诚实不说谎,只有为人诚实,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改善人际关系,这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 否则,失去了诚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所以说人无信不立。

  “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家为了一己私利,侵害消费者权益。如牛奶“三聚青氨”、毒大米等事件,虽然一时得利却失去公众的信任,最终换来的还是法律的制裁,所以说商无信不兴。

  “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商鞅立木取信》让我明白了,治国也需要讲诚信,一个国家若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会产生信任危机。显然,诚信才是维护社会最有力的秩序,才能确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奋发进取。反之,国无信不强。

  我们应该像曾子那样讲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我们应该像商鞅立木取信那样取信于民。因为失信,生命也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只要我们人人讲诚信,各行各业守诚信。我相信诚信之花一定会开满每个角落!

  《信》读后感 3

  东野圭吾的作品素来以精巧细致的推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匪夷所思的故事架构而享誉文坛,但《信》却是一个例外。在这本书中,东野圭吾并没有过多着墨于犯罪情节的设计或侦破,更多地是在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的过程中阐述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这是一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由于刚志身陷囹圄,他只能通过写信来和弟弟直贵联系,这一封封来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但同时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挫败与噩运。书中的哥哥刚志为了帮助弟弟筹集学费而阴差阳错地犯下杀人的罪行,乍一看是有些许值得同情的成分,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却是极其不可取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沟沟坎坎,每个人也都会有走错路、下错棋的时候,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因为一些极端的行为或选择而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不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公司的一份子和社会的一份子而存在,这是人固有的社会属性。但有些人对人的.社会属性产生了过度解读,他们会为了自己内心所谓的一切都是为了某某某这样的情怀大义去做一些糟糕的选择,甚至伤害别人。这样的经历也许值得同情,但这样的行为却是不值得被理解和原谅的,人生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自己,自己的人生才最应该被重视。在我看来,人的社会属性,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有责任感,要常怀敬畏之心。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要做怎样的选择,保持谨言慎行的态度,为自己负责,也为家人负责。

  再联想到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司的一份子,所从事的工作或大或小,都是在为公司的运转尽职尽责,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清楚个人的目标达成与公司目标达成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常怀敬畏之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对于工作中存在的流程交接和专业交圈,同样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协同、共享。在这样的状态中,我们的整个团队会更有凝聚力,发挥出更高的效率,爆发出更强大的能量。作为工程管理人员,我们的手中掌握着项目的工程质量,而工程质量关系到交付时的产品呈现,关系到客户对我们的满意度,更关系到公司的品牌形象和行业声誉。我希望客户在入住之后,是真心觉得这房子买得好,买得值,住得舒服,并且也十分乐意地把它推荐给亲朋好友。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工程管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常怀敬畏之心,更要有客户意识,把这房子当作是自己的房子来建设,把这项目当作是自己的项目来管理。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生而为人,当常怀敬畏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情怀。

  《信》读后感 4

  第二十七本东野圭吾的书。即使不打着东野标签来看这本书,也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在现在的快餐文化里,能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发人深省,虽然并非东野赖以成名的社会派推理,但却是无法逃避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很多推理小说中,很多作家的关注点都放在受害者家属或者凶手身上,就拿东野的作品来说,前者有《彷徨之刃》,后者就更数不胜数了。但这本小说的着眼点在凶手的家属上,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是受害者,而且因为真正的受害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憎恨凶手,而凶手的家属只能忍受着歧视忍气吞声地活着,他们受到的伤害不但无妄,而且历时长久。虽然这些人很无辜也很值得同情,但我认同平野社长的观点,这是他们必须要接受的惩罚,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这样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才会让人在犯罪前多想想自己的亲友家人,否则犯错的代价岂非太轻了?

  另外就是受害者家属绪方的立场,也很让人深思。诚然,作为受害者家属,对于凶手的家属抱有憎恨的想法也是很自然的,但也会有其实和家人并无关联的想法。但不管怎样,伤害一旦造成,不管是选择憎恨,还是原谅,还是遗忘,伤害本身并不会消失,受害者的家人其实也承受着长久的折磨,不管加害者的态度如何,这个在《虚无的十字架》里探讨的也很多。

  还有加害者的忏悔,解脱得到底是谁呢?受害者家属会因此感到安慰么?加害者会因此感到解脱么?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失去生命的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信》读后感 5

  我很少写读后感了,不是不想写,而是觉得自己写不好,不敢写。我太肤浅了,时常会被书中的句子感动、震撼,一转头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在年初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今年要读十本书。半年过去了,我读了差不多四五本。我看书很快,往往能做到一目十行,对书中的细节往往并不能清晰描述。所以,对于作者来说,我也就是个半吊子读者,还写读后感,实在有伤“读者”风范。

