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所著的中学生读本,在读这本书期间,我学习到了许多我未曾了解的知识。
这本书第一单元是阅读伟人,讲述了范仲淹,柳永,韩愈,周恩来,彭德怀……伟人的事迹,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伟人的力量,伟人的奉献。
第二单元是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的奥秘。
第三单元是享受自然,带给我从未见过的美景。
第四单元是行走人生,讲述了一个个人生的小故事。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
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
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一遍一遍品咂,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晚风吹拂。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嘴角看,舌在牙先堕。
前者伟人以心脏最柔弱的地方却铸就坚强的信念城墙,击垮命运的坎坷,铸留恢宏画卷,世代临摹。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3
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的悲惨生活并没有结束她又经过了三重磨难:
1、再婚又再婚,情感生活的磨难,让她心痛不已。
2、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让她瘦弱的身子屡受磨难。
3、超越时空的孤独,这一点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向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我老了。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4
刚接触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近来读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5
有一位词人,他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走上战场,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投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是,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
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上,而他,诗中却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又有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知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只能叹息。
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辛疾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7
学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我从词的字里行间中领悟诗人当时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无限地热爱和拥护之情。今天我又阅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对辛弃疾这位诶大的词人更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意。
文中写道:“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确,辛的词掺杂了太多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负与胸襟,让我们今日重读他的文章时,仍会像作者一样,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作者写出了辛弃疾的《破阵子》,那恢宏的'气势和那其间流露出的爱国热情,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作者写道:“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它的一生大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修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我们为辛弃疾而叹服,为他而痴狂,但我们更要坚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
在我看来,韩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光满腹经纶,下笔成章,而且一心为国,清正廉洁。为人则面对困境,泰然处之。
韩愈为官时期,因为勇于向唐宪宗提出不同意见而被贬潮州,在潮州期间,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样哀叹怀才不遇,也不像苏东坡那样无所事事便寄情山水,而是尽其所能为民办事,八个月时间做了四件大事,使荒芜之地潮州焕然一新。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以分为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
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
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
四曰生命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亦分四种:
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
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
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委屈,历史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忽然想到范仲淹“求古仁人之心”时说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想韩愈就是其中的代表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9
也许这个故事你并生疏——一位老人,在一个山住了15年,与许多人一起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与风沙抗争,虽已经81岁了,但他依然留在这里,准备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里等待死亡。
山沟里的树没有白杨的挺拔,没有街旁边树的公整如一,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冲刷的七零八落,但他们所在的.山坡上,已经形成了一层一层的梯形。老人说:“这些树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树便像老人一般坚守自己的职责,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从中年到老年,身体渐渐虚弱,拄着拐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门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时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动的锄头与树苗,一种下,浇水。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坚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务。并还将自己的辛苦换来的钱全给大家,一冬天,便为村民一人买下了一个彩电。
山,绿色与微风相映成趣,满山的翠绿,生机勃勃,老人已与这山融为一体。他的生命更已经转化成了青山,永远不老。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相关文章: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10-13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12-19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10-04
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09-14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04-14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02-11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07-22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范文08-30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