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4-11-21 05:10: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心理学读书心得13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学读书心得13篇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

  心理学就像黑暗中笼罩于我们身上的一个光圈,当我们的心灵不断成长,知识不断扩充,我们所接触到的黑暗与未知,将越来越深沉,越来越广阔。那些古代的哲学家,就是这样在黑暗与光明的交际处摸索着,寻找内心深处的秘密。即使生活贫瘠,即使病痛困扰,即使生命殆尽,也不能停止思考。即使被误解,被歧视,被打压,也要不断拷问心灵。他们不知道,心理学起源于他们奇怪的大脑,他们更不知道,心理学陪着人类,走过了那么多悠久的岁月。

  《心理学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是思想领域中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斯梅尔、巴甫洛夫、弗洛伊德、威廉·詹姆斯、皮亚杰、斯金纳——这里列举的有孤独的修行者、耽干声色犬马者、狂热的神秘主义者以及理智的唯实论者,他们认为人类可以检视、理解,这一点最终指导或控制了他们的思想进程、情绪和行为结果,使他们成了另一类人——心理分析者。本书不是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描述使读者能迅速理解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确的理论,以及作为心理学主要构成部分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在这个心理学日益被广泛关注的时代,《心理学的故事》作为一部及时的、重要的、吸引人的心理学著作,力图准确地解释人们心中的疑问——“人类行为的真正起因到底是什么?”

  在第一章前科学心理学里,讲了很多的学者们,有是心理学家的,也有无心插柳的学者们,大多的都是很著名的.,他们的思想,他们参与涉及心理学的故事,但是因为很详细,所以我们很简单的就可以了解到各个学者们的思想和理论。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心理学也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也可以学到许多与人交际的知识,感谢领导推荐了如此好的一本书。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2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读的书籍,这一部书籍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着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主要着作包括:《记忆和注意力》、《使我们变聪明的事物》、《隐形计算机》等。

  诺曼的这本书主要从概念模型、预设用途、可视性、匹配、反馈提出了设计心理学观点。特别是举了很多设计的例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原本比较深奥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全面的去考虑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透彻的去理解和领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觉得中国的设计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3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本书第一部分:第一个是谁来管——学生管理中教师的定位问题,本文介绍第二个问题:如何管——学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

  本书第二篇包含四到七章,第四章重点讲如何对付“差生”,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着重强调了一个认知法则:认知失调论,这个理论认为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一个好人,做了好事心理平衡,一个坏人,做了坏事心理才平衡,否则会觉得不舒服。

  所以,对于犯了错的差生,教师的训斥、苦口婆心、惩罚等等,往往换来学生的“无所谓”,多数教师面对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学生往往都是深深地挫败感。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方法是:救活了再烫。作者认为批评一个人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有好人感,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批评学生是从赞美和认可开始的,当他有了自我期待、有了自尊心,他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他改变的开始。

  很多教师的做法恰恰相反,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总是当众极力贬低他、羞辱他、否定他,其结果轻则换来学生的无动于衷,一脸不屑,重则引发激烈师生冲突。

  第五章讲如何利用情绪法则做好班级管理,作者认为,当一个人情绪激动,心跳加速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容易受别人影响的时候,这就启发教师要善于各种活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很多教师再谈转化差生经验的时候,往往提到一个名词:运动会。当一个在学习上毫无成就感的学生在运动会上得了名次,大家向他表示祝贺,他自己得意洋洋之际,老师的鼓励语言就很容易转化为该生进步的动力。其他的活动,比如艺术节、德育课、演讲比赛等等都有可能给差生展示机会的同时给他的'心灵打开一扇窗。

  这一章还谈到教师教育学生要注意控制自己情绪和照顾学生情绪,遇到问题私下个别处理效果好,在学生情绪激动时当众训斥批评极易引发大的冲突,造成严重后果。教师情绪激动,往往失去判断力做出错误决定,很多人在围观,学生顾及脸面,情绪会更激动,这个时候,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已经没有意义了,教师和学生无非都是在宣泄情绪,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六章作者重点讲如何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尽管本书作者认为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喜欢自己作为最重要的职业追求,但是谁也不会否认“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作者分析中国人“耻感文化”,认为中国人自律性差,他律起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进而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强调了教师应该和多和学生私下交流,多占用学生私人空间,这符合人际交往的认知规律。作者提出一个现象来证明这种人际交往的科学性:寄宿学生比走读学生好管一些。