  但我还是要写呀,不写我难受,因为我定了目标,我说我读书不仅要读,我还要写读后感。好家伙,为难自己还是一套一套的`。但其实,我只是想把读书的那种悸动记录下来,那种感觉不亚于一个喜欢的男孩子对我说“你真可爱”时只有自己听得见的心跳。

  《信》读后感 6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日本犯罪的人的亲属的生活状态,这是反应的一个社会现实,不知道在中国是不是这样,可能也是书中所说,社会生存是艰难的,每个人都难免有种自我保护心理,但我们中国应该不是他们那样歧视,至少我自己不会像那样,开始看着那个歧视感觉非常的不可思议,但是看过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后发现,这在日本是很正常的,日本非常的讲究体面,还有个人名誉,是一种十分牢靠的社会枷锁,名誉被迫话了,就有这种情况,但是在东野圭吾的这本书中,就反应了即使时这样,还是有好心人,尽管大部分人都是那么冷漠,正如那个公司社长所说,要和别人建立一条一条的联系的线,来使社会有你的容身之处,小说中由实子,就算是一条线,小说中,男主渐渐的开始恨哥哥,后面为了自己女儿,开始和自己哥哥断绝联系,中间搬了好多次家,知道自己妻子出事,别人来道歉,他才想起当年没勇气去的.道歉,才知道哥哥一直在向绪方家道歉,一直说和自己弟弟没关系,直到后面直贵愿意去千叶演出,反应了心结的打开。

  这篇文章反应了作者对公众少点歧视的期望,也给了那些有犯罪亲人的人们不要迷茫,不要断绝亲情,不要做那样极端的事也能生存下来

  《信》读后感 7

  最近一直在读东野圭吾的小说《信》,今日把这本书完完全全的看完。虽说,根据这部小说有改编的电影,短短的浓缩成2个小时的放映时间。而要读一本书,感觉是个缓慢又长的一个过程,彷佛在读了一整部人生。

  人生是什么呢?从念书、选择梦想、踏上工作岗位、择偶、婚姻、孩子,这似乎是我们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而东野圭吾的这本小说《信》,写尽了主人公的人生。

  主人公,武岛直贵,父母早亡。还是高中生的武岛直贵,全靠在搬运公司工作的哥哥武岛刚志的微薄薪水撑起整个家。哥哥武岛刚志因为拼命的打工挣钱弄伤了腰后,丢了工作,没有足够的富余供弟弟念大学,最后为了弄到钱犯下了抢劫杀人罪入狱。从哥哥武岛刚志入狱后,弟弟即主人公武岛直贵,艰难的独自面对生活。从边打工边念完高中、电器回收厂工作、追寻音乐梦想又被迫放弃、念大学(帝都大学函授教育部专为帝都大学正式学生)、面试找到电器商店的工作、与一直帮助自己的女性朋友白石由实子结婚生下女儿实纪因为哥哥的事遭受到歧视,放弃念大学、放弃音乐梦想、放弃恋人对象,一次又一次的在被迫放弃。从最初跟狱中服刑的哥哥通过书信频繁往来到后来见到哥哥的信就熟悉的厌恶的心理变化状态。

  起初,直贵一直觉得,自己遭受了歧视与不公正待遇。之后电器商店平野社长的话多少改变了直贵的想法。平野社长认为,有歧视,是当然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想置身于远离罪犯的地方,和犯罪者,特别是犯下抢劫杀人这样恶性犯罪的人,哪怕是间接的关系也不想有。因为稍微有点什么关系,没准也会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事情中去。排斥犯罪者或是与其近似的人,是非常正当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的本能。如同自杀,他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但是他没有考虑留下来的你会因此多么的痛苦。靠冲动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包括你现在受到的苦难,都是对你哥哥所犯罪行为的惩罚。平野社长的话让直贵开始对歧视有了重新的认识。白石由实子瞒着自己坚持给服刑的哥哥武岛刚志写回信。让他明白了,生活再艰难,对于某些事需要直面对,不能逃避。之后自己三岁的女儿在幼稚园受人排挤歧视,再度找到平野社长。平野社长说:不再逃避直面人生,就是被别人歧视对待也会有路可走--你们夫妇是这样想的吧。像是年轻人的想法。可那还是把事情看简单了。大概你们想把自己的一切毫无隐瞒地暴露出来,然后请周围的人们接受你们。假设,在那样的情况下,即使能产生与别人的交往,心理上负担更大的是谁呢?是你们呢?还是周围的人呢?堂堂正正,这像是你们夫妇的关键字,所以我才敢这样说。要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怎样的场合,都保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对你们来说大概是苦涩的选择,我却不那么看,只觉得你们是走了一条容易理解、容易选择的道路。社长的这番话,让直贵选择了与哥哥写信表明断绝关系,辞职搬家,选择到没有人熟悉的地方生活。离职前,平野社长找来,直贵与平野社长说起与自己哥哥断绝关系的做法,平野社长说:你没有做错什么,作为一个人,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可是实际上,什么是正确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刚才你也说过了。我只想再说一句,你选择的道路,不是简单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比从前更为辛苦。因为没有了堂堂正正这个旗号。所有的秘密都由你一个人承担着,假如发生什么问题,也只能靠你一人来解决。哦,也许有的时候你夫人能帮你一把。

