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8-05 13:26: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论语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考虑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间、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不可攀,只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格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采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辉煌、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不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怒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去。<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到: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好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过这一回。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2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谣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

  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论语读后感3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将平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合为一处而成的,其中孔子的言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有了专门的学派:儒家。

  孔子没有留下任何一本可以完全证明是他写的著作,我们了解他的思想,仅仅能从《论语》中寻找线索,可见这本书的历史价值。

  《论语》中,多为孔子讲礼、仁、君子之言语,也有许多评价名人的话,但我觉得,我们读《论语》,应将重点放在孔子以老师口吻说的话上,这样,如同他穿越时间,在向我们讲课一样,让我们明白事理。并且,在这些话中,孔子所提倡的大多数都是我们普通人做得到的,是有益处的,何不试试呢?

  比如整本书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我最喜欢的章节之一。

  它分三句,我认为第一句其实是提倡不读死书,即学习知识、道理,不能一直存着不动,最好时不时去实践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确实,我也试过几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运用刚学的简便运算,对着长长的收银条快速帮爸爸完成了核对,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要珍惜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彼此之间能获得快乐;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自己感到快乐,是因为知道朋友在乎和珍惜自己。也许,有朋自远方来,古人会比现在的人更加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与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和离别,都有可能是最后一聚、最后一别,交通不便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我所在的四川省,古人就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认为是劝我们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诋毁自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不了解自己,并非恶意伤人心。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必生气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孔子这句活中,提到对“君子”(我认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点要求。即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在整本《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对君子的要求,但每次不尽相同,有时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孔子还以“小人”(我认为是指道德较低下的人)与君子作对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我觉得,虽然身处两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用《论语》中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尽力去做一个现代的“君子”。

  《论语》中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里面运用古文讲述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思考良久,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写出了对《论语》中一章的片面理解,已经有一些字数,可见整部《论语》及孔子学问的深奥无比,很难理解透彻,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过:“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论语读后感4

  《论语》是与《大学》《中庸》《孟子》共同称为《四书》的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编撰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方面。简单的说,《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对弟子的教导。

  《论语》乃是统治中国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古人曾称之为“治国之本”而这“治国之本”在今天,仍然可以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有些人视《论语》为天书。认为《论语》中所提及的真理和思想都是深不可测的。其实不然,真理都是朴素的。论语,其实是很简单的。孔子是以一种朴素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它的弟子。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孔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所以,《论语》是简单的。

  孔子的人格理想乃“神于天,圣于地。”其中的“天”指的是人的理想。而“地”则指的是现实。我认为这句话形容得很好。孔子把理想比作“天”,把现实比作“地”。“天”“地”之间是有距离的,比喻了理想和现实间是有差距的。“天”“地”把人夹在中间。而人不能在天上飞,却脚踏实地,说明人生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而且人不能只活在理想中,是与现实分不开的。所以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可是有了天,地,人,又应该怎样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髓就是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论语》中所倡导的“天,地,人合一”也就是天,地,人之道。所谓“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精华了。我认为,理想之精华在于理想可像天空般的广阔,而现实之精华则在于现实要像大地一样有着深厚的积累了。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只有把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完美整体。而处理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方法。即是《论语》中天,地,人之道了。

  这样的道理难道不朴素,不简单吗?在我看来,《论语》中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天,地,人之道其实很简单。用孔子的一句话就能概括,而且这句话仅仅五个字。即“天,地,人合一”。

论语读后感5

  当我翻开那本厚重而又不厚实的泛着浓厚的油墨气息的千古佳文时,我再一次的,被震撼了!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孔子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使我惊叹不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其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然而,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美味。

论语读后感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收益很多,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这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毁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备,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忧伤埋怨,但是应该学会了解别人。

  我想,在我们与同学相处时,也有这样的时候,当别人因为某件事而误解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烦恼,从而责怪对方心胸狭窄,互相批评的结果就是使彼此的误会更深,而使原本十分亲密的好朋友关系逐渐疏远。如果在矛盾发生的时候,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可以原谅对方的行为,体谅别人,不埋怨,不抱怨,不担忧,从而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友谊更进一层。

