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岁月如歌》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岁月如歌》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岁月如歌》读后感 篇1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听过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的老师探索之路。
《岁月如歌》读后感 篇2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每个人在自己的流金岁月里,都有一段动听的歌。
本书是一个军官在盘点自己二十六载的377篇访记时,谱写的一首感人之歌。读过之后有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反映特别强烈:“感动”,被书中所有人物的故事而感动;“朦胧”,从表层意义讲,作者追忆的是自己的一段岁月,然而内容讲述的却是他人的故事,赞美的却是他人的歌,这种“朦胧”的构思大作,不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之高,而且还突出了一个军人时时刻刻服务于他人的高尚品德。军人,不愧为党和人民赋予的荣号,人民为军营有这样的灵魂工程师而感动。
最感人的军旅之歌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期待
感谢作者——梁祖国先生为读者撰写了这么一部感人的好书,期得着你和《岁月如歌》一书中所有的战友们,在今后的岁月中,不断充实你们的歌,把这首《岁月如歌》继续谱写下去,让这支歌汇写成一首响亮的交响乐曲,奏响祖国,奏响全世界,为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之发展,为建设和平和谐的社主义国家再奏辉煌。
最后敬请《岁月如歌》中的每一位干部战士和艺术家们,接受我内心深深的崇拜,并真诚的祝愿他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岁月如歌》读后感 篇3
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于漪老师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灵,其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满腔的热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涟漪,而整本书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朴素的四个字“胸中有书”,因为这恰恰是我过去教学工作中的困扰之处。
从事教学工作也多年了,自认为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的,但总感觉少了一块。备课时着重研究每一课内容,但对整个初中教学体系却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局面,而于漪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必须有整体的柜架结构,要考虑中学阶段的“序”,初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高中达到怎样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龄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含糊不得,这样思考问题的立主点高了,才能高瞻远瞩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原来过去我是缺乏对一门学科的整体把握,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健康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根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每一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六年级侧重于在家庭和学校生活学会如何与师生、亲人相处,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七年级学会尊重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八年级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九年级则通过国情、责任心和成才落实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些阶段目的要求,通过每年每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来实现。
其次,胸中有书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需要读些理论,读些文史哲理经典,作为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和本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当读到于漪老师谈到诗中用词描绘色彩的多种方法时,从古诗的例举到现代钱钟书的评论,正是这种深远的文化底蕴才使于漪老师深深地粘住了学生,这也是我有时上课觉得有些知识觉得不能说透的原因所在,平时缺乏深厚积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读到这里,也真正体会到了导师王老师冒着酷暑多次到书城为我们选购好书的良苦用心了。
《岁月如歌》的扉页上写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与其说这是于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注解,不如说这是对我们教学后辈的激励。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岁月如歌》读后感 篇4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岁月如歌》读后感 篇5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作者:一片绿叶
【《岁月如歌》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高三感言:感恩如歌10-04
读岁月如溪有感05-01
初中生国旗下岁月如歌讲话稿范文09-30
《如父如子》读后感04-05
《爱如茉莉》教案爱如茉莉的教案01-11
描写岁月的句子 关于岁月的句子01-10
岁月的感言01-10
幼儿园中班歌表演《泼水歌》05-31
爱如茉莉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