  一次,由实子接实纪幼稚园回家途中遭抢劫,实纪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额头上留下疤痕。即便这件事过了许久,但罪犯的父母仍惦记着实纪,寄信道歉,并附送上迪士尼乐园的门票。通过这件事,由实子认为;我觉得比起什么都不做还是好吧。哪怕是寄一张明信片,也说明他们没有没有忘记那个事件。我们这儿也是,即便想忘掉,每次看到实纪的疤痕也会想起来,绝对忘不了。可是,世上的人们很快就会忘掉了,这样又一次伤害了我们。所以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记着这个事件,多少感到安慰。通过此事,直贵对比自己处理绪方家的事,下决心去绪方家替哥哥所犯下的罪行登门道歉。被得知,在此之间,自己的哥哥刚志也是从不间断过的每月在给绪方家寄信道歉,直到最后一封信上说起弟弟直贵要与自己断绝关系的事,绪方家表示,想把这件事就此终结。

  弟弟直贵从经历的这些事中,一点一点,心理成长的过程。当读完一整本书,仿佛过了一整部人生。我们不也是这样吗?从历经的各种事件中,得到磨练与成长。即使生活艰难困苦,也要微笑的去面对。

  《信》读后感 8

  犯罪是一刹那的事,但赎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生活中,也曾听到或看到过许多预谋犯罪和冲动犯罪的事,但我们大都关注的是同情可怜叹息受害者和贬斥犯罪者,把这作为饭后的闲谈。当我们遇到犯罪者的家属或关系亲密的人时,我们的目光在指指点点中目送着他,或像会触到霉运一样躲的远远儿的,很少会去想对于受害者的家属和犯罪者的家属,彼此都很漫长啊!

  也许是旁观者的原因,并不能深深地体会直贵的内心纠葛,甚而会对他感到失望。哥哥刚志犯罪为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了让弟弟能够上大学,如果不是错记了弟弟喜欢吃糖炒栗子,也许不会被发现,也就不会因杀人被判那么多年的刑。对于刚志,他一直在忏悔,因为除了忏悔,他也做不了其他的什么,但忏悔是为了表达对受害者家属的忏悔还是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愧疚,刚志到弟弟直贵跟自己断绝关系的'那一刻才清楚地明白。也是弟弟最后的一封信,刚志才知道,原来犯罪之后,赎罪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弟弟直贵。

  社会只会去指责错误,但很少会去想其原因,到最后所有的压力全部压在这个错误上,但终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根部。假如故事从错误的开头重新来过,刚志没有被沉重的工作压的腰疼,没有找不到工作,会不会就不会有这一连串的“歧视”?

  《信》读后感 9

  颇具有东野味道的一本书。

  不是推理小说,但是又是对人性的拷问。对于杀人犯或者服刑人士的家属,人们应该给予怎样的对待。文中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感觉有一些极端严重了,但是放到现实中来,在自己身边,可能就是自己的舍友,亲哥哥抢劫杀人服刑15年,自己肯定也会多多少少有一些不自然吧。可能想以正常人的方式对待他,但又有一些顾虑,一些害怕,也不清楚他本人到底怎样。

  一个人犯罪,家属也会跟着受罪,这也许也是对犯罪者的一种惩罚。看过很多文章影视,描写犯罪者本人就算进监狱了也依然不悔过,给受害人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后自己在监狱里依然有说有笑,像是进了供吃供住的地方。但是在监狱外的'犯罪者家属,也分为三类:一是认为错不在犯罪者,是受害者的错,给受害者方带来更大的伤害;二是因为自己家人犯罪,承受巨大压力,想替家人道歉赎罪,也因为与去服刑的家人分离而伤心;三是与犯罪者划清界限,再也老死不相往来。大部分这方面的书都在描写第一种家属,主人公都是受害者方,也多少为了突出犯罪者的残忍。但这本书是描写的第二种。对于文中这种类型的犯罪者及其家属,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呢。

  不管是不是要断绝关系,到最后依然还是会因为亲情回头。最后说来说去,归根结底还是不要犯罪,防止悲剧的发生......

