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精]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1
合上《活着》这本书,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徐富贵的人生可谓坎坷,从走路都自带钱串声的阔少爷变为租赁土地对人低声下气的佃户,从锦衣玉食变成了破衣烂衫,吃糠咽菜,但这只是富贵悲剧生活的开始,父亲因为富贵赌博输光全部家产而气郁而死,母亲因富贵在抓药途中被抓去充军最终病死,儿子为校长献血时被抽血抽到停止了心跳,女儿又在生孩子时大出血而死,留下苦命的外孙苦根与女婿相依为命,接着妻子家珍撒手人寰,女婿又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夹死,最后自己唯一的亲人苦根也被半锅豆子夺去了生命。
这是何等的苦难啊,而顽强的富贵最终战胜了它们,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最终却安详地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无论生活怎样残酷,饱经苦难的富贵依然保持活着的意志,他依然对明天充满希望,坚持顽强地活着。即便是在人生暮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之后,富贵买了一头和自己一样年迈的老牛,并为之取名富贵,他们孤单相伴,一起在黄昏的村头交流、劳作,历尽人生苦难的富贵却留给了世人一片祥和、宁静。
回想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因达不到自己理想的体重而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又有多少人因工作不顺而怨声载道。我们会因父母对我们生活的横加干涉而愤愤不平,甚至横眉冷对,我们会有领导额外强加的工作而心中不满。我们会因孩子没有考出自己理想中的成绩而劝解甚至指责,为了让孩子能全面发展而费尽心思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我们甚至会抱怨社会发展太快,导致我们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前脚刚刚迈入,后脚已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我们抱怨,我们埋怨,我们愤世嫉俗,我们甚至借助平台大声疾呼,指责社会的不公,人情的淡漠。可是,这些与富贵的`经历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不堪入耳”的,我们如果为这些事情而苦恼,似乎是太过于矫情了。即便是新闻中通报到的跳楼,寻死事件,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与富贵的相比,似乎也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生活艰辛,压力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无论怎样的苦难,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生命的理由。因为,唯有活着,才有希望。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活着读后感2
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时,我16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我耐心地读完了全本,却只是为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感到难过。
再一次捧起这本书时,我20岁,我仍为富贵的一生感到难过,却又品尝出悲惨生活中的一丝温暖,他有淳朴善良的家人,有坚贞不移的妻子,最重要的是,他有努力活着的心态——即使生活满目疮痍,无人相伴,也要努力生活。
作者在中文版的自序中写到:“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富贵顽强生活——从富家子弟落魄为贫农,再到成为父亲、爷爷,他用不同的身份有喜有悲地活着,可身边的人却一个个地被宣判死刑,他的人生一次又一次经历毁灭性的变化,但活着,就是他的意志。书中最后这样写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话,总结了福贵的一生。
相比于富贵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美好的。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玩物丧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轻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爱情,为了面子......每当看到这种新闻时,我哑然并震惊于为何会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轻,你所轻易舍弃的`生命,是那医院病房里的人不愿放弃的,是那身体有残疾的人努力争取的。
有时我也会对平淡的生活感到烦恼,如今我却懂得,我们所厌倦的恰恰就是富贵穷极一生渴望追求的。诚然,我们如今都在活着,而每个人却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烟雾萦绕的网吧中“虚拟”地活着;有的人把课桌当做床糊涂地活着;有的人在费尽心思争取周围人的赞许夸奖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们不能说哪种方式是错的。但是,当自己选择的路走完时,当穷尽一生时,每个人收获的却也不尽相同......
