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时间:2023-08-09 17:58: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通用)读《瓦尔登湖》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1

  散读一百多年以前的《瓦尔登湖》,作者美国人,亨利戴维·梭罗。

  它是一本安静的书,寂寞的书,孤独的书。它属于一个人的书。如果心未安静,很难进入书里。

  作者活了44年,人生短暂,简单馥郁,孤独而芬芳。读者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精美绝伦,世上罕见。现实生活中和他交往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和他的文字神交。

  译者在序中对读者写到: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读它,最好在夜深人静。书中的文字,“深沉而敏感的抒情”着。记得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谈文学》中的“情与辞”中提到,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又,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我不知道其它读者怎么理解这个文学观点,理解“抒情”两字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功用,相信大多数有一定品位的读者会认同的。译者还提到一个词,就是“超凡入圣”,我想这是译者对《瓦尔登湖》最高的文学艺术评价了。

  《瓦尔登湖》几乎所有的文字围饶这些主题的关键词展开叙述。比如:清新、健康、绿色、低碳、环保、引人向上;它讲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简单生活、快乐日子。它甚至可以说是一本现代生活指南书,绿色经典文库范本,西方环境科学名著。

  在《种豆》的篇章里,我特别喜欢开场的句式。

  “这时我的豆子,已经种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来,长度总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锄草松土,因为最后一批还没播种下去,最先一批已经长得很不错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

  瞧,文字极易地松软,蓬松,字里行间,似湿漉漉的黑土,长出了一行一行豆苗。青青嫩嫩的芽儿钻出土地,抽着地气,打着哈欠,迎着小雨粒茁壮成长。

  “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是道春光无限好,时间流散无奈?其实,纯粹似幅画,西方陶渊明式田园风光再现。我想。

  再读《孤独》篇,梭罗写到:

  “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罗把寂寞当成好朋友款待,在朋友身上读出美味了。可能,这是世界上关于寂寞的最好诠释。

  讲到时间概念,梭罗这样形容。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

  梭罗把时间放入手下垂钓。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垂钓时间,时间垂钓,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境界?垂钓,我理解为现代词“把握”之意。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梭罗在结束语中开头讲到:如果生病的话,医生要明智地劝告你转移个地方,换换空气。

  试想,一个人到达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把某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也想换换空气,安静下来,阅读自己,审视自己。

  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好去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像梭罗,找到一处像瓦尔登湖那样美丽的湖泊,和他一样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接待访客、感受村子、感受冬天的湖、在室内取暖。如此,居住湖畔完成一项人生课题,是对自身心灵深度的最好“衡量”。 面对平静如镜的湖,精神上的瓦尔登湖,产生美好联想。岁月静好,生命安详,思想自然纯情。梭罗面对湖、眺望湖,思考、沉思。他享受寂寞,阅读人生。

  而我,你,他,我们大家呢?彼时,我仿佛站在瓦尔登湖畔,看见湖面波光粼粼,湖岸三两垂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思绪停滞,沉醉于瓦尔登湖无边的意象中。

  于是,我的目光越过湖畔的树林,开始明亮起来。《瓦尔登湖》如在黑暗中点燃的一矩火把,照亮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长的路。在路上,我想用明镜似的目光尽情阅读光明的世界,美丽的世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2

  一湖水,周围密集的绿色植被,这一连串的景象都会让你心如清澈的镜面,去审视周围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会立马想到之景象描写的词汇。这也是当初借《瓦尔登湖》一书时的想法。但,当我翻开书页去感受这湖水带来的优美文字时,发现里面的描写并不局限于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过景物引伸出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见解。

  “为什么一桶水很快就会变臭,而冻成冰以后就会永远保持新鲜?人们常说,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间的不同”特别喜欢这句话,这类的句子在整本书中占据大多数。

  其实,一本描写景物的书,可以将景物切入到类式上句话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并不仅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谓的写景,就是一个虚托,托出作者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意愿。

  用一年多的时间居住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一种无忧的生活也许或带来不同凡响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里,始终坚信一种独立和个性的宣扬,所以他这段经历,可以说应该是一种生活上的体验,出于对世态不满,或对当时政府各繁琐事情的抗议。这种抗议和发泄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是在顺应大势。