  《信》读后感 10

  这本书和我以前看的没一本东野圭吾的书都不一样。同样都是拥有杀人事件的书籍,这本居然是从被抓入狱开始叙述。它描述了现在很普遍却没有被人注意过的歧视现像,犯罪者家属被歧视。

  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也在反思如果我身边?有一个犯罪者家属,那么我会不会想要远离,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就在我尝试去改变我的想法的时候,平野社长却提出了这本身也是惩罚的一部分,也是家属应该承受的。可能这就是日本犯罪率低的原因吧。罪犯在监狱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家人却还要遭人冷眼,犯罪成本太高了。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感到很难过的书,刚志为了弟弟直?贵上学的'学费进了监狱,弟弟承受着哥哥带给他的负担,丢了工作,失去梦想,还失去了喜欢的女孩,经历了这些以后他开始憎恨自己的哥哥。但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去评判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他们都有错却也都不该被这样对待。

  排斥罪犯家属真的是人的本能,毕竟身体里留着一样的血这种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希望有一天会有更好的办法让这些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

  《信》读后感 11

  东野圭吾的作品中,《信》可谓颇为与众不同的存在,其与东叔诸多的代表作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局限在推理小说的流派之中,读罢令人深思的往往是其作品传达和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同时无时不流露在文字之间的深情更使人为之动容。

  此外这部作品中所传达的犯罪家属的心理伤害亦深深触动我的思绪,以至于当我掩卷之时,比之以往读罢东叔作品的惊叹,令我思绪良多的是那些犯罪者家属们正承受着怎样的心理伤害。

  罪犯的犯罪行为伤害的不仅只有被害人而已,而与之至亲的亲属其遭受的伤害虽然无形却仍旧痛彻骨髓。难以相见的凄凉,对被害人的忏悔以及无形之中被社会乃至自我附加的犯罪家属标签,都沉痛的叩问着自己滴血的灵魂。

  可以想象,这些罪犯家属每日是在怎样的挣扎中睡去,又是在怎样的疑惑中醒来。我不清楚他们是不是时时会幻想着自己的至亲犯罪的场景,在每个寂静的夜里如电影一般一帧帧的回放;又是在怎样刺眼的阳光下恍惚中发现,自己仍旧是那个被社会和众人厌弃的罪犯家属,从而新的一日又成了无尽的黑白。

  可以体会这种忏悔和内疚以及被标签后的卑微,只因我曾有一同村人亦在数年前因抢劫出租车而入狱。我依稀记得听闻这个消息时自己的感受,惋惜和感叹以及脑海里勾勒的他父母的面容。

  此后几次回到故土那座村落,有一次与其母亲擦肩而过,我刻意避开了她的目光,我害怕这种注目会令其加剧心里的挣扎,可我看得出在她面颊之上,苍老和疲惫显然代替了原来应有的模样。可以想象这数年间其经历的心理折磨,坊间乡民提及其父母,亦难掩怜悯之情,可言语间不经意中被冠以的罪犯家属标签,却终也摆脱不去了。

  就如《信》中罪犯的弟弟武岛一样,背负罪犯弟弟的标签,承受他人的非议和诘问,处处碰壁。那么我们在惩罚犯罪,保护受害人的同时是否亦应关注一下罪犯身边的人们,他们之中许多对于罪犯的犯罪本无任何过错。

  不过是与罪犯流淌了一样的血脉,为此他们便要承受他人的侧目,社会的冷落,甚至自我的抛弃。倘若对这一群体多一点关怀,少一份非议,还他们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使他们与常人一样有着未贴标签的身份。也许背负在他们心上的压力会减轻许多,也许他们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向受害人忏悔,同时思考至亲犯罪的诱因。

  那么问题是如何实现对犯罪家属的免打扰,最大限度的.减少其遭受的潜在伤害呢?恐怕此问题并非一日可得出答案,传统文化嫉恶如仇以及爱屋及乌的影响,想要突破这种束缚就宛如滴水穿石一般。然而同样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同样享受法制社会威严的约束,只因与罪犯切实的发生了关联便要承受多于常人数倍的压力,对其未免过于残忍。

  对于犯罪家属的保护,我能思及的也仅限于信息的保护及心理的救助,同时将罪犯家属所承受的痛苦传递予罪犯,通过此种反面激励亦能使罪犯更为深入的体会到其犯罪的危害和给人带去的伤害。

