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时间:2023-08-20 13:26: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瓦尔登湖》有感[共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瓦尔登湖》有感[共15篇]

读《瓦尔登湖》有感1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2

  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他认为他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漫步在铺满松针的小径,闲看着银色鳟鱼游弋在清澈湖水里;秋日里,嗅闻着野果的芬芳,独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兴致勃勃的观看着蚂蚁们忙来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风里,欣赏着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生命季节里;炎炎烈日下,抚摸着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仰望着它们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瓦尔登湖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梦想着能孕育出美丽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轻轻抚摩《瓦尔登湖》,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我惊叹!

  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里独自居住,就是为了证明给世人,“生活用‘减法’,思想用‘加法’”。梭罗,他的心静如水,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他的朴素淡泊的心境触动了我的心灵。

  “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实的幸福”的争论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在这繁华的现代都市里,我们遮住了本应明亮的双眼,喧嚣嘈杂挑起了人们多余的欲望。红灯绿酒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眼花缭乱的`大屏幕,那些不安的人们啊,早已不能清静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车流,耳旁充斥着的是那些因堵车而烦躁的喇叭声。城市里的人们是在不断前行,还是在自顾自地演戏?

  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有人忘记了生存的价值,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迷茫的度过空虚的时间。我们在漂泊,却始终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在何处?我被那满天的尘埃困惑了。

  还记得那次的数学竞赛,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也为了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最优秀的学生,每天晚上,我都强睁着疲惫的双眼鏖战在孤灯下,每个周末,我都强打着那颗憔悴虚弱的心抗拒着窗外无限的春光,终于我拖着厚重僵硬的躯壳换来了数学竞赛一等奖的优秀成绩;为了成为同龄人中那个“榜样”,我错过了很多次原本该属于我的那些幼稚而快乐的游戏;为了能让父母少一份争吵,多一份和谐,我努力的扮演着他们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发现自己已走过了14个春秋。笑过,哭过,失败过,得意过……却从未静下过心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心灵的家园。

  茫然间,窗外的一阵清风唤醒了我,隐隐吹动着《瓦尔登湖》,一阵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沉睡着的我。我一声叹息,为自己,也为了那些迷茫的人们。

  “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若我们能有这份平静,大概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和欲望,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我轻轻的合上了《瓦尔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

读《瓦尔登湖》有感3

  很幸运,我买了这本书。

  很幸运,我从一堆书中唯读独挑了这一本带到北京。

  很幸运,我在别人无聊只能发呆的时候,可以因为这本书而思考我的人生。

  关于这本书,我想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结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读来,就像为我迷茫的人生亮了一盏指路灯,在它的指引下,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及的:“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有许多幻想和目标,我想要参加很多社团,我想当班干部,我想努力认真读书,我想每年都拿奖学金,我想出国,我想读研,我想自己可以独立赚钱,我想大家都喜欢我……想要的太多,可现实并不同你所想。我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压力倍增。所以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日子可以慢慢的用心过。

  利用军训中的休息时间,我在脑海里不停的思考着,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我不断的提出,也不断的否定。最后我想,我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不是金钱上的需求,不是名誉上的虚荣,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想要的再简单不过,就是自由,随心,幸福,无悔的过一生。我不想穿上正装,踩着高跟鞋,跟一群同样的忙碌而又无为的人谈话交易。我不想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而把自己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天地。或许我这么说太避世了,现在的社会想要活下去怎么能不违心呢?但是,我却偏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要我的人生因为赋有意义而精彩。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需要生存,我不能像梭罗一样找到属于我的瓦尔登湖,至少法律上不能。而且我也并不想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我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我毕业之后,即在我收获了足以养活我自己的本领之后,我会回到我的家乡,我要陪伴那陪伴了我到目前为止一生的亲人,在那里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闲暇时帮家里做做家务,看看书,亲手打制一些工艺品,在种一点小花小草,还有易活的蔬菜,最好再养一只小狗。

  当我设想好属于我自己的家园时,我会找一块地,偏远也无所谓,毕竟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多储蓄,然后开始慢慢的亲手搭建它。就像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只有自己去完成才不会遗憾。我不清楚我的房子可以在什么时候能搭建好,或许30岁,或许40岁,或许50岁,或许老到需要路上的好心人帮我运木头,但我不着急,我并不真的缺它。