  作者介绍了一个给学生提要求并且容易实现的“拒绝—退让策略”,其原理是想要人同意你的一个请求,一个增加胜算的办法就是先提出一个大的,对方极有可能拒绝的请求。然后再提出一个小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比如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同学,教师直接说“让你家长来!”他会很抵触、很反感;教师说罚你背课文,他可能不去认真做。但是教师如果在拿起电话准备打给家长时,面色凝重,一言不发想了一会儿,然后放下电话:“先给你一个机会……”此时让他去背课文一定没有问题,而实际上教师压根没有准备让其家长来学校。

  第七章讲行为心理学,本章作者介绍了教师管理的第七个武器:强化。作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之所以养成都是这种行为得到了某种“好处”的结果。对于学生不好的行为,教师要找到其背后的“好处”,去弱化它。比如教师们特别讨厌的“课堂小丑”现象怎们处理?课堂上往往有个别学生不停地的插嘴,甚至故意出丑引发大家哄堂大笑,当老师批评时,他表现的不是愧疚而是洋洋得意,很是兴奋。那么“课堂小丑”行为得到强化背后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得到了众人的关注、吸引了眼球。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师对付课堂小丑其实很简单:冷处理,不理他,目光不与他交流,一旦哪节课他表现的很老实,就及时表扬他。

  本章强调用表扬强化学生积极行为的办法,“物质性强化”强调不要总是给学生奖励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否则容易麻木;社会性强化主张当众表扬(批评要私下进行),活动性强化方面作者不赞成给学生轻易“封官”,因为一旦因为表现下降再去“免职”,学生的失望情绪会特别强烈。等等。

  本章还讲了一个表扬时机问题,作者主张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要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能让学生找到教师强化的规律,如果表扬有规律,学生就会觉得受到表扬很正常,丧失了表扬的强化作用;如果批评有规律,学生就找到对付教师的办法,有了心理防护,批评就难以奏效。

  这一编的结尾作者非常务实的表达了一个观点:如果教师最终用尽了办法,对某些学生仍然无效,此时可以承认自己的无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观点只是一种教育理想。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4

  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

  通过《人格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自觉心灵有所成长,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

  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获及感想。

  在学习之初,课本中“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就是将人格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的生活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得多好啊,而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之一。

  通过教授的讲解,结合系统的读书学习,我对人格心理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

  通过学习我知道:人格特质理论重点关注人格的较为表层的描述和比较问题;人格生物学理论则从身体上寻求对人格的解释;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则是对人内心的人性进行最深层挖掘,关注内在的潜意识;而人格行为主义理论则摒弃心灵主义的东西,强调外显的行为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决定影响,看重外在强化的作用;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注重人的主观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研究人的本性、价值、潜能与创造力,在人的层面上来研究人格;人格认知理论则主要关注内在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动机和情绪的关系,重视个体的社会情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特征,从认知———情感过程与外在情境互相作用结果的角度来分析人格。

  每种理论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都有给后人启示的地方,而我个人更看重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虽然它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有会受到批评的地方。

  一、人本主义理论基本含义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势力。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二、关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几点启示

  1、生活中的明灯

  首先,生活中,我一直在思考人格、人性的问题,迷惑人和人的区别,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在人格和人性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是同性之间关于人性等区别也很大。

  相同的事情发生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接受,而有的人却觉得不可思议?人本主义假设人的本质是善的,虽然许多人难以接受这一观点,但我认为,人本质上是需要善和爱的,我总认为不管多邪恶的人他还是有善和温柔的一面的,爱和善是永恒的,需要的是挖掘爱和善的方式和方法。

  人本主义强调爱,而爱是很有力量的,而且比那种一昧的批判更有力量,更有成效。

  爱是对个人生命很具体的关心和帮助,是一个整体性的关怀,是强调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在人格的思考中,我认为人文的爱和善很重要。

  虽然人格和人性不同,但对爱和善的需要还是一致的。

  人本主义换句话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

  今天,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很多,主要有道德的重建、制度的变革和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等。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引入具有爱、真诚、宽容与怜悯的`信仰的力量。

  在那些努力去满足高层次需要的人群中间,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著作也非常流行。

  而我们正在大量地关注着诸如创造性、快乐及身心健康问题,这些也是我们关注人本主义理论健康人格方面的原因和需要。

  回顾近百年思想史,我们注意到精神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鲁迅。

  鲁迅说,以科技为文明,以富有为文明,或者说以议会制民主为文明,这一切都不够,根本在于立人。

  鲁迅认为没有个人内在灵魂的拯救或超越的话,一切都是不够的。

  由这个思路出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经济的发展、政法制度的建设和心灵的重建,是中国现代化的三大根本问题。