  《信》读后感 12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父母早逝的兄弟。弟弟直贵,这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在他的眼眸中存在着回避众人目光的理由——他的哥哥刚志为了替他筹学费而闯入民宅偷窃,失手杀人。刚志为此入狱服刑,兄弟俩只能用书信互相联络。哥哥在狱中为自己的罪赎罪,身为弟弟的直贵尽管无辜,却从此背上了“杀人犯的弟弟“身分,在这个社会上,一次又一次的被歧视,被驱逐……他失去了原先安静的校园生活,失去了原本可以在歌唱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机会,失去了初恋女友,他还能为自己哥哥所犯的罪失去多少?

  《信》是东野首部将笔触深入到罪犯家属心灵的作品,其实,《信》已经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是部集大成的作品。

  这本书好看吗?好看。东野圭吾的书我看了很多,用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挺套路的,路子一套一套的,不仅把我的眼睛套了进去,也把我的心神也套进去了。这种感觉不就是谈恋爱吗?你套我,我套你,套来套去看谁套得住谁。很显然,东野圭吾把我套得挺狠的。

  有时候,喜欢一本书的原因很可能是在书中的角色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或者说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本质是生活中的一件屁大点的小事,然而却让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一本书,很多语句都值得细细品味。写再多,都无法表达我在阅读时候所感受到的。东野圭吾的细节描写是真得绝,朴实又直接,直透人的心灵。

  人生来就是自私的,谁会不愿意为自己而活呢?所以,当直贵有了一个杀人的哥哥的时候,即使这个哥哥是为了他能够继续有学费上学偷窃而不小心杀害人的时候,他也不会再想和哥哥有联系了。人生本来已经很困难了,没有父母、没有钱、自己又不能独立的时候,还怎么去照顾哥哥的情绪啊?为了避免哥哥来信,甚至数次换了住所。

  但,人都是有被爱的权利的。无论如何,一个人多么糟糕、多么绝望,他总能遇见一个甚至一群能够照耀他、温暖他的人。当一个人活在爱里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私欲满足度会降低。因为爱,所以改变。他喜欢上音乐,甚至加入了一个乐团;他喜欢上一个女孩,女孩家庭富裕,仍愿意和他在一起;他仍然苟活,但是不放弃考学,他上了一个大学,在毕业后,也找到了一份稍显体面的工作,他勤恳又努力。

  爱,有时候又是无能为力的。当他觉得一切都充满希望的时候,他不能改变的身份“杀人犯的弟弟”使他又失去一切。他受到了乐团的排挤,爱情也戛然而止,工作也被暂停。

  我从来不敢给自己贴标签,因为害怕有一天撕不下来。“杀人犯的弟弟”这一标签始终贴在直贵的身上。在白天的时候,这几个字犹如刻在直贵的脸上,让他抬不起头。当夜幕降临,这个字又一笔一划地用力刻在直贵的心上。365天,反反复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死。

  他哥哥杀人,他有错吗?给他贴标签的人有错吗?谁都没有错。

  “大多数人都想置身于远离犯罪的地方。”

  “自己现在所受的困难,正是对刚志(他哥哥)所犯罪行做出的惩罚的.一部分。犯罪者必须有这样的思绪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为了显示这种客观事实,现实需要存在歧视。”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产物。”

  这本书1月4号看完的,过去已经五个多月。再回味,说点此时此刻心中所想。

  人生就是选择,是主观题,并无对错。从出生到死亡,无一不在选择中开始,在选择中结束。唯一可能能分那么点分对错的是,你能不能正确地、坦然地、接受当下生活对你的设定。有的人选择不接受,要么终日浑浑噩噩,要么烂醉一场,找个地方结束生命,要么就心理、精神成病,杀个人再死,这些都是错的(真的吗?真的就是错的吗?),唯一可能稍显那么点正确的就是你接受自己设定,你知道自己的能力,你也知道自己的上限,然后活着。

  总有人问我:“在忙啥?”每次听到这个问题,都很奇怪。我忙啥?我能忙啥?我一不是美国总统,二不是世界企业第一强董事长,我能忙啥呢?“我,忙着活着。”

  活着,是一种态度。是我对当下生活的全盘接受,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知道这是来绊住我前进的石头。我如果跳过去了,我就继续活着。如果跳不过去,我就死。但我知道,这世上只有两种死法,是上天真的想你死,觉得你多活一秒都是浪费,就是老死和病死。

