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读后感

时间:2024-07-04 11:24: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先秦诸子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先秦诸子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先秦诸子读后感

先秦诸子读后感1

  这周所读的是施昌东先生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在这之前,我一直对西方的建立理论系统、阐述一个问题的深度广度的能力感到敬佩。对于一个全新的问题,他们可以建立起来完善的系统,由表及里的剖析,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美学的理论,西方也有完善的体系比如黑格尔的《美学》。*的古典美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萌芽,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但是也有所发展。

  在《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一书中,主要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美学成分,着重研究了孔子、墨子、老庄、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大家对于美的看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这些大家就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就被提出,比如什么是美、美与丑的对比等。

  我个人是对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有所感悟,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他们美学思想的看法。正所谓文如其人,这点完全可以在他们身上体现。先说说孔子。孔子没有关于美学的系统的、专门的论述,只是在个别的“子曰”中涉及到,他的大致观点如下:

  子曰:“君子*之美,不承认则,小人反之。”(颜渊篇)

  子曰:“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以上材料都可以看出孔子是将美与善等同了,混淆使用,将美更多的上升到一个道德的高度,当然这种美学观点客观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孔子的美学更多的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美与善德相关联,德高善而美,这种观点忽视了美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实际上它是不以人类主观情感转移而转移的,它就是作为美而存在在那里,不需要被你认可,它就是美的化身,比如辽阔的草原、碧绿的田野、蔚蓝的天空等等。

  刚才提到文如其人,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代表统治阶级的,他有时站的高度就和我们不一样,他的说教是关系到君王的教育问题的,他要通过自己对美阐释来引导君王向善,达到勤政、爱民、向善。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导致这种美学观点的缺陷,当然我是站在20xx多年后的今天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他的观点的,总的来说孔子的美学观点有一定的片面*,但这种片面*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看到它的背后是什么,有可能是他思想的不成熟,也可能是为了*,各种可能,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多元的碰撞。

  既然谈到了孔子的阶级局限*使他犯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那么下面这位墨子先生就和他有些比较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位“兼爱非攻”的君子。墨子的美学思想或者看法有他独到的解读。

  墨子是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有文实也,而后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固美也;谓也,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物本来是美的,我们才称它美,事物不美,我们就不能称它为美,当美不被称为美的时候,我们就例外找名词来代替“美”这个词,新生的词的内涵也一定是代表美好漂亮的,如果将不美的东西称为美,人们心里还是会觉得它丑的。现在就好比一些人拍马屁,领导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什么东西都是美的,虽然他嘴上是这么说,但心里也一定在鄙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好,话说回来,墨子的美学思想比孔子的进步,墨子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墨子在阐述美的论述中也不乏人*与道德联系,他的“善”“恶”观使他的思想高度也让人难以企及。

  除此之外,墨子又对“美”进行了怎样进一步的阐述呢?“美章而恶不生”“誉,明美也”“诽,明恶也”说明墨子也很注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美与善是相关联的,但是你肯定会问这一点与孔子的美学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孔子不也是这样提倡的吗?前面已经提到墨子是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所以他很提倡“节用”,他认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车马、宫室、衣服等不必有锦绣镂刻文采之饰,“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镂刻文采,不知喜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女子淫僻,欲国无乱不可得也。”为了竭力反对统治阶级为追求华美享乐而暴敛百姓,墨子否定了美的装饰意义和作用,显然这种观点不眠偏激和片面,他注重功用而排斥审美,他不是绝对的否定美的装饰作用而只是否定极端追求美的手段,他害怕统治阶级过“事奢、好淫”的生活,他一方面肯定美,一方面有否定,思想上有矛盾的,观点上也是有冲突的,我在阅读的时候都感觉墨子是不是有点人格*……

先秦诸子读后感2

  这周所读的是施昌东先生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在这之前,我一直对西方的建立理论系统、阐述一个问题的深度广度的能力感到敬佩。对于一个全新的问题,他们可以建立起来完善的系统,由表及里的剖析,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美学的理论,西方也有完善的体系比如黑格尔的《美学》。中国的古典美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萌芽,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但是也有所发展。

  在《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一书中,主要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美学成分,着重研究了孔子、墨子、老庄、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大家对于美的看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这些大家就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就被提出,比如什么是美、美与丑的对比等。

  我个人是对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有所感悟,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他们美学思想的看法。正所谓文如其人,这点完全可以在他们身上体现。先说说孔子。孔子没有关于美学的系统的、专门的论述,只是在个别的“子曰”中涉及到,他的大致观点如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承认则,小人反之。”

  子曰:“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以上材料都可以看出孔子是将美与善等同了,混淆使用,将美更多的上升到一个道德的高度,当然这种美学观点客观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孔子的美学更多的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美与善德相关联,德高善而美,这种观点忽视了美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实际上它是不以人类主观情感转移而转移的,它就是作为美而存在在那里,不需要被你认可,它就是美的.化身,比如辽阔的草原、碧绿的田野、蔚蓝的天空等等。

  刚才提到文如其人,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代表统治阶级的,他有时站的高度就和我们不一样,他的说教是关系到君王的教育问题的,他要通过自己对美阐释来引导君王向善,达到勤政、爱民、向善。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导致这种美学观点的缺陷,当然我是站在20xx多年后的今天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他的观点的,总的来说孔子的美学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种片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看到它的背后是什么,有可能是他思想 的不成熟,也可能是为了人民,各种可能,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多元的碰撞。

  既然谈到了孔子的阶级局限性使他犯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那么下面这位墨子先生就和他有些比较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位“兼爱非攻”的君子。墨子的美学思想或者看法有他独到的解读。

  墨子是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有文实也,而后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固美也;谓也,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物本来是美的,我们才称它美,事物不美,我们就不能称它为美,当美不被称为美的时候,我们就例外找名词来代替“美”这个词,新生的词的内涵也一定是代表美好漂亮的,如果将不美的东西称为美,人们心里还是会觉得它丑的。现在就好比一些人拍马屁,领导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什么东西都是美的,虽然他嘴上是这么说,但心里也一定在鄙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好,话说回来,墨子的美学思想比孔子的进步,墨子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墨子在阐述美的论述中也不乏人性与道德联系,他的“善”“恶”观使他的思想高度也让人难以企及。

  除此之外,墨子又对“美”进行了怎样进一步的阐述呢?“美章而恶不生”“誉,明美也”“诽,明恶也”说明墨子也很注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美与善是相关联的,但是你肯定会问这一点与孔子的美学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孔子不也是这样提倡的吗?前面已经提到墨子是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所以他很提倡“节用”,他认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车马、宫室、衣服等不必有锦绣镂刻文采之饰,“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镂刻文采,不知喜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女子淫僻,欲国无乱不可得也。”为了竭力反对统治阶级为追求华美享乐而暴敛百姓,墨子否定了美的装饰意义和作用,显然这种观点不眠偏激和片面,他注重功用而排斥审美,他不是绝对的否定美的装饰作用而只是否定极端追求美的手段,他害怕统治阶级过“事奢、好淫”的生活,他一方面肯定美,一方面有否定,思想上有矛盾的,观点上也是有冲突的,我在阅读的时候都感觉墨子是不是有点人格分裂……

先秦诸子读后感3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

  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

  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

  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

  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

  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

【先秦诸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诸子百家读后感[精选]11-27

诸子百家读后感【优】09-28

诸子百家读后感(精选14篇)05-21

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03-05

瓢读后感英文读后感优秀飘读后感英文03-28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5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

少年毛泽东读后感-读后感07-06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