  所谓心灵的重建,即提供对于人生意义的解释,和由此基础上完成的道德伦理的重建。

  而这恰是常常被忽略的问题。

  许多时候我感觉当今社会人和人之间基本的信任都很困难,面对身边的许多社会现象很是迷惑,比如不能理解朋友间的欺骗和谎言,无法接受一个人的多个面具等,所以感觉自己心灵的成长迫在眉睫。

  因此,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我首先必须要培养自己爱、真诚、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良好人格,相信爱,担当善,真实的自我展现美好的生存状态。

  2、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工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知识的传授中把人文美好的东西感染给学生,注重人的培养,责贵在“育人”。

  罗杰斯“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

  罗杰斯学说的根基是人,并由此引发出自我、现象场、机体智慧、机体评价过程、实现的倾向等重要概念。

  罗杰斯认为,人性是由所谓实现倾向所决定的,是可以信赖的。

  这个实现倾向即是“对有机体的履行、实现、维持和增强的趋向”。

  有机体本身具有智慧即所谓机体智慧,能够通过机体评价过程表现出来,从而对自我和经验进行价值判断,在人的活动发展过程中,增进自我,保持自我与经验的协调,以保证人性向充分发挥机能的方向发展。

  在教师工作中,特别需要爱,对一切学生的爱,尊重一切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教育工作得以持续进行的基础。

  每个学生既有学生的共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某些话题和行为有较强的敏感性,或已经对这些话题和行为脱敏,甚至麻木。

  教师都喜欢发展较好的学生,但好的教师总是善于控制,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刺激他们的自尊心。

  只有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的对待后进生,才能使他们得到像其他学生一样的发展。

  所以,优秀的教师善于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并相信他们“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并产生建设性变化的潜能”,并想办法启发他们的这种潜能。

  其次,这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

  后进生往往因为成绩、行为、思想等原因受到过较多的批评和指责,有较强的逆反防御意识,对批评、指责、说教和其他的硬性改变方式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

  所以,对他们来讲,“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只能进行引导。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在学习中,我认为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和相信自己非常重要。

  如果学生有一种学习主动的需要,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样教师就能达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的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能不能学到东西只能靠你们自己主宰,因为老师只能是帮助和辅助你们,帮你们打开每个人心灵的学习之门。

  在教学中,我更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生交心,关注一切学生,一视同仁,又注重因材施教,切实践行人本主义思想,所以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也能达到良好的全方位的发展。

  以上只是自己肤浅的学习体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相信本人会有更深地体会,学习—生活—思考—成长—再学习,这是一个循环相互的过程,曾有位哲学家说过:“我思故我在”,我愿在知识的海洋中永远翱翔,继续探讨和思考,以获得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的人生。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5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本的学习及体会吧!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与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与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与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与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与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6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准度问题,朱智贤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儿童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适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饭要把握好火候,一个人不能太老实,但一个人也不能太精明……这里我想说一说关于教师提问的“度”。提问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认为提出问题的难度最重要。提出问题的难度合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把握好问题提出的难度呢?下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设计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须的,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课的知识,教师还在不停的问这问那,强迫他们从“零”开始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还清楚的记得我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与合,我想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一定学习很热情,但面对我的提问,他们总是带着懒洋洋的,不屑一顾的表情。课后经过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渗透了,怪不得他们上课时提不起劲。

  二、问题难度要适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们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参照物,那在提问时就要和这个参照物保持相对适宜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错误或失败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完成更艰难更复杂的任务。因此,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小,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学生不会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懒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老师的教学都是极为不利的;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会感觉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只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只有问题难度适宜的,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研究。同仁们,好好加油吧!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7

  一、《学生管理心理学智慧》第二编分析了教师管理的七种武器,简单回顾一下:

  1、赞美。通过赞美,表达对她的认可,帮助他找回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好人做好事,有自尊心的人自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改正。

  2、承诺。大转变往往从小要求开始的,让人承诺小要求,慢慢地,他自然会成长,甚至做到大要求。

  3、活动。同4。

  4、成功。活动和成功都是从人的情绪出发的,这两者都能让人心跳加速、情绪激活,而心跳加速、情绪激活的时候,恰恰是容易拉近关系,被影响改变的时候。

  5、榜样。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的行为,从而得到进步。最好的学习榜样是身边的同学、过去的师兄师姐、和自己相似的人。