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我们都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热热忱忱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3
缘于朋友的推荐,我阅读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活着》,作者余华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我因为好奇翻开这本书,却因为它的内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贵的快乐而快乐,因福贵的悲伤而悲伤,当看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福贵的一生太苦了,尽管他年轻时享受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后来所经历的苦难却也是非比寻常。从他输光了所有家产并经历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后,他开始学着面对生活。就在他开始习惯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时,因母亲病倒到镇上去请医生而被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总算没有在战争中死去,从死人堆里捡回来一条命的福贵辗转回到亲人身边,但贫穷、饥饿、疾病、死亡接踵而来,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只能与老牛相依为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样,同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福贵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位年长的老总。他说他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儿时的米汤水,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被饿死已是一种幸运,当饥饿难耐的时候,一碗哪怕只有几颗米煮就的米汤水便是人间美味。年幼时的苦难让他一度无法释怀,他说他以前每讲述一次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但是,他说他现在可以笑着讲完这段经历了。是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的生命也终将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福贵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既是尘埃,那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特别是像福贵这样苦难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来得快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天,昨天上午在养老院做义工,看到这些老人,有的全身瘫痪、有的.半身瘫痪、有的疾病缠身,当然也有八九十岁仍健在的,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说,没有质量的人生,毋宁死。但当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风清云淡?也许真的只有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这样看来,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至于他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你认同的意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活着读后感4
《活着》叙说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谊,这是最为感人的友谊,他们相互感谢,一起也相互仇视,他们谁也无法扔掉对方,一起谁也没有理由诉苦对方,《活着》叙说人怎么去承受巨大的磨难,就像危如累卵,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分量,它没有断,《活着》叙说了眼泪的丰厚和广大,叙说了失望的不存在,叙说了人是为了活着自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从前嫖赌输光了家产,可是亲人并没有扔掉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分他理解只需活着赤贫未必欠好,只需有爱,有关心。可是妻子抱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端去世,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全部全部的杯具连续产生,最终只留下自己活着,可是阅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应对自己的曩昔可以镇定的回想与论说。他在剩余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日子的感谢,虽然不幸产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幸亏自己从前有那么好的妻子,明理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惋惜!作者没有宣泄,没有控诉或许揭穿,而是向人们展示崇高。那里的崇高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全部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天公地道,用怜惜的目光看待国际。
主人公福贵阅历了终身的磨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失望的边际徜徉,可是他却有对磨难的承受潜质,对国际的达观情绪。当他发现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旧日同甘共苦的春生是他选取了掩埋仇视,他们之间相互感谢,相互仇视,可是谁亚无法扔掉当地,一起谁也没有理由诉苦对方。即使是在绝地面前他仍旧劝慰朋友要刚强地活着,只需活着,只为可以活着。
咱们此时的日子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波折,有的时分咱们确实很难以承受,可是每逢我想当福贵他仍旧感恩日子的时分我就会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与福贵的距离,或许我无法在阅历这些磨难之后得到心里的提高,可是我却可以透过对福贵阅历的友谊感同身受,活的相同的慨叹!