  所以感恩吧,谢谢自己,还活着。

  《信》读后感 13

  还记得借书的时候随手拿了东野圭吾的《信》,并没有多大期待,毕竟之前《白夜行》带给我的感受已经不可复制了,我也知道自己很少有能继续感动的事情了。可是读完真的感觉不一样,鲜活的刻画,人物的内心,很强的代入感,这些都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读之前没有看过相关的介绍,看到开头又是杀人案件,我还以为要进行紧张刺激的逃亡之旅,带着这些罪恶东躲西藏,有点熟悉的套路。没想到不到两回合,杀完人就被抓了,这就要进监狱接受制裁了,我果然没猜中开头,也没猜中结局。

  武岛刚志为了给相依为命的弟弟凑够上大学的费用,终日操劳,身体每况日下,不惜动了入室盗窃的念头,盯上了一家合适的目标,前期顺利得手,却为了给弟弟带喜欢吃的栗子,被独居老人发现,恶向胆边生,将老者杀害,而后锒铛入狱。也因此我才看到本书的主角——武岛贵直,因为哥哥入狱,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迎来了剧变。无法负担起大学高昂的学费和个人生活,选择读完高中,可杀人犯弟弟的身份一度使其难以存续,打最累的工,艰难度日。所幸在老师的帮助下到一家餐饮店打工,勉强维续,这期间隐藏自己是杀人犯弟弟的身份,可是被戳破以后,工作也难以开展下去,顾客、老板和员工都会心存芥蒂,第一次,生活在有所起色的时候,迎来沉痛一击。

  贵直在人生的路上稍有起色时,就会受到制裁。在乐队主唱路上本可越走越远时,被队员踢出,在大学收获爱情时,经历了一系列痛苦而扭曲的挣扎后放弃,在与由纪子相知相爱后有了家庭和女儿实纪,却又不得不面临突如其来的歧视、疏远和嫌弃。贵直一直受到的社会歧视让他一次次选择逃避,在由纪子的鼓励下,也勇敢面对起来,但是在孩子身上却无法得到保护,实纪的被孤立都是源于杀人犯侄女的身份。当孩子的童年无法得到保护,实纪已经有孤独和自卑的倾向时,成为了压垮贵直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概是长久以来一直的努力得不到尊重,一直坚定的信念也无法实现,因此决定舍弃兄弟,舍弃情感。贵直作出了决定,刚志也才明白原来一直以来接受惩罚的不止是他,当一切坦白以后,才发现当初的冲动带来的伤害是深刻而持久的。

  最后一幕是贵直在狱中的台上准备演唱,在人群中看到了那个许久不曾见过的熟悉又陌生的面容,当音乐响起,却唱不出来,戛然而止。就像是那些年饱受的挫折与割舍不掉的亲情,当真的面对那一天,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感觉《信》的变化在于,信件频次的起伏变化,贵直从一开始的经常给刚志写信,后面少写不写,在由纪子的帮助下又慢慢互相交流了起来,到最后写了一封决绝信。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碰到那些不想触碰的东西,失去了很多机会,也才认清身边的人,在几个人的帮助下,也幸运的这样走下去。

  比较触动的是,贵直的心路历程,背负着杀人犯弟弟的身份,仿佛被束缚住了,剪不断的亲情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纠结。试过逃避,结果就是一逃再逃,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不敢苟活于世。试过面对,就是身边的人或者自己受到伤害,一生都在阴影之下,连带着没有办法活在阳光底下,被周围人的那种现实隔离,人毕竟还是群居动物。到后面为了孩子终于作出决定,要舍弃这样的哥哥,不愿意再背负罪名。这一切都是选择,看起来每个选择都很艰难,也无所谓对错,只是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对得起自己的决定。毕竟一切恶果在杀人的那一刻就已经种下来了,此后的一切都是偿还,无论是罪犯还是罪犯的亲人都无法光明正大的走在阳光下,都是要还的'。

  对于那些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其实我感觉无论是谁都会有异样眼光的,至少这件事会在心里泛起一些波澜,尽量不要让自己表现出来罢了。但是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很多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新的过程取代旧的过程,事情是发展变化着的,未知的未来拥有恐惧和魅力。本来想说也不是不可原谅,但是才发现自己不赞同,还是看个人的权衡利弊,不开心就不要原谅。

  书中一个我很认同的点在于,实纪和由纪子受到伤害后,凶手家人上门道歉,并没有寻求原谅,而是单纯的道歉,确实也做不到原谅。就像是徒手摘一朵带刺的玫瑰,它的刺已经划伤了我的手,痊愈后还是会记得当时的痛楚。等我开心的时候说不定就会冒出一个当时没挑尽的残骸,再一次刺痛。有些伤害是不可原谅的,原不原谅是一回事,放不放下是一回事。只是让时间冲淡这件事对我的影响,让它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刻骨铭心,偶尔嘲弄一下自己。