  记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朋友小吉是组长,她分配任务,扫地是最脏最累的任务了,大家都不喜欢做,早上,小吉分配任务时,竟然叫我去扫地,我想那么多同学,为什么让我去呢?当时就十分生气,反驳她说:“我不扫,爱扫你扫!”小吉说:“上次是东东扫的,今天换一下任务,必须服从分配!”我又气又恼,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组长吗?什么好朋友啊!哼!当天,我虽然硬着头皮扫完了地,心里却十分不舒服。后来,我就和老师要求调换值日生组了,到了新的小组,这个小组组长恰好转学了,老师就让我做了组长,这下我可真体会到做小组长的不易了,分配任务,监督卫生,真的很辛苦,还可能得到同学的误解。我彻底地认识到自己错了,于是主动和小吉承认了错误。

  孔子的这句话使我联想到这件小事,其实小事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胸,凡事都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要换个角度,不要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自私地处事,更要想想自己了解别人吗?论语中的人生哲理真值得我们一生去体会啊!

论语读后感7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

  这段经文出自于《论语·宪问第十四》,意思是孔子说:“如果君上喜好礼的话,那百姓就会容易驱使和管理。”

  这段话讲了关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的礼,礼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条目。礼,分为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礼是形而上的一种价值,也就是天理、天道。横渠先生曰:“礼者,理也”,礼是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因为形而上的东西都是极为高深的,一般人都不能明白。《论语》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每一种形而上的价值都必须有落实在世间的载体。

  第二,便是礼在世间的具体落实,那就是礼制规范和礼乐教化,是一套复杂完善的规范和社会制度。通过对百姓的礼乐教化,让他们有信仰,有敬畏,遵从礼制,固守已位,以明是非,以别贵贱。故荀子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最后,礼就是平常所用的一些礼节。礼节,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构成一个有序社会的.重要元素,故华夏文明自古以来都称为礼仪之邦。

  礼,是华夏文明的根本,华夏文明便是礼乐文明。礼也是构成良好社会的根本,故《礼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一个国家若想治理得好,便要从礼乐着手。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民是国家的根本,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云:“君如舟,百姓如水,水可载舟,亦可履舟。”如果一个国家君主推崇礼乐的话,百姓便明理尽性,为人处世都奉行礼制,不会僭越。“素其位而行”,百姓会产生一种自治能力,社会便会上下有序,尊卑有别,贵贱有差,形成良好的秩序。治国只要“恭已正南面而已”。

  相反,如果君王不以礼乐治天下,那社会便无序,百姓没有一个衡量是非辩别贵贱的准则,国家便不能治理好。如:大家熟知的法制社会,它就是通过制定强硬的法律制度,从而强制进行管理,它的精神便是“齐一”。从表面看是公平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实际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法律虽然是平等的,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人贵,有人贱;有人智,有人愚。比如一个穷光蛋和富人打官司,穷人没钱请好的律师,而富人则可以用最好的律师打败穷人。这就导致了法律被有能力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礼制就不同,它的精神便是别异,从而使社会有条不紊。

  “民易使”,就是说百姓就会容易驱使和管理。因为百姓能够明理,有信仰,能够自治,所以便很好管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礼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性。礼是治国的根本,而如今,礼崩乐坏,社会无序。要使华夏文明与儒家文化复兴,就须从礼乐着手,制礼作乐,教化百姓。如此,天下便会太平,国家便会有序,社会便大同,百姓便会无诉讼。这就是礼所带来的社会功效,也是如今复兴礼乐的意义所在。

论语读后感8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

  ‘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

  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读后感9

  喜欢在许多人看来呆板苦涩的文言文,喜欢那字字句句炼出的精华。而《论语》,就是我最喜欢的那本。喜欢孔子,喜欢那点滴的智慧,喜欢那教给我的,关于求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