不论怎样,日子总要持续。只需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自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许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5
读余华的《活着》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其中,有三次落泪让我刻骨铭心。家珍确诊软骨病的时候,有庆死的时候,凤霞出嫁的时候。
前两次落泪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伤,压抑到让我忘记了哽咽。凤霞的出嫁则是一种积蓄已久的慰藉,可这种慰藉在残酷的现实社会并没有幸存太久。
这本书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写得太过真实,就好像我能听到子弹炮火擦过耳旁,福贵和春生在绝境里死命地逃跑,家珍被疾病折磨的呻吟,二喜困在水泥板里发出的最后的呐喊……这一切事发突然,让旁观的我都忍不住捶胸顿足。
活着?活着。一切都有迹可循。旧社会地主少爷福贵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他躲过子弹,跑出烟雾,早已丢失了前半生的潇洒与恣意,几番周折,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小家,可迎接他的,却是更为沉重的苦难与折磨!妻女儿孙相继死去,死得意外又凄惨,就好像生活给他编织一次次美梦,却让他承受一次次的打击。活着是他最后的归宿,也是他最终的`理想。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小说的结尾,福贵已经没有活着之外的事物了。一头同他一样年迈的老牛,成为他暮年的精神伴侣。累了就休息,休息够了就劳作,没有过多堆砌的事物,简简单单的活着。或许,这就是小说创作的初心,福贵为了身边的人事流浪奔走,经历多方劫难,最终回归到自身,一个人活着,就是要独自承担生命的重量。
看完小说后,我还是有些埋怨余华的。中国的小说和影剧总会留点希望的种子,带给读者最后的慰藉,可《活着》没有。也许,余华就是想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生命的延续都是美好的,都有其必要价值,年轻的生命是,年迈的生命亦是如此,活着本身就不容易,而延续生命则更难,每一个个体自有其存在价值,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6
这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书,故事朴实,可结尾又是那么残忍。我向来都不爱看悲剧的,也从不愿直视社会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惨案,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曾耳闻过《活着》中的一些故事与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书柜已久,甚至书上面都有了一层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却又一次次地放下,终于,我翻开了它,专心地读着……
小说开篇便写了两位老福贵――男主人公和一头老牛,由主人公的叙述来追忆往事,揭开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儿子福贵的一生命运坎坷,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从家庭的富裕到落魄,从富贵参军到回乡过着食不果腹的穷日子。灾难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犹如晴天霹雳般地将他原本就不太美满的生活毁于一旦。儿女双亡,妻子病逝,“偏头”女婿工作时遭意外去世,连最后的亲人,年仅七岁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当一个厄运降临,我的心都会为之一颤,若是那样壮烈地死去,也就罢了,可偏偏就是那样平淡地一个又一个死亡,普通人,连死去都是那样无助,那样平静。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如今却得面临自己的挚爱一个又一个地离他而去,心如刀割却又眼睁睁地束手无策……
书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贵所遭遇的'这些事情,我都会眼泛泪光,即便过了许久,那种为之惋惜,为之怜悯,为之悲切的情感也挥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顾他――打仗的时候让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土地革命的时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个个亲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运的人,但却是最可怜的人!
小说最后写福贵和老牛渐渐远去,那沧桑的背影,与夕阳的余晖、无垠的田野,已融为了一幅画,福贵的背驼了,他背负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无法被剥夺。
他,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是斗争与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朴实无华的笔墨,写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农民阶级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打造出福贵这么一个看似幸运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余华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7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找来阅读。近几天又经常听到读书会的会员们在讨论余华的《活着》,便到阅览室借来并急迫的读完。
《活着》的作者余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冷静的、平常的笔调,用至真至诚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叫富贵的老人极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爷。年少无知的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后将庞大的家业全部输光。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沦落的靠租地为生的`佃户。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开始孝敬母亲、关怀妻子、怜爱孩子。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他去为母亲请郎中,却在路上被残兵抓了壮丁,被抓后母亲病死。以后他的儿子有庆在为学校的校长献血时,却被不负责任的医生酬谢过量致死。他的女儿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两个孩子去后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惨死。剩下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因贫穷,吃豆子被撑死。亲人相继的离开了富贵,孤独的富贵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继续活着。