  写到这,突然想起很久没见的同学碰完面跟我说,觉得我好像变得消极了。有点感概,我以为我还挺乐观的,在她眼里已经是消极了,我只是想摸鱼和划水而已。可能是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也没有太多的期待了吧,没有那么多美好的设想,人生的规划里也没有对未来的希冀,也知道自己的以后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好像一切都不可避免,想要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我还以为这叫认清现实、认清自己,或许也算是消极吧。说不定我也要积极的向前看,被生活迎头痛击的时候跟自己说一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偷偷哭泣)

  还是值得一看的,如果你刚好想看书的话。仿佛走过了另一个人的人生,然后想一想自己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信》读后感 14

  故事的开始很清淡,穷人的日常,以及穷途末路的人生斗转。看了几十页,太平淡,实在想放弃。也许肤浅,作为只看颜值的天秤座的我竟然是在随着直贵的面纱逐渐揭开,露出一张犹豫又帅气的脸时,以及他即将摆脱阴霾而明星闪耀才渐渐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你以为离梦想近在咫尺了,你以为从此便可以与过去浑噩的生活彻底告别了,你以为太阳的万丈光芒终于笼罩你从此晴空万里了,却没想到终究如同梦醒一般,重新被打回原形,而且还得认清事实去承认,受人非议、排挤、疏远,继续过着潦倒、苦闷、孤独的生活,才是自己的应有的常态和宿命,无论是理想,爱情,和工作,总之一切自己渴望的都不能拥有。

  这是的罪犯的处罚。平野说。每个犯人应该知道,自己犯的罪,除了自己要接受处罚和惩戒,他的`亲人和朋友也会因此受到连累,并且,不可能获得宽恕。

  这是这个世界缺乏的包容还是对罪犯的警醒?庆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对此可以毫不在乎,一如既往地温柔以待。

  刚志每个月坚持写信给被害人的家属和直贵,表达自己内心的忏悔以及对弟弟的思念和歉意,然而再多的忏悔也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相反,却因此不断地提醒着别人过去的悲痛,那些来自监狱的信件,也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直贵,他有一个正在监狱服刑的因抢劫杀人的哥哥。

  刚志一意孤行的忏悔,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为减轻自己内心的悔恨而进行的自我满足,没有人因此而原谅他。

  为保护家人,也为自己多年来的隐忍,直贵终于决定与刚志断绝兄弟关系。由实子不再劝解,平野虽觉得于事无补,却也说随意。文章至此开始走向结局。

  直贵同意跟随寺尾到监狱公益演出,本想以此与哥哥做最后的道别,然而站在台上发现刚志时,却发不出声。

  有时候,我们只是选择了自行了断,自我麻痹而已。

  生而为人,谁也无法独立成个体。

  想好好地生活,与这个无论是冷漠还是友好的世界相处,突破各种枷锁,大概,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自己,心无旁骛。

  《信》读后感 15

  整篇作品都弥漫着绵长的忧伤,深重的忍耐还有无可奈何的执着,而文字却是淡淡的、优雅的,将故事慢慢地展开,将伤口精致地深入,精细地处理,一点点撕咬着人的心灵,让逐渐尘封的神经呼吸到新鲜的氧气,赤裸地面对灾难深重的人生。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信》,首先说东野对每一部小说,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的爱。整部小说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这部分人群深深的理解和关爱。如果不是在内心中深切的怀着对他们的理解和包容,又怎么会将人物内心刻画的如此生动。

  这是一个会成为名作家的首要条件。我一直相信从前一位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她说,画画的时候,只要你足够爱那个你要描绘的事物,那你画出来的就一定很美好,因为你在笔端和描绘的过程中,心中充满了对它的爱。

  写作业一样,爱的力量撼天动地,一部充满爱的小说首先可以使读者感同身受,进而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这份独有的感情不会随着已经结束的故事情节而结束,相反,在读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时,仍会带着那份真挚的感情认真的投入,随着这份爱的不断加剧,而深刻的融入到作品当中,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作者的控制力,用文字掌控读者。

  “被贴上标签的人,只能等待着自己应得的人生。我因为是杀人犯的弟弟,不得不抛弃音乐的梦想”……主人公直贵子唯一的亲人是自己的哥哥,哥哥为了帮弟弟积攒读大学的费用,辛苦地做着低贱的体力活,腰椎受损后,铤而走险去一个老太太偷钱,逃走时却错杀了老太太,从此身陷囹圄。