  全书共有18章,虽然围绕瓦尔登湖来写,可文章常常将你带到另一个境界中,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哲理。“如果我终生像只蜘蛛一样,被禁闭在阁楼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对我来说,世界就还是那么大”,这种思想境界不仅与身体局限的思考,让我不由联想到的是一个人该如何将自己与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万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动物都在这片土壤中生长,而这片土壤是为了整个生灵而筑,可人类的'残忍和自私,捕杀和砍伐,在书中作者是严厉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猎人是怎样残杀动物的经历,也可以看到某某庄主为获利乱砍乱伐,甚而作者用了极其严厉的诅咒来发泄不满。瓦尔登湖随着环境破坏渐渐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时,感慨这本书的存活。

  多少年来,人们对环境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影响,至今已无法弥补。就像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把时间消耗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我们称之为尽责”尽责与弥补间的差异就是一个是犯错在先,另一个是预防及时。错误所留下的痕迹无法磨灭,但人又无法避免或完美达成。

  一切进步都是在悔恨与过失中结晶总结,所以对于曾经犯下的错,只有靠弥补。思维跳跃在地平线上,湖水波涛翻滚,人的思想也一样,瓦尔登湖置身于地球与天空中,共享着人类和宇宙的颜色,在蓝、绿间转化,又融合。

  阳光不再仅仅是照耀光芒的发光体,就像瓦尔登湖的水,他的美丽永远存留在每一位读者心中,闭上眼就能听到他的声音和丝丝惬语的震动,因为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镜照耀进阳光,也照耀进最纯洁的物体。

读《瓦尔登湖》有感3

  利用假期安静的读完《瓦尔登湖》后,有所有感触。

  “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真理是什么?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应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梭罗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罗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个个亮丽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淡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几人能成功?梭罗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感谢《瓦尔登湖》给我带来的精神支持。 《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想,从这个书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的。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读《瓦尔登湖》有感4

  1845年,拿了一柄斧头的亨利大卫梭罗,孤独地跑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小木屋。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只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情神澈,开卷展读,才能渐渐地进入这一奇妙王国,直至心神皆醉。

  梭罗崇尚实践和脚踏实地,于是他从基本的“经济篇”开始,最终以“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的日子结束,在他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散发着大海的气息与木叶的清芳,也透露出心底的洒脱与恬静。梭罗散漫的文笔,不但能从猫头鹰的号叫、康科德的钟声、田野与溪流中揭示出永恒的真理,而且也能将松鼠、山雀、鹧鸪的活动变成诗化的哲学。无论白昼“大地生长豆荚”之时,或是冬夜“临湖畔听冰裂”之际,梭罗总能带领我们轻松地穿越“议论、偏见、传统、幻想和表面现象的泥泞沼泽”,跳上我们称为现实的坚实地面。一切景物描绘,优美细致,清丽动人,像湖样晶莹,如松般苍翠,掷地仿佛可叮咚作响。尤其是对湖四周景色的描绘更是令人倾倒,简直是写下来的幽梦了。

  梭罗不是万事不关心的.闲云野鹤。强烈反对奴隶制度、强调公民不服从权利的他,早已成为引导无数人穿越荆棘、登上理想彼岸的行动与精神的导师。在《瓦尔登湖》中,跟着梭罗,能懂得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感受到春天与黎明的朝气蓬勃,也会不知不觉在他的炽热信念中融化。

  一生如此,“简单而寵郁,孤独而芬芳”的梭罗,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这一本独特的绿色经典,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难得的静静的书。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翻译徐迟先生的译笔优美传神,与全书风格契合无间,奈何徐迟先生也于前年驾鹤西归。品着这满纸烟霞,想着梭罗、瓦尔登湖与徐迟,亦不乏“亦幻亦真难取舍”之感了。————存少辉

读《瓦尔登湖》有感5

  又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信步走入书店,来到书架前,俯下身来,希望可以挑选到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籍。