  当我的周围再无牵挂我和我牵挂的人时,我可以轻松愉悦的背上我的旅行包在还未清醒的早晨中出发,我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方向,就那样一直走下去,我不用担心所谓的坏人的觊觎,也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令人痛苦的意外。因为我没有拥有什么,自然也不必担心会失去什么。我只想好好看看世界,看看这个我所生活过的世界。

  当我侥幸的活着转回到我的起点时,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坐在我的小屋里看看书,品品茶,晒晒太阳。或许一直自我感觉文笔水平停留在小学的`我会恬不知耻的记录下我的一生,纵然也许没有人知道那个并不怎么漂亮的小屋里住的老太婆是什么人物。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提到的是,还有一个梦想,它会贯穿我的一生,那就是烘焙,我喜欢烘焙,不是一般的喜欢,我可以不停的揉上好几个小时的面团,我可以等它发酵到凌晨到天亮。所以我的大学里又有了一个目标——转到食院。所以我的人生也因此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不管未来如何,我都会保持本心,纵使我明白这样的一生未免自私了些,然而谁又不是自私的呢?所以请原谅我没有那么慈悲的情怀去拯救世上存在的一群可怜的人,原谅我没有去满足一些人对我寄予的希望,原谅我,原谅我选择这样孤独的幸福。

读《瓦尔登湖》有感4

  散读一百多年以前的《瓦尔登湖》,作者美国人,亨利戴维·梭罗。

  它是一本安静的书,寂寞的书,孤独的书。它属于一个人的书。如果心未安静,很难进入书里。

  作者活了44年,人生短暂,简单馥郁,孤独而芬芳。读者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精美绝伦,世上罕见。现实生活中和他交往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和他的文字神交。

  译者在序中对读者写到: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读它,最好在夜深人静。书中的文字,“深沉而敏感的.抒情”着。记得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谈文学》中的“情与辞”中提到,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又,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我不知道其它读者怎么理解这个文学观点,理解“抒情”两字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功用,相信大多数有一定品位的读者会认同的。译者还提到一个词,就是“超凡入圣”,我想这是译者对《瓦尔登湖》最高的文学艺术评价了。

  《瓦尔登湖》几乎所有的文字围饶这些主题的关键词展开叙述。比如:清新、健康、绿色、低碳、环保、引人向上;它讲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简单生活、快乐日子。它甚至可以说是一本现代生活指南书,绿色经典文库范本,西方环境科学名著。

  在《种豆》的篇章里,我特别喜欢开场的句式。

  “这时我的豆子,已经种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来,长度总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锄草松土,因为最后一批还没播种下去,最先一批已经长得很不错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

  瞧,文字极易地松软,蓬松,字里行间,似湿漉漉的黑土,长出了一行一行豆苗。青青嫩嫩的芽儿钻出土地,抽着地气,打着哈欠,迎着小雨粒茁壮成长。

  “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是道春光无限好,时间流散无奈?其实,纯粹似幅画,西方陶渊明式田园风光再现。我想。

  再读《孤独》篇,梭罗写到:

  “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罗把寂寞当成好朋友款待,在朋友身上读出美味了。可能,这是世界上关于寂寞的最好诠释。

  讲到时间概念,梭罗这样形容。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

  梭罗把时间放入手下垂钓。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垂钓时间,时间垂钓,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境界?垂钓,我理解为现代词“把握”之意。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梭罗在结束语中开头讲到:如果生病的话,医生要明智地劝告你转移个地方,换换空气。

  试想,一个人到达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把某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也想换换空气,安静下来,阅读自己,审视自己。

  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好去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像梭罗,找到一处像瓦尔登湖那样美丽的湖泊,和他一样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接待访客、感受村子、感受冬天的湖、在室内取暖。如此,居住湖畔完成一项人生课题,是对自身心灵深度的最好“衡量”。 面对平静如镜的湖,精神上的瓦尔登湖,产生美好联想。岁月静好,生命安详,思想自然纯情。梭罗面对湖、眺望湖,思考、沉思。他享受寂寞,阅读人生。

  而我,你,他,我们大家呢?彼时,我仿佛站在瓦尔登湖畔,看见湖面波光粼粼,湖岸三两垂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思绪停滞,沉醉于瓦尔登湖无边的意象中。

  于是,我的目光越过湖畔的树林,开始明亮起来。《瓦尔登湖》如在黑暗中点燃的一矩火把,照亮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长的路。在路上,我想用明镜似的目光尽情阅读光明的世界,美丽的世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5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1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1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1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1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6

