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4-10-31 08:24: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学》的读书心得5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的读书心得5篇

《大学》的读书心得1

  第一次接触叶老的文章是在三年级,当时被叶老细腻的写作风格所吸引。假期买了一本叶老的稻草人书。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当我打开它时,我发现它是由许多精美的童话组成的。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稻草人》。众所周知,稻草人是农民为了赶到地里啄麻雀,他没有血肉,不会走,不会说,不能动这样的东西。但叶老笔下的稻草人却是一个有思想感情的人。他充满爱心,全心全意为他人解决问题。这篇文章从三个故事中描述了稻草人的爱。第一个是帮助老太太赶走灰蛾,告诉她田野里的情况不像她看到的那么平静,但到处都是杀戮,因为他不能说话,不得不尽力打自己的身体;第二个是看到生病的孩子,他非常痛苦,为了拯救孩子,他甚至想成为一床被子给孩子带来温暖;第三个故事是,他看到一个女人跳进河里,眼泪无法阻止,看着她跳进河里。

  稻草人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四分五裂,稻草人摔倒了,永远摔倒了。看到这一点,我哭了。事实上,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比如稻草人,他们默默无闻,甚至为了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都能像稻草人一样给每个人一点爱,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好。

《大学》的读书心得2

  何处访扶桑?直破浮云问羿郎。羲和扬节横四荒,皇皇。辉被一冀演流长。崇善以为常,格物修身贵蕙纕。三纲八目普泽广,如阳。澡身浴德陟高冈。

  ——《南乡子·读<大学>有怀》

  这是我在大一生活正式拉开序幕前那个带着期待和夷犹的暑假中,读罢儒家经典《大学》,醍醐灌顶,挥毫而就的小词。平仄不算整齐,句意也略显生涩,然而这五十六字所传达的,并非一个文艺少女无根的狂想,而是一个成年人审慎的思虑。

  《大学》相传为孔圣遗书,为曾子转述与阐发,为朱子所整理修订,贵明德,崇图新,敦善道。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古代的大学实为“大人之学”。在夏、商、周三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从政之道。在我看来,即使时间隔阂了古今的教育观,教育者对于人格的终极关怀仍然是一致的,因此,《大学》提出的治学修德的理念仍然对我们初入大学者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为国人熟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三大纲领,既是“大学”的主题,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指出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内心的美德,革除自身的旧习恶欲,从而臻于道德之化境。站在一个人的高度来看,这不仅是大学学生的要求,更是自我人格升华的根本之道——这恰恰是大学教育的长期目标所在。站在一所一流大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道义直达终极的人文关怀,跨越行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界、意识形态甚至是朝代或时间,拥有近乎永恒的生命力。这正是“辉被一冀演流长”一句所阐释的,《大学》的“三纲”有如中天之日的光辉,普照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世进退,更是一代人类文明的一灯燃灭。

  至于《大学》之“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层递关系。这八大规则既是为“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提倡的`人生进修阶段,前四目为“内修”,后三目为“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的枢纽,是根本,前与“内修”合为“独善其身”,后与“外治”合为“兼济天下”。格物与致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注重现实生活和实践,认为恒学穷理,积累用力日久,自会明悟世间万理。这种说法固然有其狭隘之处,然而其对从书本中得到书本的“本本主义”的否定,对实践第一性的强调,现实意义也是显然的:鼓励大学生从“象牙之塔”的自我小天地中走出,批判“坐而论道”的玄学约束。诚意则与慎独挂钩,强调“诚于中,形于外”的自律性。现代社会有许多人和车辆在十字路口过马路时,若周围人多则忍气吞声地等绿灯,若人烟稀少则不管不顾地闯红灯,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劣性顽疾,归根而言是对规则的随意心态和不尊重,更是不能慎独诚意的“伪君子”表现。诚意一目,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教导大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这又不是中小学生守则),更希望大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正心则强调端正心思来驾驭感情,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大喜与大悲一样,都是极端的感情,若为其困扰,则易失去自控。保持一种客观中庸的心态,有利于对真理的透彻认识,避免“感情用事”。修身则大同小异,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狭,实质上它更强调前四者的节节紧扣与有机融合,与后三目共同形成由小及大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后一级是前一级的总和,前一级是后一级的细胞,此四者共同强调“恕道”与“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上者垂范的道义。以上是我对八目的整体感知与体悟。