  目光正扫过排排各形各色的书,忽的,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本封面暗黄又略显沉淡的文集,插图是一池略显灰暗的湖水,旁长尽了苍绿色的树木,不过,依旧是一种类似于巴黎圣母院风格的米黄色,赫然写了四个字:瓦尔登湖。上方则是一行艺术的英文,显得有些龙飞凤舞,却不失优雅,下方则是一行小字:"(美)梭罗—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书。"我心里暗暗赞叹道,外表优雅,不知内容如何,匆匆翻开书,阅读起来。

  看了许久,书里讲的是作者隐居于瓦尔登湖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讲述了附近的优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绍瓦尔登湖的书籍,实际上则是作者对于世间纷扰的`一种无声抗议,和一种避讳。他隐居于自然当中,享受清新与宁静。使他脱胎换骨,重塑之身。——这种脱胎换骨不同于当年孙悟空被困在炼丹炉里后经三昧真火磨练后涅槃重生后的脱胎换骨,他更是一种抒情缓和的,使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净化,纵使作者拥有的一种田园式乐观的心态,丝毫不受世尘所影响,领悟了人生真谛,而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尘莫及的,心灵不冲净,不满足。我们还是会困在单一的死角出不来的。我所喜欢的一个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简单说明:"有一天,梵志拿了两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拾却。到了没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种舍弃,想有所获得,就必须有所放弃。 书中这样一句也写得好:"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们往往可以有一种美妙的猜想,或许他正在湖边,站在绵软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云,他正跪下,亲吻一束刚刚绽放出来的紫色雏菊,四周的青樟树随风飘荡连成一片,这或许就是梭罗对人生的一种不消极,怜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它便是最安宁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动,它便是淙淙的流水,当我们高兴时,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们激动抒情时,它便是汪洋大海长江滚动,可不管怎样,终将是如水一般的一种形态,总有它的独特,一种静谧,或一种浩瀚。

  我们要怜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万象,缓和、静谧,或许它可以柔软到可以随便一触便失了形,同时也可以拥有刚烈到这天下无一物可击散的一面,却也可以用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同时却也可毁灭这世间的能力,这便是水的善变,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刚的境界。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怀着一颗如水一般的心态,放空自己,让纯净、洁净填补内心,让善良刚毅武装心情,怕是到哪里都一样的,只不沾染世俗尘埃。心如水一般见明,不论是瓦尔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释然了。

读《瓦尔登湖》有感6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瓦尔登湖》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启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7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读《瓦尔登湖》有感8

  阳光透过玻璃窗溜进房间,静静地坐在我的枕头旁。我揉揉眼睛,走到窗前,把它推开。新鲜的空气从窗口涌进来,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被放在一座小山下,周围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雪松的倒影,湖边有一个奇怪的身影,我一点一点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后停留在我枕头旁边的这个《瓦尔登湖》上。白色的封面映出一线微光。

  现在回过头来看整个梦,在梦的最后,我问了梭罗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走进瓦尔登湖,过着欲望很少的隐居生活?”他平静地看着远处湖水交汇处的蓝天,那平静而若有所思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之所以住在林地,是为了平静地生活,面对生活的本质。我要明白生活的教诲,免得在生命的尽头突然醒悟:我从来没有真正活过。”一点一点,他消失在丛林里,留给我这样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我思考了很久,开始问自己:“我真的活过来了吗?”每天早上醒来,我从不吃不穿。相反,在接下来的一秒钟里,我会很快投入到一天忙碌的生活中。闲暇之余,我也会思考如何放松自己:吃顿好吃的,买点等了好久的东西,或者去看电影。这一切让我习惯了,觉得人生应该是这样的。

  从前,我同意一个观点。它告诉我,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只有这样,人在年老的时候才能享受生活。但是,书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对这个观点的新看法。作者在书中说:“他们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去挣钱,只是为了在晚年享受这种值得怀疑的自由。”就好像生活中有两个人想去旅行,一个决定租车到达目的地,另一个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者运气好的时候,需要工作一天赚够车费,第二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后者可以立即开始,并在当天晚上到达。人总是这样。失去青春活力后才发现错过了旅行的年龄。

  其实我们可以过简单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浮在生活的.表面。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台词“我不认为人心智成熟就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逐渐淘汰的过程,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不重要。然后,做一个单纯的人。”正是守护着简单,才能让我们像梭罗一样,在黑暗中伸出手去触摸最真实的自己。

  回顾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都被钢筋混凝土包裹着,活在冰冷的身体里。雾霾经常“光顾”,已经成为我们户外活动的“拦路虎”。记得前不久新闻还报道了中国人购买澳洲空气瓶的事件,应该会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变成污秽;空气中的雨滴落下时并不晶莹剔透;空气中弥漫着这种化学工业的残余,让人无法呼吸。这个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

  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的原貌;忘了陆地上祖先的简朴生活;忘记我们带给它的沉重痛苦.