  这是一份好学的态度,这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这说明学无常师,我们应该不断在生活各处发现可以做为自己老师的人,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它代表了对知识无穷无尽的渴望,代表了对每一个人的认可,就像高山,为什么它如此高大?因为它不拒绝小小的石子;也似大海,为什么大海如此浩瀚?因为它不拒绝小小的浪花。这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帮助。班上有一个同学,他总在下学前就可完成作业。我很惊讶,我在下学之后往往要花1到2个小时写作业。后来,我有幸和他坐了同桌,发现他总是一下课就写作业,上完操早早地跑回来写作业。写完了就复习。而我呢,下了课就和同学说话或是出去玩,当然没有效率。现在,我也可以很快地写完作业了,还可以复习和预习,效果很好。孔子告诉我们,求知要虚心求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与思考,只有结合,才可达到“学而致用”的效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就像读一篇文言文,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不理解意思,又有何用呢?这就是尽信书而不如无书。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是只流于空想,而不进行知识的积累,这同样没有任何用处。我们需要学习所带来的'知识,也需要对知识的理解,让它成为铭刻在我们心中的提醒剂,伴随我们一生。小学时学奥数,只采用“题海战术”,所以总学不懂。后来,琢磨出了总结的办法,果然好,老师都表扬我了,学期末还得了奖品。这就是思考的好处。孔子告诉我们,求知要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过的就要将它牢记在心中,学习起来永不满足。当今的我们,正是需要这样一种态度。默而识之,就像老师上课说的,学习过的要记住,背会,才能学好。学而不厌,不满足于已有知识,永远无法停下汲取知识的脚步,“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孔子告诉我们,求知要永不满足,牢记心中。

  圣贤把活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于丹

  我想,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圣贤,穿过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微笑??定格在嘴角。他的《论语》,犹如一颗明星,吸引着无数人的眼光。我就是那无数人中的一员,但我在用我的方法,理解《论语》,感悟《论语》。

论语读后感10

  读完《论语》,我如同经历了一番修行,明白了;

  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

  人生之道。

  而心灵之道则净化了我的思想,让“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道理。

  每个人固有自己的思想,哪怕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分辨是非,做出判断时,思想却也能产生分歧。这完全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做到内心强大,是要将轻于身外之物看轻。太在乎得与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与小人同等,就是不上台面鄙陋的人。孔子说,像这样的小人,他能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着不能得到;而在得到后又恐怕这利益会失去。既然害怕会失去,那么,如此的鄙夫则将不择手段维护利益,往自己脸上抹这不应该抹的“金”。

  这种怨得而患失的人,绝不可能拥有开阔的心胸,决不会有坦然的心境,更不用说拥有真正的勇气。

  说到“心灵之道”当然得谈到心态。

  子曾经曰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我认为是说小人骄傲,是炫耀他外在的成就;而君子之骄,则是骄傲内心的风骨。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则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得则是故作姿态,在众人面前搔首弄姿,哗众取宠,故作玄虚,实际在人们的心中,他所做的.一切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是骄矜傲人的脾气,因为小人的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多的是一股傲气,所以他们的气度上便理所当然少了一份安闲,少了一份修养。

  一种平和、安详的心态,不论是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会有推波助澜一样的影响。而此种心态,又是从平时笃定、从容的气势可以养成的。

  《论语》提倡“坦荡荡”的心境。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又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这种心境,就像孔夫子所说,它其实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的,若即若离,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而已。但是,就是因为心境与心态的不同,所以心态会在心境的诱惑迷离下改变本性,使自己坠入深谷,再不能从万谷深渊中迭起,纵而使自己误入歧途。心境是一种动力,实际上是虚幻的,当人在伤心时,产生幻境,使心灵得到一丝安慰。这确实是甜美的,可有的人想入非非,虚度光阴,以为这种心境会成为现态。不知不觉中,心态也会尾随心境而变化,养成惰、软、幻、怨的性格。

  正确的心态会使我们的生活饱满充盈,让我们欢欣,让我们的生命拥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的轮回,并把这种心态与欢欣向他人疏导。

  回到《论语》的角度,《论语》带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系的哲理,一个新鲜脱俗的至理传奇!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的理解《论语》的含义,因为她本来就是一本活的典教,其中的含义是通过人一生的经验总结而来的。

  这些古代圣贤的思想,在你的大脑中运转时,在你的血液里流动时,我们深深地知道,并肯定:你正确的心境与欢欣的心态就是对古代圣贤的肯定和无限的敬仰!