  6、人情。中国人处理事情很看重关系,如果跟学生关系好,你提出让他进步的请求,他会更容易做到。根据互惠原理,可以先主动对学生好,学生也会更愿意接受建议。尤其是很讲义气的学生,更容易遵循这一条原理。

  7、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期待的行为出现时,给予他想要的奖励。负强化是不期待的行为减少或消除时,撤销他讨厌的东西。比如有些学生课堂上总搞怪,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为了消除他的搞怪行为,就可以无视他,不给予关注。

  二、第三编讲教育的时机,核心理论是班级建设的四个阶段和指挥—支持两种行为。

  第一阶段,组建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互不熟悉,有问题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在默默观察。教师不知道学生中谁是班干部的得力人选。这一阶段适合高指挥,低支持的管理方式。教师初步指定班干部,明确班干部的职责,控制决策权,提出班级的发展目标。这个阶段,老师要立威,要展示自己严厉的一面。通俗点讲就是:我来决定,你来做。吓一吓,恩威并施,树立教师微信。

  第二阶段,磨合阶段。这个阶段,矛盾逐渐出现,问题生逐渐抬头,班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矛盾、班干部与教师的矛盾都会出现。这一阶段适合高指挥,高支持。我们讨论,我来决定。班主任要实施教练式的管理,发现并培养出合适的班干部。培养班干部可以分为牵着走、扶着走、放开走、跟着走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阶段。如果第二阶段的矛盾能顺利解决,则班级进入正常运作与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矛盾不多,就是有小的.矛盾班级也可以通过机制化解掉。这一阶段适合低指挥,高支持。从相信自己到相信学生,班干部可以做的事,班主任不必去做,小组长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必去做。我们讨论,我们决定。在这个阶段,要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也要防止班干部犯管理错误。

  第四阶段,成就阶段。如果班级继续良性发展,班级定位准确,学生之间互相信任,班级事务高效运转,就进入可以低指挥,低支持的成就阶段。此时教师授权要循序渐进,分散给多人,而且要勇于放手。授权阶段,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就好。你来决定,你来做。

  第12章谈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宽严问题。长期以来,到班主任对学生是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是民主一点好,还是专制一点好?专家一般会说两者结合好,该宽就宽,该严就严,问题是这个时机怎样把握?一方面作者结合班级建设的四个阶段理论,提出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管理办法的观点,另一方面,作者着重强调一定要先严后宽,如果先去展示自己宽容、和善的一面,出了问题再严厉处理,这是教师的大忌,“先宽而后严,人怨其酷”。(《菜根谭》)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8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被深深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衷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大声训斥或冷脸相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生怕触怒了我,课后学生也不敢和我沟通,总是绕道走。这种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曾经让我烦恼、反思,可一直没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快乐生活——教师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9

  刚刚意识到,什么叫自己的选择。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我的选择。并且我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不一定是此时此刻我要做的事情。

  我希望我以后可以做一个执行力强的人,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刚刚看到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咨询室放着一个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每次有来访者到他的咨询室里,他都会拿出他的'三面柱,问来访者:“你选择谈什么呢”。

  我决定也做一个自己的三面柱,遇到事情或者任何非休闲休息的时间都可以问一下自己,“我选择让自己的大脑想什么呢?”

  淘宝买的柱子已经在路上了,回头用A4纸手写上几个选择就好了。提醒也已经做好了。为了不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写上了,简易版,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好。不要想着做一个特别精美的插画做背景啥的。因为那样会导致自己的行动力为0。毕竟以后可以慢慢升级。

  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假想一个受害者和一个施害者。所以,以后不要认为自己错了,可以说自己做的不够好。也可以说对方还有改进的空间。大家都没有错,不是吗?需要思考有没有用,我没有办法改变,也许不是我的错,可是,最终谁要为结果负责呢?还是我自己。所以做一点有用的事情吧。

  每一次思考的结论应该是我应该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而不是自我怜悯,自我指责。陈海贤老师说让我找一个目前最想改变的目标。那么就是行动力了,具体一点就是做出我自己的面试题小程序。