  我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此时此刻当你闭上双眼,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景象?是一片静谧的花园?是熙熙攘攘的街道?还是一片空白?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内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我们努力奔忙着,却又担负着泰山般的压力。如果说想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不妨拿起《瓦尔登湖》,翻开它跟随梭罗的脚步来一场心灵之旅,来一次灵魂的涤荡。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说道:"《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梭罗,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读过《瓦尔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这就是内心的超越。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纯洁和恩惠,也给了我们热爱自然、创造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尽管生活得像蚂蚁一样简单卑微,我们都必须勇于坚强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谁,不要谩骂谁,因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阳光会同时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样灿烂,所有人面前的积雪,也都一样会在春天融化。

  或许《瓦尔登湖》才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镜鉴。在盲目改造自然环境之前,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沙尘暴和禽流感们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在越来越考究的工业文明生活中,我们心灵的罗盘依然固执地指向了最初的简单和质朴。可我们应该以何种路径成为大自然中与生灵万物和谐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不再简单的世界,以及凌乱的生活和丑陋的习俗呢?如何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不虚此行呢?经历了一次次"内心的探险",我们就有了一种武装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澈的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7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化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哥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读《瓦尔登湖》有感8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诚哉斯言!在“快节奏”的今天,生活就像被按下了复制粘贴键,每天重复着平淡索然的内容。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当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这番诗意的表达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在那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周末,我静坐窗前,细细品读。没有珠圆玉润的藻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洗尽铅华的质朴。他平静的'叙述总是给人以穿透心灵的洗涤和愉悦。渐渐地,让人卸下了身心的负累,远离了喧嚣的烦扰。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梭罗的木屋前,聆听这片湖的故事,品味着“向内生长,向外探索”的生活真谛。

  向内生长,意味着我们要心怀笃定,热切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余秋雨认为:“水边给人愉悦,山地给人安慰。”在宁静的氛围中,我们往往更能获知自己真实的声音。王维隐逸山林,体会到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然闲适,柳宗元遭遇仕途蹭蹬之后依然坚守操行,感悟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恬淡自在。如果一个人充满信心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式去生活,他就会勇于冲破现实的某些桎梏,去开辟活出真我的新天地,正如梭罗的小木屋。于是,孤独将不再是孤独,贫苦不再是贫苦,生活中属于自己的美好将渐次呈现。

  向外探索,需要我们简化生活,使生活更为纯粹,从而得以在更高层面对人生、人性乃至人类的终极关怀作出有意义的思考。为了摆脱无聊琐碎世务的烦扰,梭罗追求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他写道:“不要给我爱情,不要给我金钱,也不要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其实,探寻真理的路径有很多,可以坐拥书香,可以探幽揽胜,可以皈依佛道。而梭罗选择了归隐田园。生活的有趣有很多种,追求生活的意义,也没有固定的程式,当你还没有想好要开始怎样的生活何不先简化生活,追寻真理呢?

  初读《瓦尔登湖》这本书,不一定有所收获,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那种感觉确能使我有获得真理的快乐。正如梭罗在《阅读》中所说的那样:“读得好书,就是说,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读完这本书,不同的人对生活的思索是不同的,我以我心绘风景,风景迷人因我心。有思索的人生值得每个人去过。

  “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如果说太阳是海子的名字,那么瓦尔登湖就应该是梭罗的名字。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有思索的生活,向内生长,向外探索。

读《瓦尔登湖》有感9

  说起名著《瓦尔登湖》,它是热闹的。因为它曾被许多名人“推荐”过:海子死的时候,所携带的书中就有它;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给同学们的录取通知书中附带了此书,他说可以让同学们获得心灵的宁静,在喧器的尘世中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再有就是各类媒体,推荐声此起破状。本期书友会必读推荐之,恰逢赴金陵学习之际,便买一本翻阅,读完,遗憾,未能真正走进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宁静。

  要走进他,就要认识他。梭罗是一个特别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人。他可以记住家乡每一条小路的名字。每一阵风、每一朵云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装下整个家乡。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受过教育,却不可思议地来到一个荒芜的湖边隐居。他想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搭一个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试一试在面对着一湾宁静的湖,他的内心会不会起波澜?他想知道,面对孤单和自由,他会去忍受,还是去享受?在《瓦尔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内心的思考,通过那一面湖,通过充满诗性的散文,奉献给了世人。

