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3-06-09 18:46: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20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1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的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 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我们仨读后感2

  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我们仨读后感3

  杨绛随着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随着那对父女的身影,最后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着看着他们顺流而下,化为一个点,直至不见。

  后来,我知道古驿道是医院,那一个连一个的梦是真实在她身边发生的事时。在深夜,心是沉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杨绛在每日早晨去医院靠着钱钟书谈论圆圆,黄昏又颤颤巍巍回家的情景,在听闻父女俩死讯时站不稳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忆往事泪湿衣襟的场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宝,血淋淋地从心里面拿出来。钱钟书自嘲笨手笨脚,却还是为了杨绛做了一辈子的早餐。钱媛天资聪慧,却仍听信赞同父母的话。钱钟书爱杨绛,为她写出至高无上的评价。

  钱媛爱杨绛,年过六十仍亲昵地缠着她。他们互相依靠,相濡以沫。人间没有永远,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它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让几十年的爱情生死两隔。杨绛是很可怜的,又是很幸运的。她一人独守这世界,却有人为她编织长达万里的梦。我不敢想多年以后,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回忆录,除了肝肠寸断,是不是所有温馨甜蜜都夹杂着苦涩?

  但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的最后,他们仨,肯定会再相聚。

  我们仨读后感4

  早见识过时间的飞逝,但读了《我们仨》之后,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时光流逝的速度,于是便开始愈来愈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对我们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师、朋友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想过很多,但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不断地想:如果离开了他们,自己是否会去怀念并去报答他们呢?那些令我们尊重而且久久不能忘怀的人,他们一定帮助了我们,是一句话语给予的鼓励?还是一段刻意嘲讽激起的斗志?这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就必须给我们帮助,之所以帮助我们,是因为心中有爱,而在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像他们一样怀有爱之情呢?

  在我看来,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强大的,这种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变他人,改变自己。本文总是提到钱锺书帮助杨绛,和她一起写文章、做饭、读书,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杨绛才能在钱锺书的不断鼓励和关爱下不断获得动力,有继续前进的希望,相信在杨绛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时,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钱锺书先生对她的鼓励和帮助,和她的女儿、家人们对她的支持和认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是否有好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呢?我们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呢?请多一份爱,少一点冷漠,在他们在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

  我们仨读后感5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书表达了一个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一个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我们仨读后感6

  一家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杨先生把生活没有诗意化,但读出的感觉胜比诗意,大家小家,各有各的一套生活运转模式,不同就在于掌控方向盘的人,多年后有几个人能把家庭生活写入回忆录,在那种思念情感味道痛心疾首的时候,唯文字是最好的寄托,睹物思人只会默默流泪,那种感觉也只有自己能体会,但一段文字却会感染所有读者…

  丁酉年九月初八,学红老师的孩子失去了爸爸,以前总会听到老师讲她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小事,如今六年时光匆匆,但想起老师的一举一动,满脸笑容,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那种幸福感,可年过半百的人撒手人寰,这种晴天霹雳的变故,就像一座大楼浑然倒塌,走了,永远也回不来了,这是人间多么难以割舍离别啊…读着老师写下的那首词,但她的那份痛却无人与共…

  “雨霖铃·念XX,丁酉鸡年九月初八凌晨于闽江之畔。冬寒料峭,薄云初敛,归鸟望断。羁旅愁卧无眠,沉吟处,恍然如面,凝神痴忆音容,竟泪涌如泉。须臾间,阴阳隔断,风尘漫漫天地远。

  从来相聚皆是缘,更不堪把生死说遍。悲声问君何处?西北望,红消绿残。思念无边,一钩新月如水惨淡。从此后,万缕梦牵,雨打磬石穿!”

