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时间:2023-04-04 08:37: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

  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2

  还记得在徐州高等师范读书时,就从书本中认识陶行知先生。他的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被学校挂在走廊。现在读起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去体会,和我作为一名学生时候感觉是不同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师德培训教材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二、生活中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三、教“学生学 ”

  “教学做合一”,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书中他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会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以陶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过硬的技能,让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3

  近一阶段,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通过学习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它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小事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每天四问,每天快乐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他要求大家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并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每日四问,把我们平时看似不经意的许多坏习惯都问了出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为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

  总之,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论,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之路会走得更好。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4

  这次,我有幸拿到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原先想自己工作了将近20年,教育理论已经学了不少。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又会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种想法,我阅读了此书。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所谓学无止境啊!

  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其中感触较深的是:

  1、生活教育思想是贯穿在陶行知所有的教育思想之中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给生活以教育,对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我觉得学习陶行知思想时,重要的是把陶行知思想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更好的掌握教育规律,更贴近生活,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够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现在与今后需要什么,给予每个学生他需要的教学与教育,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每项本职工作,服务于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这就是我在读了这本书以后对教师工作进一步的理解。

  2、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教学的重心要为学生今后的现实生活做准备中,现实生活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普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以此为标准,以此为准则,实施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没有让“教”、“学”围绕着“做“这个中心。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读了此书后,我真正明确了,为了学生今后更好的生活,我们要尽可能给予他今后需要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让他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5

  对于陶行知,只知他是杜威的弟子,只知生活即教育。闲暇空余之时,我读了他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用生活来教育,教而学,学而教,这是我读完陶公著作的收获。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6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读书,其本质是充实课本知识,将学生视野由课本引向社会,拓宽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努力尝试用多媒体辅导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读书是自己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我深深地折服于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让人赞同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学中是那样的贫乏,是多么地需要读书、学习。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陶行知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种“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了更深入地体会。

  做一个教学生学的老师

  陶先生说,先生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第三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这不仅是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教学生学呢?就是把教与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平时教学时,自己了觉得自己教不得法。现在想来,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的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的慢教的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可是,近些年,我清楚地认识到,再像以前那样做课是万万不能了的,新课程要求我们随着课堂变化灵活地外理备课预案,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过人的教育智慧,还要有一颗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平常心。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7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学有所得。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

  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

  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8

  说实在话,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前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学研究可以说是不很了解,对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以后,其中《生活即教育》对我启发最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而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本质功能。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9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0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1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经也拜读过。

  这回,看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这个才从学校毕业,又来到学校的师范生来说,好像又上了一场课。从学校毕业之后,我就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先生”,年轻总是经验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岗位的这些日子以来,我依然虚心求教于年长者。对于教学生,我还是觉得自己不行。而校长给我们这次机会,学习这些文章,无形中也给了我们鼓励。我们从书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长的良苦用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但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的一些文章,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是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改变,在学校里面一直学习的,就是怎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先生”。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教书的方法,都是怎样教别人学习的方法。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研究一些学习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变孙悟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之中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校长就经常跟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要根据他的目的,他的性格,来研究对他应该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老师,对于这点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学习,他们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细心,去研究他们的思想,不仅做他们的师长,更重要的是去做他们的朋友。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对学生爱护有加,他们的这些精神,值得我这个初生之犊好好学习。

  陶行知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孩子》一文,正是告诉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就像林丽敏老师那样,她所教的班级,三年来,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没有一个学生离开。这样的老师,不正是和同学们融入一体,把每一个同学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记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林老师一组,她一边改卷,一边还在想着该给学生讲些什么,还想着学了这么久了,考了这么久了,再给学生们做什么练习,他们只会更累更辛苦。她正是一个知道如何“变成孩子”的老师。

  这些天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是一份永远无法用尽的财富。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

  在工作闲暇之余翻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对于一个新的问题,不是要教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指导他们自己主动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求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今天我们新课程说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做三者当中,陶行知更加强调“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从实践中获得认知。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它在反传统的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教学活动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去努力,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生活中关注教育,我们的教育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3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读后不由深思。孔子说“每日三省吾身”,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每天四问”,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才能防微杜渐,在反思中才能不断进步。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我们不只是为了教学生学习知识,更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人应该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我们更应该加强师德修养,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

  众所周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一定程度上,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责任。对于教师来讲,我们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关系到学生和家庭,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身体健康也是教师的一种素质。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患有不同程度职业病的教师竟然达到三分之一,我们经常看到某某老师带病坚持工作以致倒在讲台上的报道。究其原因,其一是老师没有科学地安排工作,没有安排专门时间来锻炼身体;其二是许多老师健康意识较差,有病能拖则拖,没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还经常熬夜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一”(专一)、“集”(搜集)、“钻”(分析)、“韧”(坚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名教师要想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仅仅靠已有的知识储备,积累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能适应课改后的教学要求的,必须不断补充营养,及时探索新知,有所取,有所弃,既博选众家,又在重点环节有所专攻,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头脑中的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应用,再由实际的案例上升为理论。如果我们把“一”、“集”、“钻”、“剖”、“韧”这5个字好好地融会贯通,我们的教师专业成长一定会提速。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紧的有三点:“一是要站岗位,二是要敏捷正确,三是要做好为止。”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因此人人都要有站岗位的教育。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工作只有敏捷而正确才有效力。工作怎样做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熟练和精细。粗心大意,是最易弄错弄坏事情的。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每日四问,时时反思,鞭策我们时刻保持上进之心,拥有好学之心,固守责任之心,坚定向善之心,才可以见到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4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

  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

  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的《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机械制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阅读机械图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学,因为我感觉用模型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图纸,结合三个视图从多个角度讲解,就能够慢慢地把阅读视图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一步步的学会看视图的方法,然后再用模型对照,找出看视图时的不当之处,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直接看模型要好的多。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职业学校。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职业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及时搜索本专业的最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是充分贯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学生,也才能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

  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4-10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3-28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02-19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12-28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3-21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1-16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4-21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4-29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范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