《大学》的读书心得3

  大学生的论语读后感一

  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为2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论语的经典对白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词“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个档次的了。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却不希望每个人都参照他的观点去当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首先,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过是祖上发过迹,到孔子这一辈,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须天资聪慧,不用学习就能明理明德,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标准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他也是这么教育他学生的。

  论语中一共有105个“仁”字,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针对性。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要他善待别人,承担帮助别人的义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孔子告诉他,说话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近,与人忠。”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种德性,让他接物处事待人都要充满敬意和忠诚。此外,孔子还经常将仁与智、勇相提并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实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经具有了智勇两种品质。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帮助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可以驾驭一方之土,但是均够不上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仁而爱人,都不能称之为“仁”。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气魄,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我们现在学习孔子的“仁”学理论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运用到实际。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讲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时,总是忘不了自己将大学舍友从国外拉拢到国内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经历。他说,这全是他在大学期间为他们扫地的功劳。当然,这是句俏皮话。宿舍卫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扫,但是俞就是喜欢一声不吭自己一个人包揽,留给大家好印象,直到他远赴大洋彼岸找到当年的舍友时,对方还会忍不住激动地回忆起这样一个小细节。我把它也定义为“仁”,虽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正是这份仁义使他们义无反顾地跟随俞敏洪创办新东方,让他们坚信能在宿舍里为大家服务的人,自然在事业中也亏待不了当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大学生的论语读后感二

  有句话说的好:‘读史使人明智’论语就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的学习它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等为人处世之道,我学到最多的是学习。

  论语的第一句就告诉我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书本学,不如向世人学,学习是一种悟性,处处皆学问。人的行为,价值观,礼俗,知识的传承,体现在的.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一个人的内心有智慧,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论语可以让每个人都各有所得,受益匪浅。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就会更充实。

《大学》的读书心得4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叁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叁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叁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叁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幺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叁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叁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幺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

  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幺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塬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幺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幺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大学》的读书心得5

  《我的大学》这部自传体小说是由高尔基的亲身经历而写成,前面还有两部《童年》与《在人间》,这三部书被誉为人生三部曲,体现高尔基是如何自立成长,从生活底层奋斗抗争、艰苦求索到走上革命道路、攀上艺术高峰的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别什柯夫为追求大学梦,而乘船出门求学。《我的大学》中阿廖沙的大学就是在到处流浪、打工,社会上的朋友教他做人的守则,和对人生的讨论,他们的理论都各不相同,有时还会起些争执。在他们看来,阿廖沙是个迷恋书籍的男孩。最后,他们乘船到萨马拉,参加了个不大的渔民合作组。

  如这一段:

  后来他神思遐想开了:

  “要是学会了,读了许多书,我就走遍名川大泽,我就会明了一切!我会去教育人!一定的。老弟,和一个人以心换心是多好的一件事!就是和女人,如果能和她们倾心而谈,她们也会明白的。不久前有一个女人坐我的船,问我:假如咱们死了,咱们会怎么样?她说她既不相信地狱,也不相信来世。你看见了吧?老弟,她们啊,也是……”

  他找不到词汇来表达,就不响了,但最终还是补充了那句话:

  “也是有血有肉的灵魂……”

  还有一段:

  听完我说的话以后,他用手指叩着桌子,开始说话:“人不管到哪里,依然是个人,需要追求的不是生活中位置的改变,而是接受对人有爱心的教育。”

  “人越是身处下层,他离生活中名副其实的真理,离生活中神圣的智慧越近……”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人不是追求生活中位置的改变,而是接受对人有爱心的教育。”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更让人体会到社会上的哲学多么的`奇妙……

  而整篇小说中却不是仅仅讲述了高尔基对童年的回忆,也让我们知道那一段有着历史性的故事,也了解了高尔基的朋友,他们虽不是什么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却都有着对人生的一种想法、看法,和各自的一番大道理。就是有了这些想法与看法,让高尔基的“大学”不再枯燥、乏味,更具社会性。

【《大学》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大学读书心得12-07

《大学》读书心得03-14

《大学》的读书心得02-24

《我的大学》的读书心得02-26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01-12

大学生读书心得05-31

大学读书心得精选15篇02-13

大学读书心得15篇01-10

大学读书心得(1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