论语读后感11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它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认为《论语》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为政之理,礼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第一,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也就是说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第二,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实行仁也会得到好处。但是对于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他的心目中“仁者”几乎可以与神是同一级别的。第三,做人要孝,孝不仅是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也是对父母的关心也暗含了关心自己。

  其次,学习及教育的道理。第一,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求学习是建立在爱好,以学为乐的基础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不能感到满足,学习要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了,才能将学习进行的.更深更透。第二,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时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精益求精则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对于现在的学生又是很适用的学习方法。最后《论语》使我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非为个人的功名利禄,非为个人的身死荣辱”,“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的目的在于对道义的追求,“学以致用”也是孔子提到的学习目的。

  再次,教育思想:教育即教书育人。而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只在履行前一个任务,忘却了“育人”,不成材要成人这句古语告诫我们:育人是在教书之上的。孔子还重视诱导式教学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触类旁通,希望弟子能举一反三。

  最后,为政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之人要用仁德;为政之法用道德用礼教来教化百姓,这样百姓安居乐业。只有仁德才能

  得天下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仁德的君子,人民会信服;他们从政,自然安邦定国。再次为政不能贪图蝇小之利,眼前之利弃大局未来之长远利益于不顾。“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当然,读及《论语》,我不得不说凡事都有正反面。《论语》中关于礼的说法,我却不敢苟同;森严的等级观,孔子太过于追求周朝的礼乐制度,却没有看到春秋取代周其实是历史的进步。这也启示了我们不要偏听偏信,不要固执己见,在变换中认清形势,把握时代的潮流。

  最后,我只想说《论语》值得一生珍藏,一辈子去阅读。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子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子就做到了,所以称孔子为“圣人”也不为过。《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这本言行录,篇幅有二十篇,有一万一千余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说 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的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励年青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真实的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子,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子,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论语读后感14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战火纷飞,当时的文人学者们纷纷思考救民于水火,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派建立,后又出现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学派,于是乎,出现先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时代。著名的《论语》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圣贤之书”,是为人处世的标杆,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间的言语行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就我个人而言,学习论语,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为人处世方面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些人在生活中不顾他人感受,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要多多向他学习,虚心请教,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看到有人犯错误了,要引以为戒,以别人得到的教训为教训,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他还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还尚在人世,作为子女来讲要尽孝道,不要去太远的地方,如果非要去的话,就要告诉父母你要去哪里,不要让父母担心。学习《论语》它会让你懂得正直的伟大,会让你知道所谓的“邪不胜正,公道自在人心”所以,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你要相信这个世界光明磊落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其二,孔子在教育学习方面有很多值得当今人借鉴的`地方,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此外,孔子十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让我们自己通过提问、思考、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三,通过学习《论语》,提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他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在修齐治平上实现安邦立国的大使命。中国历代先贤,有多少人深受孔子思想感染,从而创作出更多的经典。《论语》中的“仁”、“礼”等中心论点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是通过学习《论语》才让我知道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四大发明等。这些是我对读了《论语》之后的个人心得,读书可以使人明智明理,但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感悟,《论语》一书博大精深,承载中国先贤的智慧思维,是我中华之瑰宝。希望大家可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会让我们的人生少走一些弯路。

论语读后感15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论语座右铭01-14

论语座右铭11-10

《论语》教案02-12

论语的读后感05-01

论语读后感06-29

论语读后感02-17

《论语》读后感02-11

论语读后感06-30

《论语》读后感06-21

(经典)《论语》读后感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