富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世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韩文版的自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须条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实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活着读后感8
从小是一个少爷,一个无知的小孩,到一个为了一百亩田而疯狂赌博的年轻人,以致赌光了家产,被国民党抓去拉大炮,到了人生的末端,亲人纷纷先他而去,只留他苟活着。这么一个苦命的人儿呀,就是余华作品《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他早年丧父母,中年又丧了一对儿女,那可怜的妻子和女婿呀,死神也不放过,还有他那唯一的外孙儿苦根,因吃多了豆,也被活活撑死了。
福贵,他一生不福不贵。作者的“假惺惺”有点让人反感,他经常会在你被悲惨的情节弄得快窒息时,加入一丝淡淡的喜悦,如同在黑暗的世界中给了你一丝丝的光明。而当你刚刚松了口气时,你却发现这只是个巨大的陷阱:就像有庆长跑得了第一,紧接着就面临死亡;凤霞怀孕了,一家人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颜,不久,她又因难产而死了。
作者的手法真是太残忍了。他让我惊愕地站在那里,站在他描绘的世界里。我仿佛看到一棵快枯萎的树,刚抽出一点让人喜悦的丫枝,他便无情地举起斧子,拦腰斩断,斩断了这让人期待的'美好。
我想福贵活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太可怕了,死了一堆人,都是他的亲人,全是他的血和肉呀!最后只留一头老了的牛和他相依为命。他留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他的灵魂是不全的。我曾以为失去自己喜欢的东西是痛苦的,可是福贵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那仅仅是痛苦吗,那是绝望。当绝望在你心中时,你虽然活着,但已经是死人了,所以福贵没有真正痛苦过,他是万念俱灰,是行尸走肉。
我想余华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们感悟人生的沉重吧,直到看到他说的写作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的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人在活着的过程中免不了苦难,但你必须去忍受。这也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吧。但是我的感受完全不止这些,它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活着读后感9
很久前就知道这本书,是通过老师的介绍;今天才翻,缘于她的介绍。
夕阳下一位叫福贵的赶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着老牛,就象一个个亲人又站在眼前。他们的生活未尝不象那头老牛一样负重着。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张破了洞的网一般,紧紧地扣着他的呼吸。从阔少爷到佃户,一夜之间的身份改变完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他的生命中,几个名字撑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个善良而坚韧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没有让她变得慵懒世俗,反而愈加衬托出她的高贵。富裕的时候她并不高傲,我脑间唯有是她――一个城市女学生那个清纯的背影;转折时她并不惊慌,怀着8个月的身孕在牌场上的哀求让我为之动颜,离开了主房去茅屋住时的沉静让我为她赞叹;还有失去有庆的悲痛,凤霞走时的镇静,加上那让她难堪的软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着是一种沉重!
想起有庆,一个可怜而乐观的孩子!在城里出生半年就被母亲带回了茅草屋,也就那么短暂的`生命却经历了几次的生死磨难。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对羊的喜爱,赤脚走几十里从来不喊累,那么小的孩子每天就这样上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我欣赏这样的一种品质!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个这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却被狠心的医生活活地抽血而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太残酷的世界。想起他,活着是一种折磨!
想起凤霞,一个失聪而纯净的孩子!一场疾病夺取了她的言语,却夺不去她那颗天使般的心。优越的童年的背后是无穷的灾难,而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支撑着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于父母的理解和对弟弟的爱护;最让我心酸的是她为了一段地瓜和别人争夺,仅仅为了给家人一点干粮;最让我痛心的是由于哑而遭受的欺凌;最让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时,她却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后悄然离去!想起她,活着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想起二喜和苦根,一对在书中短暂走过的父子,惟有的只是对活着的诠释……
一个个走过的人,让经受了坎坷的福贵,最后近乎了麻木,对于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来,于是,那头夕阳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活着读后感10
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福贵对生的渴望就一点一点的增强。也许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当他看到什么是“坏”的时候,自然可以做到“好”。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选择,去改变。