  梭罗说:“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实,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那是一个抛弃了尘世繁杂的地方,一个能让你面对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独和寂寞,才能让人看见真实,看见真实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问,梭罗的的瓦尔登湖意味着什么?我觉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镜子。是梭罗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实面目,去寻找他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他曾说,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并坚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梭罗的离开是一种追寻,对自我的追寻。他也在向这面湖,这个世界要一个答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要过怎样的生活。

  当一个人把寂寞的生活过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会没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写到“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景的”。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他在寂寞中煎熬着,战斗着,也在一步步蜕变,看见了真实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个角斗场。他的心灵在煎熬,在战斗。他在不断的追问,也在不断的矛盾中寻找真理。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物质财富是否就是人类存在的必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义,在野蛮中的那一抹简单,那“极简主义”下的生活,是否一样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幸福和满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满足。在这个角斗场,他有答案。

  有人说,是瓦尔登湖给了梭罗宁静,我并不这么认为。宁静的湖下满是波澜,它仍是一个角斗场。梭罗在这片宁静中产生的躁动足可以吞噬每一个人。那是一种近似疯狂的的寂寞。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宁静,并非来自于湖面,而来自于心灵。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成为一个宁静的精神富有者,成为一个梭罗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该成为工具的工具。人创造了机器,然后机器制造了欲望,人又被欲望所奴役,于是人渐渐被机器所掌控,人世渐浊。

  所以,当梭罗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时,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觉。那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可是又有几人能在人的欲望中挣脱出来呢?梭罗说:“我们必须学会苏醒,更需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这是对现世人的忠告,从喧嚣的虚妄中苏醒,在永世的宁静中不厌倦不背弃。

  飞速发展的科技带给了人类更多的自由与便捷。比如大数据突破了空间、时间的束缚;互联网让人们的沟通变得毫无障碍。这是自由,这当然是自由。但是,当你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手机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呢?人类苦苦追寻的自由,却反过来束缚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欲望也随着爆棚。在各种欲望的交织中,人们找不到了自己。梭罗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尔登湖成了梭罗的方向。在那里,他放飞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在一片赤诚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种因为放下而随风飘扬的自由,一种无所凭依的逍遥。

  海子有诗:“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时空在诗的意境中交错,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着夕阳映照彩云,看着宁静从梭罗的笔触里溢满出来,涂抹在海子安静从容的脸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静谧的画卷。

  梭罗其人,带着极度的乐观与自信,他热爱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从不担心孤独,因为从不嫉妒他人,从不被欲望蒙蔽,所以他的心灵能容下这宁静,容得下这篇瓦尔登湖,或者说,他才能化生瓦尔登湖,化生瓦尔登湖的宁静。梭罗说,他无论坐在哪里,都能够生活的,哪里的风景都能相应的为他而发光,他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权利。正如他所言,或许是内心的宁静,才成就了瓦尔登湖的闻名于世。瓦尔登湖,只是梭罗内心情绪的映射。

  在《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看来,梭罗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他说梭罗“之要孤独,是因为他要思想。他爱思想。”还说梭罗“向往于那些更高的原则和卓越的人”,“向往于哲学家和哲学。”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

  人们一方面在追寻物质,一方面在不断感叹,“我为了什么活着”。其实这让我想到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与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的永恒中人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单纯朴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给人带来无忧无虑的精神愉悦吗?这些问题,哲学家从没有想明白过,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说,梭罗的行为是超验主义的最好体现,他过着哲学家的生活。我想,这样的概括违背了梭罗的初衷。梭罗所作的种种,只为两字,那就是追寻。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验证生活,去找寻自我。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每一种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学的真谛。不在于你怎样生活,而在于你找到了怎样的自己。

  草读完,杂乱写,用梭罗的一句话结束吧,“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

  ——题记

  在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都虚妄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让我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遇见了梭罗,遇见了他的瓦尔登湖。

  打开这本书,只见瓦尔湖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微醺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种朴素淡薄的心态去迎接它。

  “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其实,孤独并非就是将自己封锁,与世隔绝,而是丢弃所有的浮躁、烦杂。因为孤独静处让人得以安顿心灵,从而去思考人生,也许这就是梭罗选择到瓦尔登湖旁隐居的原因。在梭罗看来,宁静是靠近孤独的最好方法,因为孤独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只有宁静孤独下来,人才会思考自己。

