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1
其实,我真的不知道写些什么。但,并非读此后,脑袋之中空空如也,恰恰相反,它使我为之感动,感动得不知从何入手。
纵观戴西(郭婉莹)的人生经历从锦衣玉食落得一贫如洗,由令人羡慕以至寄人篱下。这一切一切的转变无疑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戴西是如何度过这三十年的艰难岁月,并且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自尊和骄傲。也许,“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而在戴西身上,乐观、独立、骄傲、自尊的性格便是她最优秀的品质。
在整本书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么一段话:“当有外国人问起她的那些劳改岁月时,她能优雅地直着背和脖子,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体苗条。’”要知道在那段艰难岁月中戴西经历了丧偶、抄家、洗厕所(这项劳动在当时表示对人的侮辱),但戴西却用幽默的方式答复了外国人的询问。她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自尊和骄傲,其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乐观,因为它能激起人们对于生活火一样的热情,充满勃勃生机。以至于戴西八十六岁的时候,与三个女子一起只走了几分钟,那三个女子就感到情形像是三个男子陪着一个迷人的美女,而并非三个女子陪着一个老太太。可见,戴西身上所充满的蓬勃朝气已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被扫地出门之后,能在贫民窟的煤球炉子上,用完全被煤熏得通体乌黑的铝锅,做出许多个彼得堡风味的蛋糕;为什么她可以收起惊痛,让她的孩子看不出一丝的阴影和痛苦,与他们一起在颐和园的皇家湖泊上荡起双桨……然而,就当时的戴西来说这些只不过是点点滴滴的小事罢了。换言之,是乐观给了她战胜厄运的勇气与信心。结果她用上了从燕京大学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在那样的环境中保护了自己的自尊与骄傲。
如果说乐观是戴西处事的一种准则,那么,独立便是她付诸行动的特殊工具。
可能,由于父辈们遗憾的生涯,才驱使他们将我们这一代宠得有些离谱,离谱得有时会剥夺我们的一些个人权利,久而久之,使我们的独立能力变得微乎其微,甚至于,不知“独立”为何物,因此,独立自主的戴西,确实让我为之激动和羡慕了一番;她毅然盖上琴盖,放弃了已经练习多年的钢琴,从上海淑女的流行队伍里走了出来;当她发现燕京大学以后,便决定解除婚约,在北京继续求学;为了成为一名不以丈夫为职业的女子,她于1936年组织了上海第一场进镜霓时装秀,争取着独立人生的理想;在那段艰辛岁月中,她更是独自面对厄运,尽量不给她的`孩子留下任何的阴影,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健康地成长;1985年,她坚持要签署关于自己死后将遗体捐献给上海红十字会的文件……从这些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戴西的独立性格已经转变成为一种倔强和顽强为荣。它们最终成为照耀戴西曲折人生道路的一盏盏明灯。
很难说,是乐观和独立塑造了戴西的自尊与骄傲,还是她的自尊与骄傲造就了乐观和独立。不论怎样,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是戴西的性格使她摆脱了噩梦的阴影,扭转了原本可能滑入低谷的人生轨道。而改变命运,塑造的人生的就是她自己。
至此,我又想起了陈丹燕在书中所说的一段:“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了的,而且很有可能,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如果设想一下,戴西的童年是贫苦的昏暗的,那么,是否还会有书中我们所认识的戴西存在呢?或许,正是一开始无法选择的人生培养了一个人性格品质,而他(她)的性格品质又塑造了其今后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
事实上,不是人人都能拥有戴西一般幸福的童年,但戴西身上乐观、独立、自尊骄傲的性格却是我们所应争取得到的,尤其是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临挑战,它的残酷程度决不会亚于戴西在那段时期的艰难。而只是怀着这样纯净坚韧的品质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才不至于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才大有可能成为一个胜利者!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2