  我们享受的生活,不应该是钢筋水泥的碰撞,而应该是人与自然无限联系的不断演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才能继续写读这片土地的故事。

  简化生活,深化生活,品味生活.

读《瓦尔登湖》有感9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如果我们的精神之翼系上了黄金,我们就不可能有诗和远方。——————————题记

  曾国藩曾说:"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样"过瘾",这种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真是显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阅读是一种关乎心情,也关乎心灵的精神体验。一卷唐诗,会让你舒畅愉悦;一阕宋词,会让你豁达超然;一首元曲,会让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时,可能去读陶渊明抑或苏东坡;你在忧伤时,可能去读李清照抑或陆放翁;你在茫然时,可能去读李太白抑或辛弃疾。当然,不同的文字也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阅读就是为了寻找一份精神的寄托与宁静。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之间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有一本书总能带给你想要的心灵归宿感,它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进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鸟鸣,污浊的废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处弥漫着物质的铜臭,人们的精神空间被不断侵袭,紧接着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面对这些,梭罗毅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挣脱那无数的羁绊,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要过一种"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湖水、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梭罗用宁谧又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思想体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镜,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诗句热情地歌颂着瓦尔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陶醉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真正好的作品,带给人的不应当只是短暂的欢愉。阅读也不应当被我们视作逃避现实的方式。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告诉我们的不是逃避"无往不在的枷锁",而是教我们寻找一块可以照视自己心灵的镜子,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世俗的浮躁与喧嚣的涡流中,追逐着财富与功名,束缚了灵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运的是《瓦尔登湖》给了我启示,因为我所在的学校里也有一方湖,"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却需要人们睁开那双发现她美丽姿容的眼睛。我时常漫步在这湖畔,并为她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月之晨,细草微风,烟柳绕堤,疏影横斜,林鸟争鸣,鱼跃有声,意自悠然。六月夏夜,凉风习习,涳涳蒙蒙,端坐待雨,荷塘莲子,暗香袭人,最是惬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爱,桐叶漂逐,信步闲吟,胸中洒然。冬雪扬洒,水天一色,云气浮冉,如龙藏焉,踏雪寻梅,濯魄冰壶,莫不畅怀。我还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随波逐流,应保有皆醉独醒之志。

  后来,我在学校组建了"醒湖诗社",编辑出版《醒湖诗刊》,创办文学网站,开设文学讲座,做着自己喜爱又有意义的事情,身边聚拢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学子,他们作诗填词赋文,尽情地展现青春的活力与风采。林间清风,湖上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都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义。"醒湖"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圣的"瓦尔登湖"。其实,梭罗想教给人们的正是透过纯洁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灵魂的面貌,透过悠然空灵的天籁之响听清自己精神自由的声音。所以,我认为自己真正读懂了《瓦尔登湖》。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曾说:"我们不只需要一双脚在地上走,我们还需要一双翅膀在天上飞。"化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便不能自由地飞翔",我说我们的精神之翼也不能背负黄金,因为,我们不能只有现实的苟且,我们还需要有诗和远方。

  拥有纯洁、丰满的精神之翼吧,让我们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体味生命的美好与神圣。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你有过因为喜欢一本书的封面而渴望读它的经历吗?你有过刚开始读时感觉艰涩难懂却越读越有味道的经历吗?你有过读后久久回味其中的阅读经历吗?我有!《瓦尔登湖》这本书的阅读经历就给了我如上的全新阅读体验。

  这本书是一位懂书的小姑娘送给我的,我猜,这本书不是她送给我的初衷,而是另外一本书。而我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了。蓝,纯净的蓝,似天空,像湖泊,若森林……蓝得悦目,蓝得悦心,蓝得想融入其中。纯净的蓝上漂浮着嫩绿的、鹅黄的树叶,让你想到春天,想到秋天,想到一棵树,一片森林……我不懂配色和设计,却被这美好的画面所吸引,忍不住走进了它。