  我们仨读后感7

  看惯了现今的明争暗斗,看淡了生活的不义不忠,现在静下心来细品这三个人走过的一路,真的有种难言的感动。经历着社会的洗礼,可心灵依旧纯洁;经历着战争的侵扰,可信仰依旧坚定;经历着疾病的纠缠,可亲情依旧温馨。犹如品味一盏香茗,苦涩中夹杂着清香,“我们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没能逃过命运,如书中所说,只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圆圆离去,钟书也没能陪着杨绛走到最后。不敢想象,这位老人要怀着怎样苦涩的心情完成这本书,但还好,这本书确实真真切切地记录了他们仨的幸福。

  读过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点点滴滴,才懂得真爱亦是知己,爱人亦是灵魂的伴侣,是何等的幸运。当今的情侣又有几对是这样呢,拥有再多的甜蜜,也没能牵手走到最后;而今的`夫妇又有几对是这样呢,可笑那么多匆匆的离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们急着完成人生的任务表,考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老去。结果一切都是那么仓促,仓促到我们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样的精神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然而请你别忘记,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而家,也永远是你最温馨的港湾。

  我们仨读后感8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是特别喜欢的作家,我读过她在近百岁的高龄完成对于生命的灵魂的思考的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谈的是读完《我们仨》这本书的感想,算是个人的总结。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叙述了杨绛以及钱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现出的是亲情。杨绛的风格就是特别擅长将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丽的“珍珠”。如数家珍般,从容道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极少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这些事情,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会在我们读完之后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就像这篇书中写的那样,从她的那个“梦”开始,讲述了一家人的离合聚散,我们跟着这个“梦”读完了整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梦”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过人生旅程的温馨。所以我说,杨老的作品是一种享受,读《我们仨》是一种享受,她能很好的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领悟人生的真谛。同时,《我们仨》也让人了解到杨老的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她的坚持是为了让这段美好记忆得以延续,但思念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这本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显得人生的特别意义。人生中注定会有聚散分离,只是早晚的问题,但是到最后这些美好的记忆都会泯灭在尘埃中。想到这里,我更加觉得亲情的弥足珍贵,不要等到失去再后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齐整整的时候,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尽情的释放到老才会更加珍惜的时光。

  我们仨读后感9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我们仨读后感10

  花一个周末读完了这本《我们仨》,准确来说也四个来小时,篇幅较短,记录的大多是回忆的生活琐事,但就是在这生活琐事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着满满的“情”,亲情,温情,悲情。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带着满满的思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杨绛先生一人来思念,确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死别的深痛思念。

  敬佩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和方式,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点滴生活中发现乐趣。也敬佩他们对自己兴趣和工作的坚持,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读书和工作,相濡以沫的两人有共同的乐趣是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要学的是这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淡然处之的态度,是这种始终不迷失自己坚持做喜欢的事的'状态。快乐可以很简单,但快乐又来之不易,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

  寥寥数句,聊表对本书的喜爱。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读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兴趣了。

  我们仨读后感11

  我们俩老了。

  人老了之后,像一条越流越缓的河,再也载不动那么些东西,将沉入水底的埋进沙土,挥别鱼戏莲叶间的人世牵挂,只静静依偎于岸边的那颗金黄的银杏树,映衬他的投影,拥抱他散落的扇叶。

  人老了,不再惧怕失去,又最怕失去。我害怕老人梦有一天会应验,害怕我枕颈依傍的银杏树在我入睡时突然离去。他怎么离去呢?他定是消失了。离去还可以寻找,消失要寻往何方?

  我们仨失散了。

  我们几近奔波一生,才终能安稳的聚在一处,无风浪,有艳阳。只是啊,没想到,我们苍老的脚步更快。我的银杏树落尽了金色枝叶,我们的圆圆果沉睡在泥土里,如梦幻影般,只剩下身无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无一物。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如果有缘偶然驻足我身边,当你看向河水的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从我心底投映出来的回忆,它是我盘桓人间的力量,它还有一个名字,爱。

  我的故事是我的梦,我的梦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们心中也有各自的梦,是你们生活的源泉,所以你爱读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话,没有完满的结局,但它和你们拥有的一样,都真实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银杏树和圆圆果了,你们,也守护你们的去吧。

  我们仨读后感12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我们仨读后感13

  很久没有因为看书感动得掉眼泪了。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有的只是平静的诉说,点滴的回忆,直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杨绛的`文字朴实简单,就像是在闲话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仨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心如此紧密得贴在一起,彼此依靠着搀扶着经历了欢笑与苦难,有再大的风雨也冲不垮他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但杨绛始终平静得叙述着,那种平静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的行文轻盈流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回忆总是片断的,就像是一颗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颜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们串成漂亮的链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组合及排列。显然,杨绛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无聊而琐碎的,甚至充满着烦恼和忧虑,精彩和风光只会像流星般划过天际。可当你回头再看,精彩和风光已然消散,无聊和琐碎让你觉得无比充实和甜蜜,曾经的烦恼和忧虑成了可以一笑而过的浮云。陪你走过无聊和琐碎,经历过烦恼和忧虑的人(人们)还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14