其实我是以一种很随意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以至完全没有预料到它带给我的感动,震撼,以及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为上海女作家陈丹燕根据真人真事所编著。书中主人翁郭婉莹(戴西),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曾经锦衣玉食,奴仆成群,应有尽有。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随风而逝,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世事沧桑,丧偶、劳改、受羞辱打骂、一贫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磨去她的美丽,她的坚持,她的生活姿态。她似乎从来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她的精致让我感慨,一个生命到底需要多大的坚韧才可以活的如此简单,如此高贵,如此优雅?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尘世间的我们在短短的一生中到底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存活?我很少去想这个问题,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没有想到还能有人能够如此认真,如此坚强,如此乐观的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待生命里每一分每一秒,无论是苦,无论是甜,无论是在幸福的云端,还是在苦难的深渊,都活得那么精致。她的天空总是又高又蓝,云淡风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无数次读到过这句诗,却一次也没有真正领略到它的含义,但是黛西却让我懂了,伴随着巨大的震撼。一个人将要遇到些什么,是谁也不知道的。她一路从繁华富足与荣耀跌落到贫困无助和凄凉,到被打被骂被羞辱,尝尽世情冷暖,人间酸甜苦辣。在那命运的急转弯中,许许多多的人因受不了那个吃人年代的折磨而自杀,但她却从屈辱中活了下来,并且没有成为一个因心碎而刻毒的老人。所以,谁都没有想到以后,当她站在菜场里卖咸鸭蛋的时候,当她只能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当晚餐的时候,当她独自从劳改地回到家的时候,听法院的人来宣读对她丈夫的判决书,接着把她家里所有的东西悉数充公、连她的结婚礼服都不剩下的时候,她能好好地活下来。当有外国人问起她的那些劳改岁月时,她能优雅地直着背和脖子,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
我不禁想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棵树,由于主人的粗心大意,忘了将绑在树干上的晾衣服的铁丝解下来,多少年过去偶然想起,才发现那根铁丝已被树深深长进了树干里。智者让桎梏在生命中淹没,愚者让生命在桎梏中枯萎。黛西就是这样一棵坚强的枝繁叶茂的树。没有开脱,没有自我解嘲,那些看似玩笑的话语仅仅是她的想法而已,若不然,她又如何积极地承受那些年来的凄风苦雨。在生活面前她是温婉的,是微笑的。她的笑遮住她在长长的日子里遇到的那些事,那些失望给她的伤害,也小心翼翼地遮住自己的向往。渐渐而来的磨难,让她成为一个懂得用淡淡的笑容将心事关在心里的女子。这就是达观者的笑容。实际上我们都不能说它是一个笑容,只能说,这是一种成年女子人世渐深的表情,一种淡淡的惊痛,一种沉默的自尊,一种坚忍的安静。她并不想倾诉,所以用一种笑容将话题遮了去。
不做什么无意义的反抗,但也绝不屈服。她把生活交给她的一切看的很淡,不是刻意的.逃避,或者掩饰,只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健康的乐观,温暖的乐观,无论是富有时还是贫贱时,她都那样认认真真的努力去过活。没有肆意的眼泪,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痛心疾首。走过伤害,走过疼痛,她那颗温润的心依然是完美无缺的。
她活得那样明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倔强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不杀我,我不愿意和你结婚,你要是杀了我,我也不会和你结婚,因为我再也不能和你结婚了。”她对以死相逼婚的未婚夫说。决绝,干脆,坚定。生活中,多少人活得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纠结于爱情,亲情,事业等琐事中不得轻松,一天又一天。也许我们能够更好的懂得人生只有一次,岁月是短暂的,生命是自己的,会好一些。
她生命的坚韧和对世事的勇敢让我感叹。就像一个没有被打开的核桃,谁也不知道在淡褐色的硬壳里,她有一颗怎样的心,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她的自尊和婉约后面,也藏着一些遭负心的伤痛。她爱上的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丈夫,却又是一个无法满足过居家日子的男子。儿子出生时她难产在医院两天,女儿正在家里静养肺炎,丈夫还是去俱乐部玩牌到深夜回家。她也曾不声不响的在深夜里敲开一个年轻风流寡妇家的门,把丈夫找了出来,并带回自己的家。她是不是伤心自怜?是不是愤怒和委屈?没有说明,没有抱怨,没有揭露。我不知道她的心里有怎样的疼痛,又有怎样的宽容。也许她严格的教养和坚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像别的女子那样去哭闹,去心碎。她的优雅让人心疼。
有太多的人每日形色匆匆地追逐幸福,找不到幸福,却又落得满身心的疲惫。我们往往在追逐幸福的时候与幸福擦肩而过的,却忽略了身旁最微小的细节里有着最深刻的真谛。黛西给我很多启迪,她教我怎样用一种最自然真切的心态去欣赏春天的百合,夏天的玫瑰,秋天的雏菊和桂花,以及这世界可以嗅到的芬芳。有人这样评价郭家的这位四小姐,哪怕幸福只露出了一根线头,她就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温暖的毛衣。这不是小资,不是做作,只是人性的返璞归真,去在自然界中寻找纯洁的天籁。毕竟人生,能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物值得我们灌注毕生的精神?而除了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外,生活,还由什么组成呢?
