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

时间:2024-11-04 21:33: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沉思录》读后感(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沉思录》读后感(7篇)

《沉思录》读后感1

  《沉思录》的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被誉为“帝王哲学家”。作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学派斯多葛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时坦率真诚便赢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为了皇帝的后嗣,最终与维勒斯共享皇权,但是显然后者不如奥勒留名垂千古。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衰亡崩溃的时代,战乱频繁、灾害不断更为加剧了这一趋势。即使他夙兴夜寐,坚定不已地工作,也无法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面对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罗马,而是在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沉思录》也就是他写给自己的书,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写给读者的“我……”。由此,他对于人生、宇宙与帝国的思考也掺杂了斯多葛学派的特色,面对乱世,更希冀个人的品德来获得自我抚慰。

  他是罗马皇帝,也作为这一哲学学派的一个代表,另一个著名代表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两个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极为悬殊,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状态。从书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极为繁重具体的描述,但是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并不足够。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里面强调的是个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这个作为磨砺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尝试运用你的观察与理智去教化他人。当然,这种处事方式需要极大的克制与自持。因而,他更适应一些需要时刻谨慎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个人一个自我反省与避免犯错的参照。而且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种世界主义的包容心态,也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戏,终究有谢幕退场。这就是人的命运,不管准备好与否,都该为后来人腾出地方。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我们的人生思考是极其有益的:幸福在于做好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这也是福柯所说的“生活美学”与“自由实践”。换言之,运用你的理性与道德智慧,追求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2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我今天有幸读到了这本书给了自己一些人生启发。

  《沉思录》可以说是一部自我对话录,一个人的自剖之语,一部私人日记。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但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备。作者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记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开启了别样的风景。远古与当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进取终难替代内部心灵的安顿。今天,当工具理性与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更有必要从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故园。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作者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恶性质,知道前者美,后者丑的人。作为知道做错了事的人的本性是与我相似。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说得一样,人毕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知道善恶美丑。但有人却偏偏选择了从恶。作者说:不论我是什么人,都只是一小小的肉体、呼吸和支配部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用这段时间来清除灵感上的阴霾,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反思,我们每天做了什么。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消失,而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剩下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在衰老之前,我们应该要保持理智。

  读了《沉思录》我深深感到了古人的智慧,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沉思录》读后感3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书中涵盖了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谐等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沉思录》读后感。要用一篇读后感去描述这样的一本思想巨作,则略带着侮辱的嫌疑,但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背景下,则又释然了。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卷一中作者向我们列出了他通过奚心观察,虚心地学习和发扬家人、良师、益友身上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的精神,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独有偶,奥勒留在卷二中开篇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但我不可能迁怒于他们,或者憎恨他们,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如此谦逊地学而不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品性,真地很令人敬佩。所谓“有容乃大”,只有胸襟宽阔的人,只有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的人,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安宁。正如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我想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今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是否应该秉承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沉静看待过去,思索着探讨现在及未来。

《沉思录》读后感4

  当脱离质料的外衣的时候,沉思所形成的形式,而那生命本身的目的,又是多么地遥不可及。一点生命的微光,又究竟在漫长的岁月中占了几何。光阴的一瞬对于个人来说也许便是全部,但却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微不足道。远古的圣人已经离去,他的名望在一代代的传颂中也将被时间慢慢消磨直至彻底消散于天地之间。人所生活的一隅不过是无尽的时间中的.一隙,无尽的空间中的一粒,那么所追求的欲望,快乐又是多么的渺小阿。

  但除却质料与形式这种所依附的东西,什么是真正的本我呢?是理性,是一切存在的根本目的。无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存在,有理性的个体为有理性的个体而相互存在。让理性支配我们的生命而不是那诱人的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而理性则如同原子的存在一般永恒。瞽叟即使从来没有见过太阳,他也能够通过理性去感受阳光的质性。