  前不久,自己参加东营市的优质课,讲授的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再的被杨绛的平淡而隽永的文字所感动,讲完课后,又重读了她的文章《我们仨》,感慨颇多。

  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向天上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时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

  有爱就有家,尽管现在杨绛先生自己一人独处,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儿的爱,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温馨的家园。

  今年是杨绛先生100岁的寿辰了,在此也祝愿老人家安好!

  我们仨读后感15

  因为前两天看了围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这本书,拿着纸质书就是和电子书不一样,感觉像看到好吃的一样扑过去,当时说两个小时能看完,我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别多,我的视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读了倪萍的 姥姥语录,有时候忍不住泪目。但是这本书却更感动我,到心里。 从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读的时候也有点半梦半醒,到后来的他们仨的石子我感觉他们真的好快乐。现代的人总是想红,但是他们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欢的。 包括钱钟书分不清左右脚,分不清颜色,杨绛不怎么做饭,被虾吓到,我总是好奇他们(高大上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原来也是普通人一样,不知不觉把我的心又和这本书拉近了一段。后面看了杨绛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来的毛巾床角一样 简单漂亮。杨绛先生去世时104岁,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因为大学看了大概500部电影,好多都没写影评有时候都忘了剧情内容,我觉得什么东西都要经过自己处理才是自己的。以后坚持写点把。

  我们仨读后感16

  终于把《我们仨》读完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之前早就闻过其大名了,其实读完这本书也没花多少时间。在我的记忆中,钱钟书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话说是“天才”,比如读书过目不忘、精通外语等。以前读书的时候学写议论文,老师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论据。其中摘抄过的`有一条就是关于钱钟书“勤奋”的,杨绛整理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结果竟有好几麻袋之多。当时也没怎么在意,毕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

  “锺书在巴黎的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法文自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读起,到十八、十九世纪,一家家读将来。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这是爱书如命的锺书恣意读书的一年。”

  在读到这段之后,我便想起来了这些。可见,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来,在《我们仨》中读到了这一段:

  “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谓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顿”。在超市随处可见,只不过如今有点“贱卖”的味道了。

  随便说一下,精装版的《我们仨》不论是纸张还是装帧都很不错。

  我们仨读后感17

  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险,孩子的成长中他们也乐在险中求。这种探险,在他们回到国内一直在延续,贯穿生活始终。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无论是杨绛对钱老孩子般的.宠爱,还是他们仨的互敬互爱,还是杨绛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满趣味和情怀。不管时代如何艰难困苦,但他们相亲相爱,友好和睦,有知识有涵养有情有义,过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过如此的和谐有爱!!!!

  我们仨读后感18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燥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学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我们仨读后感19

  一周内,断断续续,终于在今天清晨,读完了杨绛先生这本不算长的纸质书。

  前两部分,只是先生个人的感发,无法感同身受,很想放弃。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来的回忆,才让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伴侣,携手走过坎坷的一生,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爱得炙热,情深,容易相伤。你有你的缺点,我有我的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处,轻轻相拥,互补而后完整。你人生得意时,有我; 你失意落魄时,有我。无论顺境逆境,有你,有热爱的事业,钟爱的书籍,纵使身处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艳羡。

  一个家庭的组建,源于两个相爱的人,而后,有了爱情的结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过,却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觉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责任,从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来爱TA,照顾TA,父母是无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当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相处方式,才意识到,原来,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亲子关系,是我从中学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读过的书,即便记不住,却也会在心中留下些许痕迹,当在另一本书中遇到相似的时期,地点,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时,睡去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它们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珠子,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帘。

  我们仨读后感20

  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后感12-19

我们仨读后感10-14

我们仨读后感11-08

《我们仨》读后感10-06

《我们仨》读后感08-18

我们仨读后感08-09

【精】我们仨读后感03-14

我们仨读后感【荐】03-14

我们仨读后感【热】03-10

【热门】我们仨读后感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