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子,更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在经年不息的文革运动中,昔日的贵族小姐沦落到乡下挖鱼塘刷粪桶。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生活的巨大落差没有让她放弃对生活的认真,热情,执着。没有了电烤箱,没有了银质餐具,但她却学会了用铝锅蒸出香喷喷的西式蛋糕,学会了在煤火炉上用铁丝架烘焙出火候正好的黄脆的面包片。她用那双因过度劳动而变形的双手创造出她生活的艺术品,并且满怀热情的享受她的艺术品。她是身处逆境,不知道她是忘记了,还是压根就不在意,她只是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幸福。我看过几米的一幅漫画,一个人掉到了深井里无人搭救,但他却在最深的绝望里发现了最真的美丽:他看到井里水面上灿烂的星光。我想,黛西就是那个发现星光并沉醉欣赏的人吧。这样对待生活的人,眼泪里都闪烁着微微的笑意吧。总有一种坚持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坚强让我们动容。能在绝望里发现美好的人对生活所给予的一切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在经历了大磨大难后,黛西说。平静的一句话,朴实的像淡淡的水。她给孩子们讲《波丽安娜》的故事。波丽安娜总能够直面人生,她懂得凡事总向好的一面看,要是她遇见了什么倒霉事,她总是能在里面找到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并开开心心地受用那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波丽安娜不在乎钱,喜欢自然淳朴的事物,波丽安娜总是说:“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和不适,我只不过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将来,要好得多。”她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她想让他们把一生都活得轻松愉快,并且有质量,而无论置身于怎样的命运背景。
可是生活中的我们却似乎活的很单薄,把生命的全部重量都维系在学业,爱情,工作上,为此我们可以不惜以命相抵,完全不在意生命本身的珍贵与美好。黛西不,她的生命没有维系在家庭上,没有维系在事业上,没有维系在爱情上,要是那样,她的生命早已做了最沉重的抵押,不会一直安详的微笑到最后。和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一样,她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她也并不强壮,她也只是个以为自己很弱的弱女子,只是她有一颗坚韧的心,除此,她什么也没有。她的生命遗世独立,存在着自己的存在。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以至她根本不需要那样精致。她是一个精致的女子,以至她根本不需要那样美丽。我想起我见过的许多个结过婚的女子,我曾感叹她们婚前婚后的反差之大。婚前,闺中女儿,纯洁如玉,玲珑剔透,一点两点小的修饰扮出最动人的情愫。可是婚后呢,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者大有人在。也许是不再担心嫁出嫁不出的问题,也许是为生活的琐事所累,什么形象,什么人生的追求,都淹没在日常的吃喝玩乐与柴米油盐里了。我不明白怎么一个人就那样接受了镜中猥猥琐琐的自己,再不再有什么追求,剩下的事仅仅是看着下一代的成长,继而是指望下一代了。我深深感到悲哀,人活着活着就那样活没了自己。但黛西让我知道了一个人还可以那样美丽高雅的活着,一点都不忽悠自己。她是活了一辈子美丽了一辈子的女子,无论是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还是在一贫如洗的困境中,她从来不搪塞自己,她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保持了自己的坚持,用一种最平静但却是最无懈可击的形式,所以她直到最后一天,都是一个精致的女子,不会把一丝口红涂到牙齿上。这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是对待自己的态度。无论怎么活,精致也罢,粗糙也罢,都是风风雨雨几十载,为何不让自己更认真些,庄严而愉快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让自己更美丽些呢?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感谢黛西教会了我许多许多,在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知道怎样像一棵树那样坚韧,那样沉稳,那样坦然。
岁月静好,人生静好。
从邵宁身上看到的,总是那种脱不了的平民情结。我在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记者也要有自己的一招一式,邵宁的招式是什么呢?读完《平民记者看上海》,答案自明,邵宁的招式就是:招招不离人间烟火,时时关注民生波澜。
记者需要聆听,早先的《新民晚报》就有一个不变的宗旨,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新民晚报》记者,邵宁进报社受的也是这方面的熏陶吧,她从老报人手里拿下“接力棒”,从民间吸取营养,犹如“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奔走在街道、里弄——潜心传承文脉,悉心聆听民声:在浦东烂泥渡路的一间小阁楼里,她发现了含辛茹苦抚养弃婴十多年的广西妇女蓝金亮;在新村的“英语角”,她遇见了不取分文教了几百名学生的洋老太施璐碧;在定海街道十九棉居委采访老支部书记马荷琴奉献社区的故事时,采访对象竟倒在她的面前……
新闻传播学中有一种“平民化新闻”,它倡导平民视角,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喜怒哀乐等等。邵宁立志做一个平民记者,她采写的稿件几乎只有一个主题:反映老百姓心声,为老百姓解决难题。她收到过聋哑人要求工作的来信,接到过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举报电话,也为许多贫困的大学生、患病的孩子向社会求助,她融入群众中,忧民之忧,使这一份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记者零距离聆听并不容易,它需要一种吃苦精神,吃苦也许是平民记者永远摆脱不掉的命运,却是现代记者必备的素质,邵宁就是这样,她用这种自觉的零距离聆听感悟生活,写出了鲜活的作品,并以她那特有的平民之光温暖了读者的心……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相关文章:
上海旅游心得02-20
上海购物攻略03-15
描述上海的句子10-28
观上海世博会有感06-03
上海博物馆参观有感03-07
上海迪士尼游玩攻略05-29
上海培训学习总结02-06
上海导游词09-15
上海菜菜谱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