  听从理性的支配,既然万事万物永恒处于变动之中,那么又怎么会为了变化而伤心或愤懑以至于使得我的本性被埋没呢?就在不久之前我也还只是一堆原子与元素,而不久之后我又会回到这种状态,那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在神性的流溢之下,支配的理性,宇宙的本性,皆在这一片秩序之中。又或者说命运女神从未垂青,正如布兰诗歌中O FORTUNA所唱诵一般,阴晴圆缺,变化无常,但个人的道德,正义,与理性,在命运女神的注视下,在生命之烛的映照中,在分给个人的不可估量的永恒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中,不要忘记,这是人的真正的本性。既然火光不会在蜡烛熄灭前消失,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在生命之火中为这些高尚的情操而保有呢?

  纵然万物皆是尘埃与泡影,在神性的流溢之下,在这短暂的话剧之中,是否能够满意地退场了呢?

  借助光芒看见至善的真理,个体的本性是整体本性的流溢,那又何必追求个体的快乐?快乐不是善,在真理的火炬中,是一切形成的原则。即使灵魂无法看见,那么我是否看见了神呢?那路边的一颗草,一粒石头是神吗?我正在面对着的计算机是神吗?神与我同在吗?神是绝对真理的持有者吗?亦或是它就是绝对真理的本身?

  注重理性的要求并去实践它。运用这些规则以使自己免于苦恼。况且我们已经有了理性的健全的灵魂,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争吵不休呢?

  失去的是现在的,未来的也是现在的,长与短在永恒的尺度下没有意义。现在是唯一能被夺走的东西。变化是宇宙的真理。

《沉思录》读后感5

  《沉思录》成书于公元2世纪,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它是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这是一本奥勒留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因为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词句凝练,情感真诚。

  《沉思录》的内容由小段叙述组成,彼此独立,偶有关联,更像一本格言集。从读者的角度看,书中充满了自我标榜和说教,如第一卷第一句,“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了和蔼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和蔼待人,控制情绪。”看起来平凡无奇,似乎已经说滥了,但是作者的君王身份使这句话顿时成了至高的真理,熠熠生辉,充满了圣贤的智慧。

  同样的话,为什么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价值会有天壤之别呢?那是因为语言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呈现它的文字本身。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这本《沉思录》凝结了他半生的实践,背后是一个哲学家的深刻思考,一个伟人的成长历程。同样的文字也可以通过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鹦鹉学舌念出。只有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说话的人不能身体力行,听话的人就不能认真对待。

  书中有许多具有生活指导意义的警句,如:“为了未来,不要消耗你的思想在别人身上,除非是共同的利益引你这么做。因为费尽心机地探讨他人的事情,细细回味别人的`言谈、幻想和用意,揣测别人的目的与动机……这一切不过是使你忘掉自己,使你背离自身的指导原则而漫无目的的奔突闯荡。”一个戎马倥偬的皇帝和一个八卦势利的平民面对着同样的困惑,智慧是相通的。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斯多葛派哲学家。和书中众多平实无奇的格言一样,他对哲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实践和总结。他在书中多次陈述理性和神性对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性。当代人的教育资源远胜于1800多年前的马可·奥勒留,但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怎样运用知识指导自己过一种高贵的人生,多么令人惋惜!多少才智没有用在正道,却用来引诱人们堕入庸俗或卑劣。我们可以轻易读到这本《沉思录》,却不容易通过实践汲取其中的智慧。至少我们可以从翻开本书开始,一睹一个高尚的人是怎样看待生活的。

《沉思录》读后感6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后来随我去西安、青岛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书一并丢失。后来买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六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女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7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思录读书笔记10-27

读沉思录心得体会10-27

《沉思录》读后感02-13

沉思录读后感02-22

沉思录读书心得01-30

《沉思录》读书心得02-08

沉思录读书心得07-20

读《沉思录》有感12-27

读沉思录有感02-26

[实用]《沉思录》读后感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