  现在,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许多人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内心感到空虚。其实我们生活不必如此。“让我们该起床时起床,该休息时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忧的心态——下定决心地过好一天”,别被如此湍急的漩涡吞没,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宁愿独坐在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选择,不愿与别人争夺,摒弃世俗。拥有一颗简单而满足的心,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但却对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哪里都是“瓦尔登湖”,这样我们也会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完美。”在喧闹的都市里,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净,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让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济,滤净自己思想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

  评:梭罗有一颗孤独而芬芳的灵魂,他选择隐居,未必是让我们每个人都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而是静下心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梭罗也启发了我们,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窝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带来真正喜悦的事情。那么张同学,在这种朴素淡薄的心态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几笔?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说起《瓦尔登湖》,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就有阅读过。在高中繁忙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之下,书中美好风光和淳朴的田园生活实在是令我向往。现在大学重新翻阅这本书,仍给我心灵的滋润。它仍然具有哲学的成分,但并不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晦涩难懂,他给我们启示的,是生活的哲学。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梭罗他隐居了。不,他并没有,他只不过是体验了一番农村的淳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已经是有了相当规模的了。他“逃离”到了距离城市16公里外的郊区,亲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这真的是足够的乡村化了,因为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现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们携手或者自己亲手搭建的。我也曾经参与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罗笔下的小木屋是多么的具有平民化气息的。

  令人向往的,无非是他笔下的生活了。湖泊,树木,还有淳朴的村民们。湖畔的风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笔墨的,我的老家门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读到作者描写湖的段句时,总能够让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罗的屋子设施极其不完善,区块功能的分类也很不健全,不明显,现在国内的农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从不会上锁,也没有门栓,甚至向大众开放。有人“到访”他的家时,屋内的设施及食物可是随意的使用和摄取。设想民风不淳朴他会有如此尝试?当然与梭罗“逃离”的哲学也有一定的关系,他并没有刻意的去保护他的财产,别的动物进来乱捣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与现在大学的感慨也一样,那里的'生活太美好了。

  这样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灵保持洁净呀。这样说貌似我上升的有点快了。但是对于农村出身的我,我的体会就是这样。城市与农村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农村人民内心的纯洁正在被一点点的蚕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农村本是我们融入自然的最好窗口,但……哎……“瓦尔登”越来越少了。我还是留念我小时候的农村。那里的生活可谓是笔下的一大特点,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朴的生活让人们不虚标,懂得知足。最主要还是品味生活的过程,感受上天的馈赠。反观现在有时间就聚会泡吧来宣泄工作上早出晚归的压力,一瞬狂欢,便跌落低谷,之后又再觅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来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朴的多。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也许只有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只剩下清澈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灵性的字才能在笔下像流水一样静静地流淌;也许只有当生活从喧嚣中归于平静,从忙碌中归于沉思,月光才能洒下最美的光芒;也许只有当生命归于宁静,栖息在透明的瓦尔登湖湖畔,布满伤痕的灵魂才能得以安息。

  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的那个孤单的灵魂,只有他,在简单的生活中将思想和字静静地打磨。

  《瓦尔登湖》是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它是一本简明轻快的书,因为它不晦涩,它只是一曲灵魂的高歌。从间清晨的一阵阵微风到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随着季节变幻的乡村田野;从水天一色下的`鸥鸟到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从垂在小灌木枝头饱满的浆果到耕作于湖畔放眼远眺的灵魂。这里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他心灵宁静和温暖的港湾。

  正如他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泓瓦尔登湖"这种宁静和温暖是多么让人向往啊,每个人或许都愿意像他一样,平静地居住于瓦尔登湖的湖畔,安静地老去。但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对生活还抱有太多地所求,这些"所求"使我们的灵魂不堪重负,无法抛下一切。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追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需杜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你是否也应该有一颗平静的心面对这不再简单的世界?

  在越越紧密的钢筋丛林中,心灵的罗盘仍应固执地指向宁静和自然。只有这样,你的灵魂才不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回归自然,那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心灵最好地归宿!而在今天,我们却无法想象它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想!

  现代生活给我们带了几乎随心而动的舒适,水泥柏油路面光洁如新而路旁的植物却在忙乱地扎根;室内墙纸五彩缤纷、梦幻动人而室外却一片昏暗布满阴霾。昏暗遮住了我们看清世界的双眼;调味剂麻痹了我们分辨甘甜泉水的味觉;日复一日的工作指挥着我们的身体,如同机器一样周而复始,生锈了便会送往医院修理,修理不了便会送往殡仪馆,最后只留下一个精致的小盒包装自己。这不应该是我们人类应该渴望的生活!我们渴望回归自然,归于尘土!