  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那也是你的选择。这一句话太有用了,值得我反复来回敲,来回看。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0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现在的幼儿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有的家长甚至做到了包办的地步,所有的事情都不让幼儿自己动手参与,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很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班的一位幼儿,他从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对他过于溺爱,所有的事情都是包办的形式,而且这位幼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愿意去分享,也很少和其他的幼儿进行交流!中班的他,连一件衣服都不愿意自己去穿,总是等待老师来帮忙!在与幼儿一起游戏时,总想让所有的孩子听从于他,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是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一次发现两名幼儿在一起聊天,我比较的'感兴趣,于是就慢慢的凑过去想听一听他们在聊些什么,来到他们跟前,听了以后我根本就对他们聊的话题不懂,可是他两却哈哈大笑,所以,儿童与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应该让着小弟弟。这是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孩子与孩子在一起不仅仅是只有玩耍,在其中隐藏了许多能够让幼儿成长的地方,虽然有时你一言我一语,让老师听起来比较的吵闹,但是孩子们却乐在其中,这也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不能够不经意的打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谈话!要做一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促使幼儿点滴进步的教师!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1

  我没有读书记录读后感的习惯,应一个朋友的要求,我记录点关于这本书的好的东西,我认为的,如果能给这位朋友有所启发,也是一件好事,我也很高兴。

  这本书分3卷,因为时间和理解的难度,我读的进度很慢,目前只读完1卷。

  1卷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先驱们。很多先驱,我不一一说了,各位先驱有自己的观点,有些是在前者的观点上再进步。

  摘抄:奥古斯丁认为:灵魂或精神会受到身体状况的影响,反过来,灵魂或精神也可以影响身体状况。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虽然,我还不能完全领悟灵魂的.根究,但如果细读这个观点,我觉得可以从中领悟很多。

  说点题外话,在未接触心理学的任何知识前,当我处于矛盾的境地时,一般是顺其自然,但这样,有时会失去自己想要的。现在,我听自己的内心,当我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无法确定时,我会让自己静下来,跟自己对话,听从内心的,世间之事,太多的没有正确与错误,而在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内心烦躁时,我会问自己,为什么烦躁,是因为认为自己的有些行为不好吗,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如果自己认为这些行为没有什么错误,那就是要求过高了,与自己的初始言语有冲突,需要调节。这样的结果时,我能够处理好不良情绪给自己带来的烦恼。

  我喜欢用文字来表述心情,当在码这些文字时,也是理顺自己思绪的一个过程。

  当然,男女有别。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2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对于我来说,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把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并从中赚钱。”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课程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选择,我都会把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我相信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中受益。

  其次,我想对自己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心理学与生活》或许能帮助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学会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学会如何放松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理人格。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因此,选择这门课程绝对没错。

  最后,我相信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不仅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我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可以学会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心理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几周的时间,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虽然这只是选修课,但我确从未错过蔡老师的每一节课。或许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大学的大部分课程存在着抗拒甚至厌烦的心理,出于压抑且无聊的课堂氛围。与之相反的,《心理学与生活》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与快乐。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在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心理学的奥妙,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时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感受。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历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越发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经过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与生活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对我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催眠术的蔡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开始有点小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13

  心理学最初的定义是“阐述灵魂的学问”。而现代心理学的定义是:关于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可见,现代心理学是内外兼顾的,既研究内部的反映过程,也研究外部的行为表现。那么,心理学的研究是不是科学的研究?科学的特征是:客观性,可验证(重复)性和系统性。对照来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都是符合科学研究特征的。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果用一个含糊的词来说,就是“人性”。而人性是内隐的,对个体人性的研究是难以推论演绎的,情绪、思维等又是变化迅速、不稳定的,难以确定一般规律;而且在做心理测量时,被测量对象是可能有抵触、回避等大量潜在心理因素介入的。这些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先天困难。 把“人性”具体来说,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社会心理现象。其中对个体心理的研究包括对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对个体倾向性(动机)的研究,对个体心理特征(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的'研究。对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对于表现于外的行为现象的研究,它包括对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现象的研究。对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是指对于个人与社会群体交互作用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体系形成的渊源有二:现代哲学和现代实验生理学。所以你在学习《普通心理学》时,尽量将其与人的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联系起来,这样知识就不单调不抽象了,这就是我学习的一点心得。

【心理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心理学读书心得03-03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7-29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03-23

心理学读书心得15篇03-14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集合06-23

《管理心理学》读书心得03-02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读书心得08-17

心理学心得06-07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5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