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1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读后感 篇1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语》被一代代的人们诵读、诠释、感悟、借鉴……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论语》。远离了电脑电视游戏,感受着《论语》的无穷智慧和思想哲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当然读书至关重要,其中自然也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伦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修身,成为君子,这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以他(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强化修养,取长补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人都面对不同的.压力,产生不尽的烦恼,因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回家有没有跟家人问好?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温习?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进步。
同学们,去读读《论语》吧,它是国学的经典,是智慧与思想的精华,它可以带你去领略经典的美妙,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因为文字年代久远的原因,我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一个小学生怎会喜欢这种东西呢?但随着逐渐的接触,我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先贤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进,给你启迪,让你拓宽思想的视野,感悟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与经典有约,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论语的读后感 篇2
母亲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因此,我一向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用心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 篇3
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 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导。而那一条 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 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 今的平静。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 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 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的读后感 篇4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
论语的读后感 篇5
我平时最喜欢喜剧,对于四大名著和历史书,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更何况去品味其中的奥秘。今年暑假,在老师的要求,我极不情愿的买了一本《论语》,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应付。可是中间的某些语句,是那么的吸收我,把我引进《论语》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么的值得我去欣赏、品味,能给人频频的联想,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我当时品完后,觉得孔子和他的学生能力是那么的高超,技能是那么的炉火沌青。于是我的品味生活从这里启航:人们在当今的社会上,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休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过错,不断走向改正的道路吗?与朋友和平相处,彼此信任对方,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娄别人把一件重要的事托咐给你时,那不是对你的信任吗?你是否应该去珍惜?老师乃辛勤的园丁,毫不留情的把“水”传授给你,你不应该认真的`听,一心一意地去做吗?忠的特点为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我被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错误上做的并不好,有一次,三姨给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议,我却竭力的开拓自己的错误,以后我会改正,做认真标兵,我坚信,在漫长的品书道路上,会继续掀开崭新的一页页。第二个是很短,却又很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大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的君子吗?”
看来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决心,决定认真努力的学习,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论语的读后感 篇6
我平时最喜欢喜剧,对于四大名著和历史书,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更何况去品味其中的奥秘。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要求,我极不情愿的买了一本《论语》,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应付。可是中间的某些语句,是那么的吸收我,把我引进《论语》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么的值得我去欣赏、品味,能给人频频的联想,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我当时品完后,觉得孔子和他的学生能力是那么的高超,技能是那么的炉火沌青。于是我的'品味生活从这里启航:人们在当今的社会上,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休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过错,不断走向改正的道路吗?与朋友和平相处,彼此信任对方,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娄别人把一件重要的事托咐给你时,那不是对你的信任吗?你是否应该去珍惜?老师乃辛勤的园丁,毫不留情的把“水”传授给你,你不应该认真的听,一心一意地去做吗?忠的特点为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我被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错误上做的并不好,有一次,三姨给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议,我却竭力的开拓自己的错误,以后我会改正,做认真标兵,我坚信,在漫长的品书道路上,会继续掀开崭新的一页页。第二个是很短,却又很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大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的君子吗?”看来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决心,决定认真努力的学习。
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论语的读后感 篇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
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的读后感 篇8
《论语》是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由他的弟子编撰而成。孔子虽然生活在诸侯分争的春秋战国,但是,他却一直坚持授业解惑,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守树人。
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创私人学堂,有弟子三千,其贤七十二。初读古文的我,在新华书店看书时,无意中看到了《论语》。也许是我的文学素养不够高,《论语》中有很多词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偏偏是三个人呢?直到我看到了后面的注释后才明白,这里的三不是单纯的三个,而是多个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一个人是值得效仿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教导我们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阅读《论语》,不禁为孔子的智慧所感叹。他在《论语》一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仁”者的学习态度。孔子从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老师,他更像是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来教导自己的弟子,同时,也虚心向自己的弟子请教问题。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学习,正是向世人展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最佳境界。以前,我是一个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有什么题目不懂,通常都只憋在心里,害怕向老师请教。我的同桌就是我心目中的太阳,积极又阳光。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会请教老师,她的求知欲却被其他的同学嘲笑。我却觉得她是晶莹剔透的璞玉,虽然不会发光发亮,但也很耀眼。因为,她有勇敢好问的求学精神。她就是我应该学习的老师,慢慢的,我也学会了大胆请教老师问题了。同时,反省自己有没有嘲笑过他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日一问:今天,你也向别人学习了吗?
论语的读后感 篇9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的读后感 篇10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的读后感 篇11
文中提到了交友的原则,于丹教授就列出了《论语》中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那些富豪、有权势的人。她教育我们要去多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这就是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在那个时代,物质文化生活都是极度匮乏的,但是陶渊明所倡导的田园山水诗派依然拥有着自己的快乐,这样看来生活中真正心灵的快乐跟外在的物质生活真的不见得有紧密相关的联系。真正的快乐正如于丹教授说的那样,来自于一种心灵,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一种憧憬。
当然了,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也是同等的重要的',“过犹不及”的重要性被强调了出来。这出自于一个典故,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这里就提到了三个原则,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这不好。还有另外一个极端,第二种情况,“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然后第三种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拿捏好了这三个原则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像我们常说的一样,对待友谊要我们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我们会羡慕伯牙与钟子期那样知心,高山流水,碎绝琴缘的友情,也会羡慕李白与杜甫那样的忘年好友,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事业上有所帮助,志同道合的朋友。
读罢于丹教授的朋友之道令我对朋友的含义又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使我体会很多,使我明白了要认真面对生活,持有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他人真诚,心胸宽阔,做一个善待朋友,善待生活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 篇1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源于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说英语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个单词时进行短语句子扩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说,发散学生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发式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的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论语的读后感 篇13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母亲的读后感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2-12
论语座右铭11-10
经典论语座右铭01-14
《论语》的教案12-09
论语的读后感01-02
《论语》读后感01-05
《论语》读后感06-13
论语的读后感10-12
论语读后感06-22
论语读后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