  但社会不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就算你的坚定地放下一切回归自然,又上哪儿去寻找这一块净土?要知道,瓦尔登湖只有一个,而人类却有几十亿!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那么还不如做一个在都市里隐居者。我们或许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而有的人却甚至连这都做不到,这是人类的悲哀!一次次地追求解放,却又一次次将自己束缚在这片土地上。

  幻想归于终将遥不可及,只能欺骗一下自己贫乏的内心。我们终究是不属于瓦尔登湖的,不像梭罗,他是瓦尔登湖的孩子,只有瓦尔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这片净土。

  曾经那瓦尔登湖的清泉,清澈、宁静、欢畅,一滴滴汇成一泓,如同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涓涓不息,永不停滞。绝不是一滴滴尿液,汇成一股洪流,将它染黄!我只知道,当最后一片净土也被染上了人类的色彩,迷途的灵魂终将会永远找不到方向……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两年在笔尖上流转,瓦尔登湖边留存着梭罗的一方天地。他将凡俗置若罔闻,保持着孤独的自由,应当是个在大千世界中格格不入的人。

  他确实是个彻彻底底的叛逆者。

  又有谁会如他一般,毅然放弃太多生活体验。既不用聚富敛财,也不需抵抗诱惑,一生孑然独居,不入世俗。许是他没有饕餮的胃口,又许是他对凡俗无过多激情,可若要是世间之人谁也不甘如此,谁也不愿松开功名利禄的衣角吧。他犹如隐君,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又不似隐君,仍坚持着求知笃行的报负。

  只可惜,他在有生之年却得不到理解。他的朋友曾说:“我爱他,可我没法喜欢他,与其去挽他的胳膊,还不如去挽榆树的枝条呢。”梭罗身上所体现的独立性让朋友望而却步,即便是他们明白,却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知己啊。梭罗好比一棵树,蓬勃向上,独立支持着自己,兀自生长着。其余人只得远观,不愿靠近也无法靠近。他是寂寞的清冷的,他与凡俗似乎划分了楚河汉界,彼此远离,默默观望。

  仅仅只是因为人们一念之间的欲望,一秒之差就大不相同的追求。

  在那个大发横财的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工商业蓬勃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功名利禄,倒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石榴裙下,拥有神仙一般的物质生活,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人们便随波逐流地投入获利颇丰的行为之中,如痴如醉的整日忙碌,只为满足物质需求所带来的快感,只因抵不住的诱惑。

  但在此处境中的梭罗,出淤泥而不染。即便能够聚富敛财又怎样呢,我仍初心不改,清贫自守,这便是我的人生。梭罗说,“就算我获得了跟克瑞瑟斯一样多的财富,我的志向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他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叛逆者,坚持本心的教徒。活得不同只为活出自己。

  也是因为如此,他的命运与自然有着无尽的牵扯,他将他的才智奉献于自然,他将全部的热爱投身于乡野的一草一木中了。面对自然,他依然是充满思想的学士。海子曾这样评价他:“他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生下来的是他自己。”兴许梭罗便是如此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通过生活,他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面对自然,他成为了多情的孩子。他说:“蓝鸟把天空背在背上。”他,到底还是存着一颗难得的纯真之心的,眼前之景不再是一个死物,而变得灵动和真实。我想,他在人流之中成为了叛逆者,但在自然之中成为了崇高的信仰存在。

  他的叛逆,是对污浊的世间的蔑视,他的叛逆,是对自己所推崇的自由和真理的不离不弃。他,不浮于表面,拥有着深沉的思想,他是与人流格格不入者,却是坚持本心的高尚者。我想,他的灵魂和思想一定永存于瓦尔登湖畔,欣赏着湖边的大好风光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题记(贾岛)

  七月盛夏,闷热无风,柳条无精打采的垂着,纹丝不动,水泥路上被晒的泛出点点银光,仿佛一切都要融化了,这只是某些地方。

  但有一本书,却让我一直被太陽炙烤着的心一下子凉了起来……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瓦尔登湖》。

  看完书,我独自一人踏着幽静的小路,来到一棵有数不清的年轮的大树下。静静地坐下……风,仿佛让着一切更加宁静。脑海中幻想着旁边就是那“神的一滴”,从“简朴、简朴、简朴”,中去吸收那不多人知道的“生活的精髓”。