  翻开这本书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很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之所云。”彼时,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最喜欢的读书时段,我深吸了一口气,合上书本,静静地想了想——是的,我确信我已经静下来了,我确信我能够让我的心静下来,读下去,于是我再次打开了它。

  这本书是作者亨利记录的在瓦尔登湖一个人生活的经历,从亲自动手建造必须的小房子,到种植豆类等生活必需品,再到他留心观察瓦尔登湖的动植物的变化,他用他的眼睛和心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闪烁在文字间的他的思考则如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吸引着所有的读者去欣赏,去感受,去思考。

  《经济篇》里,他说:“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人为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何尝不是呢?我们大多数人不都是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忙碌操劳,似乎这是生活的牛车拉着自己必须如此,如果不是我们的欲望太多,奢求太多,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的旅途中采集一些生命的美果,芬芳生命的旅程的。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里,他写道:“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的简单,同样的纯洁无暇。如果每个早晨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我们经常说,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崭新的太阳照耀下的我们,是不是也是全新的自己呢?!是不是可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可爱,更努力,更向上呢?

  在《阅读》这一篇章里,他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人学会了阅读,为的是他们的可怜的便利,好像他们学算术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他们仅仅是浅涉略知,或一无所知,然而就其高级意义来说,只有这样才叫阅读,绝不是吸引我们有如奢侈品,读起来能给我们催眠,使我们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种读法,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新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书本是世界的珍宝,多少世代与多少国土的最优良的遗产。书,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适合于放在每一个房屋的书架上。要坐着,而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益于书本。”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甚至有一种兴奋的感觉,仿佛作者就在我的眼前,和我侃侃而谈,思想的契合,观点的一致,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精神交流。读书,或许是最不能和“功利”相提并论的一件事,“我们在肉体的疾病方面花了不少钱,精神的病害方面却没有花什么,人的灵魂必须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那么,就去阅读吧,因为,“一本书,能解释完美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

  ……

  无论是《寂寞》还是《种豆》,抑或其他篇章,去读它的时候,总能被其中的一些精妙语言所吸引,这样的语言密码和心灵如此契合,让心灵忍不住雀跃起来。和这些文字耳鬓厮磨的日子,正是疫情期间宅家的时候,心宁静到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瓦尔登湖,在这里种豆、读书、思考,看着春天来临,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也是我向往的生活。

  如果不能得偿所愿,那么,从此刻开始,就为自己在心底建一所精神家园,如作者一样,亲手建造,在这里读书,观察,思考,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享受四季的友爱,享受思想扎根的快乐,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风在呼啸中吹过,刮走了尘埃,使那些在朦胧中的人们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世界。静静的坐在书桌前,听着风声看着著作读着梭罗的内心世界。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在康科德幽静的村庄里。他质朴醇厚,收到过系统的教育。他在他的的哈佛班级十周纪念问卷调查中写:“我做过校长、家庭教师、测绘员、园丁、农夫、漆工、木匠、苦力、铅笔制造商、玻璃纸制造商、作家有时还是个劣等诗人。这已大体概括了他一生的工作。

  我想他这样做是为了体验不同工作的不同感受吧。在他看来现在社会下的人已丧失了自己的完整性,所谓“人”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个人站在社会派给他的`岗位上,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一个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但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栽种植物的人很少会感觉到他的职务的真正尊严,他只看见他用来量谷子用的箩筐与大车,此外一无所视。于是就降为一个农民(而不是“人”在农场上)。商人从不认为生意也有一种理想的价值,灵魂被金钱所奴役。侓师成了一本法典、机师成了一架机器、水手成了一根绳子。

  我们是学生,学习是注定的,为的是未来的美好生活。过去我们无法改变,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来改变未来。但是也不能因为学习而改变原来的生活。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这样说明自己:“我在我内心发现,我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还有一种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就像我们一样,在追求更高的生活时,不应该忘记我们原来的生活。