单纯的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应该倾尽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单纯的活着,欲望始终束缚着人的内心,无法摆脱的。其实所谓的痛苦和欲望,都是我们的主观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义上升到活着,便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与不接受,甚至是选择性的面对于不面对,福贵这种经历过人世间极苦极悲的人应该就可以做到,宠辱不惊也好,顺其自然也好,随遇而安也好,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生命并非一个绝对体,有些时候还是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条件视时回归现实,基于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给出自己的评价。
总之这都是一种对自己考验,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参悟。
同时,福贵这种释然一切,对生死无所谓的态度也是一种悲哀。我们不能追求生死无谓,而是应该追求生死无畏,如果功利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放弃所有流泪的理由,甚至连一个借口都不给自己留,活在一个虚设的环境里,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义的。
有些人在有些时候是没办法的,就像福贵,经历了那么多,到最后他身边就只剩一头将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选择,却一生都没有被幸福选择,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荡还有社会的动荡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说那些打着解放旗号的革命运动是否科学,我只看到了福贵这类人的真实的悲剧。
穷困人民是没有地位的,福贵一家的悲惨泯灭也并非偶然,有造成其发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会对于穷苦人民的蔑视甚至是无视,他们的生死没有人在意,却要在不必要的时候被剥夺生存的权力。
活着读后感11
放暑假前在学校图书馆借了几本书,最近天太热,刚好在家啃书,利用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请原谅我在书中划了一些我认为经典的句子。
趁现在有空闲时间,来写写自己的一点感想。六十年动荡造就了福贵悲惨的一生,一次次遭受厄运的打击,令人无法喘息,而他却一次次选择坚强的活着。第一次厄运是他儿子有庆的死,一个五年级学生,多么鲜活的生命,却在一次义务献血时,出现医疗事故而死亡。
第二次厄运是他女儿凤霞的死,凤霞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却因为一次高烧变成了聋哑人,她的人生在遇到偏头二喜后有了转机,她得到了二喜的宠爱,生孩子之前的那段时光她是幸福的,可幸福的时光太短暂了,最终她的生命在生孩子时由于大出血嘎然而止。
可是厄运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紧接着是身患软骨症一直卧床不起的妻子家珍去世,这时这个家只剩下福贵,二喜,还有年幼的外孙苦根(因他一出生就没有了妈,爸爸又是个孤儿,他的命很苦,因此而得名)。总以为厄运不会再找上门来,可接踵而至的'又是亲人的离去,二喜在一次外出搬运时被水泥板砸中而身亡。原本圆满的家庭却只剩福贵和苦根祖孙俩孤苦相依。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简单,而简单便也是一种幸福,但好景不长……
那一年,苦根他才七岁,因为孩子生病了,福贵心疼他,于是鲜少地给孩子煮了一大盆豆子,结果孩子由于过度食用而撑死了,“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湖涂。”他守着老月独自忏悔。从此,他便自己活着,也只能自己活着,在“福贵”这只老牛的陪伴下孤独的活着。
到此故事也就讲完了,真不知道福贵凭啥勇气活到最后?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福贵守着时光如住常般活着,然后无惧地老去,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活着就是生命的体验,迹是最大的勇气!
活着读后感12
他活着,身边的亲人朋友却一一在这个故事里死去。
余华用一种平淡而近似于冷酷的笔调写完了福贵的一生。主人公福贵是民国时期的地主少爷,因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了佃农。为病重的母亲前去求医的富贵,被国民党抓去充兵,等回到家乡,母亲已经病死,女儿凤霞也因病成了聋哑人。
噩梦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笔锋一转勾勒出点点温馨与欢乐。
福贵的儿子有庆得了长跑冠军,凤霞嫁给了偏头二喜怀了孩子。这种时刻的温情脉脉,似乎要把过往的苦难统统抹去,然而就在这时,余华毫不留情地举起笔,把那些短暂的幸福扼杀。有庆,战友春生,凤霞,妻子家珍,二喜和孙子苦根,他们一个个在福贵的面前死去,那种方式残酷而冰冷。
只留下我们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的`酸楚无法言说。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福贵这样想。有庆的死荒谬无比,县长夫人生孩子难产,他被医生抽干了血。有庆是个好孩子,生活的艰苦和困难从未让他放弃希望,他热爱它如同他热爱自己的两只小羊。
然而他的热爱却以这样惨淡的方式收场。我欲哭无泪。
合上书本,那些人物活生生地在眼前浮现,在那些动荡的年月,描绘着自己的人生。我不处于那个时代,无法真正体会到福贵的艰难与苦楚,但每逢回想,还带有丝丝战栗。
现实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无情得多。而活着,便要担当诸如此类的辛酸与苦痛,坚忍勇敢就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力量。正如书中福贵说的——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福贵的一生伴随着苦难,他从未轻言生死,与一头老牛,平静地活着。他与命运就像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朋友,无法割舍,会互相仇恨、互相感激。这是既感人又可悲的关系。
他一直活在死亡的伴随之中。可是当他在述说这段故事时,他并没有怨恨,而是放下。
我于是明白。活着,不管是我们经历的措手不及的欢乐,还是无法言语的悲凉与艰苦,一切悲的喜的都会被时间抚平。那些曾经让你厌烦恐惧的东西,总有一天你回头望去,心中会有些许的怀念。
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无谓其它,有苦难,才是人生。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影评05-26
《活着》心得05-01
《活着》读后感02-10
活着读后感02-22
活着读后感05-04
活着的读后感02-01
《活着》读后感02-09
《活着》的读后感02-22
读后感《活着》03-16
“活着”读后感03-21