  我之所以会在看完书后做这样的儿事情,完全是因为《瓦尔登湖》给我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瓦尔登湖》不是一部纯小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讲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过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这两年零两个月的他的许多思考。在季节的变化中体验了一番别有风趣的人生。从动物们的鸣叫声到收获喜悦的种豆;从“躺”在冰上看梭鱼到百花争艳,万物复苏的春天。《瓦尔登湖》从头到尾就给我一种感觉:从头到尾的绿色,一阵阵清凉迎面而来。

  浓浓的清幽和清静让我想起了在农村里的每一天。一大清早,天,刚刚从月亮照耀的漆黑的夜空中醒过来,像我们一样熟睡了之后比我们早地醒来了。公鸡也在这个时候醒来了,而它,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着天空“喔喔”地叫。它的叫声打破了一个宁静夜,丰富的一天就在公鸡的叫声中开始了。我也仰望着天空,忽然发现白云变成了一只蜻蜓,蜻蜓正在展翅飞翔。飞着飞着,蜻蜓不见了……我想着:既然蜻蜓飞在那样的高空上,今天就一定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了。

  可天气就偏偏和我作对,不一会,雨,便飘了下来。原本我想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体验简朴生活。可雨声打破了在深山中的清爽和静谧。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雨,正淅淅沥沥的下着,我听到了雨滴敲在石棉瓦上的滴答声,和野蔷薇围篱里传来的树叶沙沙声。雨声里,山中的万物凑成了一排排黑白相间的琴键,雨是无数轻盈优雅的手指,弹奏出了一首有一首优美的小令。

  下午,经过了一场太陽雨的洗礼之后,天气晴了。我不太想出门,湿漉漉的大山中有一条条泥泞的'小路。但我还 是踏上了一段不一样的征程。越往里走,就会发现在那一棵棵大树的树枝上,有一两个鸟巢的。鸟儿在放声歌唱。它们为什么要放声歌唱呢?谁也不知道,只有鸟儿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阵鸟叫声过后,深山又回到了清幽和清静。深山的宁静中又伴随着自然界万物的生活的气息。

  我想,这可能就是《瓦尔登湖》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自己的眼睛放大,去亲近自然的美好和简单生活的乐趣。每天听着公鸡的叫声, 看着太陽的东方吐白。耕田种地,收获自己劳动的果实。一顿简单的午餐和晚餐,却包含了太多太多。天天与大自然接触的感觉远远要好于待在城市中只有喧闹的汽车鸣笛声的环境中好。所以,梭罗之所以会在瓦尔登湖畔待上两年零两个月,并不是他为了写这部小说而故意去瓦尔登湖畔生活,而是,他已经融入了这个大自然,非常享受能和大自然接触的生活。

  傍晚,夜又到来了,此时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地吹着,除了偶然一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他以神圣而深邃的目光去寻找,终于,他发现了。这是一片安静的小湖。

  瓦尔登,一个年老的巫婆的名字,正如它一贯的神奇与静谧,这本书好像也不能引起多么大使人震惊的喧嚣,即使在许多年以后,它依旧沉淀在瓦尔登湖湖底,上面缠绕着千年黝绿的苔藓,或在水面上漾起极其微弱的层层涟漪。

  孤独

  “黄昏时分,屋主应该在他的院子里停留大约挤一条奶牛的时间,如果他愿意,可以再长一些,等待客人的到来,我常常履行这一好客的职责,等待的时间足够洗一群奶牛的奶了,但是并没有看到有人从市镇里来。”

  他独自一人,将茅屋敞开,却只可迎风伫立,对月长叹。瓦尔登湖,纵是一个偏远而圣洁的地方,但湖里还是充满着孤独。清冷的黎明,湖上还漂浮着几根细小的栎树枝干,梭罗便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风波中了。我与他遥遥对望着,可我们中间却仿佛隔了遥远的年代。