  在家中我们是父母的孩子,应该关心孝敬他们而不是冷漠的埋头苦学。在社会中我们是一个公民,应该为社会建设出一份力,而不是一味的享受权利。

  风停了,尘埃依旧,唯一改变的是那颗清澈澄明的心。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

  ——题记

  在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都虚妄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让我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遇见了梭罗,遇见了他的瓦尔登湖。

  打开这本书,只见瓦尔湖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微醺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种朴素淡薄的心态去迎接它。

  “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其实,孤独并非就是将自己封锁,与世隔绝,而是丢弃所有的浮躁、烦杂。因为孤独静处让人得以安顿心灵,从而去思考人生,也许这就是梭罗选择到瓦尔登湖旁隐居的原因。在梭罗看来,宁静是靠近孤独的最好方法,因为孤独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只有宁静孤独下来,人才会思考自己。

  现在,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许多人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内心感到空虚。其实我们生活不必如此。“让我们该起床时起床,该休息时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忧的心态——下定决心地过好一天”,别被如此湍急的漩涡吞没,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宁愿独坐在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选择,不愿与别人争夺,摒弃世俗。拥有一颗简单而满足的心,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但却对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哪里都是“瓦尔登湖”,这样我们也会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完美。”在喧闹的都市里,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净,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让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济,滤净自己思想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

  评:梭罗有一颗孤独而芬芳的灵魂,他选择隐居,未必是让我们每个人都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而是静下心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梭罗也启发了我们,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窝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带来真正喜悦的事情。那么张同学,在这种朴素淡薄的心态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几笔?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很幸运,我买了这本书。

  很幸运,我从一堆书中唯读独挑了这一本带到北京。

  很幸运,我在别人无聊只能发呆的时候,可以因为这本书而思考我的人生。

  关于这本书,我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结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读来,就像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盏指路灯,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及的:“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有许多幻想和目标,我想要参加很多社团,我想当班干部,我想努力认真读书,我想每年都拿奖学金,我想出国,我想读研,我想自己可以独立赚钱,我想大家都喜欢我……想要的太多,可现实并不同你所想。我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压力倍增。所以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过。

  利用军训中的休息时间,我在脑海里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不断的提出,也不断的否定。最后我想,我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不是金钱上的需求,不是名誉上的虚荣,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想要的再简单不过,就是自由,随心,幸福,无悔的过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装,踩着高跟鞋,跟一群同样的忙碌而又无为的人谈话交易。我不想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天地。或许我这么说太避世了,现在的社会想要活下去怎么能不违心呢?但是,我却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为赋有意义而精彩。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罗一样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想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我毕业之后,即在我收获了足以养活我自己的本领之后,我会回到我的家乡,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为止一生的亲人,在那里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闲暇时帮家里做做家务,看看书,亲手打制一些工艺品,在种一点小花小草,还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养一只小狗。

  当我设想好属于我自己的家园时,我会找一块地,偏远也无所谓,毕竟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多储蓄,然后开始慢慢的亲手搭建它。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会遗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么时候能搭建好,或许30岁,或许40岁,或许50岁,或许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帮我运木头,但我不着急,我并不真的缺它。

  当我的周围再无牵挂我和我牵挂的人时,我可以轻松愉悦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还未清醒的早晨中出发,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担心所谓的坏人的觊觎,也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意外。因为我没有拥有什么,自然也不必担心会失去什么。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这个我所生活过的世界。

  当我侥幸的活着转回到我的起点时,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里看看书,品品茶,晒晒太阳。或许一直自我感觉文笔水平停留在小学的我会恬不知耻的记录下我的一生,纵然也许没有人知道那个并不怎么漂亮的小屋里住的老太婆是什么人物。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梦想,它会贯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欢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欢,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几个小时的面团,我可以等它发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学里又有了一个目标——转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保持本心,纵使我明白这样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谁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请原谅我没有那么慈悲的情怀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怜的人,原谅我没有去满足一些人对我寄予的希望,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孤独的幸福。

【读《瓦尔登湖》有感】相关文章:

读《瓦尔登湖》有感01-11

读瓦尔登湖有感01-13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07-02

读瓦尔登湖有感14篇06-27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06-30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06-15

读《瓦尔登湖》有感(通用28篇)02-10

读《瓦尔登湖》有感(通用6篇)08-17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