  弟弟生活在杀人犯的阴影之下,永远偏离了正常人的生活轨迹。为了躲避哥哥的来信,他屡次搬家,爱他的由实子姑娘以他的口吻与哥哥通信,虽然曲折,通信还是一直延续着,直到,直贵子发现自己的女儿也被孤立。

  直贵子给哥哥写了最后一封信:“我打算从这封信被投入信箱那一瞬间起,不再作你的弟弟了。同时,打算今后不再跟你有任何关系,下决心抹去我们所有的过去。”同时,他到单位改变了自己的履历,抹去了生命中这个亲人的一切痕迹。

  也许为了在心灵上与哥哥也作一个告别吧,直贵子决定实现哥哥多年的愿望,去了一趟被害人家,见到了老太太的儿子——绪方先生,在那儿,他看到了哥哥的写给绪方先生的一堆信,而哥哥的最后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前两天收到了弟弟的来信。对于服刑者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受到骨肉亲人来信更能令人欣慰了,我按捺住内心的兴奋打开了它。可是读了那封信,我惊呆了。信上写道,从今以后再也不写信了,而且也不再收取我给他的信了。理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亲属。

  弟弟这样写道。那封信中深切的述说了只因有一个抢劫杀人犯的哥哥,他到现在遭受了多少苦难,那些苦难到今天还在继续。他的妻子和女儿又遭遇了多少艰辛。如果这样下去,将来甚至会殃及女儿的婚事,还有这样暗淡的预测。弟弟说,所以要和哥哥断绝兄弟关系。叫我出狱以后也不要再和他们联系。不知能不能理解我读这封信是所受到的打击。

  不是因为弟弟要断绝关系受到了刺激。而是被这么多年来因为我的`存在他们一直在受苦受难的事实所震撼了。同时,本来这些事情是子让可以预想到的,可直到收到弟弟这封信时,我基本上没有意识到。对我的这种愚蠢,自我厌弃到了极点,恨不得一死了之。说明我人虽然在这样的地方,可一点也没有得到改造。

  同时我意识到,弟弟最想说的,是我不应该写信。给绪方先生的信也是一样,大概绪方先生看来,也认为这不过是杀人犯的一种自我满足,非常令人不快。对此我深表歉意,为此写了这封信。当然,这是最后一次了。是在抱歉。”

  我不知道直贵子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我只知道我了解他的痛苦、他的纠结、他的无奈、他选择从此抹去哥哥的存在所给予他的痛苦,更甚于他自己失去一切的痛苦吧,可是,他却不得不作这样的选择。

  虽然这部小说不是推理,但东野还是不想随便结束故事,照例三番五次的变化结尾。不过不管怎么说,最后看到弟弟不计前嫌,才放下心来。这个故事虽然充满悲伤,但是直贵和哥哥的故事,教给我爱、选择、坚强、坚持、放弃、果断和担当。

  《信》读后感 16

  走出地铁的时候,正准备看最后一章,实在忍不住想要知道结局,就边走边看,看完书,心情就沉重了一路…

  是刚志悲哀?还是直贵悲哀?相依为命的兄弟俩,因为“杀人抢劫罪”一个入狱,一个悲惨的生活着,一念成恶,导致着一系列的悲剧发生。这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状态,刚志也不想,直贵更不想,他拼命努力,想做好自己,无奈现实的残酷,将他最后的一点信心也撕碎,在面对妻女,面对哥哥这艰难的选择中,只能含泪舍弃哥哥,痛就痛在哥哥并没有埋怨,而是自知和原谅,让人忍不住眼泪,在亲情面前,人多么脆弱,不管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总能一瞬间选择原谅。然而世俗的眼光并没有让直贵做到彻底原谅,但在最后看到哥哥的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了。

  放弃梦想,失去挚爱,丢掉工作,无疑是最痛心的,然而直贵也是有收获的,有一个懂他爱他的妻子,听话乖巧的女儿,这样的一家子也是温馨的`,在痛苦的时间中掺着这小小的暖暖的幸福,看着这些,心理还会好受一些,只希望他们幸福时光再多一些,再久一些。

  这本小说描述的是心理的变化,通过一封封信传递出感情,细腻又动情,但我更喜欢东野圭吾那些悬疑推理的小说,期待下一本书《放学后》。

【《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信客》读后感08-30

给女儿的信读后感03-17

信客读后感05-18

给加西亚的信读后感09-07

鸡毛信读后感11-29

《鸡毛信》读后感06-29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05-10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12-14

鸡毛信读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