  我不明白,他为何要远离文明社会,到一个偏僻的小湖旁,独自徘徊,他可曾看到,另一边都市耀眼的灯光。恐怕他是经历了太多的繁华与幻灭,看透了世事之无穷,人生之有限,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吧。也许他正需要如此简单质朴的生活,看月明星淡,夕阳起落。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执意要去追寻一个遥远而不可窥探的世界,让他的思想终日漂泊在湖中,使他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或许,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那丰盈而充实的生活,所以他以潇洒的背影去面对现实,沉入到安静的生活里。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梭罗深知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他排斥了牵绊他的杂乱事物,孤独地傲立在人生的顶峰,以怜悯而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因为他孤独,所以他能看到湖岸陡峭山坡上窄窄的小路,五月阳光下的栎树、山核桃树;看到树懒在小树丛中笨拙的身影,猫头鹰的那双凄厉而智慧的眼睛。不仅如此,更因为梭罗对瓦尔登湖一种宛若神明的爱,才使他笔下的`世界如此丰富博大。周国平说:“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无爱的心灵是无法享受到孤独的。

  对抗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极其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我震撼了。原来他在湖畔生活,盖木屋,读书,捕鱼,提倡节俭的理念,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对抗现实中无所不在的物质与狂躁。这位智者已经认识到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闯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也任性地破坏自然。许多年后,当瓦尔登湖受到巨大的污染与折磨之后,早已没有当年庄严的模样,梭罗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是你吗?”他甚至怀疑自己没有天天与它相伴,他痛斥自己没能保护好他的湖。“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他在谴责和呼吁,他不忍心看着他的精神所属的地方慢慢地从眼前消失,所以他用自己的简朴生活告诫人们不可弄巧成拙。

  我们的生活忙碌不定,生活节奏之快,已使人无暇回忆往昔的美好,或在公交站,匆匆一瞥时看见初春街头的早梅。“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偶遇美景,却无法多去驻足停留一会儿,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惋惜!现代社会,人们既然不会携书一束,与琴僮棋友到某个隐蔽的湖边,在山中建一处竹篱茅舍,那又何必跟随着人群匆匆而过呢?

  “然而,和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起了涟漪而没有波浪。”当我们真正静下来与自己独处的时候,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刻而微妙的谈话,在现代生活的繁忙枯燥中寻觅到足够的时间来面对自己,我们终于快乐了,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分享一些不期而遇的欣喜,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寂寞了。

  黎明

  残月渐渐潜入天际,啊,破晓的黎明时分!

  黎明,这是一天似至未至的时候,“它象征着人人皆有的全然朦胧的,未能满足的欲念”,而这种欲念,仿佛清晨空气中漂浮的微尘,等到黎明渐渐成熟,它们也凝聚在雾气之中时,人们开始清醒,正如梭罗所说的一般,我们是被自己的创造力唤醒,是被自己新获得的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愿望唤醒的,并且还伴随着抑扬的仙乐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沁香。人们愉快地回忆起昨日或者梦中所见的事,向初升的太阳微笑,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真的,“清晨带来了英雄时代”。读到这里,我不禁爱上了梭罗的黎明。

  失去了黎明,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人生,这个是对黎明的一种宣告和挑战,如果一个人,他已经没有勇气去享受一个美好的清晨,失去了他本该拥有的战胜的希望,那么,每一个清晨就不应该属于他。

  古人喜爱黄昏时啸啸马嘶和古寺的暮钟,梭罗也眷恋着他的黎明,他的清晨时光。清晨不似黄昏时的那种浓郁的悲凉,“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的冷落萧条,它有着心生萌动的欲望和生机。它虽然清冷,却总是轻盈,仿佛少年时刚刚接触人生的无限新奇。似懂非懂的时候,则更需要清晨的安慰与指引。久经沙场老兵的沉郁哀歌,或是暮年诗赋的悲凉,怎能抵过清晨的曙光!这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梭罗在瓦尔登湖最流连的时光里,告诉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告诉我们需要创造和新生,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所以,即使这本静静的书,还是能永久地深入内心,穿越时空距离,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诗人海子说:“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结束语

  那一处湖畔,他自耕自食,长达两年之久。

  那一处湖畔,他与野兽为邻,遵循着野性的法则。

  那一处湖畔,他与他的思想矗立着,看夕阳西下,繁华起落。

  “但是,这就是明天,那个仅靠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破晓的明天。对于我们,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呼唤着我们的正是对自身时刻的反省和对人类行为的审视。

  有一天,我看见那自然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周围的湖水低吟道:“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相关文章:

读瓦尔登湖有感01-13

读《瓦尔登湖》有感01-11

(通用)读《瓦尔登湖》有感08-09

读瓦尔登湖有感14篇06-27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06-30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07-02

读瓦尔登湖有感15篇06-15

读《瓦尔登湖》有感(通用6篇)08-17

读《瓦尔登湖》有感(通用28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